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0章 學習3)

字數:4450   加入書籤

A+A-


    進入三月中旬,省委黨校的課程逐漸進入深水區。李澤嵐每天的日程被排得滿滿當當:早上八點到十二點是理論課,下午要麽是專題講座,要麽是小組討論,晚上還要自學黨史和政策文件,偶爾還要參加黨校組織的“夜校沙龍”,聽優秀基層幹部分享經驗。雖然忙碌,但他覺得渾身是勁,仿佛每多學一點,回青石鄉幹實事的底氣就足一分。
    這天上午的《產業經濟學》課,老師是省社科院的資深研究員,一上來就拋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:“為什麽很多鄉村產業搞不長久?要麽是跟風模仿,沒有特色;要麽是缺乏產業鏈思維,隻做初級產品,利潤被中間商賺走。各位來自基層的學員,誰能結合自己的工作,談談怎麽破解這個難題?”
    教室裏瞬間安靜下來,李澤嵐下意識地挺直了腰板——這個問題正是他在青石鄉麵臨的困惑。薯條廠雖然現在銷路穩定,但主要還是賣速凍薯條這種初級產品,利潤空間有限,而且一旦市場上出現同類產品,很容易陷入價格戰。他猶豫了一下,還是舉起了手。
    “老師,我來說說。”李澤嵐站起身,目光掃過全班同學,“我在青川縣青石鄉辦了個薯條廠,用的是本地種薯,現在主要賣速凍薯條,雖然打開了銷路,但確實像您說的,產業鏈短,利潤薄。之前有大企業想讓我們做代加工,利潤被壓得很低,我們拒絕了,但也不知道下一步怎麽延長產業鏈。”
    老師點了點頭,示意他坐下:“很好,李澤嵐同誌提出的問題很典型。鄉村產業要想長久,必須從‘賣產品’轉向‘賣價值’,延長產業鏈,提升附加值。比如薯條,除了速凍薯條,還可以做薯條脆片、土豆泥粉、土豆澱粉,甚至開發土豆主題的文旅產品,把一二三產業融合起來。”
    老師打開ppt,展示了一個成功案例:“鄰省有個土豆之鄉,他們就是通過‘黨支部+合作社+企業’的模式,黨支部負責協調土地、技術,合作社組織農戶種植,企業負責深加工和品牌營銷,開發出了十幾種土豆產品,還搞了‘土豆采摘節’,一年產值翻了五倍。關鍵在於,黨組織要牽頭搭建平台,把分散的農戶和市場連接起來,形成利益共同體。”
    李澤嵐聽得眼睛發亮,趕緊在筆記本上寫下“產業鏈延伸”“三產融合”“利益共同體”幾個關鍵詞。課後,他特意留下來,向老師請教如何在青石鄉落地這種模式。“第一步,要建合作社,把種薯戶都組織起來,統一品種、統一技術、統一收購,降低成本,保證品質。第二步,引進深加工技術,建車間生產高附加值產品。第三步,結合鄉村旅遊,搞采摘、體驗活動,提升品牌影響力。”老師耐心地講解,“但這一切的前提,還是黨組織要發揮引領作用,比如合作社要建黨支部,企業要建黨支部,讓黨員在各個環節帶頭。”
    回到宿舍,李澤嵐立刻把老師的建議整理成方案,還畫了一張產業鏈圖譜:從種薯種植第一產業),到速凍薯條、土豆泥粉加工第二產業),再到鄉村旅遊、電商直播第三產業),每個環節都標注了黨員的作用。王建軍路過他的書桌,看到圖譜忍不住稱讚:“你這思路太清晰了!我老家那邊也有種土豆的,但就是沒形成產業鏈,明年我回去也試試這個模式,說不定能幫老鄉們多掙點錢。”
    張勁鬆也湊過來看:“產業鏈延伸需要資金和技術,你可以爭取縣裏的鄉村振興專項資金,還可以跟農業院校合作,引進技術人才。黨校下個月有個‘政策解讀會’,會邀請省農業農村廳的專家,到時候你可以問問具體的扶持政策。”
    李澤嵐把這些建議都記下來,心裏充滿了期待。他知道,這些理論知識和實操方法,都是回青石鄉後能立刻用上的“幹貨”。
    三月下旬,黨校組織了第一次實踐教學,目的地是省內聞名的“產業振興示範村”——紅旗村。這個村子十年前還是個貧困村,如今靠著“黨建+特色種植+鄉村旅遊”,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。下車時,村口的大牌坊上寫著“聽黨話、跟黨走、感黨恩”,路邊的宣傳欄裏,貼滿了黨員帶頭搞種植、幫群眾解決困難的照片。
    接待他們的是紅旗村黨支部書記老鄭,一個頭發花白但精神矍鑠的老人。“各位領導,我們紅旗村能有今天,全靠黨組織的引領。”老鄭帶著大家參觀村裏的葡萄園,“十年前,村裏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,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。後來黨支部牽頭,組織黨員去外地考察,引進了優質葡萄品種,還成立了合作社,黨員帶頭種葡萄,幫群眾解決技術和銷售問題。”
    在葡萄園裏,李澤嵐看到每一片葡萄架上都掛著“黨員責任田”的牌子,牌子上寫著黨員的名字和負責的農戶。“這片是我的責任田,負責5戶農戶,從育苗到采摘,全程指導。”一位年輕黨員笑著說,“剛開始農戶不信任我們,說‘種葡萄要是賣不出去,賠了錢誰負責’,我們黨員就自己先種,第一年就掙了錢,農戶們才跟著種起來。”
    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    接著,大家又參觀了村裏的葡萄酒加工廠和民宿。加工廠的牆上掛著“黨支部議事製度”,規定重大決策必須經過黨支部討論,涉及農戶利益的事情必須征求群眾意見。“我們的葡萄酒,都是用自己種的葡萄釀的,黨員帶頭搞質量管控,絕不以次充好。”加工廠負責人說,“民宿也是黨員帶頭辦的,統一管理、統一服務,讓遊客住得舒心,還能帶動農戶賣農產品。”
    李澤嵐一邊聽一邊記,心裏深受觸動。紅旗村的模式,和他設想的青石鄉薯條產業發展路徑不謀而合,尤其是“黨員責任田”“黨支部議事製度”,都是可以直接借鑒的經驗。他忍不住問老鄭:“鄭書記,剛開始搞產業的時候,資金和技術跟不上,你們是怎麽解決的?”
    老鄭笑了笑:“靠黨組織!我們黨支部向上級黨委申請了扶持資金,還跟省農科院對接,請專家來指導。更重要的是,黨員帶頭捐款、帶頭學技術,讓群眾看到了希望,才願意跟著我們幹。記住,群眾看黨員,黨員看支部,支部有力量,產業才能發展,人心才能凝聚。”
    中午在村裏的食堂吃飯時,李澤嵐和老鄭坐在一起,聊了很多青石鄉的情況。老鄭聽完,拍著他的肩說:“小夥子,你搞薯條產業這條路是對的,關鍵是要把黨組織的作用發揮好。回去後,先把合作社建起來,把黨員組織起來,一步一步來,別著急,隻要真心為群眾辦事,群眾肯定會支持你。”
    實踐教學結束後,李澤嵐在日記本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:“紅旗村的實踐證明,黨建不是虛的,是能實實在在推動產業發展、讓群眾過上好日子的。青石鄉的薯條產業,也要走‘黨建引領、三產融合’的路,讓黨員成為產業發展的‘領頭雁’,讓黨支部成為群眾的‘主心骨’。”
    四月初,黨校舉辦了“政策解讀會”,邀請了省農業農村廳、財政廳的專家,解讀鄉村振興相關的扶持政策。李澤嵐提前準備了十幾個問題,涉及合作社注冊、深加工項目補貼、冷鏈物流建設等。輪到他提問時,他一口氣把問題都說了出來,專家們耐心地一一解答:“合作社注冊可以享受稅收減免,深加工項目最高能拿到50萬元補貼,冷鏈物流建設可以申請專項債券……”
    李澤嵐把這些政策一條一條記在筆記本上,還特意留下了專家的聯係方式,方便以後谘詢。張勁鬆看著他密密麻麻的筆記,笑著說:“你這是把‘政策紅利’都裝進筆記本了啊!回去就能用,省得走彎路。”
    “是啊,以前在鄉裏,很多政策都不知道,錯過了不少機會。”李澤嵐感慨道,“這次來黨校,不僅學到了理論,還摸清了政策,真是沒白來。”
    四月中旬,班裏開始分組準備結業論文。李澤嵐和王建軍、張勁鬆、陳明分在一組,選題定為“黨建引領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實踐路徑——基於多案例的分析”。他們分工合作,李澤嵐負責撰寫“基層實踐案例”部分,結合青石鄉薯條廠和紅旗村的經驗;王建軍負責“產業模式分析”;張勁鬆負責“政策支持體係”;陳明負責“風險防控與廉政建設”。
    為了寫好論文,李澤嵐特意給張衛國打了個電話,詳細了解了青石鄉薯條廠的黨員情況、合作社籌備進展,還讓他收集了種薯戶的意見和建議。張衛國在電話裏說:“澤嵐,你放心,廠裏的事都好著,合作社的籌備工作已經開始了,老周等幾個老黨員都很積極,說要帶頭加入。你在黨校好好寫論文,回來咱們就按你的思路幹!”
    掛了電話,李澤嵐心裏暖暖的。他知道,自己在黨校的學習,不是脫離實際的“紙上談兵”,而是和青石鄉的發展緊密相連的。每一個理論觀點,每一個實踐案例,每一條政策建議,最終都要落到實處,變成讓老鄉們過上好日子的具體行動。
    四月的省城,已經暖意融融。黨校的小花園裏,百花盛開,學員們經常在課後在這裏討論問題、交流心得。李澤嵐和室友們也常來這裏,坐在石凳上,聊鄉村振興的未來,聊各自崗位的規劃。陳明說:“以後去基層巡察,我要多關注黨建引領產業的情況,發現好的經驗就推廣,發現問題就幫助整改。”王建軍說:“回去後,我要在臨縣推廣‘黨支部+合作社+產業鏈’的模式,讓更多農戶受益。”張勁鬆說:“我要把這次的研究成果寫成政策建議,提交給領導,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參考。”
    李澤嵐看著大家充滿幹勁的樣子,心裏也充滿了力量。他知道,黨校的學習即將結束,但他們為鄉村振興、為群眾辦實事的路,才剛剛開始。而他自己,也將帶著在黨校學到的理論知識、實踐經驗和政策紅利,回到青石鄉,把薯條產業做得更大更強,讓黨組織的旗幟在產業鏈上高高飄揚,讓老鄉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。
    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