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4章 原由

字數:3562   加入書籤

A+A-


    2011年7月6日,太康縣的太陽剛升起,李澤嵐就跟著調研組去了縣農業農村局。辦公室裏,局長王長順早已等候多時,桌上擺著一遝厚厚的文件,全是近年來太康縣農業補貼的相關資料。
    “澤嵐,張處長,你們來得正好,這些是咱們縣近三年的補貼發放數據、政策文件,還有農戶的反饋意見,你們先看看。”王長順給兩人倒了杯茶,語氣裏帶著幾分無奈,“說實話,咱們縣作為糧食主產區,對農業補貼這塊很重視,可問題還是不少,既有政策層麵的,也有執行層麵的。”
    李澤嵐拿起一份《太康縣2010年農業補貼發放情況報告》,仔細翻看著。報告顯示,2010年太康縣共發放農業補貼1.2億元,涉及種糧補貼、農機補貼、地力保護補貼等6個種類,覆蓋農戶12萬戶。可在“存在問題”一欄裏,赫然寫著:“補貼標準偏低,難以覆蓋種糧成本上漲;補貼發放不及時,平均滯後36個月;申請流程繁瑣,農戶滿意度僅65”。
    “王局長,為什麽補貼發放會滯後這麽久?”李澤嵐問道。
    “主要是流程太複雜。”王長順歎了口氣,拿出一張流程圖給大家看,“農戶先向村委會提交申請,村委會審核公示後報鄉鎮農業服務中心,鄉鎮審核後再報縣農業農村局,縣農業農村局會同財政局審核後,再報市財政局審批,最後由銀行發放到農戶賬戶。整個流程下來,少則三個月,多則半年,遇上材料不全、審核不通過的情況,時間更長。”
    他指著流程圖上的“部門審核”環節:“咱們縣農業農村局和財政局人手都緊張,光審核材料就得花一個多月。而且部門之間協調難,有時候因為一個數據不一致,就得來回溝通好幾次,效率太低。”
    張紅梅皺了皺眉:“就不能簡化一下流程嗎?比如減少審核環節,或者讓部門之間信息共享?”
    “我們也想簡化,可政策不允許啊。”王長順苦笑著說,“農業補貼涉及財政資金,要求‘層層審核、層層把關’,生怕出問題。而且各部門都有自己的規定,很難統一。比如農業農村局要審核農戶的種植麵積,財政局要審核資金用途,各管一攤,很難協調。”
    上午10點,調研組跟著王長順去了太康縣農業補貼服務大廳。大廳裏人不多,隻有幾個農戶在辦理業務,其中一位老大娘正對著一堆表格發愁,嘴裏不停地念叨:“這表格咋這麽複雜,俺咋填啊?”
    李澤嵐走上前,看到老大娘手裏拿著的是《種糧補貼申請表》,上麵需要填寫農戶基本信息、種植麵積、地塊位置、作物種類等十幾項內容,還需要附上土地承包合同複印件、身份證複印件。“大娘,您別著急,我幫您填。”他接過表格,耐心地詢問老大娘的信息,一點點幫她填寫。
    老大娘叫王秀蓮,今年68歲,種了5畝小麥,兒子在外地打工,家裏就她一個人。“領導,俺眼神不好,字也認不全,每次來辦補貼都得麻煩人。”她看著李澤嵐,眼裏滿是感激,“要是能像交水電費一樣,在村裏就能辦,那就方便多了。”
    李澤嵐一邊幫老大娘填表,一邊和她聊天,得知她去年的種糧補貼,直到今年4月份才拿到手,而當時她的小麥已經種下了,想買化肥都沒錢,最後還是跟鄰居借了錢才渡過難關。“補貼要是能早點發下來,俺也不用跟鄰居借錢了。”王秀蓮歎了口氣。
    從服務大廳出來,調研組又去了太康縣農資市場。市場裏擺滿了各種化肥、農藥、種子,不少農戶正在挑選農資。李澤嵐走到一家化肥攤位前,拿起一袋尿素問老板:“老板,這尿素多少錢一袋?”
    “120塊一袋,50斤裝。”老板笑著說,“今年化肥漲得厲害,去年這時候才100塊一袋,漲了20塊。不少農戶都嫌貴,買的時候都得猶豫半天。”
    旁邊一位正在買化肥的農戶接過話茬:“可不是嘛,化肥漲了,農藥也漲了,就小麥價格沒咋漲,補貼也沒漲,種糧越來越不劃算。俺家種了10畝地,光化肥就得花240塊,比去年多花400塊,補貼才600塊,剛夠買化肥的。”
    李澤嵐又問了幾家農資店,發現今年的農資價格普遍比去年上漲了1520,而種糧補貼卻沒有相應調整,導致農戶的種糧成本大幅增加,利潤進一步壓縮。他想起在張莊村聽到的話,心裏更清楚了——補貼標準跟不上成本上漲,是糧農“增收難”的核心問題之一。
    下午,調研組在縣農業農村局召開座談會,邀請了種糧大戶、合作社負責人、鄉鎮農技員、農資經銷商等代表。會上,大家圍繞農業補貼政策,提出了很多具體的問題和建議。
    “我覺得補貼種類太多太雜,種糧補貼、農機補貼、地力保護補貼,農戶根本分不清,不如合並成‘糧食生產綜合補貼’,簡單明了。”一位合作社負責人說。
    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    “農機補貼的門檻太高了,小型農機補貼比例隻有30,大型農機雖然補貼比例高,可價格太貴,咱們小農戶根本買不起。能不能提高小型農機的補貼比例,讓更多農戶受益?”一位鄉鎮農技員建議。
    “現在農資價格漲得太快,能不能建立‘農資價格聯動補貼機製’,農資價格漲了,補貼也跟著漲,這樣才能保證農戶的種糧收益。”一位農資經銷商說。
    李澤嵐認真地記錄著大家的發言,時不時追問細節,比如“您覺得小型農機補貼比例提高到多少合適?”“如果合並補貼種類,您希望補貼標準定在多少?”這些問題,都直指補貼政策的“堵點”和“痛點”。
    座談會結束後,張紅梅把李澤嵐叫到辦公室:“澤嵐,今天的調研很有收獲,咱們發現了不少問題——補貼流程繁瑣、發放不及時、標準偏低、種類雜亂。這些問題不是太康縣獨有的,而是全國糧食主產區的共性問題。你來自基層,懂老鄉們的心思,接下來你牽頭,寫一份關於優化糧食主產區農業補貼政策的建議報告,把這些問題和建議都寫進去,爭取能為部裏製定政策提供參考。”
    “好的,張處。”李澤嵐點點頭,心裏充滿了責任感,“我會結合這幾天的調研,把老鄉們的真實訴求和實際情況都寫進去,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。”
    回到住處,李澤嵐立刻拿出筆記本和調研資料,開始梳理思路。他把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歸納為四類:一是補貼標準與種糧成本脫節,難以覆蓋成本上漲;二是補貼發放流程繁瑣,周期過長;三是補貼種類雜亂,農戶難以理解和申請;四是補貼政策缺乏靈活性,未能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。
    針對這些問題,他初步提出了幾項建議:一是合並補貼種類,設立“糧食生產綜合補貼”,提高補貼標準,重點向種糧大戶和合作社傾斜;二是簡化補貼申請流程,在鄉鎮設立“一站式”補貼服務中心,實現“農戶不出鄉、就能辦補貼”;三是建立補貼動態調整機製,將補貼標準與農資價格、糧食價格掛鉤,及時調整補貼金額;四是加大對小型農機的補貼力度,提高補貼比例,降低農戶購機門檻。
    夜深了,李澤嵐還在燈下忙碌著,筆記本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數據。他知道,這份報告不僅關係到河南糧農的切身利益,更關係到全國糧食主產區的穩定和國家糧食安全。他必須把報告寫得紮實、具體,讓政策製定者能真正了解糧農的困境,推動補貼政策優化,讓種糧的老鄉們能真正受益。
    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