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3章 商場
字數:3380 加入書籤
周三清晨,薄霧還沒散盡,青石鄉薯條廠的大門外,李澤嵐帶著張衛國和銷售團隊,早早候著。一輛黑色商務車緩緩駛來,車身上“南方食品集團”的ogo在晨光裏格外顯眼。
車門打開,南方食品集團的副總林宇穿著筆挺的西裝,戴著黑框眼鏡,手裏拿著平板電腦,步伐幹練。他身後跟著技術總監、采購經理和市場分析師,一行人背著電腦包,神色冷峻。
李澤嵐快步迎上去,伸手笑道:“林總,一路辛苦了!歡迎來青石鄉考察。”林宇握了握手,目光快速掃過薯條廠的大門、外牆,點了點頭:“不辛苦,希望今天能看到有潛力的產品。”
走進廠區,李澤嵐邊走邊介紹:“咱們廠的設備是從德國引進的,能保證薯條的速凍工藝達到國際標準。去年投產以來,已經為辛普勞供應了三批速凍薯條,品質得到了認可。”
林宇沒接話,徑直走進生產車間。車間裏,工人們穿著統一的工作服,戴著口罩和手套,正在忙碌。林宇走到一台切薯機前,停下腳步,伸手摸了摸剛切好的薯條條,手指撚了撚,眉頭微皺:“切條的粗細誤差有點大,這會影響炸製後的口感一致性,品控還得加強。”
技術總監立刻拿出筆記本,在上麵快速記錄。李澤嵐心裏一緊,解釋道:“可能是最近設備有點磨損,我們馬上安排檢修,保證下一批的切條精度。”
接著是速凍環節。林宇看著巨大的速凍櫃,問:“速凍時間和溫度是怎麽控製的?”李澤嵐剛要回答,銷售團隊裏的小劉搶先說:“速凍時間是30分鍾,溫度在零下35攝氏度,能最大程度鎖住薯條的水分和營養。”
林宇看了小劉一眼,沒說話,轉頭對技術總監說:“記錄一下,回去做個模擬實驗,看看這個速凍參數下,薯條的複炸效果和口感保持時長。”
走出車間,張衛國帶著準備好的種薯基地資料迎上來:“林總,這是我們種薯基地的土壤檢測報告、種薯培育流程,還有農戶的種植記錄,您看看。”
林宇接過資料,翻了兩頁,問:“種薯的農藥殘留檢測,多久做一次?”張衛國回答:“每周抽檢一次,有專業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出報告,保證符合國家標準。”
“國家標準可不夠。”林宇合上資料,“我們集團的采購標準,比國標還要嚴格20,像有機磷、氯氰菊酯這些農藥殘留,必須低於行業最低標準。”
李澤嵐和張衛國對視一眼,都沒說話——這意味著,種薯基地的農藥使用管控,還得進一步升級。
到了會議室,桌上擺著各種口味的速凍薯條樣品。市場分析師打開投影儀,放上行業調研報告:“目前國內速凍薯條市場,年增長率在8左右,但頭部品牌已經占據了70的市場份額,新品牌要想突圍,難度很大。”
她拿起一根薯條,接著說:“從口感和外觀來看,青石鄉的薯條有一定優勢,但品牌知名度幾乎為零,營銷和渠道是最大短板。如果要跟我們集團合作,必須接受我們的品牌授權和渠道管控,不然很難打開銷路。”
這話一出口,會議室裏靜了下來。李澤嵐明白,“品牌授權和渠道管控”,意味著薯條廠要放棄自主營銷,利潤也得被集團分走一大半,這跟他最初的規劃相差甚遠。
林宇看著李澤嵐,語氣緩和了些:“李書記,我們集團在全國有500多家連鎖超市、3000多家快餐店,隻要產品符合標準,銷路不是問題。但我們也有自己的考量——品牌聲譽、食品安全、長期供應穩定性,這些都得保障。”
李澤嵐深吸一口氣,問:“如果我們接受品牌授權和渠道管控,合作模式是怎樣的?利潤分成、供貨價格怎麽定?”
采購經理接過話:“供貨價格按市場均價下浮10,利潤分成是四六開,我們拿六成,你們拿四成。前期我們會投入營銷資源,幫你們打開市場,但你們得保證年產量不低於5000噸,不然合作隨時終止。”
這個條件很苛刻,幾乎把薯條廠的利潤壓到了極限。李澤嵐看向張衛國,張衛國微微搖頭,眼裏滿是擔憂——這麽低的利潤,別說還貸款、給老鄉分紅,就連維持工廠運轉都吃力。
可李澤嵐心裏清楚,要是不答應,薯條廠可能永遠打不開銷路,之前的努力都得白費。他沉默了片刻,說:“林總,這個條件太苛刻了,我們需要時間考慮。不過我可以保證,產品品質和供應穩定性,我們一定能做到最好。”
林宇笑了笑:“理解,畢竟是大合作。但我們的考察期隻有一周,一周內給答複,要是錯過這次機會,以後合作的門檻會更高。”
送走南方食品集團的人,李澤嵐站在廠門口,看著遠去的商務車,心裏像壓了塊大石頭。張衛國走過來,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李書記,這條件太狠了,咱們不能輕易答應。”
“我知道。”李澤嵐歎了口氣,“但要是不答應,銷路怎麽辦?老鄉們的種薯都等著變現,貸款也快到期了。”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兩人回到辦公室,銷售團隊的人都在,小劉急得眼眶都紅了:“李書記,這利潤分成太欺負人了!咱們辛苦建廠、種薯,最後隻能拿四成,憑什麽?”
“憑人家有渠道,有品牌。”李澤嵐靠在椅背上,“在這個行業裏,沒有話語權,就隻能被人拿捏。”
張衛國坐在一旁,手指在桌上輕輕敲著:“這被人掐著脖子還是真難受!”
李澤嵐沒說話,他心裏清楚,在這一年中得靠自己,這樣在和辛普勞合作建廠時候,他們才能夠增加很多條件,小渠道又零散,遠水解不了近渴。這次南方食品集團的考察,是個機會,也是個陷阱——一旦跳進去,薯條廠可能就失去了自主發展的機會;可要是不跳,又找不到其他出路。
晚上,李澤嵐獨自坐在辦公室,看著牆上的產業規劃圖,那些原本充滿希望的線條和標注,此刻卻像一道道枷鎖。他拿起手機,給蘇晴打了電話,把考察的情況說了一遍。
蘇晴沉默了一會兒,說:“我覺得張鄉長說得有道理,不能輕易答應南方食品集團的條件。要不我讓我爸再幫著問問其他食品企業,看看有沒有合作的可能?”
“不用了。”李澤嵐拒絕了,“我不想總靠你爸的關係,這次我想自己解決。”
掛了電話,李澤嵐在辦公室裏踱步。他知道,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——一周內,必須做出決定,是接受南方食品集團的“不平等條約”,還是繼續在市場的夾縫裏尋找生機。而這個決定,不僅關乎薯條廠的命運,更關乎青石鄉那些把希望寄托在種薯上的老鄉們。
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