第11章 民主生活會

字數:6117   加入書籤

A+A-


    客車在新修的水泥路上前行,車窗外的黃土坡在晨光中泛著溫暖的赭紅色。我把筆記本緊緊抱在懷裏,封麵被體溫焐得溫熱,裏麵夾著的匯報材料邊角已經被反複摩挲得有些發卷。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鄉裏的民主生活會,王書記的囑托、村民們的期盼像沉甸甸的擔子壓在肩上,讓我既緊張又充滿期待。
    鄉政府坐落在鎮子東頭的高地上,是棟兩層的紅磚小樓,門口掛著 “青川縣 青石 鄉人民政府” 的牌子,字體鮮紅,在秋日的陽光下格外醒目。院子裏栽著幾棵垂柳,柳條已經泛黃,隨風輕輕搖曳,給這莊嚴肅穆的地方添了幾分生機。我看了看手表,離會議開始還有半小時,深吸一口氣,推開了虛掩的鐵皮大門。
    會議室在二樓東頭,門楣上掛著 “民主生活會” 的紅色會標,字體端正莊重。推門進去時,裏麵已經坐了不少人,煙霧繚繞,夾雜著茶葉的清香和紙張的油墨味。參會人員大多是各村的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,還有鄉裏的領導班子成員,他們三三兩兩地低聲交談著,看見我進來,都投來好奇的目光。
    “這位是?” 一個戴著眼鏡、穿著中山裝的中年男人站起來問,他胸前的口袋裏別著支鋼筆,一看就是機關幹部。
    “張鄉長,這是李家坳新來的大學生村官李澤嵐,代替王書記來開會的。” 旁邊有人介紹道。
    張鄉長握住我的手,他的手掌寬大溫暖,指腹上有層薄繭:“哦,你就是李澤嵐啊,聽說你們村修路搞得不錯,年輕有為嘛。” 他的笑容很親切,眼角的皺紋裏帶著真誠,讓我緊張的心情稍稍放鬆了些。
    我趕緊遞上匯報材料:“張鄉長您好,這是我們村修路的情況匯報,請您指正。”
    “好,好,先坐下吧,會議馬上開始。” 張鄉長接過材料,隨手翻了翻,放在了桌上。
    我找了個靠後的位置坐下,拿出筆記本和鋼筆,筆尖在紙上輕輕點了點,試圖平複有些急促的心跳。環顧四周,會議室不大,擺著一圈棕色的人造革沙發,有些地方的皮已經開裂,露出裏麵的海綿。牆上掛著 “為人民服務” 的標語,字跡蒼勁有力,旁邊是鄉領導班子的公示欄。會議桌是長方形的,鋪著深藍色的桌布,上麵擺放著熱水瓶、茶杯和會議議程表。
    八點半整,鄉黨委書記王建軍走了進來,會議室裏立刻安靜下來。王書記五十多歲,頭發有些花白,穿著樸素的灰色夾克衫,臉上帶著威嚴卻不失溫和的神情。他走到主位坐下,清了清嗓子:“同誌們,今天我們召開三季度民主生活會,主要議題是總結近期各村的民生工作,查擺問題,交流經驗,為下一步的工作明確方向。下麵,會議開始。”
    會議首先由鄉辦公室主任宣讀會議紀律和議程,他的聲音洪亮,帶著標準的普通話口音,與周圍同誌們的方言形成鮮明對比。接著,王書記做動員講話,他沒有念稿子,而是結合自己在基層工作的經曆,語重心長地說:“民生工作無小事,群眾利益大於天。我們坐在辦公室裏喝著熱茶的時候,要想想村裏的老百姓有沒有幹淨水喝,有沒有好路走,有沒有安穩覺睡。這次會議,就是要大家說實話、辦實事,把村裏的真實情況反映上來,把群眾的急難愁盼解決掉。”
    王書記的話像一股暖流,淌過每個人的心田,會議室裏的氣氛變得更加嚴肅而真誠。接下來,各村的負責人依次發言,匯報近期的工作情況和遇到的問題。有的村談到了產業發展的困境,有的村提到了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,還有的村反映了基礎設施落後的現狀。每個人發言時,其他人都認真傾聽,不時在筆記本上記錄,遇到共性問題,還會展開簡短的討論。
    輪到我發言時,我的心跳驟然加速,手心冒出細密的汗珠。我站起身,深吸一口氣,盡量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平穩:“各位領導,同誌們,我是李家坳村的大學生村官李澤嵐,今天代表我們村匯報近期的工作。” 我頓了頓,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個人,“我們村近期的主要工作是修路,經過一個多月的奮戰,從村口到鄉級公路的三公裏路已經修通……”
    我詳細匯報了修路的過程,從最初跑資金的艱難,到村民們自發捐款捐物的感人場景,再到路通後給村裏帶來的變化。說到資金緊張時,我提到了王德山老漢用棗木拐杖敲路麵的堅定,說到村民捐款時,我描述了張嬸拿出兒子娶媳婦的存折時的不舍與決絕,說到路通時,我講述了孩子們在路上奔跑的喜悅。這些真實的細節讓會議室裏格外安靜,每個人都聽得聚精會神。
    “修路隻是第一步,我們村麵臨的更大問題是用水困難。” 我話鋒一轉,拿出筆記本,“我們村 86 戶人家,主要靠水窖收集雨水生活,其中 15 口水窖存在滲漏問題,9 戶村民還在飲用未經過濾的雨水。最遠的村民挑水單程需要兩小時,前幾年大旱時,不少村民隻能去幾裏外的山澗取水……”
    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    我把水窖的照片分發給大家,照片上渾濁的積水、布滿裂紋的窖壁、村民們節約用水的場景讓在場的人都沉默了。“這是我們村水窖的分布圖和現狀統計,” 我指著筆記本上的圖表,“我們初步勘察了水源,計劃打一口深井,建一個蓄水池,解決灌溉和飲水問題,但資金缺口很大,希望鄉裏能給予支持。”
    我的發言結束後,會議室裏先是短暫的沉默,接著響起了熱烈的掌聲。張鄉長第一個發言:“李澤嵐同誌的匯報很實在,很感人。李家坳修路的經驗值得大家學習,他們麵臨的用水困難也是很多山村的共性問題。大家都談談看法,怎麽能幫李家坳解決這個難題。”
    鄉水利站的站長接過話茬:“李書記剛才提到的水源勘察情況,我們之前也了解過,李家坳村東頭的山澗確實有淺層地下水,打井的可行性很高。根據初步測算,打一口深井加上配套的蓄水池和管道,大概需要十五萬元。”
    “十五萬可不是個小數目啊。” 一個村支書皺著眉頭說,“我們村去年修水渠,才申請到五萬元資金。”
    “李家坳的情況特殊,他們剛修完路,村裏的資金肯定很緊張。” 王書記沉吟著說,“而且用水問題關係到群眾的基本生活,必須解決。我看這樣,鄉裏先從水利專項經費裏調劑五萬元,剩下的缺口,我們一起想辦法向上級部門爭取。”
    “我同意王書記的意見。” 張鄉長點點頭,“另外,我們可以幫李家坳申請縣裏的‘農村安全飲水工程’項目,這個項目有專項補貼。李澤嵐同誌,你們村要盡快完善打井的可行性報告,鄉裏會安排水利站的同誌協助你們。”
    聽到這個消息,我激動得差點跳起來,連忙站起來鞠躬:“謝謝王書記,謝謝張鄉長,謝謝各位領導!我們村一定盡快完成報告,不辜負大家的期望!”
    接下來的討論更加熱烈,大家圍繞著農村基礎設施建設、產業發展、民生保障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的交流。有的村分享了發展特色種植的成功經驗,有的村介紹了關愛留守兒童的做法,還有的村提出了加強基層黨建的建議。這些發言讓我受益匪淺,我在筆記本上記得密密麻麻,心裏的思路也越來越清晰。
    會議中途休息時,不少村支書過來和我交流。鄰村的王支書拍著我的肩膀說:“小李,你這小夥子不錯,敢想敢幹,我們村也缺水,等你們打井成功了,可得給我們傳授經驗。”
    “一定一定,我們互相學習。” 我笑著回答,心裏暖洋洋的。
    水利站的站長也找到我,詳細詢問了水源勘察的具體情況,還在我的筆記本上畫了打井的初步示意圖:“這是深井泵的型號,這是蓄水池的設計標準,你們按照這個準備材料,有不懂的隨時找我。” 他的耐心指導讓我對打井的信心更足了。
    下午的會議主要是批評與自我批評環節。大家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,坦誠地指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。有的同誌說自己深入群眾不夠,有的同誌反思自己工作方法簡單粗暴,還有的同誌承認在項目推進上存在畏難情緒。這種開誠布公的氛圍讓我深受觸動,也更加認識到基層工作的複雜性和重要性。
    輪到我自我批評時,我誠懇地說:“我剛到村裏不久,對農村的情況了解還不夠深入,工作方法也比較簡單。比如修路時,沒有充分考慮到資金的後續保障,導致中途差點停工;對水窖的情況也是最近才了解清楚,說明我的調研還不夠細致。今後我一定加強學習,深入群眾,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。”
    王書記對我的自我批評給予了肯定:“李澤嵐同誌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,這很好。年輕人有衝勁是好事,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。基層工作要沉下心來,多聽、多看、多問,才能真正了解群眾的需求,把好事辦好。”
    會議結束時,已經是下午五點多了。夕陽的餘暉透過窗戶灑進會議室,給每個人的臉上都鍍上了一層金色。王書記做總結講話:“今天的民主生活會開得很成功,大家敞開心扉,交流了經驗,查擺了問題,明確了方向。民生工作任重道遠,希望大家回去後,把會議精神落實到實際工作中,真抓實幹,為群眾辦實事、辦好事,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。”
    走出鄉政府大樓時,暮色已經降臨,天邊的晚霞紅得像火。我握著筆記本,感覺心裏充滿了力量。這次民主生活會不僅讓我匯報了村裏的工作,爭取到了打井的資金支持,更讓我學到了很多基層工作的經驗和方法,認識了很多誌同道合的同誌。
    在鎮上的飯館簡單吃了碗麵,我就匆匆趕往汽車站。候車室裏燈火通明,擠滿了返鄉的村民,空氣中彌漫著汗味和方便麵的味道。我找了個角落坐下,翻開筆記本,把會議的要點和收獲一一整理出來:鄉裏調劑五萬元打井資金、協助申請 “農村安全飲水工程” 項目、水利站提供技術支持…… 這些條目像一顆顆珍珠,串聯起李家坳未來的希望。
    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    客車在夜色中行駛,新修的水泥路平穩舒適。車窗外,村莊的燈火星星點點,像散落在黑夜裏的明珠。我望著窗外,心裏盤算著回去後的工作:明天就組織村民清理水窖,聯係水利站的同誌再次勘察水源,盡快完成打井的可行性報告…… 一個個計劃在腦海裏成型,讓我興奮得毫無睡意。
    回到村裏時,已經是深夜了。村委會的窯洞裏還亮著燈,王書記正坐在煤油燈下等我。看見我回來,他連忙站起來:“澤嵐,怎麽樣?會議開得順利嗎?”
    “順利,王書記,您看!” 我把會議紀要和資金支持的文件遞給他,“鄉裏同意給我們五萬元打井資金,還幫我們申請縣裏的項目!”
    王書記戴上老花鏡,仔細看著文件,手激動得有些顫抖,眼角的皺紋裏滲出了淚水:“好啊,好啊!澤嵐,你為村裏立了大功了!這下村民們有水喝了,地裏的莊稼有救了!”
    他拉著我坐在土炕上,給我倒了杯熱水:“快給我講講會議的情況,鄉裏領導都怎麽說?”
    我把會議的全過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,從各村的經驗交流到領導的指示要求,從批評與自我批評到打井資金的落實。王書記聽得津津有味,不時在煙袋鍋上磕著煙灰,臉上的笑容就沒斷過。
    “澤嵐啊,你真是咱村的福星。” 王書記感慨地說,“我當了這麽多年村支書,做夢都想解決村裏的用水問題,今天終於看到希望了。你放心,打井的事,我一定全力支持你,需要村民們出力,我來動員!”
    夜色漸深,窯洞裏的煤油燈忽明忽暗,映著我們興奮的臉龐。窗外的蟲鳴和遠處的狗叫聲交織在一起,像是在為這個充滿希望的夜晚伴奏。我知道,民主生活會的結束不是終點,而是新的起點。打井、種果樹、搞產業…… 還有很多事情等著我們去做,李家坳的好日子,才剛剛開始。
    躺在床上,我翻來覆去睡不著,腦海裏全是民主生活會上的場景和未來的規劃。月光透過窗欞灑在地上,像鋪了一層銀霜。我想起了王德山老漢舀水時的專注,想起了張嬸兒媳沉澱水時的仔細,想起了孩子們在新修的路上奔跑的身影。這些畫麵在我眼前一一閃過,讓我更加堅定了為這片土地奮鬥的決心。
    我在筆記本的最後一頁寫下:“民主生活會是加油站,群眾的期盼是指南針。隻要心裏裝著群眾,腳下沾滿泥土,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,沒有邁不過去的坎。” 寫完這句話,我合上筆記本,帶著滿滿的信心和希望,沉沉地睡去。明天,將是充滿幹勁的一天,李家坳的打井工程,就要正式啟動了。
    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