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5章 調令

字數:4873   加入書籤

A+A-


    2011年6月10日傍晚,青川縣火車站的站台被夕陽染成暖金色,李澤嵐拎著兩個塞得鼓鼓的行李箱,側身護著蘇晴避開擁擠的人流。剛結束北京的回門宴,兩人沒作停留便踏上返程高鐵,此刻站在熟悉的站台上,耳邊商販的吆喝聲、烤紅薯的焦香撲麵而來,一股踏實的煙火氣瞬間驅散了旅途的疲憊。
    “先送你回爸媽家放東西,我去薯條廠轉一圈。”李澤嵐接過蘇晴手裏的小行李箱,語氣自然,眼底卻藏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鄭重。蘇晴知道他心裏裝著事,輕輕點頭:“別熬太晚,交接工作慢慢來,不差這一時半會兒。對了,我下周得回北京報社上班,要是交接得快,咱們可以一起走。”
    李澤嵐心裏一動,嘴上應著“好”,腳步卻不自覺地加快——蘇晴在北京的報社做時政編輯,兩人此前一直異地,如今能借著工作調動團聚,這正是他最期盼的事,隻是調令未最終敲定,他不願過早透露,免得空歡喜一場。
    驅車抵達青石鄉薯條廠時,暮色已沉,廠區辦公樓的燈卻亮得整齊。作為青石鄉重點扶持的鄉辦企業,薯條廠承載著全鄉幾十戶種薯戶的生計,即使到了傍晚,車間裏仍傳來機器運轉的低鳴。李澤嵐剛走進大門,一個穿著藍色工裝、戴著鴨舌帽的年輕人就快步迎上來,臉上帶著爽朗的笑:“李書記,您可算回來了!番茄味薯條試產了三批,正等著您定奪呢!”
    來人是馬曉陽,大家都叫他小馬。他今年26歲,是青石鄉土生土長的年輕人,李澤嵐三年前剛到青石鄉任鄉長時,小馬還是鄉農技站的實習生,因踏實肯幹、對農業技術上手快,被李澤嵐調至身邊當助理。後來薯條廠成立,李澤嵐力排眾議提拔他當廠長,從車間布局到產品銷售,小馬跟著李澤嵐摸爬滾打,早已成了他最信任的左膀右臂。
    “新品反饋怎麽樣?”李澤嵐跟著小馬走進辦公室,隨手帶上門,“這幾天你抽空,咱們把廠裏的事捋一遍,有些工作得詳細跟你交代。”
    小馬立刻收起笑容,翻出筆記本和報表:“合格率穩定在96以上,縣超市和鄰市餐館都想鋪貨,就是定價沒談攏;老周叔他們說今年種薯能增產兩成,想提前簽收購協議,求個安穩。”
    李澤嵐接過報表,指尖劃過數據,逐條拆解:“番茄味薯條定價不能低於成本價1.5倍,縣超市壓價就提‘試銷半個月,銷量達標再降5分’,不能讓種薯戶吃虧。收購協議這周就簽,加‘超產加價’條款——增產10每斤漲2分,20漲5分,多勞多得才提得起勁。”
    他又從文件櫃拿出一遝合同:“南方經銷商想把訂貨量從5噸增到8噸,卻要降價8,你跟他們談‘降價最多5,但得先付30預付款’,咱們不能光看銷量,資金周轉得穩。月底前必須全麵檢修設備,尤其是油炸線和冷鏈,讓師傅留緊急聯係方式,夜裏出問題也能找人。”
    小馬埋頭記錄,時不時追問細節,兩人一聊就到了深夜。離開時,小馬忍不住嘀咕:“李書記,您這幾天跟‘交代家底’似的,是不是要出遠門啊?”
    “先把工作捋順,以後廠裏的事你多擔待。”李澤嵐拍了拍他的肩,避開正麵回答,“遇事找張衛國鄉長商量,搞不定再給我打電話。”轉身走向停車場時,他暗自慶幸——幸好沒提前說要調走,否則廠裏的人心難免浮動,小馬也會背上不必要的壓力。
    接下來的三天,李澤嵐幾乎泡在薯條廠和鄉政府。每天早上七點,他準時到薯條廠巡查車間,從種薯清洗到包裝,每個環節都親手示範;中午在食堂簡單扒幾口飯,下午就去鄉政府找張衛國對接合作社和黨建工作。
    “‘黨員聯戶’得盯緊,每個黨員對接8戶種薯戶,每周上門一次,不光教技術,還得摸清老鄉難處,比如看病、上學的問題,及時跟民政所對接。”李澤嵐把黨員分工表遞給張衛國,“土豆泥車間補貼下周就批,施工隊我聯係好了,你幫著盯質量,排汙管道絕不能汙染農田,這是底線。”
    張衛國接過表格,打趣道:“澤嵐,你這是‘留後手’啊,該不會要被提拔了吧?調去縣城或市裏,可得跟哥說一聲,讓老鄉們沾沾喜氣!”
    李澤嵐笑著擺手:“就是事多,提前交代清楚。薯條廠是咱鄉的招牌,你多幫小馬把把關。”他依舊沒提調去北京的事,一來怕消息走漏影響穩定,二來也想等調令徹底落定,給蘇晴一個驚喜——兩人異地多年,終於能在同一座城市紮根,這份喜悅,他想留到最後揭曉。
    這三天裏,小馬天天跟著李澤嵐連軸轉,從生產調度到銷售談判,李澤嵐把三年積累的經驗傾囊相授。6月12日晚,兩人在食堂吃泡麵,小馬突然開玩笑:“李書記,您這陣仗跟‘交代遺言’似的,該不會要調走,不管薯條廠了吧?”
    李澤嵐握著筷子的手頓了頓,隨即笑了:“別瞎猜,你跟著我三年,從實習生到廠長,早把這裏摸透了。鄉辦企業不容易,守住‘讓老鄉掙錢’的初心就行。”看著小馬認真的眼神,他心裏滿是欣慰——把薯條廠交給這樣的人,他才能真正放心去北京。
    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    6月13日下午,李澤嵐終於完成交接,拿著厚厚的清單和小馬、張衛國核對。清單上,從生產流程到水電費繳納標準,每一項都標注了“責任人”和“注意事項”,附件就有十幾頁。“廠裏靠小馬,鄉上協調靠衛國哥,你們多溝通,有事隨時找我。”李澤嵐把清單複印兩份遞過去,心裏的石頭漸漸落地。
    張衛國重重點頭:“你放心,薯條廠是咱鄉的命根子,絕不出岔子。”小馬捏著清單,眼眶泛紅:“李書記,您放心,我一定把每件事做好!”
    走出薯條廠,夜色已濃,李澤嵐拍著小馬的肩:“遇事想想老鄉們的期待,就知道該怎麽做了。”驅車回家的路上,他看著窗外掠過的燈火,忍不住嘴角上揚——再過幾天,就能和蘇晴在北京團聚,既能在新崗位上施展抱負,又能結束異地的奔波,這樣的結局,比他想象中更圓滿。
    接下來幾天,李澤嵐陪著蘇晴走遍青石鄉。他們去種薯地看綠油油的薯苗,老周叔笑著遞來剛摘的草莓;去小山坡遠眺村莊,蘇晴靠在他肩上歎道:“以後忙起來,怕是沒這麽多時間回來陪你看風景了。”李澤嵐握緊她的手,心裏暗下決心,一定要在新崗位上做出成績,不辜負她的等待。
    6月18日上午,李澤嵐正在院子裏幫父親修剪月季,手機突然響了,屏幕顯示“縣組織部”。他心裏一動,走到角落接聽,電話那頭是幹部科王科長熟悉的聲音,語氣裏帶著明顯的雀躍,還夾雜著幾分打趣:“澤嵐同誌,可算逮著你了!告訴你個大好事——北京那邊的調令下來了!經省委組織部協調,正式調你到農業部農村產業發展司任主任科員,下周趕緊來縣組織部辦手續!”
    “調令……真的下來了?”李澤嵐握緊手機,指節微微發白,激動得聲音發顫,“王科長,沒弄錯吧?是農業部農村產業發展司?”
    “錯不了!調令都通過機要通道發過來了!”王科長在電話裏笑出了聲,調侃中帶著毫不掩飾的羨慕,“澤嵐啊,你這手‘操作’絕了!咱們組織部都在說,你這趟北京沒白去——婚結了,工作還直接‘跳’到部委,這‘雙喜臨門’都不夠形容!多少人盯著上麵的機會,你倒好,悄沒聲兒就成了,說不羨慕是假的!以後到了北京,可得記得咱們青川的老同事!”
    李澤嵐笑著應下,掛了電話的瞬間,忍不住原地攥了攥拳。他暗自慶幸,幸好沒早早把調走的事說出來——既避免了鄉裏的流言蜚語,也讓此刻的驚喜更顯珍貴。更重要的是,他終於能光明正大地告訴蘇晴,他們不用再異地了。
    “怎麽了?站這兒傻笑,是誰打電話呀?”蘇晴端著一盤剛切好的西瓜走過來,看到他臉上的神情,好奇地問道。
    李澤嵐一把拉過她,將手機裏的調令信息展示給她看,眼裏閃著光:“晴晴,調令下來了!我要調去北京農業部工作,以後咱們就能天天在一起了!”
    蘇晴手裏的盤子“哐當”一聲放在石桌上,眼睛瞬間紅了,伸手抱住他:“真的?太好了!我還在擔心以後又要異地,沒想到……”
    “以後再也不用異地了。”李澤嵐輕輕拍著她的背,心裏滿是暖意,“等我辦好手續,咱們一起回北京,你繼續做你喜歡的編輯工作,我在新崗位上好好幹,咱們在那邊安個家。”
    當天下午,李澤嵐把小馬和張衛國叫到家裏。看著兩人疑惑的眼神,他深吸一口氣,開門見山:“跟你們說個事,北京那邊的調令下來了,我下周去縣組織部辦手續,以後青石鄉的事,就拜托你們倆了。”
    小馬手裏的水杯“哐當”一聲撞在桌上,他猛地站起來,一臉不敢置信:“李書記,您……您要調去北京?之前一點動靜都沒有,也太突然了!”
    張衛國也愣住了,隨即拍了拍大腿,笑著說:“澤嵐,你這可是‘悄無聲息幹大事’啊!能去北京部委工作,是你的本事,也是咱們青石鄉的榮耀!你放心,薯條廠和鄉上的事,有我和小馬在,保準給你守得妥妥的!”
    李澤嵐看著兩人,心裏滿是感激:“小馬,薯條廠就交給你了,記住,不管以後發展多大,都不能忘了幫老鄉們增收的初心。衛國哥,麻煩你多幫襯小馬,政策上有啥變動,及時跟縣裏對接。”他沒說太多煽情的話,卻知道這份信任,早已刻在彼此心裏。
    夕陽西下,餘暉透過窗戶灑在屋裏,給三人的身影鍍上了一層溫暖的金邊。李澤嵐送小馬和張衛國出門時,看到蘇晴站在院子裏,正對著手機和報社同事說著什麽,臉上帶著明媚的笑容。他知道,新的生活即將開始——在北京,他既能在更廣闊的平台上踐行“為人民服務”的初心,又能和心愛的人相守,而青石鄉這片土地,永遠是他最堅實的後盾,是他無論走多遠都不會忘記的根。
    轉身走進屋,李澤嵐從抽屜裏拿出那張泛黃的入黨誌願書複印件——那是2003年他在大學入黨時寫下的,上麵“把論文寫在田野上,讓老鄉們過上好日子”的誓言依舊清晰。他輕輕摩挲著紙麵,心裏暗暗下定決心:到了北京,一定要把青石鄉的經驗帶到新的工作中,讓更多鄉村像青石鄉一樣,靠著產業振興,讓老鄉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。
    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