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2章 聯想
字數:3360 加入書籤
2011年冬,北京勁鬆北裏小區的新房裏,李澤嵐正彎腰整理書架,手裏捧著蘇振邦的老筆記,指尖劃過“居安思危”四個字時,窗外傳來中介帶客戶看房的喧鬧聲——“這套80平的兩居室,去年報價130萬,今年已經漲到160萬了,再不買還得漲!”
他直起身,走到窗邊,看著樓下中介唾沫橫飛地勸說一對年輕情侶下單,女孩皺著眉算著賬,男孩愁眉苦臉地打電話借錢。這一幕,像一根針,刺破了喬遷新居的喜悅,讓他心裏泛起沉甸甸的不安。
“怎麽了?站這兒發呆。”蘇晴端著果盤走過來,順著他的目光看去,笑著說,“又有人來看房啊?咱們這小區的房價,這半年漲得真快,咱們買得值了。”
李澤嵐卻搖搖頭,拿起桌上的房產證,語氣凝重:“值嗎?咱們這套70平的房子,142萬,相當於我和你不吃不喝工作12年的總收入。你還記得青石鄉的老周叔嗎?他種一輩子地,不吃不喝也賺不到這套房子的首付。”
他打開電腦,調出北京房價數據,屏幕上的曲線陡峭得刺眼:2008年金融危機時,北京五環外房價還不到1萬平,短短三年,就漲到1.8萬平,核心區更是突破4萬平。“你看,這房價漲得根本不跟收入掛鉤。2011年北京職工平均月薪才4672元,一套普通兩居室總價是平均年薪的25倍,這正常嗎?”
蘇晴愣了一下,沒料到他會突然糾結這個:“大家不都這樣嗎?買房就得掏空六個錢包,還得背上二三十年房貸。咱們還算幸運,有兩邊父母幫忙,很多人連首付都湊不齊。”
“‘六個錢包’?”李澤嵐重複著這個詞,心裏更沉了,“這意味著把父母一輩子的積蓄、甚至爺爺奶奶的養老錢都掏空,還要預支未來二三十年的收入。這不是在花‘現在的錢’,是在花‘過去的錢’和‘未來的錢’,把老百姓從1949年以來攢下的家底,都砸進房地產裏了。”
他想起之前研究四次經濟危機時,發現每次危機都與“生產過剩”“資產泡沫”相關。現在的房地產市場,不正是一場巨大的泡沫?開發商瘋狂拿地建房,炒房客囤積房源抬高價格,地方政府依賴土地出讓金維持財政2011年北京土地財政收入占比超過40),整個鏈條都在“加杠杆”,一旦斷裂,後果不堪設想。
“你知道土地財政的問題嗎?”李澤嵐轉向蘇晴,語氣裏帶著焦慮,“地方政府靠賣地賺錢,推高土地價格,進而推高房價。為了賣更多地,就不斷擴張城市,擠占耕地。北京這幾年每年減少的耕地,能種出200萬人一年的口糧。咱們是農業大國,耕地是糧食安全的根基,要是為了房地產把耕地都占了,以後吃什麽?”
他想起河南調研時,老鄉們為了種糧增收發愁,而城市裏的房子卻像“空中樓閣”,一套房的價格能抵得上千畝麥田一年的產值。“更可怕的是泡沫破裂的風險。”李澤嵐的聲音壓低了些,“日本1990年代房地產泡沫破裂後,房價暴跌70,無數家庭破產,經濟停滯了二十年。咱們現在的情況,比當時的日本更複雜——人口多、杠杆率高,一旦泡沫破了,不僅是無數家庭‘返貧’,還會引發銀行壞賬、企業倒閉,國家可能陷入新一輪經濟危機。”
蘇晴被他說得有些緊張:“那怎麽辦?咱們已經買了房,總不能退了吧?”
“退不了,也不用退。”李澤嵐搖搖頭,走到書架前,拿起那本《中國經濟史》,“咱們買房是剛需,不是投機,不用怕。但我擔心的是整個國家的經濟結構。你看,現在大量資金都湧入房地產,實體經濟、農業農村得不到足夠的支持。去年全國房地產投資占gdp的12,而農業投資隻占3,這太畸形了。”
他想起自己在農業部推動的農業補貼政策,每畝地150元的補貼,在高房價麵前顯得微不足道。“農民種一畝地,一年純收入不到1000元,而城市裏一套房,一個月租金就能有5000元。這樣下去,誰還願意種地?農村空心化、農業衰退,最後還是要影響國家穩定。”
那天晚上,李澤嵐失眠了。他躺在床上,看著天花板,腦子裏全是房價曲線、土地財政數據和河南老鄉們的臉。他想起蘇振邦老筆記裏寫的“經濟穩定,重在平衡”,現在的房地產市場,顯然已經失衡了——虛擬經濟擠壓實體經濟,城市發展擠占農村資源,短期利益犧牲長期根基。
第二天上班,李澤嵐特意去部裏的資料室,找了大量關於房地產與農業關係的研究報告。報告顯示,20102011年,全國因房地產開發減少的耕地,相當於10個縣的耕地總麵積;而房地產行業吸納的銀行貸款,是農業貸款的5倍。“用犧牲農業、透支未來的方式推高房價,這是在走險路。”他在筆記本上寫下這句話,心裏滿是憂慮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午休時,他跟張紅梅聊起自己的擔憂。張紅梅歎了口氣:“澤嵐,你看得很透徹。房地產泡沫、土地財政,這些問題高層也意識到了,但解決起來很難。地方財政依賴土地,開發商、銀行都綁在一條船上,牽一發而動全身。不過,你要相信,國家不會坐視泡沫破裂,正在慢慢調整,比如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、嚴控炒房、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。”
“可調整需要時間,泡沫卻在越吹越大。”李澤嵐眉頭緊鎖,“我在青石鄉時,老鄉們說‘房子是用來住的,不是用來炒的’,這句話太實在了。要是連住的地方都買不起,老百姓怎麽安心生活、安心生產?”
張紅梅拍了拍他的肩:“所以更需要你們年輕人多思考、多做事。你在農業領域做的事,比如推動補貼政策、保護耕地、促進農民增收,都是在為經濟平衡打基礎。農業是‘壓艙石’,隻要農業穩住了,即使房地產有波動,國家經濟也不會垮。”
張紅梅的話,像一盞燈,照亮了李澤嵐的思緒。他意識到,自己雖然無法直接解決房地產泡沫問題,但可以通過做好本職工作,築牢農業這個“根基”——讓農民種糧有收益,讓耕地得到保護,讓農村有活力,這樣即使未來經濟出現波動,三農也能像過去四次危機那樣,發揮“緩衝閥”作用,守住國家穩定的底線。
那天晚上回家,李澤嵐把自己的思考和張紅梅的話講給蘇晴聽。蘇晴握著他的手,笑著說:“別太焦慮了,你已經在做自己能做的事了。咱們把小家過好,你在農業部把農業政策做好,就是在為國家出力。”
李澤嵐點點頭,心裏的焦慮漸漸轉化為動力。他走到書架前,拿起蘇振邦的老筆記,在扉頁寫下:“安居方能樂業,農穩方能國穩。以初心守農本,以實幹破困局。”
月光透過窗戶,灑在筆記上,也灑在他堅定的臉上。他知道,房地產泡沫的隱憂不會消失,但隻要自己守住“為農服務”的初心,踏踏實實地推動農業發展、農民增收、農村穩定,就是在為國家經濟的平衡與穩定,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。而這份力量,雖然微小,卻像麥田裏的一株麥稈,匯聚起來,就能撐起國家糧食安全的“天”,也能在風雨來臨時,成為最堅實的“擋箭牌”。
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