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5章 危機
字數:4540 加入書籤
2009年3月的青石鄉,春風剛吹化田埂上的殘雪,種薯田裏就熱鬧起來。老鄉們扛著麻袋往地裏運脫毒原原種,王大爺的孫子跟在後麵,手裏攥著顆圓滾滾的種薯,蹦蹦跳跳地喊:“爺爺,這薯種比去年的還飽滿,今年肯定能多收!”王大爺笑著點頭,眼裏滿是對秋收的期待——自從去年種了脫毒種薯,他家的土豆畝產翻了近一倍,不僅還上了之前的欠款,還給孫子買了台新書桌。
可這份熱鬧裏,李澤嵐卻透著焦慮。他蹲在李家坳的種薯田邊,手裏捏著顆剛從土裏刨出來的種薯,眉頭擰成了疙瘩。種薯表皮看著還算光滑,可掰開後,芯子發褐,還帶著細小的黑斑——這是典型的“病毒回感”症狀,種下去不僅產量低,還會汙染周邊的健康種薯。
“老周,這是第三塊地了。”李澤嵐站起身,聲音裏帶著壓抑的火氣,“從昨天開始查,李家坳、張家村、王家村,一共查出300畝種薯有問題,都是去年冬天咱們自己繁育的原原種出了岔子。”
水利站站長老周蹲在一旁,手裏拿著本檢測記錄,臉色發白:“李鄉長,我已經讓農技站的人重新檢測了,問題出在去年12月的組培苗上——當時為了趕進度,接種室的消毒沒到位,導致部分組培苗攜帶了病毒,繁育成原原種後,咱們沒及時複檢,就發給老鄉們下種了。”
“進度再急,也不能省消毒的步驟!”李澤嵐把手裏的種薯扔在地上,“現在怎麽辦?老鄉們已經種下去一半了,要是等出苗了再發現問題,不僅這300畝絕收,周邊的健康種薯也會被傳染,咱們青石鄉‘脫毒種薯’的招牌,就徹底砸了!”
正說著,趙書記的吉普車“嘎吱”停在田埂上。他跳下車,軍綠色夾克上沾著泥土,顯然也是剛從別的村查種薯回來。“澤嵐,情況怎麽樣?我剛從陳家溝回來,那邊也查出20畝有問題。”
“一共300畝。”李澤嵐把檢測報告遞過去,“老周說是組培苗消毒不到位,現在種下去的部分,芯子已經開始發黑了。一畝地需要200公斤合格原原種,300畝就是6萬公斤,咱們庫存裏隻剩3萬公斤,還差一半,要是趕不上春耕,老鄉們今年的收成就完了。”
趙書記接過報告,手指在“300畝”三個字上反複摩挲,眉頭越皺越緊。他想起去年冬天,為了建種薯組培室,李澤嵐跑了三趟縣農委,爭取到20萬扶持資金;想起春節前,兩人帶著農技站的人在組培室加班,忙到大年三十才回家;想起老鄉們領種薯時,笑著說“以後再也不用買外麵的高價種薯了”——要是因為這次的失誤讓老鄉們失望,他和李澤嵐之前的努力,就全白費了。
“不能讓老鄉們吃虧。”趙書記猛地抬起頭,語氣斬釘截鐵,“第一,馬上通知所有村,暫停種植有問題的原原種,已經種下去的,連夜挖出來,咱們鄉裏統一回收銷毀;第二,缺的3萬公斤原原種,必須在三天內湊齊,不管是去外地調運,還是找科研院所支援,都得補上;第三,所有損失由鄉裏承擔,挖出來的種薯,按合格種薯的價格給老鄉補償,補種的種薯免費發放——絕不能讓老鄉們因為咱們的失誤受委屈。”
“鄉裏的財政本來就緊張,300畝的補償和補種,至少需要20萬,咱們拿得出這麽多錢嗎?”李澤嵐有些猶豫,去年修水渠、建加工廠已經花了不少錢,現在再拿出20萬,鄉裏的賬上就空了。
“錢的事我來想辦法。”趙書記掏出手機,撥通了縣農委主任的電話,“張主任,我是趙建軍,青石鄉遇到急事了——咱們自己繁育的原原種出了問題,300畝地缺種薯,急需3萬公斤合格原原種,您能不能幫忙協調下省農科院,讓他們先調一批給咱們,錢咱們後續再補……”
電話那頭不知道說了什麽,趙書記的臉色漸漸緩和下來。掛了電話,他鬆了口氣:“張主任說省農科院有庫存,明天就能派車送過來,不過價格比咱們自己繁育的高10,還得咱們自己承擔運費。”
“隻要能拿到合格種薯,貴點沒關係。”李澤嵐懸著的心放下了一半,“我現在就去各村通知,讓老鄉們連夜挖種薯。老周,你帶農技站的人去現場指導,告訴老鄉們,挖出來的種薯一定要集中銷毀,不能隨便扔,免得汙染土壤。”
“好!我這就去!”老周抓起檢測記錄,往村裏跑。
當天晚上,青石鄉的種薯田裏亮起了一排排手電筒。李澤嵐和趙書記分頭行動,他去李家坳,趙書記去張家村,兩人都帶著鄉幹部和農技站的人,幫老鄉們挖種薯。王大爺看著剛種下去半天的種薯被挖出來,心疼得直歎氣:“李鄉長,這好好的種薯,咋就不能種了?”
“王大爺,這薯種帶病毒,種下去長不出好土豆,還會把您家其他地裏的薯種也帶壞。”李澤嵐蹲下來,幫他把挖出來的種薯裝進麻袋,“您放心,明天省農科院就會送合格的種薯來,還是免費給您的,之前的損失,鄉裏也會按市場價給您補償,絕不讓您吃虧。”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“真的?”王大爺眼裏的心疼變成了驚訝。
“真的。”李澤嵐笑著點頭,“咱們青石鄉的脫毒種薯招牌,不能砸在這上麵。您種了一輩子土豆,肯定知道,隻有好種薯,才能有好收成。”
王大爺點點頭,不再歎氣,拿起鋤頭跟著一起挖。老鄉們見幹部們都在幫忙,還承諾補償和補種,也都動了起來。手電筒的光在田埂上晃動,鋤頭挖地的“咚咚”聲、麻袋摩擦的“沙沙”聲,混著老鄉們的說話聲,在夜裏格外熱鬧——沒有抱怨,沒有指責,隻有一群人為了守護共同的希望,一起努力的踏實。
淩晨三點,300畝有問題的種薯終於全部挖完,集中堆放在鄉農技站的空地上。李澤嵐和趙書記碰頭時,兩人臉上都沾著泥土,眼裏滿是疲憊,卻沒一句怨言。“澤嵐,你看那邊。”趙書記往農技站的方向指了指,“老鄉們都沒走,等著看咱們銷毀種薯呢。”
李澤嵐望過去,隻見農技站門口站著一群老鄉,手裏還拿著鋤頭,顯然是怕有人偷偷把種薯運走。他心裏一暖,走過去對老鄉們說:“大夥放心,明天一早,我們就把這些種薯拉去焚燒場銷毀,絕不讓一顆有問題的種薯留在青石鄉。”
第二天早上八點,省農科院的送薯車準時到了。三輛大卡車停在鄉黨委大院外,車廂裏裝滿了袋裝的脫毒原原種,表皮光滑,芽眼飽滿,一看就是優質種薯。李澤嵐和趙書記帶著鄉幹部,跟老鄉們一起卸種薯,王大爺捧著顆種薯,笑得合不攏嘴:“這薯種比去年的還好,今年肯定能多收兩千斤!”
卸完種薯,李澤嵐又帶著農技站的人,去各村指導補種。他蹲在田裏,手把手教老鄉們如何選種、如何消毒、如何控製種植密度,還特意強調:“種下去後,每隔三天來看看,要是發現葉子發黃、卷葉,一定要第一時間告訴農技站的人,不能拖。”
老鄉們認真地點頭,手裏的鋤頭掄得更有勁了。看著重新種上的種薯田,李澤嵐心裏踏實了不少。他想起昨天晚上,趙書記跟他說“老鄉們的信任,比什麽都重要”,現在他終於明白,這份信任不是憑空來的,是靠一次次解決問題、一次次兌現承諾,慢慢攢起來的。
下午,李澤嵐把老周和農技站的人叫到辦公室,開了個緊急會議。“這次的事,給咱們敲了個警鍾。”他把檢測報告放在桌上,“以後不管進度多緊,組培苗的消毒、原原種的複檢,一個步驟都不能少。我決定,在種薯組培室旁邊建個專門的檢測室,引進更先進的病毒檢測設備,再請省農科院的專家定期來指導,確保以後再也不會出現類似的問題。”
“我同意。”趙書記接過話頭,“檢測室的資金,我再去跟縣農委申請,要是申請不下來,咱們就從鄉財政裏擠。另外,我建議給每個村配一名‘種薯監督員’,由村裏的老黨員擔任,負責監督種薯的種植和日常管理,發現問題及時上報——咱們要把風險控製在最前麵,不能再等出了問題才補救。”
會議結束後,李澤嵐掏出手機,給蘇晴發了條短信:“之前擔心的種薯問題解決了,省農科院送來了合格的原原種,老鄉們已經補種完了。這次的事讓我明白,做農業不能急,得一步一個腳印,把每一個細節都做好,才能對得起老鄉們的信任。”
沒過多久,蘇晴就回了短信,還附帶了一張照片:“恭喜你們!我今天采訪了省農科院的馬鈴薯專家,跟他說了你們的情況,他說明天就去青石鄉,幫你們完善檢測流程。照片是我拍的種薯組培室,跟你們的很像,希望你們的種薯產業越來越規範,招牌越來越亮。”
李澤嵐看著照片裏的組培室,心裏滿是感激。他知道,守護青石鄉的脫毒種薯招牌,不是他一個人的事,是他和趙書記,和所有鄉幹部,和每一位老鄉,一起努力的事。就像這春天的種薯田,隻要大家一起澆水、施肥、除草,就一定能在秋天收獲滿田的金黃,收獲老鄉們臉上最踏實的笑容。
夕陽西下時,李澤嵐又去了李家坳的種薯田。老鄉們已經補種完了,田埂上插著小旗子,上麵寫著“種薯監督員:王大爺”。王大爺正蹲在田邊,手裏拿著個小本子,認真地記錄著什麽。看見李澤嵐過來,他笑著說:“李鄉長,您放心,我每天都會來看看,保證咱們的薯種長得好好的!”
李澤嵐點點頭,望著遠處的種薯田,夕陽把綠油油的薯苗照得格外鮮亮。他知道,這次的危機雖然解決了,但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挑戰。可隻要他和趙書記繼續並肩作戰,隻要老鄉們繼續信任他們,青石鄉的脫毒種薯招牌,就一定能越擦越亮,老鄉們的日子,也一定會越來越紅火。
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