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4章 起草草案
字數:2973 加入書籤
2011年9月的北京,淩晨三點的農業部辦公大樓依舊亮著零星燈火,農業產業司綜合處的辦公室裏,李澤嵐揉了揉布滿血絲的眼睛,伸手將桌上最後一疊《鞏固農業基礎應對經濟風險的若幹措施草案)》整理整齊。台燈的光暈下,草案封麵“以農為基,方能禦風浪;以民為本,才可安天下”的字跡,被他反複修改得墨跡微微發深。
從接到牽頭起草任務的那天起,這張辦公桌就成了他的“戰場”。白天要處理日常工作、參加政策研討會,晚上則紮進草案的細節裏——為了核實河南太康縣種糧戶的成本數據,他連續三天打電話給縣農業局的老周,逐筆核對化肥、農藥的價格波動;為了確定耕地保護補償資金的提取比例,他翻遍了近五年的全國土地出讓金報告,反複測算“15”的可行性;就連補貼發放流程裏“30個工作日”的時限,他都對比了十幾個省份的現行政策,確保既不加重基層負擔,又能讓農民盡快拿到錢。
“澤嵐,你這都連續熬了一周了,今晚別再通宵了。”同辦公室的老張路過,看著他桌上空了的三個咖啡杯,忍不住勸道,“草案明天再完善也不遲,身體要緊。”
李澤嵐卻搖搖頭,手指在鍵盤上敲下最後一行“附則”內容:“張哥,這草案關係到主產區千萬農民的生計,早一天定下來,就能早一天讓政策落地。你看這耕地保護部分,要是能早點實施,河南那些被違規占用的農田,就能早點恢複種糧,老鄉們也能早點拿到補償。”他指著草案裏的條款,眼裏滿是急切,“我在青石鄉待過,知道農民等不起——錯過一季播種,就要少收一季糧食,這可是他們一年的指望。”
直到淩晨四點,李澤嵐才把草案的電子版發給打印室,又仔細檢查了三遍紙質版,確認沒有錯別字和格式錯誤,才將草案裝進文件袋。走出辦公樓時,天邊已經泛起魚肚白,清晨的寒風一吹,他打了個寒顫,卻覺得心裏格外踏實——這遝近百頁的草案,每一條都是他用“腳”踩出來的實招,每一頁都藏著對農民的牽掛。
第二天上午九點,農業產業司的會議室裏,司長張建軍、副司長李紅梅等領導圍坐在一起,桌上都放著李澤嵐起草的草案。李澤嵐站在會議桌旁,手心微微出汗,卻依舊清晰地匯報著草案的核心內容:“……總則部分明確了‘民生優先、底線思維’的原則,重點針對房地產過熱可能引發的經濟風險,從補貼、耕地、基建、風險防控四個維度提出措施。其中,糧食補貼從每畝60元提至150元,同時建立‘雙掛鉤’機製,確保農民種糧收益不縮水;耕地保護方麵,從土地出讓金提取15作為補償資金,既約束地方政府的賣地衝動,又能給保護耕地的農戶實實在在的好處……”
他的匯報剛結束,張建軍就拿起草案,翻到“農村基建”部分,語氣裏滿是讚許:“澤嵐,你這個‘冷鏈倉儲中心’的規劃很實啊!我上周去黑龍江調研,糧農反映最多的就是糧食產後損耗問題,你這1000個倉儲中心的布局,正好解決了這個痛點。還有這個‘免征高速通行費’的政策,既降低了運輸成本,又能讓糧食更快運到市場,一舉兩得。”
李紅梅則指著“風險防控”章節,笑著說:“‘糧食價格指數保險’這個創新好!之前我去安徽調研,農民最怕的就是‘豐收不增收’,現在有了這個保險,就算糧價跌了,農民也能拿到賠付,種糧的底氣就更足了。你還考慮到了巨災風險基金,這就形成了‘保險+基金’的雙重保障,想得很周全。”
“最難得的是,這份草案沒有空話套話,每一條都有數據支撐、有落地路徑。”張建軍翻到草案裏的“資金保障”部分,指著“1.5萬億元”的中央財政安排,“你測算的這個資金規模,既考慮了國家財政的承受能力,又能確保各項措施不‘縮水’。還有這個‘月調度、季通報’的考核機製,能倒逼地方政府落實政策,避免‘紙上談兵’。”
會議室裏的討論越來越熱烈,領導們紛紛肯定草案的實用性和針對性。張建軍放下草案,看著李澤嵐,語氣鄭重:“澤嵐,這份草案做得很好!你沒有停留在‘應對經濟風險’的宏觀層麵,而是把落腳點放在了‘農民增收、糧食安全’上,這才是農業政策的根本。你在基層待過,知道農民需要什麽,所以草案裏的每一條都‘接地氣’、能見效。”
他頓了頓,對在場的領導說:“我建議,下周就把這份草案報給部裏審議,同時征求主產區12省農業部門的意見。如果順利,爭取今年上半年出台實施,讓農民早點享受到政策紅利。”
聽到這話,李澤嵐心裏一陣激動——他想起河南太康縣的張大爺,想起青石鄉的馬曉陽,想起那些在田埂上盼著政策的農民,他們很快就能拿到更高的補貼,守住自己的耕地,靠種地過上更好的日子。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散會後,張建軍特意留住李澤嵐:“澤嵐,你這段時間的辛苦,大家都看在眼裏。這份草案不僅是一份政策文件,更是你‘為民務實’初心的體現。以後在政策製定上,要繼續保持這份‘接地氣’的勁頭,多去基層調研,多聽農民的聲音,這樣才能製定出真正惠及百姓的好政策。”
李澤嵐重重地點頭:“張司長,您放心,我一定會記住您的話,繼續紮根基層、服務農民,不辜負您的信任和期待。”
走出會議室,陽光透過窗戶灑在走廊上,溫暖而明亮。李澤嵐手裏握著領導簽字的草案修改意見,心裏滿是力量。他知道,這份草案的出台,隻是“築牢農業根基”的第一步,未來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——要跟蹤政策落地情況,要解決實施中出現的問題,要讓每一分補貼都真正用到農民身上。
回到辦公室,他立刻打開電腦,根據領導的意見修改草案。鍵盤敲擊聲再次響起,與窗外的鳥鳴交織在一起,像是一首為農民而唱的“希望之歌”。李澤嵐看著屏幕上的文字,仿佛看到了河南的麥田裏,張大爺拿著補貼款笑得合不攏嘴;看到了青石鄉的薯條合作社,馬曉陽帶領老鄉們擴大生產;看到了全國的農田裏,金黃的稻穀隨風起伏,農民們迎來了豐收的喜悅。
他知道,隻要守住農業這個“壓艙石”,隻要農民能安居樂業,就算麵對房地產泡沫等經濟風險,國家也能穩如泰山、從容應對。而他,會繼續在這條“為民服務”的道路上,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,用更多的好政策,守護農民的幸福,守護國家的穩定。
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