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5章 線下才是重點
字數:2734 加入書籤
直播帶貨打開銷路的喜悅還沒褪去,李澤嵐就冷靜下來——線上訂單雖然每天都在增加,但大多是散戶購買,單次成交量小,且受物流、售後等因素影響,穩定性不足。要想讓薯條廠長期健康發展,必須構建“線上+線下”雙驅動的銷售網絡,尤其是要拓寬線下渠道,把薯條賣到老鄉們“看得見、摸得到、買得到”的地方去。
周一的黨委擴大會議上,李澤嵐把這個想法拋了出來,立刻引發了熱烈討論。小劉第一個發言:“李書記,線下渠道咱們之前跑過,超市要進場費,經銷商要壓價,太難了!”張衛國也皺著眉:“咱們的薯條沒品牌知名度,線下渠道不好打開啊。”
“沒知名度,咱們就靠‘接地氣’取勝;渠道難打開,咱們就找別人沒注意到的‘小渠道’。”李澤嵐指著牆上的青川縣地圖,“咱們先從身邊的渠道做起,一步步往外擴。我想了三個方向:一是下沉社區,做‘家門口的生意’;二是綁定餐飲小終端,讓薯條走進小餐館、快餐店;三是打造‘鄉土伴手禮’,對接旅遊市場。”
2010年,青川縣還沒有如今完善的社區體係,但縣裏已經有了一些相對集中的居民聚居區,像新建成的陽光家園、惠民小區,以及老城區相對密集的老街片區,這些地方雖沒有“社區”之名,卻有社區之實,居民生活相對集中,有一定的消費需求。
第一個方向,是“下沉聚居區”。李澤嵐的想法是,利用這些聚居區的公共活動場地,在周末設“青石鄉薯條體驗攤”,讓居民現場試吃,用口感打動他們。為了推進這個計劃,他親自帶著團隊拜訪陽光家園和惠民小區的物業,跟負責人談合作:“我們免費提供薯條樣品,還出人手,在小區搞‘美食體驗日’,既能豐富居民的生活,又能幫咱們鄉的老鄉增收,對你們小區的人氣也有好處。”
一開始,有物業負責人擔心衛生和安全問題,李澤嵐拍著胸脯保證:“我們的薯條都是正規車間生產,有完整的質檢報告,工作人員也都有健康證。活動結束後,我們負責清理場地,保證不留一點垃圾。要是出了問題,我們承擔所有責任。”終於,陽光家園的物業同意先試試。
周六上午,第一個“美食體驗日”在陽光家園的中心廣場開張。李澤嵐帶著銷售團隊和幾個種薯戶,早早擺好了攤位——桌上放著炸好的薯條,旁邊堆著包裝好的速凍薯條,還有種薯地的照片、車間的質檢報告。一開始,隻有幾個老人好奇地過來問:“這是啥啊?”李澤嵐趕緊遞上試吃盒:“阿姨,這是咱們青石鄉自己做的薯條,您嚐嚐,沒添加劑,香得很。”
老人嚐了一口,眼睛一亮:“哎,這薯條真好吃,比我在超市買的還脆!多少錢一包啊?”“20塊錢三包,還能幫您送到家。”李澤嵐笑著說。慢慢的,圍觀的居民越來越多,試吃的人也多了起來,有人當場下單,有人拿著宣傳頁說要回家跟家人商量。
老周在旁邊給居民們講種薯的故事:“俺們種這個土豆,不用化肥,都是有機肥,吃著放心。這薯條,就是用俺們種的土豆做的,大家買一包,就是幫俺們老鄉一把。”居民們被他的真誠打動,訂單量越來越多。當天下午,陽光家園的活動就賣了150多包薯條,還有十幾個居民留下聯係方式,說以後要定期購買。
有了陽光家園的成功案例,惠民小區和老街片區的一些商家也主動找上門來。李澤嵐趁機推出“聚居區專屬優惠”:“隻要是本小區或老街居民,滿50元減10元,還能免費送貨上門。”短短半個月,青川縣幾個主要聚居區都擺上了青石鄉的薯條攤,還跟6家小區門口的小賣部達成了合作——小賣部老板們看到活動的熱鬧,主動提出“不用進場費,賣完再結賬”,有的甚至在門口貼了“青石鄉薯條,家鄉味道”的海報。
第二個方向,是“綁定餐飲小終端”。張衛國提出,周邊市縣的小餐館、快餐店、早餐鋪,雖然單次用量不大,但數量多,積少成多也能消化不少庫存。他主動請纓:“我負責跑鄉鎮的小餐館,李書記你跑縣城的,咱們分頭行動。”
李澤嵐帶著小劉跑縣城的餐館時,一開始並不順利。有個快餐店老板直接拒絕:“我這兒賣的都是大牌薯條,你們這個沒名氣的,客人不買怎麽辦?”李澤嵐沒放棄,拿出薯條樣品:“老板,您先試試咱們的薯條,要是口感不如大牌,我一分錢不要。咱們可以搞‘零門檻合作’,我先送5包試賣,賣完再結款,賣不掉的我拉回來,不占您的庫存,您一點風險都沒有。”
老板半信半疑地收下了樣品。三天後,他主動給李澤嵐打電話:“你們的薯條確實不錯,客人都說好吃,再給我送20包來!”原來,有客人吃了薯條後,問老板“這是啥牌子的,比以前的好吃”,還有人專門點薯條當配菜,銷量比之前的大牌薯條還高。
張衛國在鄉鎮跑的也很順利。鄉鎮的小餐館大多是夫妻店,老板們更看重性價比和口感。張衛國帶著薯條樣品和檢測報告,跟老板們聊:“咱們的薯條比大牌便宜三成,口感還好,您賣10塊錢一份,利潤比之前高不少。”有個早餐鋪老板試賣後,一周就補了三次貨:“早上賣豆漿配薯條,學生和上班族都愛買,比炸油條省事還賺錢,以後我就用你們的薯條了。”
不到一個月,兩人就跑遍了青川縣及周邊三個市縣的小餐飲終端,合作的餐館、快餐店、早餐鋪超過了50家,每天能穩定走貨200多箱,倉庫裏的庫存很快就清空了,甚至出現了“供不應求”的情況——車間裏的工人開始加班加點趕製訂單,種薯戶們也主動找到鄉裏,說想再擴種兩畝。
第三個方向,是“打造‘鄉土伴手禮’”。李澤嵐偶然發現,青川縣每年有不少遊客來鄉村遊玩,尤其是春季和秋季,周邊的農家樂、民宿都很火爆,但遊客們想買點本地特產帶回去,卻找不到合適的——要麽是包裝粗糙的農產品,要麽是沒特色的工業品。他立刻意識到,這是個巨大的市場空白。
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