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5章 匯報工作
字數:3013 加入書籤
宜都縣黨政大樓的小會議室裏,陽光透過百葉窗灑在桌上,一份《青石鄉與辛普勞合作談判紀要》和《小型薯條廠建設細化方案》平鋪展開。李澤嵐坐在穀書記和縣長對麵,手裏攥著筆,正逐字逐句匯報與辛普勞的談判細節,語氣裏既有完成初步談判的踏實,也藏著對未來合作的期待。
“……最終確定的方案是,咱們8月底前建成2000萬投資的小型薯條廠,獨立運營滿一年且合格率超90,辛普勞就啟動合資建廠,還全額承擔後續設備升級費用。”李澤嵐指著紀要裏的條款,“他們還承諾,達標後把咱們的種薯納入全球采購體係,但有個前提——薯條廠運營期間,產品品質得持續穩定,不能出現批次性問題。”
縣長拿起方案,翻到“資金籌措”部分,眉頭微蹙:“2000萬的投入,縣裏能拿200萬啟動資金,銀行貸款1300萬,剩下的500萬靠鄉集體自籌和本地企業投資,壓力不小啊。青石鄉剛有起色,別因為這廠子把家底掏空,後續運營的流動資金也得留足。”
“縣長您放心,我跟本地幾家農產品加工企業談過,他們願意以‘入股分紅’的方式投300萬,條件是優先采購他們的包裝材料;剩下的200萬,從‘青石薯源’今年的種薯銷售利潤裏劃撥,不影響農戶分紅。”李澤嵐立刻解釋,“流動資金也有規劃,跟延安、西安的快餐品牌談了初步訂單,每月能有15噸的銷量,按市場價算,月營收能覆蓋原材料和人工成本,還能有少量結餘。”
穀書記放下手裏的筆,目光落在“辛普勞全球采購體係”上:“澤嵐,你在談判裏提到,想借辛普勞的銷售渠道打開一級市場,這點很關鍵。但你得想清楚,咱們最終要的不隻是‘賣薯條’,更是學他們對接麥當勞、肯德基這類國際客戶的標準——比如品質管控、供應鏈響應速度,這些才是長遠發展的根本。”
“穀書記,我明白您的意思。”李澤嵐點點頭,語氣更堅定,“這次建薯條廠,我最看重的不是‘達標拿合資資格’,而是借這個機會,摸清一級市場的門檻。辛普勞給麥當勞供貨,要求薯條的長度誤差不能超過0.5厘米、鹽分含量精確到0.1,還有冷鏈運輸的溫度控製全程18c),這些咱們現在沒經驗,但隻要運營一年,跟著他們的標準練,就能把‘短板’補上。”
他頓了頓,拿出一張自己畫的“產業鏈規劃圖”:“您看,咱們現在有種薯優勢,但加工和銷售是弱項。辛普勞的核心價值,就是他們的‘銷售網絡+標準體係’——隻要能通過他們的考核,未來就算不依賴合資廠,咱們的薯條也能自己對接國內的麥當勞門店。這次談判時,我特意跟馬克提了,希望運營期間能讓咱們的銷售人員跟著辛普勞的團隊學習,了解一級市場的訂單流程和客戶需求,他口頭答應會考慮。”
縣長聽著,臉上露出認可的神色:“這個思路對!不能隻盯著‘辛普勞幫咱們賣貨’,更要學他們的‘賣貨能力’。縣裏可以幫你對接市商務局,爭取把青石鄉薯條廠納入‘市級出口農產品培育基地’,到時候能享受檢驗檢疫的綠色通道,要是未來真能通過辛普勞供麥當勞,手續上能省不少事。”
“還有技術團隊的培訓,不能隻靠遠程指導。”穀書記補充道,“你之前說派8名技術人員去山東學習,不夠——得再派2名去辛普勞在上海的辦事處,跟他們的品控團隊實習半個月,看看他們怎麽給麥當勞做‘批次檢測報告’,怎麽應對突發的品質投訴,這些‘實戰經驗’比手冊上學的更有用。費用縣裏出,你盡快把人選定好。”
李澤嵐立刻在筆記本上記下“增派2人去上海實習”,心裏滿是感激:“謝謝縣長和穀書記的支持!我還有個想法,等薯條廠投產,想請辛普勞的湯姆團隊來做一次‘標準認證’,把他們對麥當勞的品質要求,轉化成咱們自己的《薯條加工內控標準》,比如原料篩選時,澱粉含量低於18的種薯堅決不用,切片後存放時間不超過10分鍾,這樣才能保證每一批薯條的品質都穩定。”
“這個可以有。”穀書記笑著說,“你跟辛普勞提的時候,把‘縣裏願意承擔認證費用’加上,顯得咱們有誠意,也讓他們知道,咱們不是‘應付考核’,是真要把產業做長遠。另外,別忘了農戶的參與——可以在薯條廠設‘農戶監督崗’,讓入股農戶代表定期去車間查看加工流程,既讓老鄉們放心,也能讓他們理解‘高標準’的重要性,畢竟原料品質是從地裏種出來的。”
縣長最後總結:“縣裏的態度很明確,全力支持薯條廠建設,但有兩個要求:第一,所有資金使用要公開透明,每月向縣農委報備賬目,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實處;第二,把‘學習辛普勞標準’納入運營考核,每月出一份‘標準落實報告’,比如合格率提升了多少、距離麥當勞標準還差哪些,縣裏會根據報告幫你協調資源。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“請縣長、穀書記放心,我一定落實好!”李澤嵐站起身,鄭重地說,“三個月內,保證把薯條廠建起來、投產出合格產品;一年內,不僅要達標,還要帶出一支懂技術、懂市場的團隊,為後續對接一級市場打好基礎。”
離開黨政大樓時,李澤嵐手裏的方案被標注得密密麻麻——縣長建議的“流動資金預留比例”、穀書記強調的“上海實習計劃”,還有自己補充的“農戶監督崗”,每一條都指向“長遠發展”而非“短期達標”。他掏出手機,給辛普勞的馬克發了條郵件,主動提出“承擔湯姆團隊的認證費用”,並申請“派2名技術人員去上海實習”,末尾特意加上一句:“青石鄉希望成為辛普勞在華合作中,最懂一級市場標準的夥伴。”
傍晚回到青石鄉,李澤嵐立刻召集團隊開會,把縣長和穀書記的建議融入薯條廠建設方案:老周負責對接上海實習的人員選拔,優先選有英語基礎的年輕技術員;小馬負責製定“農戶監督崗”的工作細則,每周邀請2名農戶代表進廠檢查;陳教授則牽頭,根據辛普勞的標準,細化種薯篩選的指標,確保加工原料100達標。
會議室裏,燈光亮到很晚,牆上的“產業鏈規劃圖”被越畫越細,從種薯田到薯條廠,再到未來的麥當勞門店,每一個環節都透著“踏實幹事”的勁頭。李澤嵐看著大家忙碌的身影,心裏很清楚:建薯條廠的2000萬投資,不是“賭注”,而是“敲門磚”——敲開的不僅是辛普勞合資的大門,更是青石鄉馬鈴薯產業走向一級市場、走向標準化的大門。隻要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,老鄉們手裏的土豆,早晚能變成對接國際市場的“硬通貨”。
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