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3章 回門宴
字數:8636 加入書籤
2011年6月4日傍晚,北京郊區的“和園酒店”藏在濃蔭密匝的白楊林中,灰瓦白牆的建築帶著江南園林的雅致,門口兩盞絳紅色宮燈在暮色中搖曳,與青川熱鬧的市井氣息截然不同。李澤嵐拎著兩大箱行李,快步從高鐵出站口走向停車場,左手邊的行李箱裏,碼著真空包裝的青川臘肉、手工豆豉,還有兩盒印著種薯地圖案的薯條禮盒;右手邊則裝著他特意準備的深藍色西裝,襯裏繡著細小的“澤”“晴”二字,是蘇晴偷偷找人繡的。
“別攥那麽緊,手心都出汗了。”蘇晴笑著幫他理了理西裝外套的褶皺,她穿著米白色真絲連衣裙,裙擺繡著細碎的珍珠,襯得整個人溫婉靈動。李澤嵐點點頭,喉結動了動:“第一次以女婿身份見你家親戚,怕失了禮數,給你爸媽丟臉。”蘇晴挽住他的胳膊,指尖劃過他緊繃的小臂:“我家哪有那麽多規矩?我爸媽都是從苦日子過來的,最看重踏實本分,你隻要做自己就好。”
說話間,一輛黑色奧迪a6緩緩停在麵前,車窗降下,露出蘇晴母親張慧的臉。她穿著一身藕荷色香雲紗旗袍,領口和袖口繡著暗紋蘭草,珍珠耳墜隨著動作輕輕晃動,妝容精致卻不張揚,鬢邊別著一支成色極佳的翡翠發簪,舉手投足間透著世家夫人的雍容華貴——那是曆經幾代沉澱的氣度,不是刻意修飾就能擁有的。“澤嵐、小晴,路上累了吧?快上車,酒店離這兒二十分鍾路程。”張慧的聲音溫和,帶著恰到好處的親切感,目光落在李澤嵐身上時,既有長輩的審視,更有接納的溫和。
李澤嵐趕緊上前打開後座車門,將行李穩妥地放進後備箱:“阿姨好,麻煩您特意來接我們。這是青川的一點特產,您和叔叔嚐嚐鮮。”張慧笑著接過禮盒,指尖觸到包裝上的種薯地圖案,眼裏閃過一絲讚許:“有心了,還帶著家鄉的味道。你叔叔今天臨時有個老戰友的座談會,得晚點到,咱們先去酒店等他,家裏親戚都到得差不多了。”
車子沿著林蔭道平穩行駛,窗外的白楊樹飛速後退,夕陽透過樹葉灑下斑駁的光影。張慧隨口聊著家常,話裏話外卻把蘇家的“紅二代”背景和親戚情況巧妙地介紹給李澤嵐:“你爺爺輩跟著隊伍打天下,建國後在部委任職,算是‘根正苗紅’的老革命。你叔叔蘇明遠年輕時在陝北插隊,後來進了機關,一輩子都在踐行‘為人民服務’的本分。家裏親戚也大多承襲了這份初心:你表姐蘇芸,在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當處長,牽頭搞‘雙減’配套政策,天天想著怎麽讓孩子減負、讓家長省心;表哥蘇峰,在央企做海外項目總監,常年駐非洲,負責援建當地的農業項目,把咱們國內的種植技術帶過去;表姨張嵐,是你外婆的侄女,在衛健委做婦幼健康處處長,跟你表姨夫外交部禮賓司參讚)一個管民生,一個忙外交,都是為了咱們國家的事;小晴的兩個閨蜜,一個在住建部下屬設計院做鄉村規劃,一個在文博係統研究紅色文化,都在自己的領域踏踏實實幹實事。”
李澤嵐認真聽著,心裏微微一震——他知道蘇晴家境不一般,卻沒想到是這樣的“紅二代”家庭,幾代人都紮根在為國家、為群眾做事的崗位上,這份傳承的責任感,讓他既敬佩又有些忐忑,生怕自己的“基層氣”與這裏的氛圍格格不入。
二十分鍾後,車子駛入“和園酒店”的庭院。這座五星級酒店雖在郊區,卻處處透著低調的厚重:假山流水相映成趣,青石板路兩側種著修剪整齊的冬青,大堂內沒有金碧輝煌的裝飾,隻掛著幾幅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書法作品複製品,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檀香。張慧帶著他們走進二樓的“鬆鶴廳”,包廂門推開的瞬間,裏麵的談笑聲戛然而止,幾道目光齊刷刷地看了過來。
“小晴回來啦!”率先起身的是表姐蘇芸,她穿著藏青色職業套裝,戴著細框眼鏡,氣質幹練中帶著部委幹部特有的沉穩:“這位就是澤嵐吧?比照片上看著更精神,能讓小晴心甘情願‘遠嫁’青川,肯定有過人之處。”李澤嵐連忙上前握手,笑容誠懇:“表姐好,常聽小晴說您為了孩子們的教育操碎了心,上次您推動的‘課後服務進鄉村’政策,我們青石鄉的小學也受益了,老鄉們都很感激。”蘇芸被逗笑了:“都是分內事,比起你在基層幫老鄉賣薯條、謀生計,差遠了。”
表哥蘇峰也走了過來,穿著休閑西裝,身姿挺拔,眉宇間帶著常年駐外的爽朗:“澤嵐,歡迎加入咱們家!早就聽說你拒絕了南方食品集團的苛刻條件,硬靠直播和線下小渠道把薯條廠盤活,這股不服輸、為老百姓著想的勁兒,跟咱蘇家老一輩的脾氣一模一樣!”他身後的表姨張嵐,穿著米色針織開衫,戴著珍珠項鏈,笑容溫和卻透著幹練:“澤嵐看著就穩重,眼睛裏有活兒、心裏裝著人,小晴以後有福氣了。來,坐,別站著,都是一家人。”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李澤嵐挨著蘇晴坐下,目光快速掃過包廂——圓形餐桌能容納十二人,此刻隻坐了八個人,顯得有些空曠;桌上擺著簡單的果盤,聖女果、藍莓、晴王葡萄都是應季水果,旁邊放著幾碟精致的低糖茶點,是張慧特意叮囑酒店準備的,照顧長輩的飲食習慣;牆上沒有掛喜慶的紅綢或婚紗照,隻掛著一幅《延安頌》的水墨複製品,畫中窯洞前的老槐樹、練兵的戰士,透著蘇家特有的紅色情懷。和青川那場擠滿老鄉、滿是煙火氣的婚禮比起來,這裏更像一場尋常的家庭聚餐,卻處處藏著“紅二代”家庭對“實在”“本分”的堅守。
“我爸說,回門宴就是家裏人聚聚,不用搞虛頭巴腦的排場,親戚們知道你們倆忙,能來的都推了手頭的事。”蘇晴看出他的局促,湊到他耳邊小聲解釋。李澤嵐點點頭,心裏鬆了口氣——他本就不喜歡鋪張,這樣簡單的氛圍,反而讓他少了幾分壓力,多了幾分親近。
接下來的半個多小時,包廂裏的氣氛漸漸熱絡起來。蘇芸問起青川的鄉村教育現狀,李澤嵐如實回答:“青石鄉的小學硬件一般,去年薯條廠捐了批電腦和圖書,今年打算再籌點錢翻修操場。要是以後有機會,想請您幫忙對接些優質師資,讓鄉裏的孩子也能跟著城裏的老師上課。”蘇芸立刻點頭:“沒問題,下次部裏組織‘鄉村教育幫扶’活動,我把青石鄉列進去,派幾個優秀教師過去支教,再給你們爭取點教學設備補貼。”
蘇峰則對薯條廠的產業模式感興趣:“你們靠‘合作社+農戶’把分散的種薯戶組織起來,這個思路很對。現在海外市場對有機農產品需求大,你們的薯條要是能通過有機認證,我可以幫你對接我們央企的海外渠道,把‘青石鄉薯條’賣到非洲去,既打開銷路,也能幫當地老百姓學種植技術。”李澤嵐拿出手機,翻出薯條廠的生產流程圖和利潤分配表:“謝謝您,表哥!我們現在先把國內市場做紮實,等技術和品質再提升一個台階,就琢磨有機認證的事,到時候肯定得麻煩您。”
他的話讓包廂裏安靜了片刻,表姨張嵐忍不住點頭:“現在很多年輕人想著走捷徑、賺快錢,像你這樣沉下心來,一步步把產業做穩、把老鄉帶好的太少了。小晴沒選錯人,你這股踏實勁兒,跟咱們蘇家的家風對得上。”張慧坐在主位,看著這一幕,嘴角噙著笑意,時不時給李澤嵐夾塊水果,動作優雅又自然——她夾菜時手腕微抬,筷子穩穩落在餐盤裏,那份從容的氣度,是長期浸潤在良好教養中形成的,不顯山露水,卻讓人覺得舒服。
傍晚七點十分,包廂門被再次推開,蘇明遠走了進來。他穿著深灰色中山裝,頭發梳得一絲不苟,臉上帶著幾分疲憊,卻依舊身姿挺拔,眼神銳利,胸前口袋裏別著一枚褪色的毛主席像章,那是他插隊時老隊長送的,戴了快三十年。“抱歉,臨時有個老戰友座談會,聊起當年在陝北幫老鄉修水渠的事,耽擱了。”他一邊說,一邊走到主位坐下,目光掃過全場,最後落在李澤嵐身上,微微頷首:“澤嵐,坐吧,不用拘謹。”
李澤嵐起身問好,看著蘇明遠風塵仆仆的樣子,心裏泛起一絲敬意——這位“紅二代”沒有絲毫架子,反而帶著老一輩革命者的務實與純粹,眼裏心裏都裝著“老百姓”三個字。蘇明遠沒有多餘的寒暄,直接對服務員說:“上菜吧,簡單點就好,都是自家人。”
很快,菜一道道端了上來——清蒸鱸魚肉質鮮嫩,北京烤鴨皮酥肉嫩,清炒時蔬色澤鮮亮,還有一道臘肉炒筍,是張慧特意讓廚師按青川口味做的,臘肉香而不膩,筍片清脆爽口。八道菜擺放在桌上,雖不豐盛,卻道道精致,透著主人家的用心。張慧還拿出一瓶年代久遠的紅酒:“這是你爺爺當年的老戰友送的,說是開國大典時的特供酒,今天咱們算是沾沾喜,少喝點嚐嚐。”
蘇明遠拿起筷子,先給張慧夾了塊鴨皮:“嚐嚐,這家的烤鴨還保留著老北京的味道,跟咱們當年在京城老字號吃的差不多。”然後才轉向李澤嵐,開門見山:“黨校學習結束後,薯條廠的黨建工作推進得怎麽樣?‘黨員聯戶’的製度,落實到具體人頭了嗎?我們蘇家從你爺爺輩就講‘跟黨走好路,為民辦實事’,你在基層當幹部,更要把這點刻在心裏。”
李澤嵐放下筷子,身體微微前傾,語氣鄭重:“已經落實了,叔叔。我們把廠裏8名黨員分成3個小組,種植組對接種薯戶,負責技術指導和種薯收購;生產組盯著車間生產,保障產品質量;銷售組跑市場、拓渠道,還負責線上直播。每個黨員固定對接8戶種薯戶,家裏有困難的優先幫扶,種薯地旁邊立了‘黨員責任田’的牌子,老鄉們有問題能隨時找到人。上次您說‘黨建不能脫離群眾’,我一直記著,也在照著做。”
“資金方麵呢?土豆泥車間的補貼批下來了嗎?”蘇明遠又問。“縣裏已經對接了省農業農村廳,技改補貼下周就能出結果,大概能有50萬。我們還打算和省農業大學合作,請專家過來指導生產工藝,爭取把產品做得更精細化,讓老鄉們能多掙點錢。”李澤嵐回答得條理清晰,連具體數字都記得分毫不差,這些都是他天天掛在心上的事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蘇明遠點點頭,放下筷子,端起麵前的茶杯喝了一口,語氣緩和了些:“基層工作,最怕‘雷聲大,雨點小’。你2003年入黨,到現在8年黨齡,應該明白‘實事求是’四個字的分量。我們蘇家的人,不管在哪個崗位,都得對得起身上的責任,對得起老百姓的信任。老鄉們把生計托付給你,你就得把每一分錢花在明處,把每一項政策落到實處,不能讓他們寒心,更不能給‘黨員’這兩個字丟臉。”
這番話雖嚴肅,卻沒有居高臨下的壓迫感,更像長輩對晚輩的諄諄教誨,帶著“紅二代”家庭特有的責任傳承。李澤嵐站起身,誠懇地說:“叔叔,您放心,我記著您的話,也記著2003年入黨時在黨旗下宣誓的誓言。在青石鄉一天,我就會為老鄉們幹一天實事,絕不辜負他們的信任,也絕不辜負您和蘇晴的期望,更不會給蘇家的家風丟臉。”
張慧適時打圓場,給蘇明遠夾了塊筍片:“吃飯的時候別說工作了,澤嵐剛從青川過來,肯定累了。澤嵐,嚐嚐這道臘肉炒筍,是不是家鄉的味道?你阿姨我為了學這道菜,特意跟你媽通了三次電話,問清楚了臘肉要醃多少天、筍要選哪個部位的才嫩。”李澤嵐坐下嚐了一口,眼睛一亮:“太像了!比我媽做的還好吃!”張慧笑了,眼角的細紋裏滿是溫柔:“那就多吃點,以後想吃了,隨時來家裏,阿姨給你做。咱們蘇家沒有外姓內外姓之分,進了這個門,就是一家人,不用客氣。”
接下來的時間,蘇明遠沒再聊工作,轉而和親戚們聊起了老一輩的故事。蘇芸說起爺爺當年在延安窯洞裏熬夜寫工作報告,油燈熏黑了袖口還渾然不覺;蘇峰聊起父親插隊時,為了幫老鄉搶收糧食,連續三天兩夜沒合眼,最後累倒在田埂上;表姨張嵐則分享著母親蘇晴外婆)在婦聯工作時,騎著自行車跑遍周邊縣城,幫農村婦女爭取平等就業機會的經曆。李澤嵐坐在一旁,聽得格外認真,這些“紅色往事”裏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,卻滿是“為老百姓做事”的踏實與堅守,這與他在青石鄉做的事、與他入黨時的初心,本質上是相通的。
蘇晴看著他專注的樣子,悄悄鬆了口氣,伸手在桌下握住他的手。李澤嵐轉頭看向她,兩人相視一笑,無需多言,卻彼此明白——這份“為民”的初心,就是他們之間、也是他與蘇家之間最堅實的紐帶。張慧將這一幕看在眼裏,嘴角的笑意更深了——這個來自青川的年輕人,或許不懂豪門的虛禮,卻有著蘇家最看重的“本分”與“擔當”,小晴沒有選錯人,他配得上蘇家的家風,也配得上小晴的真心。
晚上八點半,蘇明遠看了看手表,站起身:“抱歉,各位,我還有份關於‘鄉村振興與紅色資源融合’的調研報告要趕,得先走一步。”他走到李澤嵐麵前,拍了拍他的肩膀,語氣鄭重:“澤嵐,小晴交給你了,以後要好好待她。青石鄉的工作要是遇到政策上的難題,可以給我打電話,我認識幾個農業口的老同事,或許能幫上忙。但記住,我們蘇家的人,從不靠關係走捷徑,靠山山會倒,靠自己最可靠,腳踏實地、真心實意為老百姓做事,才是最穩的路。”
李澤嵐用力點頭:“謝謝叔叔,我一定記住您的話,好好照顧小晴,好好幹工作,用實實在在的成績說話。”蘇明遠又和其他親戚打了招呼,拎著公文包匆匆離開,背影挺拔,透著老黨員的嚴謹和利落,胸前的毛主席像章在燈光下閃著微弱卻堅定的光,像一顆始終滾燙的初心。
“爸就是這樣,一輩子閑不下來,心裏總裝著工作和老百姓。”蘇晴無奈地笑了笑,眼裏卻滿是理解與驕傲。蘇芸擺擺手:“叔叔這是把‘為人民服務’刻在骨子裏了,咱們家的人,不管在哪個崗位,都得把事情做好,不能給老一輩丟臉,更不能辜負黨和群眾的信任。”表姨張嵐也笑著說:“澤嵐別介意,你叔叔是真心認可你,才會跟你說這些掏心窩子的話。以後咱們就是一家人,有啥困難盡管開口,不管是工作上的事,還是生活上的事,咱們都能一起想辦法。”
蘇明遠走後,包廂裏的氛圍更加輕鬆。蘇峰提議大家舉杯,祝李澤嵐和蘇晴新婚快樂、日子和和美美,也祝青石鄉的薯條產業越做越好,讓更多老鄉過上好日子。李澤嵐端起酒杯,看著身邊的蘇晴,又看了看在座的親戚,心裏滿是溫暖與堅定:“謝謝大家今天來參加我和小晴的回門宴,也謝謝大家的認可和支持。以後我會好好照顧小晴,也會帶著蘇家的這份初心,在青石鄉踏踏實實幹實事,把薯條產業做好,把老鄉們的日子帶好,不辜負大家的期望,不辜負蘇家的家風。”
酒過三巡,親戚們陸續告辭。張慧留下來幫著收拾東西,從包裏拿出一個紅色錦盒,遞給蘇晴:“這是我和你爸給你們的新婚禮物,一對和田玉鐲子,是你奶奶當年的陪嫁,也是老物件了。你奶奶說,這鐲子上刻著‘為人民’三個字,是她當年入黨時,老領導送給她的禮物,希望你們倆以後戴著它,記住咱們家的本分,平平安安、和和美美,把這份初心傳下去。”蘇晴打開錦盒,裏麵的和田玉鐲子溫潤通透,雕著纏枝蓮紋,鐲身內側細小的“為人民”三個字,在燈光下清晰可見。“謝謝爸媽。”她眼眶微紅,抱住張慧,“媽,辛苦您了。”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張慧拍著她的背,目光落在李澤嵐身上,滿是溫和與期許:“澤嵐,以後小晴要是耍小性子,你多讓著她點;你在外麵忙工作,也要照顧好自己,別讓小晴擔心。家裏永遠是你們的後盾,有空就常回來看看。記住,不管走多遠,都要守住初心,像你叔叔說的那樣,踏踏實實做事,清清白白做人,對得起黨,對得起老百姓,也對得起自己的良心。”李澤嵐點點頭,心裏暖暖的,重重地說:“謝謝阿姨,我會的,一定不會讓您和叔叔失望。”
晚上十點,李澤嵐和蘇晴送張慧到酒店門口,看著她的車子消失在夜色中。張慧坐在車裏,透過車窗看著兩個年輕人相攜的背影,嘴角露出欣慰的笑——這個來自青川的年輕人,或許沒有顯赫的家世,卻有著蘇家最看重的“赤子之心”,小晴和他在一起,不僅能收獲幸福,更能一起踐行“為人民服務”的本分,這比什麽都重要。
回到房間,李澤嵐靠在沙發上,長長地舒了口氣。蘇晴走過來,坐在他腿上,摟著他的脖子:“今天表現不錯,我媽剛才偷偷跟我說,她特別滿意你,說你身上有我爺爺當年在延安時的那股韌勁,眼裏有光,心裏有活。”李澤嵐笑了,握住她的手,指尖輕輕劃過她腕上的玉鐲,感受著那細膩的觸感和鐲身上“為人民”三個字的溫度:“其實我挺緊張的,你們家的親戚都很優秀,又有著這樣的家世和傳承,怕自己跟不上節奏,怕辜負了這份認可。不過現在覺得,不管是青川的熱熱鬧鬧,還是北京的安安靜靜,不管是‘基層幹部’還是‘紅二代家屬’,隻要守住‘為老百姓做事’的初心,隻要有你在身邊,就不用怕。”
蘇晴低頭在他額上親了一下,眼裏滿是柔情與堅定:“傻瓜,我們本來就是一家人。以後不管你在青石鄉遇到什麽困難,我都會陪著你,做你最堅實的後盾。咱們一起,把薯條廠做好,把青石鄉的老鄉們帶好,不辜負家裏人的期望,也不辜負咱們當初選擇這條路的初心。”
第二天早上,李澤嵐和蘇晴沒有急著規劃回青川的行程,而是陪著張慧逛了逛北京的“紅色景點”——香山革命紀念館。張慧穿著香雲紗旗袍,走在莊嚴肅穆的展館裏,與周圍的曆史氛圍相得益彰。她指著展櫃裏的舊棉襖、老油燈,給李澤嵐講著爺爺當年在這裏工作的故事:“你爺爺當年就穿著這樣的棉襖,在窯洞裏熬夜寫報告,天冷了就搓搓手、跺跺腳,從沒想過叫苦。他常說,比起犧牲的戰友,自己能為老百姓做事,已經很幸福了。”李澤嵐聽得認真,心裏對“責任”“初心”這兩個詞有了更深的理解——蘇家的“紅二代”身份,從來不是特權的象征,而是一代代人傳承下來的“為人民做事”的責任。
接下來的兩天,李澤嵐和蘇晴陪著張慧走了走北京的老胡同,嚐了地道的北京小吃,也見了幾個蘇晴的發小。大家聊起未來的規劃,李澤嵐說起想把青石鄉的紅色資源抗戰時期的老堡壘戶遺址)和薯條產業結合起來,搞“紅色研學+農事體驗”,既讓年輕人了解曆史,又能帶動老鄉增收。蘇晴的發小們紛紛表示支持,在設計院工作的閨蜜說可以幫著做免費的規劃方案,在文博係統的閨蜜則說能幫忙對接紅色文化資源。
6月7日,距離原定回青川的日子還有兩天,李澤嵐和蘇晴坐在酒店的陽台上,看著遠處的白楊林。蘇晴靠在他的肩上:“再待兩天吧,陪我媽去看看頤和園,她念叨了好久,總說沒時間。回去之後,又要忙薯條廠的事,不知道什麽時候能再陪她好好逛逛。”李澤嵐點點頭,握住她的手:“好,聽你的。咱們把這邊的事安排好,再安安心心地回青川。回去之後,先把土豆泥車間的資金落實好,再推進‘黨員示範崗’的建設,等忙完這陣子,咱們再陪爸媽出去走走。”
陽光透過樹葉灑在兩人身上,溫暖而柔和。李澤嵐知道,此刻的停留不是懈怠,而是帶著家人的期盼與支持,積蓄更多前行的力量。這場簡單的回門宴,沒有盛大的排場,卻讓他融入了蘇家的“紅色家風”,感受到了“為人民做事”的傳承力量;沒有華麗的辭藻,卻讓他更加堅定了初心。未來的路還長,青石鄉的薯條產業還有很多事要做,但他堅信,隻要帶著這份溫暖與力量,守住初心,踏踏實實幹下去,一定能讓青石鄉的老鄉們過上更好的日子,也一定能讓蘇家的家風,在基層的土地上開出更鮮豔的花。
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