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5章 補貼

字數:3630   加入書籤

A+A-


    2011年7月8日,調研組離開太康縣,前往許昌市建安區——這裏是河南小麥規模化種植的核心區域,擁有多家大型種糧合作社和家庭農場,也是農業補貼政策試點的重點區域。
    車子剛進入建安區境內,李澤嵐就看到路邊連片的麥田裏,幾台大型聯合收割機正在作業,金黃的麥浪被收割機“啃”出一道道整齊的痕跡,裝滿小麥的運輸車在田間小路上穿梭,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。
    “澤嵐,建安區的種糧合作社搞得不錯,咱們今天去的‘豐收合作社’,流轉了5000畝土地,是咱們省的‘示範合作社’,他們在補貼政策運用上,有不少自己的經驗。”建安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趙衛東介紹道。
    走進豐收合作社的辦公區,牆上掛滿了各種榮譽牌匾——“省級示範合作社”“糧食生產先進單位”“農業補貼試點單位”,辦公桌上擺放著合作社的台賬和補貼申請材料。合作社理事長陳衛國是個40多歲的中年人,穿著一件藍色的工作服,手裏拿著一個平板電腦,正在查看麥田的墒情數據。
    “趙局長,領導們好!快請坐!”陳衛國看到調研組,連忙放下平板電腦,熱情地招呼大家,“咱們合作社今年種了5000畝小麥,畝產1150斤,總產575萬斤,賣了603.75萬塊,除去成本,淨利潤能有150萬塊左右。”
    “淨利潤150萬,這比小農戶強多了。”李澤嵐笑著說,“你們在補貼政策運用上,有什麽好經驗?”
    提到補貼,陳衛國打開了話匣子:“咱們合作社能有今天的規模,多虧了補貼政策的支持。不過剛開始,我們也遇到了不少問題,比如補貼申請流程繁瑣、發放不及時,後來我們摸索出了一套‘合作社統一代辦’的辦法,幫社員們解決了不少麻煩。”
    他解釋道,合作社成立了專門的補貼代辦小組,由3名熟悉政策的工作人員組成,負責收集社員的申請材料、填寫表格、提交審核,社員們隻需要提供身份證、土地承包合同等基礎材料,不用自己跑部門。“這樣一來,不僅簡化了社員的申請流程,也提高了審核效率,去年我們合作社的補貼,比往年提前了一個多月到賬。”
    李澤嵐眼前一亮,這正是解決補貼申請流程繁瑣的好辦法——通過合作社統一代辦,既能減少農戶的負擔,又能提高行政效率。“你們這個辦法很好,有沒有遇到什麽困難?”他問道。
    “困難肯定有。”陳衛國歎了口氣,“一是代辦人員不足,我們3個人要負責500戶社員的補貼代辦工作,忙的時候經常加班;二是部門之間信息不共享,我們提交的材料,農業農村局和財政局都要審核,有時候因為一個數據不一致,就得來回跑好幾次。要是能實現部門之間信息聯網,數據實時共享,那就方便多了。”
    調研組又去了合作社的麥田和農機倉庫。在農機倉庫裏,整齊地擺放著10台拖拉機、5台聯合收割機、3台播種機,還有各種小型農機具。“這些農機,大多都享受了農機補貼。”陳衛國指著一台聯合收割機說,“這台收割機原價20萬,補貼6萬,自己隻花了14萬,大大降低了我們的購機成本。”
    他又指著旁邊的幾台小型農機具:“不過小型農機的補貼比例太低了,隻有30,一台小型抽水機原價1000塊,補貼300塊,自己還得花700塊,對小農戶來說,還是有點貴。要是能提高到50,肯定有更多農戶願意買。”
    離開豐收合作社,調研組去了建安區的“農業補貼試點村”——大王村。村裏的公告欄上,貼著詳細的補貼政策解讀和發放進度表,旁邊還放著一台觸摸屏查詢機,農戶隻要刷身份證,就能查詢自己的補貼申請進度和發放金額。
    “咱們村從去年開始試點‘一站式’補貼服務,農戶在村裏就能提交申請、查詢進度,不用跑鄉裏了。”村支書王建國介紹道,“我們還組建了‘補貼宣講隊’,由村幹部和農技員組成,挨家挨戶給農戶講政策、教填表,去年咱們村的補貼申請率達到了100,滿意度也提高到了90以上。”
    李澤嵐隨機采訪了幾位農戶,發現大家對“一站式”服務都很滿意。“現在辦補貼太方便了,在村裏就能辦,不用來回跑,還能隨時查詢進度,心裏踏實。”一位農戶笑著說,“去年我的補貼,兩個月就到賬了,比往年快多了。”
    下午,調研組在建安區召開座談會,邀請了試點合作社、試點村的負責人,以及農業農村局、財政局的工作人員,圍繞補貼政策優化,進行了深入的討論。
    “我認為‘合作社統一代辦’和‘村級一站式服務’是解決補貼申請難、發放慢的有效辦法,應該在全國糧食主產區推廣。”陳衛國說。
    “我們建議建立‘補貼信息管理係統’,實現農業農村局、財政局、銀行之間的信息共享,讓數據多跑路、農戶少跑腿。”建安區財政局的工作人員說。
    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    “補貼標準必須提高,建議將糧食生產綜合補貼提高到每畝100塊,同時建立與農資價格、糧食價格掛鉤的動態調整機製,確保農戶種糧不虧本。”王建國建議。
    李澤嵐認真地記錄著大家的建議,心裏漸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策優化方案。他知道,這些來自基層的實踐經驗,比任何理論都更有說服力,也更能解決實際問題。
    傍晚,調研組結束了在建安區的調研,準備返回太康縣。坐在車上,李澤嵐看著窗外漸漸暗下來的田野,心裏滿是感慨。這幾天在河南的調研,讓他深刻認識到,農業補貼政策不僅是一項經濟政策,更是一項關乎糧食安全、關乎千萬糧農生計的民生政策。隻有真正了解糧農的需求,解決政策落地中的“堵點”和“痛點”,才能讓補貼政策真正發揮作用,讓種糧的老鄉們能賺錢、有奔頭。
    回到太康縣的住處,李澤嵐立刻打開電腦,開始撰寫調研報告。他以“解決糧農痛點,築牢糧食安全基石”為主題,詳細闡述了河南糧食主產區農業補貼政策存在的問題,總結了建安區“合作社統一代辦”“村級一站式服務”等試點經驗,提出了“合並補貼種類、提高補貼標準、簡化申請流程、建立動態調整機製、推進信息共享”等五項具體建議。
    他在報告中寫道:“糧食主產區的糧農,是國家糧食安全的‘守護者’,他們的辛勤付出,值得更好的政策支持。優化農業補貼政策,不僅是為了提高糧農的種糧積極性,更是為了築牢國家糧食安全的根基。隻有讓糧農種糧有收益、有尊嚴、有希望,才能確保‘中原糧倉’穩,全國糧食安。”
    寫完報告,已是深夜。李澤嵐看著屏幕上的文字,心裏滿是成就感。他知道,這份報告承載著河南千萬糧農的期盼,也承載著他作為農業部門工作人員的責任與初心。他相信,隻要這份報告能引起政策製定者的重視,推動補貼政策優化,就一定能讓更多糧農受益,讓國家的“飯碗”端得更穩、更牢。
    第二天早上,李澤嵐把報告交給張紅梅。張紅梅看完後,滿意地點點頭:“澤嵐,這份報告寫得很紮實,問題找得準,建議也很具體,既有數據支撐,又有實踐經驗,很有說服力。我會盡快把報告上報給司領導,爭取能為部裏製定新的補貼政策提供參考。”
    李澤嵐心裏鬆了口氣,臉上露出了笑容。他知道,這隻是推動政策優化的第一步,接下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,但他有信心,隻要堅持“為糧農謀利、為糧食安全盡責”的初心,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,不辜負河南糧農的期盼,不辜負自己肩上的責任。
    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