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3章 穀賤傷農
字數:3500 加入書籤
2011年7月的豫東平原,暑氣像一張密不透風的網,把大地罩得嚴嚴實實。李澤嵐跟著農業產業司調研組的車,行駛在太康縣的鄉間小路上,車窗外,剛收割完的麥田裏,麥茬整齊地立在地裏,像一道道金色的紋路,偶爾能看到幾台秸稈還田機在田間作業,轟鳴聲打破了午後的寧靜。
“澤嵐,第一次來河南吧?咱們這兒的小麥,可是全國有名的‘金種子’。”開車的太康縣農業農村局幹事小王,操著一口帶著豫東口音的普通話,笑著介紹,“去年咱們縣小麥畝產突破1100斤,給國家交了2億斤商品糧,相當於20萬人一年的口糧!”
李澤嵐點點頭,目光卻落在路邊的一處農家院——院牆旁堆著幾袋剛收割的小麥,一位老人正坐在門口的小馬紮上,用手輕輕撥弄著麥粒,眉頭緊鎖。車剛停下,他就推開車門走了過去,小王連忙跟上:“澤嵐哥,這是張莊村的張大爺,種了一輩子小麥,是咱們縣的‘種糧老把式’。”
張大爺抬起頭,看到穿著襯衫西褲的李澤嵐,連忙站起身,手裏還攥著一把麥粒:“領導來考察啦?快進屋涼快涼快,剛煮的綠豆湯,解解暑。”他的皮膚黝黑,是常年在太陽下勞作曬出的顏色,手上布滿老繭,指關節因為常年握鐮刀、扶犁耙,顯得格外粗大。
走進農家院,李澤嵐一眼就看到屋簷下掛著的幾串玉米,牆角堆著十幾個鼓鼓囊囊的麻袋,上麵印著“優質小麥”的字樣。“大爺,今年小麥收成咋樣?”他拿起一把麥粒,放在手心揉搓,麥粒飽滿圓潤,透著自然的光澤。
“收成是不賴,可就是不賺錢。”張大爺歎了口氣,給李澤嵐倒了一碗綠豆湯,“俺家種了8畝地,今年收了8800斤小麥,按市場價1.05元一斤算,能賣9240塊。可你算算成本——種子花了400塊,化肥600塊,農藥200塊,灌溉電費300塊,還有收割費,一畝地60塊,8畝地就是480塊,加起來一共1980塊。再刨去平時雇人幫忙的工錢,最後落到手裏的,也就6000多塊。”
他掰著手指頭,一筆一筆算著賬,語氣裏滿是無奈:“俺兒子在城裏工地打工,一個月能掙3000塊,兩個月就頂俺種一年地。他總勸俺別種了,說跟著他去城裏享福,可這地是俺爹傳下來的,種了一輩子,哪能說丟就丟?”
李澤嵐心裏一沉,8畝地一年純收入6000多塊,平均下來一個月才500塊,還不如城裏最低月工資的一半。他看著張大爺布滿皺紋的臉,想起在青石鄉,老鄉們通過薯條合作社,一畝土豆能增收1000多塊,心裏更不是滋味——河南作為全國小麥主產區,承擔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,可種糧的老鄉們,卻在“豐收不增收”的困境裏掙紮。
“大爺,現在種糧不是有補貼嗎?補貼能幫襯多少?”李澤嵐問道。
提到補貼,張大爺的眉頭皺得更緊了:“補貼有是有,一畝地60塊,8畝地就是480塊,夠買兩袋化肥。可申請補貼太麻煩了,要填三四張表,還得去鄉裏蓋章,俺眼神不好,字也認不全,每次都得麻煩村支書幫忙。去年的補貼,今年5月份才發下來,等錢到手裏,春耕都快結束了,想買化肥都趕不上趟。”
這時,院子裏走進來一個年輕人,是張大爺的孫子張強,剛從鎮上回來,手裏拿著一個快遞盒。“爺,俺從網上買的小麥種子到了,比咱們這兒農資店便宜20塊錢一袋。”他看到李澤嵐,愣了一下,隨即熱情地打招呼,“領導好!俺爺剛才是不是又在說種糧不賺錢的事?說實話,要不是俺爺堅持,俺早就把地承包出去了,承包給種糧大戶,一畝地一年能收500塊租金,比自己種還省心。”
“承包出去?那你幹啥去?”李澤嵐問道。
“去城裏打工啊!”張強說,“俺同學在鄭州的電子廠上班,一個月能掙4000塊,管吃管住,比在家裏種糧強多了。現在村裏像俺這麽大的年輕人,大多都出去打工了,留在村裏種地的,都是俺爺這樣的老年人。”
李澤嵐的心又沉了沉——年輕人不願種地,種糧隊伍老齡化,這是比“增收難”更可怕的問題。要是再過十年、二十年,張大爺這輩人種不動地了,年輕人又不願接班,誰來種糧?國家的“飯碗”,還能端得穩嗎?
離開張大爺家,調研組又去了村裏的種糧大戶劉建國家。劉建國今年45歲,承包了300畝地,是太康縣有名的“種糧能手”,家裏有兩台拖拉機、一台收割機,還雇了三個常年幫工。看到調研組,他連忙拉著大家去看他的糧倉:“領導們快來看,今年的小麥,顆粒飽滿,容重也高,是一等糧!”
糧倉裏,小麥堆得像小山一樣,散發著淡淡的麥香。劉建國臉上帶著驕傲:“今年300畝地,收了33萬斤小麥,賣了34.65萬塊,光看收入,比村裏其他人強多了。”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“那淨利潤能有多少?”李澤嵐問道。
劉建國的笑容淡了些,拿出賬本給大家看:“種子1.5萬,化肥3萬,農藥0.8萬,灌溉電費1.2萬,收割費1.8萬,雇人工資6萬,還有農機保養、土地承包費……加起來一共18.3萬,淨利潤也就16.35萬。”
他歎了口氣:“看著不少,可這是300畝地一年的收入,平均下來一畝地才545塊,還不如俺去城裏開貨車掙得多。而且風險太大,去年夏天遭了冰雹,一畝地減產200斤,一下就少賺6萬塊。要是能有農業保險補貼,或者價格兜底政策,俺們種糧大戶也能少擔點風險。”
李澤嵐接過賬本,仔細翻看著,上麵密密麻麻記著每一筆支出,小到一把鐮刀、一瓶農藥,都記得清清楚楚。他能感受到,劉建國這樣的種糧大戶,雖然比小農戶收入高些,卻也承受著更大的壓力——資金壓力、自然風險、市場波動,每一樣都可能讓他們一年的辛苦付諸東流。
傍晚,調研組在張莊村村委會召開座談會,村裏的種糧戶、村幹部、農技員都來了。大家圍坐在院子裏的槐樹下,你一言我一語地聊開了。
“俺覺得補貼標準太低了,能不能漲到一畝地100塊?”
“申請補貼太麻煩,能不能在村裏就能辦,不用跑鄉裏?”
“現在農資價格漲得太快,能不能給農資也發點補貼?”
“小麥價格老波動,能不能讓國家定個保底價格,不管市場價多低,都按保底價收?”
李澤嵐坐在一旁,認真地記錄著大家的訴求,筆記本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字。夜色漸濃,槐樹上的蟬鳴漸漸稀疏,可大家討論的熱情卻絲毫未減。李澤嵐知道,這些看似簡單的訴求,背後是千萬糧農的期盼,也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解決的問題。
回到鎮上的住處,李澤嵐拿出蘇振邦老紅軍的筆記,翻到其中一頁,上麵寫著:“糧食是百姓的命,是國家的根,不管什麽時候,都不能讓種糧的人寒心。”他看著這句話,心裏暗暗下定決心:這次河南調研,一定要把糧農的真實訴求帶回去,推動補貼政策優化,讓種糧的老鄉們能賺錢、有奔頭,讓“中原糧倉”更穩固,讓國家的“飯碗”端得更牢。
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