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8章 病了

字數:5281   加入書籤

A+A-


    青石鄉,暑氣蒸騰,卻擋不住薯條廠建設的火熱節奏。從年初赴美考察時埋下的合作種子,到如今廠房封頂、設備進場,短短半年時間,青石鄉的土地上終於立起了一座現代化的馬鈴薯精深加工廠。白色的廠房牆麵在陽光下泛著幹淨的光澤,藍色的屋頂沿山勢起伏,車間外的宣傳欄上,“種薯到薯條,全鏈助增收”的標語格外醒目。可這份即將迎來收獲的熱鬧裏,卻少了一個最該在場的身影——趙書記。這位從部隊轉業、把“戰場”當“故鄉”的老書記,在廠房建成、設備調試的最後衝刺階段,被連日勞累和舊疾徹底拖垮,臥病在床的他,連車間裏機器的第一聲轟鳴,都隻能在病榻上聽人轉述。
    一、廠房建設:老兵書記的“軍營式攻堅”,把“不可能”變成“如期成”
    薯條廠的廠房建設,從一開始就帶著“趕工期、保質量”的緊迫。2010年6月初,貸款剛到賬,趙書記就帶著施工隊在選址地立下了“倒計時牌”——8月15日前必須完成廠房主體建設,給設備進場留足時間。彼時的選址地還是一片荒地,雜草齊腰深,地下還埋著早年生產隊留下的石碾子,施工隊負責人看完現場,皺著眉跟趙書記說:“趙書記,這活兒不好幹啊,光清理場地就得半個月,三個月建完主體,太緊了。”
    “緊也得幹!”趙書記蹲在地上,用樹枝在土裏畫著廠房的輪廓,“當年在邊防連,零下四十度挖戰壕,三天三夜沒合眼,也沒說過‘緊’字。這薯條廠是老鄉們的‘錢袋子’,晚一天投產,老鄉們就少一天收入,咱們沒資格鬆勁。”當天下午,他就帶著鄉幹部和施工隊一起清雜草、搬石頭,迷彩服的袖口磨破了,手掌磨出了血泡,他裹塊紗布接著幹。
    接下來的三個月,趙書記把家安在了工地的臨時板房裏。每天清晨五點,天還沒亮,他就拿著手電筒去查施工進度,看看鋼筋捆紮得牢不牢,混凝土澆築得平不平;中午工人休息,他蹲在工地角落,對著圖紙核對當天的施工量,偶爾啃口冷饅頭,就是一頓午飯;晚上施工隊收工,他還要帶著安全員檢查電路、消防設施,確保工地安全,往往忙到深夜才能躺下。
    7月中旬,廠房鋼架搭建進入關鍵期,偏偏遇上連陰雨。雨水泡軟了地基,鋼架吊裝時容易打滑,施工隊想停工等雨停,趙書記卻搖了搖頭:“雨小的時候繼續幹,雨大了就搞室內綁鋼筋,不能停。”他讓人在工地搭了臨時雨棚,自己穿著雨衣站在雨裏指揮吊裝,雨水順著帽簷往下淌,模糊了視線,他就眯著眼盯著吊臂,嘴裏喊著“慢點兒、再往左挪兩公分”。等當天的鋼架全部到位,他的雨衣已經能擰出水來,後腰的舊傷隱隱作痛——那是他20多歲在邊防連扛物資時落下的腰肌勞損,陰雨天一受涼就會發作,可他沒跟任何人說,隻是晚上回到板房,用熱水袋敷著腰,第二天接著去工地。
    最讓人揪心的是7月底的“屋頂攻堅戰”。按照工期,7月30日前必須完成屋頂封頂,可當時負責安裝彩鋼瓦的工人突然少了一半——原來鄰縣有個大項目開價更高,工人都被挖走了。施工隊負責人急得團團轉,跟趙書記說:“趙書記,實在不行,咱們跟辛普勞申請延期吧,不然真完不成。”
    “不能延期!”趙書記當即拍板,“咱們自己上!”他把鄉幹部、派出所民警、甚至學校的老師都召集過來,組成了一支“臨時施工隊”,請剩下的工人當師傅,手把手教大家安裝彩鋼瓦。趙書記帶頭爬上屋頂,踩著鋼架鋪瓦,腳下的鋼架晃得厲害,他卻穩穩地釘著螺絲,嘴裏還跟身邊的年輕幹部說:“當年在部隊練攀爬,三層樓高的障礙牆,我10秒就能翻過去,這點高度不算啥。”可沒人知道,他的膝蓋因為早年訓練受傷,早就不能長時間彎曲,每次爬下屋頂,都要扶著梯子緩好一會兒才能站直。
    就這樣,在趙書記的“軍營式”帶領下,8月12日,比原定計劃提前3天,薯條廠的廠房主體建設全部完成。當最後一塊彩鋼瓦釘好,趙書記站在廠房門口,看著這座從荒地拔地而起的建築,笑著跟李澤嵐說:“你看,隻要肯幹,就沒有完不成的事。等設備調試好,咱們第一時間炸薯條,請老鄉們來嚐鮮,讓大家也高興高興。”那天晚上,他難得回了趟家,想跟老伴說說廠房建成的事,可剛進門就累得倒在沙發上睡著了,手裏還攥著那張被汗水浸得發皺的施工圖紙。
    二、設備進場:辛普勞攜技來援,老兵書記硬撐到最後一刻
    廠房剛封頂,設備進場的運輸車就排到了鄉路口。8月15日清晨,第一輛載著蒸汽去皮機的卡車緩緩駛入工地,緊隨其後的,還有辛普勞技術總監湯姆帶領的3人技術團隊。湯姆剛下車,就握住趙書記的手,笑著說:“趙書記,你們的建設速度太驚人了!我還以為會趕不上約定的調試時間,沒想到提前完成了。”
    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    趙書記笑著拍了拍湯姆的肩膀:“都是為了早點投產,讓老鄉們早點受益。你們來了,我們心裏就更有底了,接下來的設備調試,還得靠你們多指導。”其實當時趙書記的身體已經有些吃不消——連日的勞累讓他發起了低燒,膝蓋和後腰的舊傷也頻繁發作,可他不想讓湯姆擔心,更不想影響設備調試,隻能強撐著精神,每天都泡在車間裏。
    設備調試的第一個重點,是那台從山東采購的國產蒸汽去皮機。湯姆帶來的技術員打開機器側蓋,仔細檢查內部的蒸汽腔和輸送帶,趙書記就蹲在旁邊,手裏拿著筆記本,一筆一劃記錄著技術員說的參數:“蒸汽壓力要穩定在0.8pa,輸送帶速度每分鍾1.2米,去皮時間控製在5分鍾……”記到一半,他突然覺得頭暈,眼前的機器開始模糊,他連忙扶著旁邊的工具箱,深吸了一口氣,把湧到嘴邊的咳嗽咽了回去。
    李澤嵐注意到他的不對勁,湊過來小聲說:“趙書記,您去旁邊歇會兒,這裏有我和湯姆盯著就行。”趙書記卻搖了搖頭:“沒事,我再學會兒,這些參數記下來,以後咱們自己維護也方便。”他揉了揉太陽穴,又接著記錄,隻是筆鋒比之前慢了些,字跡也有些歪斜。
    8月18日,美國“有所切刀”運到車間,這是薯條品質的關鍵設備,湯姆親自負責安裝調試。趙書記特意早早來到車間,幫著技術員拆木箱、搬工具,看著那幾片泛著冷光的高碳鋼刀片,他忍不住問湯姆:“湯姆先生,這刀片這麽鋒利,平時保養是不是很麻煩?”
    湯姆笑著演示如何給刀片上油:“保養不難,但要細心,每次用完後要及時清洗,上油後放在防潮箱裏,磨刀要用專用的磨刀石,角度要控製在25度……”趙書記聽得格外認真,還讓技術員教他磨刀的手法,一遍又一遍練習,直到手指被磨刀石磨得發紅,才勉強掌握了要領。當天中午,切刀第一次試切,看著一根根長短一致、粗細均勻的薯條從機器裏滾出來,趙書記高興得像個孩子,忘了膝蓋的疼痛,跟著工人一起把薯條裝進筐裏,送到油炸鍋旁準備試炸。
    可這份高興沒能持續太久。8月20日下午,油炸鍋調試進入最後階段,湯姆正在調整控溫係統,趙書記站在旁邊幫忙遞工具,突然覺得後腰傳來一陣劇痛,像有根針紮進去一樣,緊接著,眼前一黑,直挺挺地往下倒。旁邊的工人眼疾手快,一把扶住他,隻見他臉色慘白,嘴唇毫無血色,額頭上的冷汗順著臉頰往下淌,連說話的力氣都沒了。
    “快!送衛生院!”李澤嵐衝過來,抱著趙書記往外麵跑,湯姆和技術員也跟著跑出來,臉上滿是焦急。路上,趙書記靠在李澤嵐懷裏,用盡力氣說:“澤嵐……別告訴老鄉們……別影響調試……一定要把薯條做好……”話沒說完,就昏了過去。
    三、病榻牽掛:臥病仍念工廠事,聽著匯報盼康複
    鄉衛生院的急診室裏,醫生拿著檢查報告,眉頭緊鎖地跟李澤嵐說:“情況不太好,長期勞累引發了慢性腎炎急性發作,加上腰肌勞損和膝關節炎複發,炎症已經擴散了,必須立刻住院治療,最少臥床休養兩個月,絕對不能再勞累,更不能再去工地,不然病情會更嚴重。”
    當趙書記醒來時,已經躺在了病房裏,手上插著輸液管,床邊放著各種藥瓶。老伴坐在旁邊,眼睛紅紅的,見他醒了,連忙說:“你這老頭子,跟你說了多少回,別這麽拚,你就是不聽,現在病倒了,看你還怎麽去工地。”
    趙書記笑了笑,聲音沙啞:“工地怎麽樣了?油炸鍋調試好了嗎?”
    “你都這樣了,還惦記著工地!”老伴又氣又心疼,“澤嵐說了,湯姆他們還在調試,一切都好,讓你安心治病。”
    可趙書記哪裏能安心。當天晚上,他就讓老伴把手機拿來,給李澤嵐打了個電話,電話裏,他反複叮囑:“湯姆他們要是需要幫忙,你盡管安排,別客氣;油炸鍋的溫度一定要盯緊,不能高也不能低,不然薯條口感會差;還有薯渣回收的事,跟養殖場的王老板聯係好了嗎?可別浪費了……”
    李澤嵐握著電話,鼻子發酸:“趙書記,您放心,這些事我都安排好了,您現在最重要的是好好治病,等您康複了,咱們一起去車間看生產線,一起嚐第一鍋合格的薯條。”
    從那以後,李澤嵐每天都會去衛生院匯報工廠的情況。8月25日,設備調試全部完成,第一次試生產出了合格的薯條,李澤嵐特意裝了一盒,小心翼翼地送到病房。他打開盒子,金黃的薯條冒著熱氣,香味瞬間彌漫在病房裏。
    趙書記慢慢坐起來,在老伴的攙扶下,拿起一根薯條,放進嘴裏。熟悉的馬鈴薯香味在嘴裏散開,外皮酥脆,內裏綿軟,和他在美國考察時嚐過的辛普勞薯條口感一模一樣。他眼眶一下子紅了,哽咽著說:“好吃……真好……沒白費咱們這麽久的努力……”
    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    “湯姆說,咱們的薯條品質已經達到了他們給麥當勞供貨的標準,等正式投產後,隻要穩定住品質,辛普勞就會幫咱們對接一級市場。”李澤嵐把湯姆的話轉述給趙書記,“工人也都培訓好了,安全規程都貼在車間牆上,每天開工前都會組織學習,您就放心吧。”
    趙書記點點頭,慢慢躺下,目光望向窗外。透過窗戶,他仿佛能看到薯條廠的車間裏,蒸汽去皮機勻速運轉,美國切刀快速切片,速凍隧道裏的薯條冒著寒氣,工人師傅們穿著整齊的工裝,臉上帶著笑容忙碌著;他仿佛能看到老鄉們提著籃子,來工廠參觀,嚐著剛炸好的薯條,說著“以後咱們的土豆也能賣上大價錢了”;他仿佛能看到辛普勞的馬克先生來考察,握著他的手說“趙書記,你們做得太好了,咱們的合資建廠可以啟動了”。
    隻是此刻,這些畫麵都隻能在他的腦海裏浮現。他摸了摸身邊的枕頭,那裏放著他在工地記錄的筆記本,上麵寫滿了設備參數、施工進度、工人名單,每一頁都浸著他的汗水。他輕輕翻開筆記本,看著那些熟悉的字跡,心裏默默想著:“等我好了,一定要盡快回到工地,還有很多事要做,還有很多夢要圓……”
    而車間裏,機器的嗡鳴聲已經成了青石鄉最動聽的旋律。湯姆和技術員們還在做最後的優化,工人們幹勁十足地熟悉著每一個操作環節,李澤嵐拿著生產計劃表,仔細核對每一個細節。他們都知道,自己肩上扛著的,不僅是一座工廠的未來,還有趙書記的期盼——他們要替這位老兵書記,把這份“產業興鄉”的責任扛好,用最好的投產成果,迎接老書記的歸來,讓青石鄉的馬鈴薯,真正變成老鄉們手裏的“金豆豆”。
    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