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0章 美國

字數:4195   加入書籤

A+A-


    宜都縣,春節的年味還沒散盡,縣委大院裏就傳來了一個讓幹部們振奮的消息——市委決定組織“農業產業化赴美考察團”,前往美國學習現代農業種植、農產品深加工及品牌運營經驗,重點考察全球馬鈴薯產業巨頭辛普勞公司,全縣僅有2個參與名額,一個分配給農業係統幹部,一個留給配套的技術或產業骨幹。
    消息傳到青石鄉時,李澤嵐正在種薯庫檢查溫控設備。趙書記拿著縣委辦公室的通知,一路小跑找到他:“澤嵐!好機會!市裏組織去美國考察,專門看馬鈴薯產業,還能去辛普勞公司,咱們縣有兩個名額,你得爭取一下!”
    李澤嵐接過通知,目光落在“重點考察辛普勞公司馬鈴薯全產業鏈運營”這句話上,心髒忍不住加速跳動。他早就聽說過辛普勞——這家公司從小小的馬鈴薯種植園起步,發展成覆蓋種薯繁育、精深加工、全球銷售的產業巨頭,尤其是在脫毒種薯培育和馬鈴薯製品標準化生產上,有太多值得學習的地方。青石鄉現在正推進深加工園區建設,要是能實地看看辛普勞的生產線、聽聽他們的產業布局,說不定能給青石鄉的馬鈴薯產業找到新方向。
    “趙書記,我想試試。”李澤嵐把通知折好放進兜裏,語氣堅定,“但咱們縣農業係統的老領導不少,還有搞了一輩子馬鈴薯研究的專家,我怕競爭不過。”
    “怕什麽!你有底氣!”趙書記拍著他的胳膊,“青石鄉的馬鈴薯產業是全縣的樣板,你從種薯危機到建鄉企、搞招商,全鏈條都幹過,比光搞理論的專家更接地氣;再說,你年輕,學習能力強,去了能把真東西學回來。我這就給穀書記打電話,幫你推薦!”
    當天下午,趙書記就帶著李澤嵐去了縣委。穀書記正在辦公室看農業報表,聽兩人說明來意,笑著放下鋼筆:“澤嵐,你想去,我很支持。這次考察不是‘福利’,是去學真本事,要能把辛普勞的經驗轉化成咱們縣的產業實踐,才不算白去。不過人選得走程序,縣委要開班子會討論,還要征求市農業局的意見,你得先準備一份申請材料,把你去考察的目的、想學習的重點寫清楚。”
    李澤嵐連夜寫好了申請材料。他沒寫空話套話,而是結合青石鄉的實際需求,列出了三個重點學習方向:一是辛普勞的脫毒種薯繁育技術,尤其是病毒檢測和組培苗標準化培育流程,想用來優化青石鄉組培中心的技術體係;二是辛普勞的農產品深加工模式,重點看他們如何把馬鈴薯加工成速凍薯條、薯片等產品,以及如何控製成本、保證品質,為青石鄉的深加工園區提供借鑒;三是辛普勞的品牌運營和市場渠道建設,學習他們如何打造全球品牌、如何對接商超和餐飲企業,幫助“青石馬鈴薯”打開更廣闊的市場。
    材料交上去的第三天,縣委班子會就討論了考察人選。會上,穀書記率先發言:“李澤嵐同誌的申請材料,我看了三遍,每一條學習重點都緊扣咱們縣的產業需求,不是為了‘出國鍍金’,是真想去學東西。青石鄉的產業能有今天,靠的就是他這種‘問題導向’的實幹勁,讓他去,我放心。”
    其他縣委常委也紛紛附和:“李澤嵐懂產業、接地氣,去了能跟辛普勞的人聊到點子上,比派純行政幹部去強;”“他能把學到的東西用在青石鄉,再推廣到全縣,考察效果能最大化。”
    最終,縣委一致同意推薦李澤嵐作為宜都縣農業係統幹部代表,參加赴美考察團。另一個名額則給了縣農委的老專家張工——他從事馬鈴薯研究30年,熟悉種薯育種技術,能和李澤嵐形成“實踐+理論”的互補。
    消息傳到青石鄉,老鄉們都替李澤嵐高興。王大爺拎著一籃子剛蒸好的土豆,送到鄉黨委:“李鄉長,你去美國學本事,可得把人家種土豆、做土豆的好法子學回來,咱們青石鄉的土豆也能賣向全世界!”
    李澤嵐接過土豆,笑著點頭:“王大爺您放心,我一定好好學,不辜負大家的期望。”
    就在李澤嵐忙著準備簽證材料時,又一個好消息傳來——此次考察團的跟隊記者,正是蘇晴。原來,蘇晴所在的新華社分社接到了市委的邀請,需要派一名熟悉農業領域、有基層采訪經驗的記者,隨行記錄考察過程,宣傳報道美國現代農業經驗,分社領導第一時間就想到了蘇晴——她不僅報道過青石鄉的馬鈴薯產業,還跟李澤嵐、陳教授等基層幹部、專家打過多次交道,對農業產業有深入理解。
    蘇晴接到通知時,正在北京整理青石鄉的產業報道。她看到“赴美考察辛普勞公司”的行程,立刻給李澤嵐發了短信:“告訴你個好消息!我是這次考察團的跟隊記者,咱們又能一起‘並肩作戰’了!到了美國,你負責學技術,我負責記錄,咱們把辛普勞的經驗好好挖一挖,既能幫青石鄉,也能給其他鄉鎮提供借鑒。”
    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    李澤嵐看到短信,心裏瞬間亮堂起來。蘇晴不僅懂農業,還擅長挖掘產業背後的邏輯和故事,有她在,不僅能幫他記錄學習重點,還能從記者的視角提出問題,讓他的考察更全麵。他連忙回短信:“太好了!有你在,我更有底氣了。咱們提前列個學習清單,到了辛普勞,爭取多問、多看、多記。”
    出發前一周,考察團在市裏召開了行前準備會。團長是市農業局的王局長,他拿著行程表,跟12名團員強調:“這次考察時間緊、任務重,咱們要去辛普勞的種薯繁育基地、深加工工廠、物流中心三個地方,每天至少安排兩場座談。大家要提前做功課,把自己想了解的問題列出來,不要等人家介紹完了,才想起有問題要問。”
    會上,王局長還特意介紹了李澤嵐和蘇晴:“李澤嵐同誌是宜都縣青石鄉的鄉長,他們鄉的‘鄉集體+農戶+技術團隊’模式,是咱們市的農業樣板;蘇晴同誌是新華社的記者,報道過多個基層農業典型,經驗豐富。希望你們倆能發揮優勢,多跟辛普勞的人員交流,也多跟其他團員分享基層經驗。”
    散會後,蘇晴找到李澤嵐,遞給他一份打印好的“辛普勞公司資料摘要”:“我查了很多資料,把辛普勞的發展曆程、核心技術、主要產品都整理出來了,你看看,有不明白的地方咱們再討論。對了,我還列了幾個想采訪的方向,比如他們如何平衡企業利潤和農戶利益、如何應對市場波動,這些可能對你搞鄉企有幫助。”
    李澤嵐接過資料,隻見上麵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注了重點,還有蘇晴手寫的批注:“此處可結合青石鄉組培中心現狀提問”“需了解其深加工產品的成本構成”。他心裏一暖,笑著說:“你想得太周到了,有這份資料,我心裏更有底了。咱們到了辛普勞,分工合作,你負責采訪提問,我負責記錄技術細節,爭取把他們的‘真經’都取回來。”
    出發前一天,李澤嵐特意去了組培中心和種薯庫。陳教授正在指導技術人員培育新的組培苗,看到他來,笑著說:“澤嵐,去了美國,別忘了跟辛普勞的專家請教一下‘馬鈴薯病毒快速檢測技術’,咱們現在的檢測方法還是有點慢,要是能引進更高效的技術,明年的種薯品質還能再提升一個檔次。”
    “您放心,我記下來了,一定問清楚。”李澤嵐掏出筆記本,認真記下“請教病毒快速檢測技術”這一條。
    在種薯庫,小馬正跟倉儲管理員核對明年的種薯發放計劃。“李鄉長,您去美國安心學習,公司的事有我和趙書記盯著,明年的擴種和深加工園區建設,我們都按計劃推進,絕不會拖後腿。”
    李澤嵐拍了拍小馬的肩膀:“我相信你。等我回來,咱們一起把學到的經驗用在公司運營上,讓‘青石薯源’也能像辛普勞一樣,把產業鏈做長、做紮實。”
    回到宿舍,李澤嵐把行李收拾好,又把蘇晴給的資料和自己列的學習清單放進包裏。窗外的月光灑在桌上,他看著桌上的“青石馬鈴薯”品牌ogo,心裏滿是期待——這次赴美考察,不僅是他個人的學習機會,更是青石鄉、宜都縣馬鈴薯產業升級的契機。他一定要把辛普勞的先進經驗學回來,讓青石鄉的脫毒馬鈴薯,不僅能成為“中國脫毒馬鈴薯之鄉”的名片,還能走向更廣闊的市場,讓老鄉們的腰包越來越鼓,讓基層產業的路越走越寬。
    睡前,他給蘇晴發了條短信:“行李收拾好了,資料也看完了,明天見。期待這次‘跨國學習之旅’,更期待咱們能一起把好經驗帶回來,幫青石鄉、幫宜都縣的老鄉們幹更多實事。”
    蘇晴很快回了短信:“明天見!好好休息,養足精神,咱們去美國‘取真經’!”
    李澤嵐放下手機,閉上眼睛,腦海裏浮現出辛普勞種薯基地的畫麵,浮現出青石鄉深加工園區投產的場景,浮現出老鄉們捧著優質馬鈴薯笑得滿臉皺紋的樣子。他知道,這次考察隻是一個開始,未來還有更多的挑戰和機遇在等著他,但隻要他保持著“實幹為民”的初心,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,就一定能實現心中的目標,讓青石鄉的馬鈴薯產業,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。
    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