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章 黨政辦幹事
字數:3216 加入書籤
任命文件正式生效的第二天,我早早來到鄉黨政辦報到。推開辦公室門時,陽光正透過窗戶灑在地板上,塵埃在光柱裏跳舞。辦公室主任周明遠已經坐在辦公桌前批閱文件,見我進來,他放下鋼筆笑著招手:“李幹事來得挺早,正好我給你講講鄉裏的基本情況,這是開展工作的基礎。”
他從文件櫃裏取出一本藍色封麵的《青石鄉鄉情概覽》,封麵上印著鄉裏的航拍圖,新修的水泥路在圖上像條白色的細線。“青石鄉共有 12 個行政村,53 個自然村,像你們李家坳這樣的革命老區村有 3 個。” 周主任指著地圖上的紅點,“全鄉總麵積 186 平方公裏,耕地麵積 4.2 萬畝,其中旱地占八成,水田主要集中在南部沿溪地區。”
我拿出筆記本認真記錄,筆尖在紙上沙沙作響。這些數字背後是無數像李家坳一樣的村莊,是成千上萬等待發展的土地。“咱們鄉主要種植玉米、土豆、穀子等耐旱作物,去年糧食總產量 1.8 萬噸,人均年收入 8600 元。” 周主任翻到經濟數據頁,“不過各村發展不平衡,你們李家坳因為修通了路,去年人均收入比前年增長了近三成,這在全鄉都是少有的。”
提到李家坳,我心裏湧起一股暖流。周主任看出了我的心思,笑著說:“你在李家坳的成績大家都看在眼裏,穀書記特意交代,讓你盡快熟悉全鄉情況,把李家坳的經驗推廣開來。” 他遞給我一份全鄉行政村名單,上麵詳細標注著各村的人口、耕地和主要產業,“你先熟悉這些基礎數據,下午帶你去各辦公室轉轉,認識下同事。”
整個上午,我都在埋頭研究鄉情資料。原來青石鄉不僅有像李家坳這樣的老區村,還有以蘋果種植聞名的紅果村,以手工編織為特色的柳溪村,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期盼。我在筆記本上畫下簡易地圖,標注出各村的位置和特色,心裏漸漸有了清晰的輪廓。
下午剛上班,周主任就帶我開始了 “認門” 之旅。黨政辦位於二樓東側,隔壁是組織辦,裏麵坐著兩位大姐正在整理黨員檔案。“這是李澤嵐,新來的幹事,以後大家多指導。” 周主任介紹道。組織委員王姐熱情地起身握手:“早聽說過你,李家坳修路打井的事辦得漂亮,歡迎加入咱們大家庭。”
順著走廊往西走,依次是宣傳辦、綜治辦、農業農村辦等部門。每個辦公室都窗明幾淨,工作人員各司其職,空氣中彌漫著忙碌而有序的氣息。走到農業農村辦時,主任老張正對著一份土壤檢測報告發愁,見我們進來,他舉著報告歎氣:“北部幾個村的土壤墒情不好,開春種土豆怕是有難度。”
“張主任,我們李家坳去年打了深井,用水灌溉後土壤情況好多了。” 我忍不住插話,“或許可以在這幾個村推廣打井灌溉的做法。” 老張眼睛一亮:“對啊!我怎麽沒想到,你有經驗,改天得好好請教你。” 周主任在旁邊笑著說:“這就是讓你熟悉情況的目的,互相學習才能把工作做好。”
回到黨政辦,周主任詳細介紹了辦公室的人員配備。“咱們黨政辦共有 8 名工作人員,我任主任,負責全麵工作;老王是副主任,主要分管後勤和會務;還有 3 名幹事負責文字材料,2 名同誌負責檔案管理和接待,你來了之後主要協助老王處理日常事務和信息報送。” 他指著辦公室的工位,“你的位置靠窗,采光好,方便看文件。”
我看著自己的辦公桌,嶄新的文件夾上貼著 “工作記錄”“待辦事項” 等標簽,筆筒裏插著幾支嶄新的鋼筆。隔壁工位的老王笑著遞來一杯熱茶:“小李別緊張,咱們辦公室氛圍好,有啥不懂的盡管問。黨政辦事情雜,要細心耐心,慢慢就上手了。” 他頭發花白,臉上帶著和藹的笑容,一看就是經驗豐富的老鄉鎮。
接下來的幾天,我開始係統學習黨政辦的工作流程。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時到崗,打掃辦公室衛生,燒好熱水;然後整理當天的文件,分送到各領導辦公室;上午跟著周主任參加各種會議,認真記錄會議紀要;下午處理信息報送和群眾來訪,晚上則留在辦公室學習政策文件和鄉情資料。
有天下午,一位來自紅果村的村民找到辦公室,反映村裏的蘋果滯銷問題。“去年蘋果豐收,可路不好走,收購商不願意來,一斤才賣一塊五,連本錢都收不回。” 村民急得滿頭大汗,手裏的蘋果樣品因為焦慮被捏得變了形。我想起李家坳修路後的變化,心裏有了主意:“大叔您別急,我幫您查下紅果村的路況,看看能不能申請修路項目。”
我翻出全鄉道路規劃圖,發現紅果村的主路還是砂石路,坑窪不平。周主任路過看到,湊過來說:“紅果村的路也是老大難問題,去年就想修,因為資金問題擱置了。你可以寫份調研報告,把修路的必要性和經濟效益分析清楚,說不定能爭取到縣裏的扶持資金。”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那天晚上,我加班寫調研報告,把李家坳修路前後的變化、經濟效益對比詳細列出,又分析了紅果村修路後的市場前景。窗外的月光透過窗戶灑在紙上,我仿佛看到紅果村的蘋果順著新修的水泥路運往全國各地,村民們臉上露出豐收的喜悅。
一周後,當我把調研報告交給穀書記時,他驚訝於我對鄉情的熟悉程度。“才來半個月,就對紅果村的情況了如指掌,不錯不錯。” 穀書記滿意地點頭,“這份報告很有說服力,我會提交班子會討論,爭取把紅果村的路納入今年的修路計劃。”
走出書記辦公室,我站在走廊裏望著窗外的垂柳,枝條已經抽出嫩綠的新芽。手裏的《青石鄉鄉情概覽》被翻得有些卷邊,筆記本上記滿了密密麻麻的筆記,從行政村數量到耕地麵積,從特色產業到基礎設施,每個數據都爛熟於心。我知道,熟悉情況隻是第一步,接下來要做的是把這些數據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,像在李家坳那樣,為更多村莊帶來改變。
下班時,夕陽把辦公樓染成了溫暖的橘紅色。我掏出手機給王書記發了條短信:“王書記,我已經熟悉了鄉裏的基本情況,紅果村的路可能有希望修了。” 很快收到回複:“好小子,到了鄉裏還惦記著村裏的事,不愧是咱李家坳走出去的娃!”
握著手機,我心裏充滿了力量。從李家坳到青石鄉,舞台變大了,責任也更重了。但無論在哪個崗位,熟悉情況、了解需求都是開展工作的基礎,就像修路要先勘察地形,打井要先了解水源,隻有紮根基層,才能長出參天大樹。我的鄉鎮工作生涯,才剛剛拉開序幕。
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