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6章 婚期

字數:3145   加入書籤

A+A-


    2010年12月15日,青石鄉的雪下得比往年早,細碎的雪花裹著寒風,落在薯條廠的鐵皮屋頂上簌簌作響。車間裏卻暖意融融,工人踩著縫紉機封裝薯條的聲音、叉車搬運貨物的嗡鳴聲交織在一起,貨架上剛打包好的“青石鄉薯條”箱摞得整整齊齊,正等著發往鄰市的快餐店——這是今年最後一批訂單,發完就能安心準備過年,連空氣裏都飄著踏實的年味。
    李澤嵐站在車間門口,手裏攥著剛打印好的月度報表,指尖劃過“12月銷量同比增長30”“種薯戶冬季補貼100發放”的紅色字樣,嘴角忍不住上揚。他掏出老式翻蓋手機,按了半天才編輯好短信發給蘇晴:“廠裏活清了,明天一早去北京,票買好了,是靠窗的座。”
    不到一分鍾,蘇晴的短信回得飛快,字裏行間都透著雀躍:“我爸今天還問你呢!說要見見‘把薯條賣爆了’的小夥子,還讓我把你直播穿的藍襯衫找出來,說別總穿西裝,太生分。對了,他燉了羊肉湯,就等你回來喝!”
    李澤嵐看著短信笑出了聲——上次視頻時隨口提過直播賣薯條的事,沒成想蘇明遠記這麽牢。他轉身回辦公室,從衣櫃最底層翻出那件藍色襯衫,衣角還沾著點洗不掉的種薯地泥土味,這是去年冬天幫老周蓋種薯地窖時蹭的,當時還被張衛國笑“不像書記像農民”。他把襯衫疊好放進背包,又裝了兩盒新包裝的薯條禮盒——禮盒上印著雪後種薯地的照片,是上周剛換的設計,雪地裏露出的嫩綠薯苗,看著就有盼頭。
    12月16日清晨,雪停了,天剛蒙蒙亮,李澤嵐就背著包去了鄉汽車站。開往縣城的班車裏,他靠窗坐著,看著窗外的雪景——種薯地蓋著薄雪像鋪了層白毯子,遠處薯條廠的煙囪冒著淡淡的白煙,心裏滿是踏實。三個小時後,他在縣城火車站坐上了去北京的綠皮火車,硬座車廂裏擠滿了返鄉的人,他把薯條禮盒緊緊抱在懷裏,生怕被擠變形。
    下午四點多,火車抵達北京西站。蘇晴穿著紅色羽絨服,在出站口踮著腳張望,看到李澤嵐,立刻揮著手跑過來,手裏還攥著個熱水袋:“凍壞了吧?快捂捂手!我爸在家燉了倆小時羊肉湯,就等你了。”
    坐公交往蘇明遠家去的路上,蘇晴小聲湊到他耳邊:“我爸昨天對著電視看你直播錄像,看你蹲在地裏跟老鄉嘮種薯,跟我媽說‘這小夥子不端架子,靠譜’。他年輕時候在陝北插隊,最煩擺官譜的人。”
    李澤嵐心裏的緊張鬆了大半,笑著問:“沒說我拋頭露麵帶貨,不像幹部?”
    “怎麽會!”蘇晴拍了下他的胳膊,“我爸說基層幹部就得這樣,能幫老百姓把東西賣出去,比念十份文件都管用。”
    蘇明遠的家在老城區胡同裏,紅磚牆爬著枯藤,門口掛著兩串紅燈籠,透著老北京的暖意。李澤嵐跟著蘇晴進門時,蘇明遠正坐在煤爐邊看報紙,爐上的羊肉湯咕嘟咕嘟冒著熱氣,香氣瞬間裹住了他。
    “澤嵐來了,快坐!”蘇明遠放下報紙起身,目光落在他懷裏的禮盒上,笑著說,“這就是你們鄉的薯條?包裝印著雪景,有年味。”
    李澤嵐把禮盒遞過去,有點不好意思:“叔叔,用的是今年最後一批種薯,沒加防腐劑,您嚐嚐。”
    蘇明遠打開拿出一包,撕開口捏了一根放進嘴裏,慢慢嚼著:“嗯,脆,還有土豆的香味,比超市裏的強。我看你直播時教網友炸薯條,還跟老鄉算種薯的收成賬,挺實在。”
    “去年冬天薯條賣不出去,老鄉們急得睡不著,我想著能多賣一包是一包。”李澤嵐坐直身子,“現在銷路穩了,明年打算擴種種薯,再建個小車間做土豆泥,讓老鄉們多掙點。”
    蘇明遠點點頭,給他盛了碗羊肉湯:“基層工作,不怕辦法笨,就怕不真心。聽說你拒絕了南方那家集團的苛刻條件,沒讓老鄉吃虧,這事做得對。”
    李澤嵐喝了口熱湯,暖意從喉嚨傳到心裏:“剛到青石鄉時,跟張鄉長還鬧過矛盾,後來才明白,不管搞產業還是做民生,都得圍著老鄉轉。明年春天,我們想給種薯地修灌溉渠,再也不用靠天吃飯。”
    “能跟同事擰成一股繩,才是真本事。”蘇明遠放下湯碗,語氣認真起來,“澤嵐,我和蘇晴她媽都看在眼裏,你踏實,對老百姓真心,對蘇晴也用心。你們倆的事,我們沒意見。我看明年5月1日就挺好,春暖花開,正好趕上種薯出苗,在青石鄉辦婚禮,讓老鄉們也熱鬧熱鬧。”
    李澤嵐猛地抬頭,眼裏滿是驚喜,蘇晴在旁邊紅了臉,悄悄拽了拽他的袖子。他連忙站起身,聲音都有點發顫:“謝謝叔叔!我一定好好照顧蘇晴,好好幹,不辜負您,也不辜負青石鄉的老鄉們!”
    “坐下說,不用拘謹。”蘇明遠笑著擺手,“我不要你保證,要的是你一直這樣幹下去——讓老鄉們過上好日子,比啥都強。”
    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    晚飯時,蘇明遠又問了不少青石鄉的事,從種薯的品種到薯條的包裝,問得細致。李澤嵐一一答著,說起老鄉們拿到補貼時的笑臉,說起工人加班趕訂單的幹勁,眼裏滿是光。蘇明遠偶爾插兩句建議,都是關於農村產業的實在話,李澤嵐掏出小本子,一條條記下來。
    第二天下午,李澤嵐要回青石鄉了。蘇明遠送他到胡同口,遞給他一個牛皮紙信封:“裏麵是些農村產業政策資料,我標了重點,或許能用。記住,政策是助力,不是靠山,真正的底氣是老百姓的信任。”
    李澤嵐接過信封,重重點頭:“叔叔,明年5月1日,您和阿姨一定要來青石鄉,看看出苗的種薯地,嚐嚐咱們自己種的土豆。”
    “一定去。”蘇明遠拍了拍他的肩,“好好幹,年輕人。”
    坐上去火車站的公交,李澤嵐打開信封,裏麵的資料每頁都有紅筆標注,字裏行間都是用心。他掏出手機給蘇晴發短信:“明年5月1日的婚禮,咱們在種薯地旁邊搭個棚子,讓老鄉們都來吃喜酒,沾沾喜氣。”
    車窗外,北京的街道飄著零星雪花,李澤嵐看著手裏的資料,想著明年5月青石鄉的模樣——種薯苗綠油油鋪滿地,老鄉們圍著喜棚笑,他牽著蘇晴的手,身後是蒸蒸日上的薯條廠。2010年的冬天,不僅讓薯條廠穩住了腳跟,更讓他篤定了未來的路——隻要守住初心,帶著老鄉們踏實幹,青石鄉的春天,一定會格外熱鬧。
    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