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6章 部長的注意

字數:3285   加入書籤

A+A-


    農業部辦公大樓,春風裹著暖意穿過走廊,產業司司長張建軍剛從部長辦公室出來,手裏那份《鞏固農業基礎應對經濟風險的若幹措施草案)》還帶著指尖的溫度。封麵上,部長趙德海的親筆批注——“政策要沾泥土,措施要貼民心”,字跡遒勁,像一塊沉甸甸的石頭,落進他心裏。
    方才在部長辦公室的場景還清晰在目。趙德海坐在紅木辦公桌後,老花鏡架在鼻尖,指尖逐頁劃過草案,目光在“糧食補貼提標”條款上停留許久:“每畝從60元提到150元,還加了‘雙掛鉤’機製,這個數,你們測算過?主產區10億畝耕地,光這一項每年就要多支出900億,財政能不能兜得住?”
    張建軍當時從容應答:“部長,我們算了筆細賬。2011年全國土地出讓金2.8萬億,按草案15比例提取耕地保護補償資金,能有4200億,70就有2940億,完全能覆蓋補貼增量。而且比對近五年糧食生產成本,150元剛好補上農資上漲缺口,農民種一畝小麥淨利潤能從750元漲到1200元,差不多趕上外出打一個月零工的收入——這樣才能留住人。”
    趙德海點點頭,又翻到“農村基建”部分,話鋒一轉:“1000個冷鏈倉儲中心、5000個鄉村電商服務站,基層會不會覺得是‘加碼’?我前幾天去山東調研,縣裏同誌說,有些政策看著好,落到下麵光填表就要半個月。”
    “這點我們早考慮到了。”張建軍解釋道,“草案明確‘補貼資金跟著項目走’,比如電商服務站,驗收合格後5萬元補貼直接打給村集體,不用層層審批。起草草案的年輕同誌李澤嵐,還特意加了‘基層創新’條款,允許地方根據實際調整,不搞‘一刀切’。”
    趙德海抬了抬老花鏡,眼神多了幾分探究:“李澤嵐?就是去年從青石鄉調上來的那個?他之前寫的河南補貼政策調研報告裏,‘農民盼政策像盼雨水,既要及時,還要澆透’,這話實在。”
    “是他。”張建軍順勢補充,“這孩子在基層待了三年,草案裏不少條款都是‘踩’出來的。‘30個工作日發放補貼’,是他跑了河南、安徽六個鄉鎮,跟著農辦同誌走完全流程定的時限;‘糧食價格指數保險’,他跟保險公司磨了半個月,才敲定‘成本+10利潤’的保底價,說不能讓農民‘受災又受窮’。”
    趙德海沒接話,拿起筆在草案扉頁“以農為基,方能禦風浪”下畫了道橫線,忽然笑道:“建軍,你看這‘風浪’二字,寫得有意思。現在外麵都說房地產是‘最大的灰犀牛’,可我看,農業才是‘定海神針’——隻要田裏有糧、農民有心,再大的風浪也掀不翻咱們的船。”他話裏帶了雙關,“這份草案不光是給農業‘築堤壩’,更是給幹部‘立樣子’:政策好不好,看是不是從農民地裏長出來;幹部行不行,看心裏是不是裝著農民。”
    臨走時,趙德海在“保障措施”頁簽下名字,遞回草案:“下周提交部務會審議,你牽頭匯報。把基層那些‘實在例子’帶上,別光念稿子。現在缺的,就是能把‘大政策’譯成‘農民話’、把‘紙上條款’變成‘田裏實惠’的幹部。”
    思緒回到辦公室,張建軍將草案攤在桌麵,看著上麵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跡——有的條款旁貼著便簽,寫著“河南太康縣:化肥均價年漲15”“青石鄉:冷鏈缺失致土豆損耗超10”,這些都是李澤嵐熬了無數夜晚、跑遍大半個主產區攢下的“實底”。
    “張司,您回來了?”李澤嵐抱著一摞調研問卷走進來,看到草案,腳步頓了頓,語氣帶著試探,“部長那邊……對草案還有意見嗎?”
    張建軍指了指對麵的椅子,聲音沉穩:“坐。部長逐頁做了批注,總體很認可。”他翻到“冷鏈倉儲中心”條款,“部長特別說這個規劃‘接地氣’,解決了糧農‘豐產不豐收’的老問題,還算了筆賬——1000個倉儲中心建成,每年能減少3產後損耗,相當於多收30億斤糧食,夠500萬人吃一年。”
    李澤嵐眼睛亮了亮,指尖不自覺攥緊衣角——這些數據,是他去年在黑龍江調研時,跟著糧農在倉庫蹲了三天算出來的,原本還擔心“投入大、見效慢”會被質疑,沒想到部長能看到民生價值。
    “但部長也提了要求。”張建軍話鋒一轉,“他說‘耕地保護補償’要細化地方責任,現在有些地方為了賣地把基本農田改商品房,表麵是‘發展經濟’,實則斷農民後路。部長強調,補償資金要‘直補到戶’,還要把耕地保護納入地方主官考核,完不成任務的扣減糧食風險基金。”
    他看著李澤嵐:“部長沒明說,但我能聽出來,他看重的不是條款多完善,而是起草人有沒有站在農民角度想問題。你寫的‘30個工作日發補貼’,他說‘農民等不起’;你加的‘基層創新’條款,他說‘不能用一把尺子量所有地方’——這些都是你在基層摸爬滾打悟出來的,比任何華麗表述都管用。”
    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    李澤嵐心裏一暖:“我就是覺得,政策離農民太遠不行。在青石鄉,老鄉們看不懂‘宏觀調控’,但知道‘種一畝地多拿90塊補貼’是實在的;不懂‘產業鏈延伸’,但知道‘土豆加工成薯條能賣高價’是好事。”
    “部長要的就是這個‘實在’。”張建軍身體微傾,語氣鄭重,“他說現在經濟領域有‘虛火’,房地產過熱、資本炒作,看著熱鬧實則根基不牢。但農業不一樣,隻要農民願意種地、地裏能長糧食,國家就有‘壓艙石’。這份草案不光是給農業‘築防線’,更是提醒咱們幹部——不管外麵風浪多大,都要守住‘為民務實’的根。”
    他沒提趙德海問起起草人、翻看河南調研報告的細節,隻道:“下周部務會我牽頭匯報,你把基層案例再整理下,特別是太康縣種糧戶的成本賬、青石鄉合作社的增收數據,我要把這些‘活例子’帶上去,讓大家知道這草案不是‘紙上談兵’。”
    李澤嵐用力點頭:“您放心,我今晚就整理好,每個案例都真實可查。”
    看著他離開的背影,張建軍低頭看向草案,陽光落在“以農為基,方能禦風浪”上,墨跡清晰堅定。他知道,這份帶著泥土氣息的草案,早已超出政策文件本身——它像一麵鏡子,照見了年輕幹部該有的模樣:不貪虛功、不圖虛名,隻把“為民”二字,刻在每一條政策裏,落在每一寸土地上。
    而李澤嵐回到辦公桌前,翻開河南調研筆記本,上麵記著張大爺的話:“俺種了一輩子地,就盼著政策能多想著俺們點。”他拿起筆,在頁邊寫下:“草案要落地,更要‘落心’——讓農民覺得政策是自己的,日子才有奔頭。”
    窗外春風拂過,吹動了桌上的草案,也吹暖了年輕幹部的心。他知道,路還長,但隻要守住這份初心,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,定能讓更多農民在田埂上收獲希望,在政策裏感受到溫暖。
    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