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7章 青石薯源
字數:4130 加入書籤
2009年秋末的青石鄉,黃土坡被染成了暖黃色,馬鈴薯田裏的最後一批殘秧被老鄉們清理幹淨,而鄉中學後方的山坡上,一座銀灰色的建築正格外惹眼——這是“青石薯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”剛建成的馬鈴薯種薯庫,4層鋼架結構,2500立方米的庫容,外牆貼著保溫板,屋頂裝著太陽能溫控設備,遠遠望去,像一座守護種薯的“銀色堡壘”。
“李鄉長,種薯庫的最後一次調試完成了!”倉儲管理員小王拿著檢測報告,一路小跑過來,凍得通紅的手裏還攥著個溫度計,“庫內溫度穩定在4c,濕度65,通風係統每小時換氣3次,完全符合脫毒種薯的儲存標準。剛才陳教授測了,第一批入庫的50萬公斤種薯,芽眼活性一點沒降!”
李澤嵐走進種薯庫,一股清涼的氣息撲麵而來。貨架上整齊碼放著藍色麻袋,麻袋上印著“青石薯源·特級脫毒種薯”的字樣,透過麻袋縫隙,能看到裏麵圓滾滾的種薯泛著新鮮的光澤。他隨手解開一袋,拿起一顆種薯,表皮光滑無斑,掰開後肉質雪白,沒有絲毫褐變——這是今年組培中心的“大豐收”成果,從春季組培苗培育到秋季采收,陳教授和技術團隊全程把控,800畝繁育田共產出120萬公斤合格種薯,其中特級種薯占比92,遠超預期。
“老周,通知財務,把種薯庫的運營成本算進明年的公司預算裏,電費、管理費全由公司承擔,不能讓農戶掏一分錢。”李澤嵐把種薯放回麻袋,語氣堅定,“明年開春種薯下種前,按每畝220公斤的標準,免費發給入股農戶,沒入股但願意按公司技術標準種植的農戶,也按每畝200公斤發,隻收成本價的一半——咱們建種薯庫、搞組培,就是為了讓老鄉們都能用上好種薯,不能讓‘錢’卡了脖子。”
老周點點頭,又補充道:“我跟各村支書聊過,不少老鄉想明年擴種,王家村的王建國說想種30畝,還想帶動村裏5戶貧困戶一起種。要是免費發種薯,咱們120萬公斤的庫存,剛好夠5000畝地用,剩下的20萬公斤,還能留著當備用種。”
“擴種是好事,但得把技術跟上。”李澤嵐走到種薯庫的監控屏幕前,屏幕上顯示著各個庫區的實時情況,“讓陳教授的團隊從現在開始,每周去各村開技術課,教老鄉們怎麽選地塊、怎麽整壟、怎麽預防早春凍害,明年下種時,每個村派兩名技術人員蹲點指導,確保種下去的每一顆種薯都能長出好苗。”
接下來的一個月,青石鄉一邊忙著種薯入庫,一邊緊鑼密鼓籌備“首屆青石馬鈴薯招商會”。李澤嵐和趙書記分工明確:趙書記負責對接市縣農業部門,爭取政策支持,還跑了三趟延安市,邀請了市裏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負責人和兩家大型食品加工廠;李澤嵐則帶著“青石薯源”的工作人員,整理產業資料——從組培中心的技術參數到種薯田的產量數據,從老鄉的種植故事到未來的產業規劃,一一匯編成手冊,還製作了宣傳視頻,視頻裏,王大爺捧著剛采收的馬鈴薯笑得滿臉皺紋,陳教授在組培室裏仔細觀察組培苗,李澤嵐和趙書記在種薯田裏跟老鄉們一起掰薯塊,畫麵樸實又有力量。
蘇晴聽說招商會的消息,特意從北京請假回來幫忙。她不僅幫著修改宣傳文案,還聯係了省電視台和《陝北日報》的記者,約定招商會當天過來報道;她還帶著相機,跑遍了青石鄉的種薯田、組培中心和種薯庫,拍了一組“青石馬鈴薯產業紀實”照片,照片裏的種薯庫銀亮整潔,組培苗嫩綠喜人,老鄉們的笑容真摯燦爛,被李澤嵐掛在了招商會展廳的最顯眼位置。
“你拍的這些照片,比我寫的報告管用多了。”李澤嵐看著照片,笑著說,“上次有個客商來考察,看到王大爺捧著馬鈴薯的照片,跟我說‘能讓老鄉笑得這麽實在,種出來的東西肯定差不了’。”
“老鄉的笑容才是最好的‘品牌背書’。”蘇晴收起相機,“我還跟分社的編輯爭取了,招商會當天會發一篇深度報道,標題就叫《鄉農攜手種薯忙——青石鄉“公司+農戶”模式破解產業難題》,把咱們‘鄉集體牽頭、農戶入股、技術護航’的模式好好宣傳一下,讓更多人知道‘青石薯源’不是一家普通的公司,是真正幫老鄉幹事的企業。”
2009年11月18日,“首屆青石馬鈴薯招商會”在鄉黨委大院拉開帷幕。紅色的拱門立在門口,上麵寫著“鄉農共建·品牌共享——青石馬鈴薯誠邀合作”,展廳裏擺滿了展品:玻璃罐裏裝著脫毒種薯,包裝袋裏裝著剛加工出的馬鈴薯澱粉,試吃台上擺著炸薯片和蒸薯塊,旁邊的電視循環播放著宣傳視頻,吸引了不少客商駐足。
上午九點,招商會正式開始。趙書記首先致辭,他拿著話筒,指著身後的產業照片牆:“各位客商朋友,我們青石鄉以前是‘種薯沒好種,豐收沒好價’,自從成立‘青石薯源’,鄉集體出場地、農戶出勞力、技術團隊出本事,今年就種出了120萬公斤特級脫毒種薯,建了能存2500立方米的種薯庫。今天請大家來,就是想跟大家一起,把青石馬鈴薯的牌子打出去,讓大家賺錢,讓老鄉們增收!”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話音剛落,台下就響起了掌聲。延安市某食品加工廠的張總站起身,拿著手裏的種薯樣品說:“我昨天去了你們的種薯田和種薯庫,種薯品質確實好,澱粉含量19,比我們現在用的種薯還高2個百分點。我想跟你們簽長期供貨協議,明年先訂800噸,要是品質穩定,後年翻一倍!”
緊接著,周邊縣區的幾家農產品收購商也紛紛表態。“我們那兒的市場就缺這種高品質的馬鈴薯,我們先訂500噸,希望以後能長期合作,一起把青石馬鈴薯推廣出去。”一位來自子長縣的收購商說道。另一位宜都縣的老板也笑著說:“我們願意跟你們合作,把青石馬鈴薯賣到我們縣城的每一個菜市場,讓大家都嚐嚐這好味道!”
簽約環節,氣氛熱烈非凡。短短一上午,“青石薯源”就與15家客商簽訂了合作協議,訂單總量達4200噸,涵蓋種薯銷售、商品薯收購、深加工合作等多個領域;還有3家企業當場決定投資,共注入資金200萬元,用於擴大種薯庫規模和建設馬鈴薯深加工車間;市縣農業部門也承諾,將“青石馬鈴薯”納入全市農業品牌推廣計劃,幫助對接更多高端市場。
王大爺作為農戶代表,也在招商會上發了言。他拿著入股證書,激動地說:“我種了一輩子土豆,以前買種薯怕上當,賣土豆怕壓價。現在入了‘青石薯源’的股,公司免費發種薯、教技術,還幫著找銷路,今年光分紅就拿了5000塊!各位老板要是跟我們合作,盡管放心,我們肯定種出最好的土豆!”
客商們被王大爺的真誠打動,紛紛鼓掌。張總走過去,握著王大爺的手說:“大爺,您這話比啥都管用!明年你們種出的土豆,我們全收,價格保證比市場價高5分錢!”
招商會結束後,李澤嵐和趙書記送客商們離開。看著滿載樣品和協議的車輛遠去,趙書記感慨道:“以前咱們求著客商來,現在客商主動找上門,這就是品牌的力量!”
“這不是我和您的功勞,是‘鄉農共建’的力量。”李澤嵐望著遠處的種薯庫,“要是沒有老鄉們跟著幹,沒有技術團隊撐著,光靠咱們倆,啥也幹不成。以後咱們要繼續把‘青石馬鈴薯’的牌子擦亮,讓更多老鄉靠著這顆土豆,過上好日子。”
蘇晴站在一旁,手裏拿著相機,拍下了兩人並肩而立的背影。夕陽下,種薯庫的銀輝與遠處的黃土坡相映,李澤嵐和趙書記的身影被拉得很長,像兩根支撐著青石鄉產業的“頂梁柱”。
當天晚上,“青石薯源”召開了第一次股東分紅大會。老鄉們拿著入股證書,在分紅登記表上簽字,領到分紅款時,臉上的笑容比過年還燦爛。王大爺拿著5000塊現金,激動地說:“我活了65歲,第一次當‘股東’,第一次拿這麽多分紅!以後我要跟著公司好好幹,讓我孫子也能靠著種土豆,上大學、出人頭地!”
李澤嵐看著老鄉們的笑容,心裏滿是踏實。他知道,“青石馬鈴薯”的品牌才剛剛起步,未來還要麵對市場波動、技術更新、規模擴大等諸多挑戰,但他一點都不擔心——因為他身後,有一個“鄉農同心”的團隊:有趙書記這樣務實的領路人,有陳教授這樣專業的技術支撐,有蘇晴這樣真誠的助力者,更有一群願意跟著他踏實幹事、共享成果的老鄉。
他拿起桌上的“青石馬鈴薯”品牌ogo設計稿,ogo上是一顆飽滿的馬鈴薯,旁邊寫著“鄉農共建·鮮脆香甜”八個字。這不僅是一個品牌符號,更是青石鄉產業發展的初心——以鄉為基,以農為本,讓每一顆馬鈴薯都承載著老鄉的希望,讓“青石”這個名字,隨著優質的馬鈴薯,走向更遠的地方 。在這個沒有電商的2009年,他們一步一個腳印,在傳統的銷售模式裏,努力為青石鄉的馬鈴薯產業開辟出一條康莊大道 ,未來,他們也將在這片土地上,創造更多的可能。
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