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4章 蘇家
字數:4059 加入書籤
北京,雪剛停,胡同裏的紅燈籠還掛在門簷下,融雪順著灰瓦滴落在青石板上,濺起細碎的水花。蘇晴推開四合院的朱漆大門時,手裏還攥著剛整理好的采訪筆記,封麵上“青石鄉種薯產業調研”幾個字,在暖黃的門燈下格外醒目。
“回來了?凍壞了吧?”母親林婉儀迎上來,接過她手裏的行李箱,指尖觸到她冰涼的耳廓,忍不住皺起眉,“正月裏非要往陝北跑,說什麽‘拍春耕前的種薯準備’,你爸昨天還念叨,這丫頭心裏裝著的全是那個鄉。”
蘇晴笑著蹭掉鞋上的雪,把圍巾摘下來搭在衣架上:“媽,青石鄉的老鄉們等著種薯下種呢,我得把準備工作拍清楚,不然稿子不紮實。再說,李鄉長他們新修了種薯消毒棚,我去看看能不能幫上忙。”
“李鄉長、李鄉長,”林婉儀端來一杯熱薑茶,放在她麵前的茶幾上,眼神裏帶著幾分了然,“從去年冬天開始,你嘴裏就沒離開過這三個字。上次你爸問你采訪稿裏的基層幹部典型是誰,你眼睛都亮了,說‘李澤嵐是我見過最踏實的年輕幹部’——晴晴,跟媽說實話,你是不是對人家有意思?”
蘇晴端著薑茶的手頓了頓,臉頰瞬間泛起紅暈,避開母親的目光看向窗外:“媽,您說什麽呢,我就是覺得他幹實事厲害,想多報道他的事跡。”
“還跟我裝?”林婉儀坐在她身邊,輕輕拍了拍她的手背,“你打小就藏不住心事,喜歡一個人眼睛裏都帶著光。去年你去青石鄉采訪雪災,回來跟我說‘李鄉長在雪地裏幫老鄉扛種薯,凍得手都紫了還笑著說不冷’;上個月你去拍土豆加工廠,回來又說‘李鄉長為了幫老鄉省運費,自己開車去縣城拉設備’——這些小事你記得比采訪數據還清楚,不是喜歡是什麽?”
蘇晴沒再反駁,隻是低頭小口喝著薑茶,溫熱的液體順著喉嚨往下淌,心裏卻像揣了隻亂撞的小鹿。她想起第一次在青石鄉種薯窖前見到李澤嵐,他蹲在雪地裏核票據,手指凍得發紅卻沒停下;想起他在水渠工地跟劉胖子據理力爭,說“質量不合格一分錢都別想拿”;想起他當選鄉長那天,給她打電話時語氣裏的笑意——這些畫麵像電影片段一樣在腦海裏閃過,每一個細節都清晰得仿佛就發生在昨天。
“媽不反對你喜歡踏實的人,”林婉儀的語氣軟了下來,“但你得想清楚,他是鄉鎮幹部,你從小在京城長大,你們的生活環境、成長經曆差得太多了。再說,你爸那邊……”
話還沒說完,書房的門開了。蘇父蘇振邦走出來,他穿著深灰色中山裝,頭發梳得一絲不苟,臉上沒什麽表情,手裏還拿著份文件——剛結束和部委同誌的視頻會議。他看了蘇晴一眼,把文件放在桌上:“去青石鄉的采訪稿,我看了。寫得還行,但有些細節太個人化,比如‘李澤嵐同誌在種薯分發中親力親為’,這種表述不夠客觀,得改。”
“爸,基層報道就是要寫這些細節,才能讓讀者感受到幹部的真實狀態。”蘇晴放下薑茶,語氣裏帶著點不服氣,“李鄉長確實是親力親為,老鄉們都看在眼裏,我寫的都是事實。”
“事實也要注意分寸。”蘇振邦坐在主位上,端起茶杯喝了一口,“你是新華社的記者,不是某個幹部的‘專屬宣傳員’。再說,你這大半年跑青石鄉的次數,比跑其他采訪點加起來還多,外麵要是傳出去,別人會怎麽想?會覺得你公私不分,影響不好。”
蘇晴心裏一緊,知道父親是在變相說她“心思不正”。她咬了咬唇,還是沒忍住:“爸,我去青石鄉,是因為那裏的變化大,有報道價值。李鄉長是個好幹部,我想多宣傳他的事跡,讓更多人關注基層、支持基層,這有什麽錯?”
“好幹部有很多,為什麽偏偏盯著他?”蘇振邦放下茶杯,目光變得銳利起來,“你以為我看不出來?你去青石鄉,表麵是采訪,實際上是想多見他幾麵。晴晴,你已經不是小孩子了,該明白什麽事能做,什麽事不能做。”
蘇晴的臉瞬間漲紅,剛想反駁,林婉儀拉了拉她的衣角,給她使了個眼色。蘇振邦看著女兒激動的樣子,語氣緩和了些:“我不是反對你和基層幹部接觸,更不是看不起鄉鎮工作。但婚姻不是兒戲,得門當戶對。我們家的情況你清楚,你爺爺那一輩跟著黨打天下,我和你叔叔們在不同崗位為國家做事,你從小接受的教育、接觸的圈子,和他完全不一樣。現在看著好,等真在一起了,生活習慣、價值觀的差異都會暴露出來,到時候再後悔就晚了。”
“爸,您這是偏見!”蘇晴忍不住提高了聲音,“生活習慣可以磨合,價值觀隻要一致,就不會有問題。李鄉長踏實、正直,心裏裝著老鄉,我覺得他比那些隻會說空話的人強多了!再說,什麽叫門當戶對?難道隻有當官的、有錢的才算門當戶對嗎?”
“我不是這個意思。”蘇振邦的眉頭皺了起來,“我是怕你受委屈。你從小沒吃過苦,在鄉鎮生活,冬天沒有暖氣,夏天蚊子多,下鄉要走土路,這些你能適應嗎?他以後要是一直在基層,你願意放棄京城的工作,去鄉鎮生活嗎?就算你願意,你們以後的孩子,教育、醫療這些問題怎麽解決?”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這些問題,蘇晴不是沒想過。上次在青石鄉,她住的宿舍冬天沒有暖氣,晚上要蓋兩床被子才能睡著;下鄉采訪時,遇到下雨天,土路泥濘不堪,她的鞋子陷在泥裏拔不出來;李澤嵐忙起來的時候,連飯都顧不上吃,經常在辦公室泡方便麵——這些她都看在眼裏,卻沒覺得是“委屈”,反而覺得這樣的生活很真實,很有意義。
“這些問題我都想過。”蘇晴深吸一口氣,語氣堅定,“我不怕吃苦,也願意放棄京城的工作去鄉鎮生活。孩子的教育和醫療,以後可以想辦法解決,現在國家不是在推進鄉村振興嗎?青石鄉的條件會越來越好的。”
蘇振邦看著女兒倔強的樣子,心裏又氣又急。他不是不認可李澤嵐的能力,相反,他覺得這個年輕人踏實肯幹,是個好苗子。但他更清楚,蘇家的身份特殊,女兒要是嫁給一個鄉鎮幹部,肯定會引起很多議論,甚至可能影響到李澤嵐的仕途——有人會說李澤嵐“攀高枝”,有人會說蘇家“利用權勢為女婿鋪路”,這些都不是他想看到的。
“你先別這麽衝動。”蘇振邦站起身,走到窗邊,望著外麵的雪景,“我給你個建議,先別著急確定關係,再觀察一段時間。你可以繼續去青石鄉采訪,但要保持距離,客觀報道。等過個一年半載,你再看看自己是不是還這麽想,他是不是還這麽踏實。到時候,我們再好好聊聊。”
蘇晴知道父親的脾氣,他決定的事很難改變,現在能讓他鬆口“觀察一段時間”,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。她點了點頭:“好,我聽您的。但我希望您也能客觀看待李澤嵐,不要因為他的出身就否定他。”
“我會的。”蘇振邦轉過身,目光落在女兒身上,“隻要他真的有能力、人品好,能讓你幸福,我不會反對。但我必須提醒你,婚姻不是兩個人的事,是兩個家庭的事,你得考慮清楚所有後果。”
晚飯時,氣氛比剛才緩和了些。蘇振邦沒再提李澤嵐的事,反而跟蘇晴聊起了青石鄉的種薯產業,問她“脫毒種薯的產量比普通種薯高多少”“老鄉們的收入增加了多少”。蘇晴一一回答,還拿出手機裏拍的種薯田照片給父親看,說起老鄉們豐收時的笑容,眼裏滿是驕傲。
蘇振邦看著照片裏金黃的土豆堆,又看了看女兒明亮的眼睛,心裏輕輕歎了口氣。他知道,女兒是真的喜歡上了那個叫李澤嵐的年輕人,也真的喜歡上了青石鄉的土地。或許,他應該試著放下偏見,給他們一個機會——畢竟,幸福的標準從來不是“門當戶對”,而是兩個人是否願意一起努力,把日子過好。
晚上,蘇晴躺在房間裏,給李澤嵐發了條短信:“今天回北京了,爸媽問我為什麽總去青石鄉,我跟他們說那裏的變化大,有報道價值。明年春天種薯下種時,我再去看你,到時候你要教我怎麽選種薯哦。”
沒過多久,李澤嵐就回了短信:“好啊,等你來了,我帶你去種薯田,還讓王大娘給你做她最拿手的土豆餅。對了,我跟趙書記商量好了,明年春天要擴大種薯種植麵積,省農科院的專家也答應來指導,到時候咱們一起聽專家講課。”
蘇晴看著短信,嘴角忍不住上揚。她知道,未來的路可能會很難走,有父親的反對,有生活習慣的差異,但隻要李澤嵐還在青石鄉踏實幹事,還在為老鄉們謀福利,她就願意堅持下去——就像青石鄉的春天,不管冬天有多冷,隻要熬過了寒冬,就會迎來滿田的嫩綠和希望。
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