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章 試探

字數:2633   加入書籤

A+A-


    紅果村修路項目的瀝青味還沒散盡,趙書記對我的態度就添了幾分不同尋常的關注。這天傍晚,我正在辦公室核對打井項目的村民簽字表,他端著搪瓷缸子走進來,目光落在我桌角的《農村政策與法規》上。
    “在看這個?”他拿起書翻了兩頁,指腹劃過扉頁上的省農大校徽,“省農大的農村區域發展專業,很對口基層工作。”我點頭應著,注意到他翻書的動作頓在“社會實踐經曆”那一頁——上麵記著我大三那年在縣委農辦實習的經曆。
    “在縣委農辦待過?”他放下書,語氣隨意得像聊天氣,“那時候穀書記是不是已經分管農業了?”搪瓷缸子放在桌上發出輕響,我忽然想起老王說過,趙書記到任前,特意調閱過鄉裏所有年輕幹部的檔案。
    “實習時見過穀書記兩次,”我如實回答,指尖在簽字表上的紅手印上輕輕點了點,“他來農辦調研時,還給我們講過老區發展要‘既算經濟賬,也算情懷賬’。”這話半是實情,半是揣度——穀書記在李家坳調研時說過類似的話,我猜他對趙書記也會強調這份初心。
    趙書記笑了,眼角的細紋裏盛著暖意:“穀書記這話在理。你在李家坳修路打井,就是把這兩本賬都算明白了。”他突然話鋒一轉,“上次穀書記來鄉裏,專門問起你,說你‘紮根老區有韌勁’。”
    我握著筆的手頓了頓。穀書記確實在開工儀式上誇過我,但趙書記此刻特意提起,顯然另有用意。窗外的暮色漫進辦公室,把他軍綠色的褲線染成深灰,倒讓那雙眼眸顯得更亮了。
    “年輕人能得到縣裏領導的認可不容易,”他拿起簽字表,指尖在“李家坳”三個字上停了停,“你在村裏那套‘群眾議事會’的辦法很好,紅果村修路也該推廣推廣。明天跟我去趟村裏,具體講講你的經驗?”
    這顯然是要把我推到更顯眼的位置。回宿舍的路上,老王從後麵追上來,手裏晃著個信封:“趙書記讓我把這個給你——紅果村項目的先進個人推薦表,他親自填的推薦意見。”路燈在信封上投下斜斜的影子,我摸出裏麵的紙,“政治可靠,群眾基礎紮實”幾個字力透紙背。
    “趙書記這是把你當自家人了。”老王壓低聲音,“他前天跟縣武裝部的人吃飯,特意問起你在村裏組織民兵修路的事,聽得可仔細了。”我這才想起,修路時確實發動過村裏的退伍軍人帶頭幹,當時隻覺得是順理成章,沒想到被他記在心裏。
    接下來的日子,趙書記總找機會帶我下鄉。在紅果村看蘋果園時,他會當著村幹部的麵問:“小李覺得這片地適合搞采摘園不?你在李家坳研究過鄉村旅遊。”去北部村莊勘察井位時,又轉頭對我說:“你要好理論聯係實際。”這句話像是再點我什麽事情
    每次匯報工作,他總要多問幾句細節。聊到打井預算,他會突然說:“穀書記常說‘一分錢要掰成兩半花’,你覺得這筆錢能不能再省省?”提到施工隊招標,又道:“部隊裏講‘親兄弟明算賬’,你覺得怎麽才能避免貓膩?”
    這些話像細密的針,一點點試探著我的底細。有次在食堂吃飯,他看著我餐盤裏的玉米餅笑了:“穀書記也愛吃這口,說比城裏的蛋糕實在。”我順著話頭說:“小時候我媽總做,在村裏駐村時,張嬸也常給我送。”刻意把話題往群眾基礎上引,避開上下級的關聯。
    他似乎對這個答案很滿意。下午召開全鄉幹部大會,講到“培養年輕幹部”時,突然指向我:“李澤嵐同誌在李家坳的實踐證明,隻要沉下去聽群眾的話,就沒有幹不成的事。”掌聲裏,我看見張鄉長坐在第一排,手裏的茶杯輕輕晃了晃,茶沫子濺在中山裝的袖口上。
    散會後,趙書記把我叫到辦公室,桌上擺著份文件——全縣優秀大學生村官巡回宣講安排,我的名字排在第一個,宣講主題是“老區振興中的青春力量”。“穀書記的秘書特意打電話來,說縣裏很重視這個活動。”他把鋼筆推過來,“發言稿寫完先給我看看,特別是你在村裏落實縣委決策的部分,要寫得具體些。”
    筆尖落在紙上時,我忽然明白這場“旁敲側擊”的深意。他未必真信我是穀書記的人,但縣委書記的公開表揚,足夠讓他覺得我“有潛力”“值得投資”。基層的人脈網絡就像紅果村的蘋果園,總要先看清哪棵樹能結果,才肯多施肥澆水。
    宣講會那天,趙書記特意坐在第一排。當我講到“修路時群眾自發捐木料”,他帶頭鼓了掌;說到“蓄水池設計參考了縣水利局的技術規範”,又頻頻點頭。會後穀書記過來握手,他立刻上前一步說:“小李是我們鄉重點培養的苗子,以後還得縣裏多指導。”
    回鄉的路上,車裏的收音機正播著軍旅歌曲。趙書記跟著旋律輕輕打拍子,突然說:“部隊裏有句話,‘跟著能打勝仗的將軍,才能當英雄’。你在基層好好幹,我不會埋沒人才。”陽光透過車窗,在他鬢角的白發上鍍了層金,倒比平時多了幾分溫和。
    我望著窗外掠過的白楊林,想起李家坳村口的老槐樹。其實趙書記的心思,就像村裏的老人們判斷天氣——不看雲的形狀,隻看風的方向。穀書記的一句誇獎,就是改變風向的風,而我能做的,就是借著這陣風,把該幹的事幹得更紮實些。
    回到鄉裏,我把宣講會的照片貼在辦公室牆上。趙書記路過時停了停,指著我和穀書記握手的合影說:“這張拍得好,年輕人就該有這股精氣神。”他轉身時,軍靴在地板上敲出清脆的響,倒像是在為自己的判斷喝彩。
    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