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1章 手段

字數:3736   加入書籤

A+A-


    西坡村牛棚事件後的第二天,李澤嵐坐在辦公室裏,指尖反複摩挲著那份被圈改得密密麻麻的《民生與產業協同方案》,眉頭始終沒鬆開。桌上的搪瓷杯裏,茶水涼了又熱,熱了又涼——張衛國昨天在飯桌上的話,還有老林那僵住的笑容,像根刺紮在他心裏。
    “李書記,黨委會的通知已經發下去了,下午三點在小會議室開,張鄉長和其他黨委委員都回複說能到。”鄉辦公室主任敲門進來,遞過一份簽到表,“您看還有什麽要補充的?”
    李澤嵐抬頭,眼神比昨天沉了些:“把去年薯條廠帶動農戶增收的數據、今年種薯戶的幫扶名單,還有各村低保戶的就業意願調查,都打印出來,每個委員發一份。”
    辦公室主任剛走,蘇晴的電話就打了過來:“昨天跟你說的‘過渡補貼’,我問了我爸,縣裏有‘產業轉型民生銜接’的政策,可以申請專項補貼,給想種薯的低保戶設半年過渡期,過渡期內低保和種薯收益都能享,你可以在黨委會上提提。”
    李澤嵐握著手機,心裏卻沒多少波瀾:“我知道了,但張鄉長那邊……恐怕不會同意。他現在滿腦子都是‘民生歸民生,產業歸產業’,連老林想種薯都要卡‘低保審核’,這個過渡補貼,他大概率會以‘不符合常規’為由反對。”
    “那你打算怎麽辦?”蘇晴的聲音裏帶著擔憂,“總不能一直跟他耗著,辛普勞的專家下周就來了,種薯基地的考察路線還得鄉裏配合定,要是你們倆還沒達成一致,會影響進度的。”
    李澤嵐沉默了幾秒,目光落在牆上的“青石鄉產業發展規劃圖”上——圖上用紅筆標著未來三年要擴建的種薯基地、要建的薯條深加工車間,還有要對接的電商渠道,這些都是他的“未來規劃”,容不得半點掣肘。
    “下午開黨委會,我想把這事擺到台麵上。”李澤嵐的聲音比平時冷了些,“要是他還是堅持‘拆分開’,那以後民生和產業的工作,就按黨委會的決議來分工——我牽頭產業和種薯戶幫扶,他負責純農戶的基礎民生,各管一攤,互不幹涉。這樣至少能保證我的規劃不受影響,也免得天天因為‘規矩’吵,影響班子團結。”
    蘇晴聽出了他話裏的意思——這不是“分工”,是“孤立”。她連忙勸:“你別太急,黨委會上先提過渡補貼的方案,看看其他委員的態度,說不定張鄉長會鬆口。要是直接搞‘各管一攤’,反而會讓他覺得你在針對他,以後矛盾隻會更僵。”
    “我已經想好了。”李澤嵐打斷她,語氣裏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,“我不是要針對他,是不想再內耗。青石鄉的時間不等人,種薯戶開春就要備種,辛普勞的合作也不能拖,我沒時間跟他慢慢磨。”
    掛了電話,李澤嵐把《民生與產業協同方案》裏“協同”的部分劃掉,重新改成“分工推進”,又在旁邊標注“黨委會審議事項”。他知道這麽做有點“強硬”,甚至可能被人說“搞小圈子”,但他更清楚——要是不盡快把張衛國的“掣肘”擋在產業之外,他的規劃隻會一次次被打斷,最後耽誤的是整個青石鄉的發展。
    下午三點,黨委會準時開始。張衛國坐在李澤嵐對麵,手裏拿著民生走訪筆記,臉上沒什麽表情。李澤嵐先講了薯條廠的近期情況,又提了辛普勞專家考察的安排,最後才把話題引到“低保戶種薯幫扶”上:“現在有不少低保戶想種薯,但怕丟了低保,我提議申請縣裏的‘產業轉型民生銜接’補貼,設半年過渡期,過渡期內低保照發,種薯收益歸農戶,這樣能讓更多老鄉敢種薯、能掙錢。”
    話音剛落,組織委員先開口:“我覺得可行,去年南灣村有幾戶低保戶種薯後,年收入翻了倍,主動退出了低保,既減輕了鄉裏的民生壓力,又帶動了其他農戶,是好事。”
    宣傳委員也附和:“對,還能借這個事宣傳咱們鄉的‘產業扶貧’,比單純送補貼有意義多了。”
    張衛國放下筆,抬頭看向李澤嵐,語氣帶著質疑:“按縣裏的政策,低保戶的收入審核是按月來的,設半年過渡期,相當於‘違規發低保’,要是被縣裏查到,誰來擔責任?還有,要是農戶過了過渡期,又以‘種薯沒掙錢’為由不退出低保,咱們怎麽辦?”
    “政策裏寫了‘特殊情況可申請延期審核’,種薯是季節性產業,半年過渡期符合‘特殊情況’。”李澤嵐拿出縣裏的政策文件,翻到相關條款,“至於退出問題,咱們可以跟農戶簽協議,提前講清楚過渡期後的要求,再安排技術員跟蹤指導,保證他們能種好薯、能掙錢,自然不會賴著低保。”
    “協議能約束所有人?”張衛國追問,“要是有農戶簽了協議又反悔,你還能把他的低保取消?到時候鬧到縣裏,還不是鄉裏的責任?我看這事太冒險,不如按常規來——想種薯就退出低保,想領低保就別種薯,清清楚楚,沒人能挑出錯。”
    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    兩人又開始爭執,其他委員你看我、我看你,沒人再說話。李澤嵐看著張衛國寸步不讓的樣子,心裏最後一點“磨合”的念頭也淡了——他知道,再爭下去也沒用,張衛國眼裏隻有“規矩”,沒有“實際”。
    他敲了敲桌子,語氣沉了下來:“既然意見不一致,那咱們按分工來。以後:第一,產業發展、種薯戶幫扶、辛普勞合作,由我牽頭,相關資金和人員調配,報黨委會備案即可;第二,純農戶的基礎民生、低保審核、常規走訪,由張鄉長牽頭,同樣報黨委會備案;第三,涉及兩者交叉的工作,先開黨委會表決,按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定。這樣既能發揮各自的優勢,也能避免不必要的爭執,保證工作效率。”
    這話一出,會議室裏靜了下來。張衛國愣了一下,隨即反應過來——李澤嵐這是要把“產業”和“民生”徹底拆開,讓他管“沒油水”的基礎民生,把核心的產業抓在自己手裏,說白了,就是要把他“孤立”在產業之外。
    “李書記這是要搞‘分治’?”張衛國的聲音冷了下來,“按黨章規定,鄉黨委書記要統籌全鄉工作,你這麽分工,是不是有點‘獨斷’了?”
    “我是為了避免內耗,保證班子團結。”李澤嵐直視著他,“要是每次討論工作都要吵半天,最後什麽都定不下來,耽誤的是青石鄉的發展,咱們誰都擔不起這個責任。這個分工方案,我建議舉手表決。”
    最後,除了張衛國棄權,其他委員都舉了手——大家都知道,李澤嵐的產業規劃能給鄉裏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,也不想再跟著“耗”下去。張衛國看著表決結果,臉色鐵青,卻沒再說話,隻是拿起筆記,用力地在上麵劃著,像是在發泄心裏的不滿。
    散會後,李澤嵐留在會議室,看著牆上的規劃圖,心裏沒有“贏了”的輕鬆,反而有點沉甸甸的。他知道,這麽做會讓張衛國更不服氣,以後班子裏的氛圍可能會更僵,但他沒得選——他的規劃不能停,青石鄉的老鄉也等不起。
    手機響了,是蘇晴打來的。李澤嵐接起,聲音裏帶著點疲憊:“方案通過了,以後各管一攤,至少不會再有人掣肘了。”
    “你別太累了。”蘇晴的聲音很輕,“要是張鄉長那邊有情緒,你別跟他硬剛,慢慢來。”
    “我知道。”李澤嵐掛了電話,看向窗外——夕陽落在薯條廠的屋頂上,金燦燦的,像極了他心裏的規劃。他深吸一口氣,把心裏的顧慮壓下去:隻要能把規劃落實,隻要能讓老鄉們過上好日子,這點“不團結”的壓力,他能扛。
    隻是他沒意識到,這種“孤立”的做法,雖然暫時擋住了張衛國的掣肘,卻也在班子裏埋下了新的隱患——張衛國心裏的“不服”,已經從“較勁”變成了“抵觸”,以後再遇到需要配合的工作,隻會更難推進。
    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