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9章 學習2)

字數:3928   加入書籤

A+A-


    2011年3月1日清晨,省城的春風還帶著料峭寒意,李澤嵐拎著裝滿衣物和書籍的行李箱,站在了省委黨校的大門前。青磚黛瓦的教學樓透著厚重的曆史感,門口“實事求是”四個鎏金大字在陽光下格外醒目,來往的學員們穿著整潔的便裝,臉上帶著既興奮又鄭重的神情——這裏是全省中青年幹部的“熔爐”,每個人都帶著對知識的渴求,也帶著各自崗位上的實踐困惑。
    報到處設在一樓大廳,李澤嵐遞上身份證和組織部開具的介紹信,工作人員核對信息後,遞給了他一套紅色封麵的學習資料和一枚印有“省委黨校2011春中青班”字樣的校徽。“李澤嵐同誌,你的宿舍在3號樓402室,四人一間,室友已經到了兩位。明天早上八點半在大禮堂舉行開學典禮,記得穿正裝。”
    拎著行李上樓時,走廊裏傳來此起彼伏的招呼聲,大多是各地市的幹部,互相打聽著彼此的工作單位和分管領域。402室的門虛掩著,李澤嵐敲了敲門,裏麵傳來爽朗的回應:“進!”推開門,隻見兩個中年男人正坐在床邊聊天,一個穿著深色夾克,皮膚黝黑,一看就是長期在基層的;另一個戴著眼鏡,穿著襯衫,氣質更像機關幹部。
    “你好,我是李澤嵐,青川縣青石鄉的。”李澤嵐放下行李,主動伸出手。穿夾克的男人立刻站起來握住他的手:“我叫王建軍,臨縣農業農村局的,搞了十幾年鄉村產業,以後多交流!”戴眼鏡的男人也笑著起身:“張勁鬆,省發改委的,負責產業政策研究,咱們班不少學員都是衝鄉村振興的課程來的,你來自基層,正好給我們講講實際情況。”
    簡單寒暄後,李澤嵐開始整理床鋪。宿舍是標準的學生配置,四張鐵架床,每人一張書桌和一個衣櫃,窗外對著黨校的小花園,幾棵柳樹剛抽出嫩芽,透著生機。王建軍看著他行李箱裏露出的《鄉村振興政策解讀》,笑著說:“看來你是有備而來啊!我跟你說,黨校的課程看著理論性強,其實都跟實際工作掛鉤,尤其是咱們中青班,老師常說‘要帶著問題學,對著實踐思’。”
    李澤嵐點點頭,把父親給的黨建書籍放在書桌最顯眼的位置,封麵上父親寫的“黨性是根本”幾個字,讓他想起離家前父親的叮囑。“我在鄉裏搞了個薯條廠,去年差點因為銷路問題黃了,這次來就是想學學怎麽把產業和黨建結合起來,讓老鄉們既能掙到錢,又能跟著黨組織走。”
    張勁鬆推了推眼鏡,若有所思地說:“你這個問題很典型。現在很多鄉村產業都是‘單打獨鬥’,缺乏組織引領,要麽被資本拿捏,要麽農戶各自為戰,抗風險能力差。黨校有門《黨建引領鄉村產業發展》的課,老師會講不少案例,比如有的村通過‘黨支部+合作社+農戶’的模式,把小農戶融入大產業,效果很好。”
    正聊著,第四個室友也到了,是來自省紀委的年輕幹部陳明,剛三十歲,卻已經在紀檢崗位上幹了八年。“各位老哥好,我是陳明,這次來主要想補補鄉村工作的短板,以後說不定要去基層巡察,得多向你們請教。”
    四個人很快熟絡起來,晚上一起去食堂吃飯時,李澤嵐發現食堂的牆上貼滿了標語——“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”“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”,連餐盤上都印著“勤儉節約,艱苦奮鬥”。王建軍指著餐盤笑:“黨校的細節都透著教育意義,咱們可得入鄉隨俗,好好改造思想。”
    第二天的開學典禮上,省委組織部副部長親自到場講話,開篇就強調了“黨領導一切”的根本原則:“各位學員來自不同崗位,但都有一個共同身份——共產黨員。黨校學習,首要任務是淬煉黨性,要深刻理解‘為什麽說黨是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’,要把黨的理論轉化為推動工作的實際能力,尤其是在鄉村振興中,要讓黨組織成為群眾的‘主心骨’。”
    李澤嵐坐在台下,手裏的筆不停記錄。當副部長提到“有的幹部隻重產業發展,忽視黨建引領,導致產業做起來了,人心卻散了”時,他心裏一震——這不正是青石鄉薯條廠初期的問題嗎?當初隻想著怎麽打開銷路,怎麽提高產量,卻沒考慮過通過黨支部把種薯戶、工人組織起來,形成合力。
    開學典禮結束後,班主任張老師召開了第一次班會,宣布了課程安排:“咱們班的課程分三大塊,一是黨性教育,包括黨章學習、黨史專題、廉政教育;二是理論課程,涵蓋鄉村振興、產業經濟、政策法規;三是實踐教學,會組織大家去先進鄉村和企業調研,最後要提交一篇結合工作實際的結業論文。”
    第一次黨課是《黨章》解讀,老師拿著黨章逐章講解,當講到“黨員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”時,特意舉了一個例子:“有個貧困縣的幹部,為了帶動村民種果樹,自己先墊錢買樹苗,還組織黨員分片包戶教技術,最後不僅讓村民脫了貧,還讓黨支部成了村民最信任的‘靠山’。這就是把黨章要求落到了實處。”
    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    李澤嵐聽得格外認真,他想起自己直播賣薯條時,老鄉們主動來幫忙出鏡;想起薯條廠資金緊張時,張衛國主動協調幫扶資金——這些其實都是黨組織凝聚力的體現,隻是自己之前沒有係統地總結和推進。課後,他主動找到張老師,請教如何在鄉村產業中發揮黨支部作用。
    “關鍵是要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。”張老師笑著說,“比如薯條廠可以成立黨支部,把種薯戶中的黨員、車間裏的黨員組織起來,設‘黨員示範崗’,既解決生產銷售中的難題,又能團結群眾。你回去可以試試,把黨支部變成產業發展的‘發動機’。”
    回到宿舍,李澤嵐立刻拿出筆記本,開始梳理青石鄉薯條廠的黨員情況:種薯戶裏有5名老黨員,車間裏有3名年輕黨員,之前都隻是零散地參加鄉黨委的活動,沒有和產業結合起來。他在筆記本上寫下“成立薯條廠黨支部”“設立黨員責任田”“黨員帶頭搞技術革新”等幾條思路,越寫越覺得清晰——原來黨建和產業不是兩張皮,而是能擰成一股繩的。
    晚上,蘇晴打來電話,問他在黨校的情況。李澤嵐興奮地跟她分享黨課的收獲:“以前總覺得黨建是虛的,現在才明白,黨建是實的,能解決真問題。等我回去,就把薯條廠的黨支部建起來,讓黨員帶頭幫老鄉們解決種薯技術、產品銷售的問題,這樣不僅產業能發展,老鄉們也能更信任黨組織。”
    蘇晴在電話裏笑著說:“我爸聽了肯定高興,他總說‘基層幹部就得懂黨建、抓黨建’。你好好學,我周末去省城看你,順便嚐嚐你們黨校的食堂夥食。”
    掛了電話,李澤嵐看著窗外的夜色,黨校的路燈亮得格外整齊,像一排指引方向的燈塔。他知道,這三個月的學習,不僅是補理論知識的課,更是補黨性修養的課。從青石鄉的薯條廠到省委黨校的課堂,變的是學習環境,不變的是為老鄉們辦實事的初心,而他要做的,就是把黨的理論和政策,變成帶領青石鄉發展的“金鑰匙”。
    接下來的幾天,李澤嵐全身心投入學習。《鄉村振興戰略解讀》課上,老師講解“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”,他結合薯條廠的經曆,在課堂上主動發言,分享了拒絕南方食品集團苛刻條件、靠直播和線下小渠道打開銷路的故事,引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。王建軍課後拍著他的肩說:“你這實踐經驗太寶貴了,比我們在機關裏看文件管用多了!”
    張勁鬆也湊過來說:“你那個‘零門檻合作’模式,其實可以和黨建結合起來——讓黨支部出麵和小餐館、超市簽協議,既保證農戶的利益,又能樹立黨組織的威信。下次實踐調研,咱們可以去看看類似的案例。”
    李澤嵐把同學們的建議都記在筆記本上,心裏越來越踏實。他知道,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摸索,黨校這個集體裏,每個人都帶著不同的經驗和思考,這些都將成為他回青石鄉後幹事創業的寶貴財富。而父親當初暗地為他爭取學習機會的用心,也讓他更加明白,黨性修養不是一句空話,而是要在實際工作中,用行動踐行對黨的承諾,對群眾的責任。
    三月的省城,春風漸暖,黨校的柳樹已經綠了枝頭。李澤嵐每天早上都會提前半小時到教室,預習當天的課程;晚上則和室友們一起討論到深夜,從黨建理論到產業模式,從政策解讀到基層實踐,每個人都毫無保留地分享著自己的心得。在這個充滿正能量的集體裏,他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動力——那是對知識的渴望,是對事業的追求,更是作為一名黨員,想要為群眾多做實事的初心在燃燒。
    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