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0章 入職
字數:5310 加入書籤
2011年6月24日清晨,北京的陽光剛越過農業部辦公大樓的簷角,李澤嵐已站在廣場前的台階下。藏藍色西裝是蘇晴特意為他挑選的,熨帖得沒有一絲褶皺,公文包側兜裝著兩包青川雲霧茶,最裏層用藍布裹著蘇振邦的老筆記和鋼筆——這是他從基層帶來的“根”,也是踏入部委大門的底氣。
“別慌,就當是去青石鄉合作社開會,隻不過參會的人換成了政策專家。”蘇晴幫他理了理領帶,指尖帶著清晨的微涼,“晚上我在單位門口等你,咱們去吃你念叨了好久的炸醬麵。”
李澤嵐點點頭,深吸一口氣,邁步走進大樓。一樓大廳的電子屏滾動著“全國鄉村產業振興工作推進會”的預告,牆麵懸掛的巨幅地圖上,紅色標記密密麻麻覆蓋著全國農業主產區,穿著藏藍、深灰正裝的工作人員步履匆匆,公文包碰撞的輕響與電梯運行的提示音交織,透著部委機關特有的嚴謹與高效。
按照入職通知,他先到人事司報道。接待他的是幹部科科長劉敏,四十歲上下,戴著細框眼鏡,說話語速平緩卻條理清晰:“李澤嵐同誌,歡迎加入農業農村部注:2018年機構改革後“農業部”調整為“農業農村部”,此處按2011年機構名稱表述為“農業部”)農業產業司。根據你的基層工作經曆,經司務會研究,安排你到綜合處任二級主任科員,主要協助開展產業政策調研、文件起草和基層案例梳理工作。”
劉敏遞給他一份《農業產業司職能說明書》和部門通訊錄,指尖劃過其中一頁:“農業產業司下設綜合處、種植產業處、養殖產業處、加工流通處四個處室,全司共32人,其中處級幹部8人,主任科員及以下24人。綜合處是司裏的‘中樞’,既要對接部內其他司局,也要協調地方農業部門,事情比較雜,對你是個鍛煉。”
跟著劉敏走進農業產業司辦公區,走廊兩側的辦公室門都敞開著,隱約能看到裏麵埋頭工作的身影。路過“司領導辦公室”時,劉敏輕聲介紹:“這是司長張建軍的辦公室,張司長是農業經濟專業博士,在產業司任職五年,之前在安徽、河南做過基層農業調研,很看重有一線經驗的幹部。旁邊是兩位副司長,王副司長分管種植和養殖產業,李副司長分管加工流通和品牌建設。”
走到綜合處門口,劉敏敲了敲門,裏麵傳來清脆的應答聲:“請進。”推門而入,二十多平米的辦公室擺著六張辦公桌,靠裏側靠窗的位置,一位穿著淺藍色襯衫、梳著齊耳短發的女同誌正低頭修改文件,筆杆敲擊桌麵的節奏均勻而有力。
“張處,給你送新同事來了。”劉敏笑著開口,那位女同誌立刻起身,轉過身時,李澤嵐看到她臉上帶著幹練的笑意,眼神明亮而銳利,卻沒有一絲疏離感。
“劉科長,辛苦你跑一趟。”她快步走上前,主動伸出手,“李澤嵐同誌吧?我是綜合處處長張紅梅,以後咱們就是一個戰壕的戰友了。”她的手溫暖而有力,握力適中,透著職場女性特有的沉穩。
“張處長,您好,以後請多指教。”李澤嵐連忙回握,目光不自覺掃過她辦公桌——桌麵收拾得一絲不苟,左側堆疊著按顏色分類的文件,右側放著一本翻卷了頁角的《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解讀》,扉頁上密密麻麻寫滿了批注,筆筒裏插著三支不同顏色的鋼筆,顯然是常年與文字打交道的習慣。
劉敏離開後,張紅梅領著李澤嵐熟悉辦公室:“咱們綜合處共6人,除了我,還有四位同事。”她指向靠門的工位,“那位戴黑框眼鏡的是王剛,三級主任科員,主要負責文件核稿和會議紀要,在司裏工作六年了,熟悉部委的行文規範,你寫材料遇到問題可以多問他。”
王剛抬頭笑了笑,露出兩顆小虎牙,顯得有些靦腆:“歡迎澤嵐,以後咱們一起‘啃’材料!”他桌上擺著一摞《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》,旁邊貼著一張寫著“標點符號易錯點”的便簽紙。
“靠窗那位是趙麗,四級主任科員,負責產業數據統計和報表分析,對全國農業產業數據了然於心,你以後做調研需要數據支持,找她準沒錯。”張紅梅繼續介紹,趙麗聞言抬起頭,梳著低馬尾,戴著珍珠耳釘,笑容溫婉:“澤嵐你好,需要數據隨時跟我說,我整理了一套‘產業數據手冊’,一會兒發給你。”她的電腦屏幕上,exce表格裏密密麻麻的公式正在自動運算,顯然是個“數據達人”。
“那位正在打電話的是陳昊,二級主任科員,負責基層調研對接和企業聯絡,跑過全國20多個省的農業產區,經驗豐富。”順著張紅梅的目光,李澤嵐看到一位穿著休閑西裝的男同誌,正對著電話耐心溝通:“……您放心,河北的調研我們下周一準時出發,麻煩您提前協調當地合作社,我們想跟種植戶麵對麵聊聊……”掛了電話,陳昊快步走過來,拍了拍李澤嵐的肩膀:“歡迎新同事!基層出身好啊,咱們做產業政策,就缺懂一線的人!”他聲音洪亮,眼神裏帶著對“基層經驗”的認可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最後一個工位空著,張紅梅解釋道:“那位同事借調到部裏的鄉村振興領導小組辦公室了,短期內不會回來,你就先坐這裏。”她指著空工位旁的儲物櫃,“裏麵有新的辦公用品,你先熟悉一下環境,我給你找些近期的工作材料,下午咱們開個小會,把河北調研的任務分配一下。”
李澤嵐坐下後,先將蘇振邦的筆記和鋼筆放在辦公桌右上角,像是給自己立了一個“坐標”。打開張紅梅送來的材料,最上麵是《2011年全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》,裏麵詳細記錄了糧食主產區產業布局、特色農產品加工現狀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數據。他翻到“西南地區產業案例”部分,看到青石鄉薯條合作社的名字赫然在列,旁邊標注著“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典型案例”,心裏瞬間湧上一股親切感——原來自己在基層做的事,早已被部委看在眼裏。
“澤嵐,這是我整理的‘綜合處工作手冊’,裏麵有咱們處的職責分工、工作流程,還有曆年的調研方案和政策文件模板,你先看著,有不懂的隨時叫我。”王剛端著一杯熱水走過來,遞給他一個藍色文件夾,“咱們處雖然忙,但氛圍很好,張處是個‘實幹派’,不搞形式主義,就喜歡聽實話、看實效,你放開手腳幹就行。”
李澤嵐接過手冊,認真翻看,裏麵不僅有文字說明,還有王剛手繪的“文件流轉流程圖”“調研工作時間軸”,甚至標注了“寫材料避坑指南”——比如“政策文件要‘接地氣’,少用生僻術語,多用基層能看懂的話”“調研要‘腳踩泥土’,不僅要聽幹部說,更要聽農戶說”,這些“實戰經驗”比任何理論都管用。
臨近中午,張紅梅從司長辦公室回來,手裏拿著一份文件:“澤嵐,剛跟張司長匯報了你的情況,他很期待你的加入,特意讓我把‘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’的課題交給你,結合你的基層經驗,先寫一份初步的政策建議,下周五之前給我。”她將文件放在李澤嵐桌上,“這裏麵有部裏近期收到的基層反饋,你可以參考,但更重要的是結合你在青石鄉的實踐,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,不用怕‘土’,部委就缺‘土辦法’。”
李澤嵐翻開文件,裏麵有來自河南、四川等地農戶的來信,反映“合作社分紅不透明”“技術指導跟不上”“市場信息不對稱”等問題,每一條都讓他想起在青石鄉遇到的困境。他拿出蘇振邦的筆記,翻到“合作社要讓老鄉看得懂賬本”那一頁,突然有了思路——或許可以從“建立合作社‘陽光賬本’製度”“組建‘黨員技術服務隊’”“搭建‘農企對接信息平台’”三個方麵入手,將青石鄉的實踐提煉成可推廣的政策建議。
中午在食堂吃飯,李澤嵐和陳昊、趙麗坐在一起。陳昊給他夾了一筷子青菜:“澤嵐,張處雖然看著幹練,其實很護下屬,去年我做山東調研,因為數據誤差被司長批評,張處主動幫我承擔了責任,還陪著我重新核對了三天數據。跟著她幹,踏實!”
趙麗補充道:“張處是農業經濟專業碩士,畢業後從四級主任科員一步步幹到處長,對基層有感情,每次調研都要求我們‘多坐農戶的炕頭,少聽幹部的匯報’,她說‘政策好不好,農戶最有發言權’。”
李澤嵐聽著,心裏對這位“實幹派”處長多了幾分敬佩。下午的處務會,張紅梅開門見山:“下周一至周三,我們去河北保定調研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,重點看三個點:一是農戶專業合作社的利益聯結機製,二是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的帶動作用,三是小農戶的技術培訓需求。陳昊負責對接當地農業部門,趙麗負責數據統計,王剛負責會議紀要和材料整理,澤嵐剛到,跟著我一起,重點跟種植戶和合作社負責人溝通,把基層的真實情況摸清楚,也把你的‘青石鄉經驗’帶過去,給當地支支招。”
散會後,陳昊拍了拍李澤嵐的肩膀:“澤嵐,河北的合作社問題不少,正好你來了,咱們好好給他們‘診斷診斷’!”李澤嵐點點頭,看著桌上的調研方案,又看了看右上角的老鋼筆,心裏充滿了期待——他知道,自己在農業部的第一份工作,就要從“把基層經驗帶上去,把部委政策落下去”開始了。
傍晚下班時,李澤嵐走出辦公大樓,看到蘇晴正在門口的槐樹下等他,手裏提著一個食盒:“猜猜我給你帶了什麽?青川老家的臘肉醬,配炸醬麵吃,絕了!”
夕陽下,兩人並肩走在人行道上,李澤嵐滔滔不絕地講著第一天的見聞——張紅梅處長的實幹、同事們的熱情、河北調研的任務,還有看到青石鄉案例時的驚喜。蘇晴笑著聽著,時不時幫他拂去肩上的落葉:“看來你已經適應了?我就說嘛,你在基層能把薯條廠辦好,在部委也一定能把政策做好。”
李澤嵐握住她的手,心裏滿是踏實。他知道,農業部的工作比青石鄉更複雜,要麵對全國農業產業的“大盤子”,要協調多方資源,要把“基層經驗”轉化為“宏觀政策”,但隻要守住“為農戶辦實事”的初心,像張紅梅處長說的那樣“多坐農戶的炕頭”,就一定能在部委的方寸天地裏,闖出屬於自己的“為民之路”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回到四合院,張慧早已做好了晚飯,蘇明遠拿著一份《人民日報》,指著上麵的“鄉村產業振興”專欄:“澤嵐,今天上班感覺怎麽樣?產業司是農業部的核心司局,責任重大,既要懂政策,更要懂農村,你有基層經驗,這是你的優勢,要好好發揮。”
李澤嵐點點頭,給蘇明遠和張慧夾了菜:“爸、媽,我今天在部裏看到青石鄉薯條合作社的案例了,被列為‘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典型案例’,以後我想把青石鄉的經驗提煉一下,爭取形成可推廣的政策,讓更多農戶受益。”
蘇明遠眼中閃過一絲欣慰:“好!不忘初心,方得始終。不管在哪個崗位,隻要心裏裝著農戶,就不會走偏。”
晚飯桌上,一家人聊著工作與生活,院子裏的月季散發著淡淡的香氣。李澤嵐知道,自己在農業部的“仕途”才剛剛起步,未來會有挑戰,會有困難,甚至會麵臨“在北京買房”的現實壓力,但隻要身邊有家人的支持,有司裏同事的幫助,有那顆從青石鄉帶來的“初心”,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。他看著桌上的飯菜,又想起辦公桌上的老鋼筆,心裏暗暗下定決心:一定要在農業產業司好好幹,寫出接地氣的政策,做成實打實的事,不辜負基層的經曆,不辜負身邊人的期待,更不辜負蘇振邦老紅軍留下的那句“紮根泥土,方知民心”。
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