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3章 告白
字數:5232 加入書籤
青石鄉,秋意漸濃。種薯田裏的植株褪去了盛夏的濃綠,莖稈帶著淺黃彎下腰,像是在等待最後一輪采收;薯條廠的車間卻依舊熱氣騰騰,油炸鍋的嗡鳴、速凍隧道的製冷聲,還有工人師傅們的談笑聲,交織成一首熱鬧的“產業曲”。監督小組建立的合規機製平穩運行了一個月,每一筆資金支出都清晰可查,每一次種薯采購都公開透明;辛普勞的月度技術巡檢也順利通過,湯姆在反饋報告裏寫道:“青石鄉薯條的品質穩定性持續提升,距離達標又近了一步”;第一批銷往西安的5噸薯條更是收獲了滿滿好評,快餐品牌負責人特意打來電話,說“顧客反饋比之前的供應商口感更好,下個月要加訂3噸”。
忙完這陣“豐收季”的收尾工作,李澤嵐終於有了片刻喘息的時間。可他心裏藏了件事,比盯設備調試、跑訂單還要讓他緊張——從美國考察時埋下的心動,到一起跑貸款、建工廠的並肩,再到北京蘇明遠家裏的認可,他對蘇晴的感情,早已從“戰友情誼”悄悄變成了藏在心底的牽掛。隻是之前總被工作推著走,沒來得及好好說出口,現在終於有了機會,他想把這份心意,認認真真地告訴蘇晴。
10月15日傍晚,夕陽把薯條廠的白色牆麵染成了暖金色。李澤嵐特意提前半小時結束了工作,回到宿舍翻出一個壓在抽屜最底下的牛皮紙信封——裏麵裝著一張他珍藏了半年的照片,還有一張寫了又改、改了又寫的紙條。他對著鏡子理了理襯衫領口,深吸一口氣,才拿著信封往蘇晴的辦公室走。
蘇晴的辦公室在廠房二樓,靠窗的位置擺著一張書桌,上麵堆滿了采訪筆記和相機。她正坐在椅子上,對著電腦整理這個月的生產報道,屏幕上是她剛寫好的標題:《青石薯條走俏西安:合格率95背後的實幹密碼》。相機就放在手邊,屏幕還亮著,上麵是她今天拍的照片:有工人師傅給油炸鍋測溫的專注,有監督小組幹警核對采購單據的認真,還有趙書記康複後第一次回車間,摸著蒸汽去皮機露出的笑容。
“咚咚咚——”敲門聲響起時,蘇晴還以為是小馬送生產報表來,頭也沒抬地說:“進來吧,報表放桌上就行。”
可門口沒傳來小馬的聲音,反而多了一道熟悉的腳步聲。蘇晴抬頭,就看見李澤嵐站在門口,手裏攥著個牛皮紙信封,耳朵尖有點紅,神色比平時談工作時多了幾分局促,甚至還有點緊張——這是她第一次見李澤嵐這副模樣,平時不管是跟辛普勞談判,還是應對設備故障,他永遠都是從容不迫的樣子。
“不是送報表?”蘇晴笑著起身,給她倒了杯熱水,“今天怎麽這麽早結束工作?我還以為你要跟張副檢察長核對這個月的資金報告呢。”
李澤嵐接過水杯,指尖碰到溫熱的杯壁,才稍微放鬆了些。他沒提資金報告,也沒談生產情況,隻是把手裏的牛皮紙信封遞了過去,聲音比平時低了些,卻很清晰:“今天不聊工作,想跟你說點別的事。這個……你先看看。”
蘇晴愣了一下,接過信封。信封很普通,邊緣有點磨損,看得出來被人攥了很久。她輕輕拆開,裏麵沒裝文件,也沒裝報表,隻有一張泛黃的照片,還有一張折得整整齊齊的紙條。
照片是今年3月在美國辛普勞總部拍的。當時他們剛結束種薯培育基地的考察,外麵突然下起了小雨,她蹲在田埂上,正對著筆記本記錄技術員說的“莖尖剝離溫度參數”,沒注意頭頂多了一把傘。後來還是陳教授用相機拍下了這個畫麵——照片裏,她低著頭,筆尖在紙上飛快移動,額前的碎發被風吹得微微飄起;李澤嵐站在她身後,手裏舉著一把黑色的傘,傘麵穩穩地罩住她,自己的肩膀卻露在外麵,被雨水打濕了一小塊,眼神落在她的筆記本上,滿是專注。
蘇晴的心跳猛地漏了一拍。這張照片她還是第一次見,當時隻記得雨下得突然,卻不知道李澤嵐悄悄給她撐了那麽久的傘。她指尖輕輕摩挲著照片邊緣,又拿起那張紙條,展開一看,上麵是李澤嵐的字跡——他的字不算工整,甚至有點潦草,卻寫得格外認真:
“從美國的田埂,到青石鄉的車間;從跑貸款時的雨夜,到試生產成功的清晨;從趙書記病倒時的焦灼,到薯條銷往西安的喜悅……每一個重要的時刻,身邊都有你。以前總覺得,把薯條廠建好、讓老鄉們過上好日子,就是我來青石鄉的全部意義。可後來才發現,要是沒有你一起分享這些時刻,再大的成績,好像都少了點溫度。蘇晴,我想跟你說的,不止是‘謝謝’。”
紙條的末尾,還有一行被劃掉又重新寫上的字,能看出來他寫的時候很猶豫:“我不想隻做你的‘工作夥伴’,想做能陪你看車間日出、嚐剛炸薯條、等日子變好的人。”
蘇晴看著紙條上的字,眼眶慢慢熱了。那些被她以為是“並肩奮鬥”的瞬間,原來早被李澤嵐悄悄記在了心裏——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她想起跑貸款最難的那天,是5月中旬,縣農商行第三次拒絕他們的申請,理由是“抵押物不足”。她陪著李澤嵐坐在銀行門口的台階上,看著來往的人群,李澤嵐低著頭,手裏攥著那份被雨水打濕邊角的《可行性報告》,聲音有點沙啞:“要是貸不到錢,老鄉們的種薯就賣不出去,之前的努力都白費了。”當時她沒多說什麽,隻是跑回附近的便利店,買了兩杯熱奶茶,塞給李澤嵐一杯:“再試一次,咱們去跟行長說種薯的品質,說辛普勞的合作意向,總有能說通的辦法。”後來他們真的找到了縣農委,用農業產業風險補償金做擔保,終於拿到了貸款——那天李澤嵐高興得像個孩子,拉著她去鄉上的小飯館,點了一盤炒土豆絲,說“這是咱們的‘慶功宴’”。
她還想起8月試生產那天,設備突然出了故障——美國“有所切刀”的刀片卡住了,薯條卡在輸送帶上,油炸鍋的溫度也開始波動。當時離辛普勞約定的取樣時間隻剩兩個小時,李澤嵐蹲在切片機旁,額頭上全是汗,手裏拿著扳手,一點點拆機器。她沒幫上技術忙,就守在旁邊,給他遞工具、擦汗,還把自己的風扇挪到他身邊。後來機器修好時,李澤嵐手上被劃了道小口子,卻笑著說“沒事,隻要能按時出樣品就行”。那天試生產的薯條合格率達到了93,湯姆豎起大拇指時,李澤嵐第一時間看向她,眼裏的喜悅比誰都亮。
甚至連之前因報道細節鬧矛盾的那次,她現在想起來也覺得溫暖。當時她想寫趙書記帶病攻堅的細節,李澤嵐卻擔心影響辛普勞的信任,語氣有點急地說“別寫這些”。她當時覺得委屈,轉身就走了,可晚上卻收到了李澤嵐的短信:“抱歉,白天話說重了。我不是反對寫趙書記,是怕辛普勞覺得咱們團隊不穩定,影響後續合作。你寫的報道很好,要是有需要改的地方,咱們一起商量。”後來那篇報道登報時,她在文末加了一句“感謝趙書記帶病堅守,感謝所有為薯條廠付出的人”,李澤嵐看到後,特意跟她說“加得好,這些人都該被記住”。
“在想什麽?”李澤嵐的聲音打斷了她的回憶。他看著蘇晴紅了的眼眶,心裏有點慌,以為自己哪裏說得不好,連忙補充道:“要是你覺得……覺得太突然,或者不想談這些,也沒關係,咱們還是好夥伴,一起把薯條廠……”
“不是突然。”蘇晴抬起頭,打斷了他的話,眼裏閃著光,嘴角還帶著笑,“李澤嵐,你這個人,談工作的時候那麽利索,怎麽說句心裏話,比調試速凍隧道還慢?”
李澤嵐愣了一下,隨即反應過來,緊繃的肩膀一下子放鬆了,甚至還笑出了聲,耳朵尖更紅了:“我怕我說不好,也怕你覺得我光顧著工作,沒把心思放在這些事上。畢竟之前總讓你等,連一起拍廠房照片的約定都忘了。”
“我沒怪你。”蘇晴把照片和紙條小心地放進包裏,走到他麵前,認真地說,“我知道你心裏裝著薯條廠,裝著老鄉們,也知道你不是故意忽略我。其實從在美國你給我撐傘,到跑貸款時你陪我一起吃冷饅頭,再到試生產那天你手上的傷口,我就……就已經把你放在心裏了。”
她頓了頓,聲音帶著點哽咽,卻很堅定:“李澤嵐,我願意。我願意跟你一起看車間的日出,一起嚐剛炸好的薯條,一起等辛普勞的合資約定兌現,一起讓青石鄉的日子越來越好——不光是產業越來越好,咱們的日子也越來越好。”
李澤嵐看著蘇晴的眼睛,裏麵映著窗外的夕陽,暖得像要把人融化。他伸出手,猶豫了一下,才輕輕握住她的手——她的手很軟,指尖因為常年握筆,有一點薄繭,卻很溫暖。他覺得心裏像是被什麽東西填滿了,比看到薯條合格率達標還高興,比拿到辛普勞的認可還踏實。
“以後不會讓你再等了。”李澤嵐握緊她的手,一字一句地說,“不管是工作,還是生活,我都會跟你一起商量,一起麵對。要是再忙,也會記得跟你一起吃頓飯,一起走走路,不會再把你的心意晾在一邊。”
那天晚上,兩人沒再回宿舍,也沒再談工作,就沿著薯條廠外的種薯田埂慢慢走。夕陽已經落下,月亮升了起來,銀色的月光灑在田埂上,把兩人的影子拉得很長。晚風拂過,帶來淡淡的馬鈴薯清香,遠處車間的燈光亮著,像一顆顆溫暖的星子,偶爾還能聽到裏麵傳來機器的輕微運轉聲——那是夜班工人在做設備維護,為明天的生產做準備。
“你還記得第一次來青石鄉嗎?”蘇晴忽然問,“當時你跟我說,要讓這裏的種薯變成‘金豆豆’,我還覺得你有點太理想主義了。”
李澤嵐笑著點頭:“記得,當時你還跟我打賭,說要是三年能實現,你就寫一篇‘青石奇跡’的報道。現在才過了半年,咱們的薯條就賣到西安了,說不定不用三年,就能實現跟辛普勞的合資約定。”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“那到時候,我肯定寫一篇最長的報道,把咱們的故事都寫進去。”蘇晴靠在他肩上,聲音軟軟的,“寫你怎麽跑貸款,寫趙書記怎麽帶病攻堅,寫監督小組怎麽保駕護航,還要寫……咱們怎麽一起把日子過好。”
李澤嵐低頭,看著靠在自己肩上的蘇晴,心裏滿是安穩。他想起蘇明遠在北京說的“守住底線,才能走得遠”,想起張副檢察長認真核對每一筆資金的樣子,想起老鄉們拿到種薯分紅時的笑容,現在又多了身邊的蘇晴——他突然明白,自己在青石鄉的“初心”,從來都不隻是建一座薯條廠,而是守護住這些珍貴的人和事,讓產業興起來,讓日子暖起來,讓身邊的人能一直並肩走下去。
走到田埂盡頭時,李澤嵐停下腳步,轉過身,認真地看著蘇晴:“蘇晴,不管以後遇到什麽困難,比如辛普勞的合格率考核,比如公司擴張的壓力,我都不會讓你一個人扛。咱們一起麵對,一起往前走,好不好?”
蘇晴用力點頭,眼裏閃著淚光,卻笑得格外燦爛:“好,一起往前走。”
月光下,兩人的身影緊緊靠在一起,種薯田的清香縈繞在身邊,遠處車間的燈光依舊溫暖。這座藏在大山裏的薯條廠,見證了青石鄉的產業蛻變,也見證了一段從並肩奮鬥開始,終將走向長久的感情。而未來的路,不管有多少挑戰,他們都會像守護薯條廠的品質一樣,守護著這份心意,一起把日子過得像剛炸好的薯條一樣,金黃、酥脆,滿是香甜。
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