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4章 網上帶貨

字數:4379   加入書籤

A+A-


    拒絕南方食品集團的當晚,青石鄉黨委辦公室的燈亮到後半夜。李澤嵐把自己關在屋裏,桌上攤著三份文件:薯條廠庫存報表、銀行貸款還款通知書、種薯戶增收承諾書。倉庫裏積壓的80萬斤速凍薯條像座大山,壓得他喘不過氣——南方食品集團的“四六分成”雖然苛刻,卻是當時唯一能快速清庫存的出路,可真要答應了,不僅薯條廠利潤被壓榨,老鄉們一年的辛苦也隻能換來微薄收入,這跟他當初“讓老鄉增收”的初心完全背道而馳。
    “不能就這麽妥協。”李澤嵐把文件推到一邊,打開手機刷起短視頻,想找找靈感。刷到鄰縣縣長穿著膠鞋在果園裏直播賣蘋果的視頻時,他突然停住——視頻裏,縣長拿著剛摘的蘋果,跟網友嘮著果農種果的辛苦,評論區滿是“支持家鄉產品”“看著就新鮮,下單了”的留言,直播間在線人數突破了五萬,當天銷量就破了十萬斤。
    “咱們的薯條也能這麽賣!”李澤嵐猛地站起身,撥通了鄉宣傳委員的電話,“明天一早讓技術組的人來辦公室,咱們要搞直播帶貨!”
    第二天清晨,技術組的小劉帶著相機、三腳架趕到辦公室時,張衛國也跟了過來。聽說李澤嵐要親自直播賣薯條,張衛國皺著眉:“李書記,咱們沒做過直播啊,連個像樣的賬號都沒有,粉絲都沒幾個,怎麽賣貨?再說,人家買薯條都認大品牌,誰會買咱們這個沒名氣的?”
    “沒粉絲就從零開始,沒名氣就靠實在贏信任!”李澤嵐指著窗外的種薯地,“咱們的薯條是老鄉們用自己種的種薯做的,車間裏沒加防腐劑、沒添亂七八糟的添加劑,炸出來的口感比大牌還香,這就是咱們的底氣!”他轉頭對小劉說:“現在就注冊賬號,名字叫‘青石鄉薯條廠李澤嵐’,頭像用我在種薯地幹活的照片,先拍幾條車間生產、種薯采摘的視頻,讓網友看看咱們的薯條是怎麽來的。”
    張衛國見李澤嵐態度堅決,也不再反對,轉身去了縣融媒體中心——他認識中心的攝像師傅,能借到專業設備,還能請人幫忙剪視頻。一上午的時間,團隊分工明確:小劉負責注冊賬號、搭建直播後台,宣傳委員帶著攝像師傅去車間拍生產流程,李澤嵐則去種薯地跟老鄉們溝通,讓他們出鏡配合拍攝。
    老周聽說要拍視頻賣薯條,激動得直搓手:“李書記,隻要能把薯條賣出去,讓俺幹啥都行!俺家那兩畝種薯,今年就指望這個回本呢!”李澤嵐拍了拍他的肩:“叔,咱們一起努力,肯定能把薯條賣出去。”
    下午三點,第一場直播準時開始。李澤嵐沒穿西裝,就穿著件沾了點泥土的藍色襯衫,坐在種薯地的田埂上,身後是綠油油的種薯苗,麵前架著借來的專業相機。第一次麵對鏡頭,他緊張得手都有點抖,對著鏡頭半天沒說出話,直播間裏隻有零星幾條評論:“這是誰啊?鄉書記?”“賣薯條的?沒聽過這個牌子。”“不會是作秀吧?”
    李澤嵐深吸一口氣,拿起一包剛封裝好的薯條,對著鏡頭笑了笑:“大家好,我是青川縣青石鄉的黨委書記李澤嵐。今天不是來跟大家講政策的,是來給咱們鄉的老鄉們賣薯條的。可能很多人沒聽過‘青石鄉薯條’,但我敢保證,咱們的薯條,每一根都對得起大家的信任。”
    他撕開包裝袋,捏了一根薯條放進嘴裏,邊嚼邊說:“大家聽這個脆度,咱們的薯條用的是本地種的‘冀薯12號’,澱粉含量高、甜度足,速凍的時候用的是零下35度的急凍工藝,能最大程度鎖住土豆的香味,沒有添加劑,吃起來就是純純的土豆味。”
    說著,他讓攝像師傅把鏡頭對準身後的種薯地,老周和幾個老鄉正在地裏拔草,看到鏡頭都笑著揮手。“大家看,這些老鄉都是種薯戶,為了種出好土豆,去年冬天零下十幾度的時候,他們半夜起來給地窖加棉被,就怕種薯凍壞了;車間裏的工人,每天天不亮就上班,分揀、清洗、切條、速凍,每一步都不敢馬虎,就想把最好的薯條給大家。”
    一開始,評論區裏的質疑聲還不少:“書記帶貨,是不是為了作秀?”“沒名氣的牌子,不敢買。”“價格怎麽樣?比超市貴嗎?”李澤嵐沒急著反駁,而是一一回應:“我要是想作秀,沒必要坐在田埂上,辦公室裏比這舒服多了。咱們的薯條20塊錢三包,每包200克,包郵到家,比超市裏的大牌便宜三成,利潤除了覆蓋成本,剩下的都分給種薯戶,我一分不賺。”
    為了讓網友放心,他還讓小劉把車間的質檢報告、種薯的農藥殘留檢測報告拍下來,傳到直播間的背景板上:“大家可以看看,咱們的每一批薯條都經過三次檢測,不合格的絕對不出廠。收到貨要是不滿意,七天無理由退貨,來回運費我們承擔。”
    慢慢的,評論區裏的風向變了:“看著挺實在的,書記不像作秀,買兩包試試。”“我是青川的,青石鄉的土豆確實好,小時候吃過,下單了。”“支持農村產業,希望老鄉們能多賺錢。”小劉在旁邊盯著後台,突然激動地喊:“李書記,有訂單了!一下子來了十單!”
    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    李澤嵐眼睛一亮,對著鏡頭鞠躬:“謝謝大家的支持!咱們的薯條都是現做現發,今天下單,明天就能發貨,保證新鮮!”他越說越自然,還跟網友聊起了青石鄉的故事:“以前咱們鄉的老鄉都靠外出打工賺錢,家裏的老人孩子沒人照顧,建薯條廠就是想讓大家在家門口就能就業,既能照顧家人,又能有穩定收入。”
    直播進行到一個小時的時候,縣融媒體中心的官方賬號突然進來互動,還轉發了直播鏈接,直播間的在線人數一下子從幾百漲到了幾千。有網友問:“能不能看看車間的實時畫麵?”李澤嵐立刻讓宣傳委員帶著相機去車間,通過手機連線,讓網友看到工人包裝薯條的場景——工人們穿著統一的工作服,戴著口罩和手套,動作麻利地把薯條裝進包裝袋,旁邊的質檢人員正在抽查產品。
    “大家放心,咱們的生產環境絕對幹淨衛生,比家裏做飯還講究。”李澤嵐對著鏡頭說。又過了半個小時,訂單量突破了兩百單,有個網友留言:“我是開小超市的,能不能批量進貨?”李澤嵐趕緊讓小劉記下對方的聯係方式,承諾直播結束後就跟他對接。
    兩個小時的直播結束時,李澤嵐的嗓子已經啞了,喝了半瓶水才緩過來。小劉拿著後台數據跑過來,臉上滿是興奮:“李書記,一共賣了326單,銷售額6520塊!還有十幾個批發商想跟咱們合作!”
    張衛國也趕了過來,看著數據忍不住說:“沒想到這直播還真管用,比咱們跑了半個月的渠道還見效。”李澤嵐笑了笑:“這隻是開始,明天咱們繼續播,多跟網友互動,讓更多人知道青石鄉的薯條。”
    接下來的幾天,直播成了李澤嵐的日常工作。每天下午三點,他準時出現在鏡頭前,有時候在車間跟工人一起包裝薯條,有時候在種薯地跟老鄉們一起施肥,有時候還會在辦公室裏現場炸薯條,跟網友分享“薯條的n種吃法”。張衛國也被拉來幫忙,他負責在鏡頭前介紹質檢流程:“咱們的薯條,每一批都要做農殘檢測、微生物檢測、口感測試,隻有三項都達標,才能出廠。我在基層幹了十五年,民生工作我懂,食品安全比啥都重要,大家放心買。”
    有一次直播時,老周的老伴帶著孫子出鏡,小朋友拿著薯條吃得滿嘴都是,對著鏡頭說:“奶奶說,這是爺爺種的土豆做的,真好吃!”這段視頻被網友截圖轉發,一下子火了,賬號漲了五千多粉,當天的訂單量突破了一千單。
    一周後,倉庫裏的薯條賣掉了一半,貸款到期的壓力緩解了不少。更讓李澤嵐意外的是,周邊市縣的超市、便利店主動聯係過來,想鋪貨銷售;甚至有外地的食品經銷商打來電話,想代理青石鄉的薯條。南方食品集團的林宇聽說後,特意給李澤嵐打了個電話,語氣裏帶著驚訝:“李書記,真沒想到你們靠直播就能打開銷路。之前的合作框架還在,要是你們想擴大渠道,咱們可以再談談,利潤分成可以再讓讓步。”
    李澤嵐笑著拒絕:“謝謝林總的好意,現在咱們的銷路能穩住,以後想靠自己的品牌走下去。不過還是要感謝您,要是沒有您當初的‘刺激’,我們也不會想到直播這條路。”
    掛了電話,李澤嵐看著窗外的種薯地,心裏滿是感慨。曾經以為必須靠行業大佬帶才能活下去的薯條廠,如今靠“書記直播帶貨”這種“亂拳”,反而闖出了一條路。他突然明白,所謂的“行業壁壘”,有時候隻是自己給自己設的限製——隻要守住初心,用對方法,真誠對待每一個消費者,小人物也能在大市場裏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    那天晚上,李澤嵐給蘇晴打了個電話,興奮地分享直播的成果。蘇晴在電話裏笑:“我就知道你能行!靠自己的本事闖出來,比什麽都強。我爸聽說了,還誇你有想法,說基層工作就需要這種敢創新、敢實幹的幹部。”
    “等咱們的薯條廠再穩定點,我請你和叔叔來青石鄉,嚐嚐咱們自己種、自己做的薯條。”李澤嵐說。
    掛了電話,他坐在辦公室裏,看著牆上的產業規劃圖,在“品牌建設”那欄加了行字:“打造‘青石鄉薯條’區域品牌,拓展線上線下多渠道銷售”。他知道,這隻是開始,接下來還有很多事要做——優化生產工藝、提升產品口感、擴大種薯種植麵積,讓更多老鄉靠薯條廠過上好日子。而那些曾經以為跨不過去的坎,如今都成了他前進路上的墊腳石。
    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