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4章 條件
字數:3932 加入書籤
2010年5月的青石鄉,生機盎然,種薯田綠意正濃,可鄉黨委會議室裏,氣氛卻如暴風雨前般凝重。辛普勞考察團隊離開後,正式郵件傳來合作意向,卻附帶嚴苛條件:青石鄉需自主建設一座小型薯條廠,獨立運營滿一年,且產品合格率達90以上,雙方才啟動合資建廠後續流程。
“這簡直是給咱們出了道大難題!”趙書記把郵件打印件重重擱在桌上,手指點著“自主運營一年”,眉頭擰成個“川”字,“建個薯條廠起碼得2000萬,這可不是小數目,錢從哪來?而且咱們之前沒搞過薯條加工,技術、管理一竅不通,要是幹砸了,之前的心血可就全白費了!”
幹部們你一言我一語,焦慮彌漫:“咱鄉財政本就不寬裕,一下子拿不出這麽多錢,貸款也不是容易事兒。”“技術難題咋解決?萬一產品質量不過關,拿什麽跟辛普勞交代?”
李澤嵐緊握著筆,指節泛白,目光卻透著堅定,落在郵件“合格率90”上:“大家先別急,辛普勞這麽要求,是在考驗咱們的產業實力和決心。但換個角度想,要是咱們能自己建廠、運營達標,往後合作就有更多話語權,不用處處仰仗他們。”
他清了清嗓子,條理清晰地分析起來:“資金方麵,我打算明天就去縣裏,找穀書記申請產業扶持資金,再和銀行對接,爭取低息貸款;技術上,湯姆之前給了基礎資料,還答應遠程指導,咱們再派人去山東薯條廠學習取經;設備采購,先選性價比高的小型設備,把技術和流程摸熟,後續再升級。隻要咱們齊心協力,這一年把薯條廠運營好,合作就穩了。”
當天下午,李澤嵐懷揣著精心準備的《小型薯條廠建設可行性報告》奔赴縣城。穀書記接過報告,仔細翻閱,眉頭越皺越緊:“2000萬的投入,一年試運營,風險可不小。你有多大把握讓產品合格率達標?”
“穀書記,我有十足的信心!”李澤嵐腰杆挺得筆直,語氣鏗鏘有力,“其一,咱們有得天獨厚的種薯優勢,青石鄉的脫毒種薯澱粉含量在1820,完全符合薯條加工標準,原料品質過硬;其二,辛普勞會提供遠程技術支持,湯姆承諾每周和咱們技術人員開視頻會;其三,我打聽到縣食品廠有幾位退休老技師,經驗豐富,把他們請來指導設備操作和工藝把控,技術落地就有保障了。”
穀書記沉思片刻,最終點頭應允:“行!縣委支持你!縣農委先撥200萬啟動資金,銀行那邊我去協調,爭取給你拿到低息貸款。但你記住,這錢是給老鄉們謀福利的,一分一毫都得花在刀刃上,絕不能出半點差錯!”
有了縣委支持,李澤嵐馬不停蹄召集“青石薯源”核心團隊,與辛普勞開啟線上談判。視頻會議裏,馬克的身影出現在屏幕上,身後是辛普勞現代化的薯條加工車間,設備有序運轉,工人忙碌而專注。
“李鄉長,自主建薯條廠是辛普勞的合作底線。”馬克神情嚴肅,語氣不容置疑,“我們必須確認,青石鄉有能力把控加工環節的品質,畢竟未來合資廠的產品要進軍國際市場,品質容不得一絲瑕疵。”
李澤嵐迅速調出《小型薯條廠建設方案》,對著屏幕詳細講解:“馬克先生,我們計劃建一座占地10畝的小型薯條廠,配備先進的蒸汽去皮機、高精度切片機、高效速凍設備等基礎加工設備,總投資預計2000萬。資金來源為政府扶持200萬,銀行貸款1300萬,剩餘部分通過引入本地企業投資和鄉集體自籌解決。技術上,我們會選派8名技術骨幹去山東的成熟薯條廠培訓2個月,全麵學習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;同時,邀請辛普勞的技術員遠程指導,每周至少進行一次技術交流。運營方麵,我們已經製定了詳細的《薯條加工標準手冊》,從原料篩選、加工流程到包裝入庫,每一步都有嚴格規範。”
說著,他熟練地調出青石鄉的種薯檢測報告:“您看,咱們的種薯品質完全契合薯條加工需求,每年能穩定供應優質原料;而且我們已與延安、西安的5家快餐品牌達成初步合作意向,運營後每月至少能銷售15噸薯條,確保工廠有穩定的現金流。”
蘇晴也在視頻中補充道:“馬克先生,我上個月去山東實地考察過,了解到小型薯條廠的運營難點主要集中在去皮和速凍環節。青石鄉已與山東知名設備廠家建立合作,他們會派資深工程師上門安裝調試設備,並提供2年的免費設備維護服務,解決技術落地的後顧之憂。”
湯姆在一旁點頭,插話說:“李鄉長,我看過你們挑選的技術人員簡曆,其中5人有組培中心的檢測經驗,學習能力強、基礎紮實。隻要培訓到位、標準嚴格落實,一年後合格率達到90不是問題。我可以向公司申請,免費提供最新版的《薯條加工技術手冊》,每月派技術專家跟你們開三次視頻會,及時解決實際問題。”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馬克看著李澤嵐展示的方案、種薯數據和市場合作意向,又聽了湯姆的專業表態,神色緩和了些:“李鄉長,你們的準備遠超我的預期,讓我看到了十足的誠意和實力。這樣,辛普勞可以承諾:如果青石鄉的薯條廠一年內產品合格率達標,我們會全額承擔合資廠的設備升級費用,還會將青石鄉的種薯納入辛普勞的全球原料采購體係,讓青石馬鈴薯走向世界。”
“那運營過程中,要是遇到棘手的技術難題,辛普勞能派技術員實地指導嗎?”李澤嵐抓住關鍵問題,緊追不舍,遠程指導雖有幫助,但現場教學在設備調試和工藝優化時更為關鍵。
馬克與身邊團隊低聲商討片刻,最終點頭答應:“我們可以派2名資深技術員,在薯條廠投產前駐場15天,協助調試設備、係統培訓工人;運營期間,若遇到重大技術問題,技術員會在36小時內趕到青石鄉。”
談判持續了整整4個小時,雙方最終達成共識:青石鄉在2010年8月底前建成小型薯條廠並順利投產,獨立運營至2011年8月,若產品合格率達標,辛普勞於2011年9月啟動合資建廠流程,全額承擔設備升級費用,並將青石鄉種薯納入全球采購體係;若未達標,雙方再協商是否延長試運營期或調整合作方案。
視頻會議結束,會議室裏的緊張氛圍瞬間消散,取而代之的是激動與興奮。小馬興奮地跳起來:“李鄉長,咱們真談成了!隻要把薯條廠運營好,就能和辛普勞合資建廠,到時候青石鄉的馬鈴薯可就真的要走向世界了!”
“這隻是萬裏長征第一步,接下來的建廠、運營,才是真正的硬仗。”李澤嵐收起方案,眼中滿是幹勁,“老周負責聯係設備廠家,下周就去山東實地考察設備,對比性價比和售後服務;小馬負責招聘工人,優先考慮種薯種植戶,讓老鄉們深度參與產業鏈;陳教授負責製定嚴苛的原料篩選標準,確保隻有最優質的種薯才能進入加工環節。咱們分工明確、齊心協力,一定要把薯條廠建好、運營好!”
當天晚上,李澤嵐來到王大爺家。王大爺聽說要建薯條廠,還能去廠裏上班,笑得眼睛眯成一條縫,臉上的皺紋都透著喜悅:“李鄉長,我兒子一直在外地打工,要是薯條廠招人,我馬上讓他回來!在家門口上班,既能照顧家裏,又能賺錢,可比在外頭強多了!”
李澤嵐笑著說:“王大爺,到時候不僅您兒子能回來,還會有很多老鄉在家門口就業。等薯條廠運營好了,和辛普勞合資建廠,咱們青石鄉就會有更多產業,老鄉們的日子肯定越過越紅火!”
離開王大爺家,李澤嵐漫步在鄉間小路,月光如水,灑在種薯田上,薯苗在微風中輕輕搖曳,仿佛在為即將到來的變革歡呼。他掏出手機,給馬克發了條短信:“感謝辛普勞的信任,青石鄉全體幹部群眾一定會全力以赴,把薯條廠運營好,不辜負您的期待。”
沒過多久,馬克回了短信,還附上一張辛普勞薯條廠燈火通明的夜景圖:“期待一年後看到青石鄉薯條廠的優異成績,更期待與你們攜手,將青石馬鈴薯推向全球市場。”
李澤嵐看著短信,心中滿是憧憬。他深知,建設薯條廠的道路上,資金、技術、市場等難題如重重山巒,但隻要團隊眾誌成城、踏實奮進,就沒有翻不過的山、跨不過的坎。而這座承載著全鄉希望的小型薯條廠,不僅是辛普勞的“考驗石”,更是青石鄉馬鈴薯產業騰飛的“跳板”——隻要穩穩跨過,就能迎來更為廣闊、輝煌的未來 。
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