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7章 建廠

字數:3068   加入書籤

A+A-


    2010年7月的青石鄉,薯條廠工地的塔吊正忙著吊裝設備,1300萬銀行貸款到賬後,李澤嵐把“精準控成本、兼顧品質”的思路落到了設備采購上——核心加工環節以高性價比的國產設備為主,隻在關鍵的品質把控點上,咬牙引進進口部件,既避免了資金浪費,又守住了薯條的品質底線。
    一、核心設備:國產主力挑大梁,實用為先控成本
    1. 蒸汽去皮機:一台夠用,損耗率是關鍵
    首台進場的核心設備,是來自山東廠家的國產蒸汽去皮機。當卡車把這台長3米、高2米的設備運到車間時,李澤嵐和老周圍著機器轉了好幾圈,廠家技術員當場拆開側蓋,露出內部的不鏽鋼蒸汽腔:“李鄉長,這台機器每小時能處理3噸馬鈴薯,咱們初期每天按8小時生產算,能加工24噸,完全夠供應西安、延安的5家快餐品牌。而且它的蒸汽壓力能精準調到0.8pa,剛好讓薯皮軟化脫落,又不會破壞薯肉,損耗率能控製在3以內。”
    李澤嵐讓人搬來100公斤剛采收的種薯,當場試機。隨著蒸汽腔緩緩閉合,機器發出輕微的嗡鳴,5分鍾後,去皮後的馬鈴薯順著輸送帶滾出——薯皮脫落得幹幹淨淨,薯肉表麵光滑,沒有一點破損。“就它了!”李澤嵐拍板,“不用買第二台,後續要是產能不夠,再添一台也來得及,現在先把這台的操作流程練熟。”
    2. 速凍隧道與油炸鍋:國產設備性價比拉滿
    速凍隧道是從河南某食品設備廠定製的,長12米、寬2米,通體刷著銀白色的防鏽漆,側麵留著2米長的透明觀察窗。技術員調試時,李澤嵐盯著隧道內的溫度計,看著數值從室溫26c降到35c,隻用了10分鍾:“降溫速度夠快,能讓薯條在短時間內凍結,鎖住水分,解凍後口感不會發麵。而且這隧道一天能速凍8噸薯條,咱們初期月產能15噸,完全夠用。”
    旁邊的國產油炸鍋同樣讓人放心。這台油炸鍋容量100升,配備了自動控溫係統,溫度能穩定在170c180c之間——這是炸薯條的最佳溫度,既能保證薯條外脆裏嫩,又不會產生過多油脂。“它還有自動濾油功能,每炸完一批薯條,會自動過濾掉油裏的殘渣,延長食用油的使用時間,每月能省2000多塊的油錢。”技術員邊演示邊說,李澤嵐當場讓工人炸了兩公斤薯條,嚐起來外皮酥脆,內裏綿軟,和縣城西餐廳的口感不相上下。
    二、關鍵部件:美國“有所切刀”壓軸,守住品質底線
    在切片環節,李澤嵐卻一改“國產為主”的思路,花20萬引進了一套美國“有所切刀”——這是他在辛普勞考察時記下的品牌,也是辛普勞給麥當勞供貨時用的主力切刀。
    當這套裝在特製木箱裏的切刀運到車間時,陳教授和技術人員都圍了上來。打開木箱,裏麵是5片銀白色的刀片,刀刃泛著冷光,旁邊還附帶著專用的磨刀石和校準工具。“這刀片是高碳鋼材質,硬度能達到hrc60,比國產刀片耐磨3倍,切100噸馬鈴薯才需要磨一次。”李澤嵐拿起一片刀片,對著光看了看,“更重要的是,它的刀刃弧度經過特殊設計,切出來的薯條橫截麵是均勻的長方形,不會出現毛邊,油炸後受熱更均勻,賣相更好。”
    技術員當場把切刀安裝到國產切片機上,調整好間距後,啟動機器。馬鈴薯順著輸送帶進入切片機,刀刃飛速轉動,一根根長短一致、粗細均勻的薯條立刻滾出,沒有一根出現斷裂或變形。“你看,這薯條的直徑誤差不超過0.1厘米,長度都在7厘米左右,完全達到了一級市場的標準。”陳教授拿著尺子量了幾根,語氣裏滿是讚歎,“有了這套切刀,咱們的薯條品質一下子就跟國際接軌了。”
    李澤嵐特意叮囑技術人員:“這切刀是咱們的‘寶貝’,每天用完後要拆下來清洗、上油,放在專用的防潮箱裏,磨刀必須用配套的磨刀石,不能用普通砂輪,一定要把它的使用壽命最大化。”
    三、環保配套:汙水處理同步落地,不碰“綠色紅線”
    就在設備安裝調試的同時,廠區角落的汙水處理站也在緊鑼密鼓建設。李澤嵐請縣環保局工程師現場規劃,最終確定了“預處理+生物氧化+沉澱消毒”的三級處理流程,總投資80萬,占地100平方米,每天能處理200噸生產廢水。
    預處理池裏,工人正在鋪設兩層格柵網——第一層粗格柵過濾薯皮、薯渣,第二層細格柵過濾細小的薯肉碎屑。“這些過濾出來的廢料別浪費,”李澤嵐指著堆積的薯皮,“跟附近的養殖場聯係,按每噸80塊的價格賣給他們當飼料,既能減少汙泥量,還能有點額外收入。”
    生物氧化池裏裝滿了黑色的彈性填料,上麵附著著肉眼可見的微生物膜。“這些微生物能分解廢水中的澱粉和油脂,把d從1200g降到80g以下,比國家一級排放標準還嚴。”環保局工程師打開檢測儀器,當場測了水樣,“你看,處理後的水清澈透明,直接排到灌溉渠裏,也不會影響莊稼生長。”
    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    8月20日,薯條廠所有設備調試完畢,汙水處理站也通過了環保局的驗收。站在車間中央,看著蒸汽去皮機、美國切刀切片機、國產速凍隧道和油炸鍋依次運轉,李澤嵐心裏滿是踏實——從貸款落地到設備到位,兩個多月的奔波沒有白費,這座“國產骨架+進口細節”的薯條廠,不僅控製了成本,更守住了品質,為即將到來的試生產和辛普勞的考核,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。
    當天晚上,李澤嵐給辛普勞的湯姆發了段設備運轉的視頻,特意拍了美國“有所切刀”切出的薯條:“湯姆,我們的設備都準備好了,用了你們推薦的‘有所切刀’,薯條品質完全達標,期待你下周來現場指導試生產。”
    沒過多久,湯姆回了郵件,附帶了一個“薯條工藝優化建議”文檔:“看到你們的準備,我很驚訝!‘有所切刀’搭配國產設備是很聰明的選擇,下周我會帶技術團隊過去,幫你們把油炸時間和速凍參數再優化一下,爭取一次通過品質考核。”
    李澤嵐握著手機,望向窗外燈火通明的薯條廠——他知道,試生產隻是第一步,未來還要靠這套設備,產出達標的薯條,贏得辛普勞的認可,最終敲開一級市場的大門。而此刻,車間裏機器的嗡鳴聲,就像一首序曲,預示著青石鄉馬鈴薯產業的新篇章,即將拉開帷幕。
    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