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8章 初次接觸圈子
字數:5653 加入書籤
2011年冬的北京,一場初雪過後,空氣裏還帶著未散的寒意。李澤嵐跟著蘇晴穿過東三環繁華的商圈,玻璃幕牆外的霓虹映在雪地上,折射出細碎的光。他們要赴林豆豆的約,地點選在一家藏在胡同裏的私房菜館——沒有醒目的招牌,隻在院門口掛著兩盞紅燈籠,推開斑駁的木門,才算真正走進這方小天地。
“澤嵐哥,蘇晴姐!”院壩裏傳來熟悉的聲音,林豆豆正站在葡萄架下,穿一件淺灰色的寬鬆針織衫,袖口隨意挽到小臂,露出腕間串著的深色木質手串,手裏還拿著個剛烤好的紅薯,熱氣騰騰的。他見兩人進來,笑著把紅薯遞過來:“剛在院裏的爐子上烤的,甜得很,先暖暖手。”
李澤嵐接過紅薯,指尖傳來溫熱的觸感,心裏瞬間少了幾分赴約前的拘謹。他之前聽蘇晴提過林豆豆的家境——父親在某央企任職,母親早年在文化部門工作,按說該是“圈子裏”的人,可蘇晴總說“豆豆跟別人不一樣,不愛摻和那些事”。如今一見,倒真覺得他身上沒有半分刻意的精致,反而透著股隨性的鬆弛。
“快進屋,裏麵暖和。”林豆豆引著他們走進正屋,推門時,一股混合著茶香和飯菜香的暖氣流撲麵而來。屋裏的陳設很簡單:靠牆擺著一組舊沙發,茶幾上放著一套粗陶茶具,牆上掛著幾幅手繪的農家小院圖,都是林豆豆自己畫的。已經有三個人坐在沙發上,聽到動靜都抬起身打招呼。
“給你們介紹下,這是阿凱,做戶外營地規劃的,上次跟你們提過的麥田露營項目,就是他牽頭弄的;這位是小雅,獨立設計師,專做老房子改造,村裏的民宿都是她設計的;還有老周,開了家小眾咖啡館,總愛折騰些農產周邊,比如用玉米須做茶包,用南瓜子做點心。”林豆豆介紹得簡單直白,隻說每個人在做的事,半句沒提“背景”“資源”這類標簽,“這位是李澤嵐,蘇晴姐愛人,在農業部做政策研究;蘇晴姐你們都認識,就不多說了。”
阿凱率先站起來,伸手跟李澤嵐握了握,他穿一件深藍色衝鋒衣,臉上帶著戶外曬出的健康膚色:“早聽豆豆說過澤嵐哥,常跑基層,正好我這露營項目遇到點問題,想跟你請教請教。”小雅也笑著點頭,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:“我最近在改一個村裏的老院,想加個農具展示區,不知道老鄉們會不會喜歡,也想聽聽你的意見。”
老周則起身給他們倒茶,粗陶茶杯裏泡著琥珀色的茶,他笑著說:“嚐嚐這個,是我托朋友從山裏收的野茶,沒什麽名氣,但口感不錯。”
李澤嵐坐在沙發上,手裏捧著熱茶,聽著幾人你一言我一語地聊起各自的事,心裏漸漸鬆了口氣。他原本以為,在北京的“聚會”總免不了繞著“人脈”“機會”打轉,可眼前這場卻完全不同——沒有“找某某辦事”的熟稔,沒有“資源交換”的暗示,隻有對具體事情的探討,對細節的打磨,像極了他在基層跟老鄉們聊“土豆怎麽種”“合作社怎麽運營”時的踏實。
“我那露營項目選在郊區的一個村子,旁邊就是大片麥田,想春天麥子綠的時候對外開放,讓城裏人體驗下住在麥田邊的感覺。”阿凱拿出平板電腦,打開項目規劃圖,指著其中一塊區域說,“但我怕踩政策紅線,比如能不能在麥田邊搭臨時帳篷?會不會占用耕地?還有,想跟村裏的農戶合作,讓他們提供農家飯、農耕體驗,收益怎麽分才合理,這些我都沒底。”
李澤嵐湊過去,認真看著規劃圖,手指點在麥田區域:“首先得明確土地性質,要是基本農田,絕對不能搭固定建築,臨時帳篷也得報備,不能破壞土壤;要是一般耕地,也要跟村裏簽好協議,保證不改變土地用途。跟農戶合作的話,建議按‘保底+分紅’的模式,比如農戶提供場地和服務,拿固定收益,項目盈利後再按比例分紅,這樣能保障他們的基本收入,也能調動積極性。”
他還想起之前在河南調研時遇到的類似案例,補充道:“我去年在太康縣見過一個‘農旅合作’的例子,農戶以土地入股,合作社負責運營,遊客體驗農耕、采摘的費用,農戶能分到三成,效果挺好的,既沒丟了種地的本,又多了份收入。你要是需要,我可以把那個合作社的聯係方式給你,你跟他們聊聊。”
阿凱眼睛一亮,連忙點頭:“太需要了!我正愁沒經驗參考,有實際案例照著學,心裏就有底了。”小雅也湊過來,拿出自己畫的民宿設計圖:“澤嵐哥,你看這個農具展示區,我想把老鄉們不用的犁、耙、紡車都擺進去,再配點老照片,不知道會不會顯得雜亂?還有,我想在院子裏種點蔬菜,讓住客能自己摘著吃,會不會給老鄉們添麻煩?”
“不會,老鄉們反而會高興。”李澤嵐笑著說,“我在青石鄉的時候,有老鄉把自家院子改成‘農家院’,就特意留了塊菜地,遊客摘菜要付錢,比直接賣菜賺得多,還能跟遊客拉近距離。農具展示區也挺好的,很多城裏孩子都沒見過這些老物件,既能漲見識,也能幫老鄉們留住點念想。不過你得跟老鄉們商量,哪些農具願意拿出來展示,別自己做決定,尊重他們的想法最重要。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小雅認真地記在筆記本上:“嗯,我下次去村裏,就跟老鄉們好好聊聊,再拍點照片,根據他們的意見改設計。”老周這時也開口了,手裏把玩著一個南瓜子形狀的茶寵:“我最近想做一款‘鄉村風味’的咖啡,用咱們本地的栗子磨成粉,跟咖啡豆混在一起烘培,不知道市場會不會接受?還有,想跟村裏的合作社合作,收他們種的栗子,幫他們多一條銷路。”
“這個想法挺好的,現在很多人喜歡‘原生態’‘本土化’的東西。”李澤嵐說,“不過你得注意品質把控,比如栗子的篩選、儲存,還有咖啡的口感調試,得多試幾次。跟合作社合作的話,要提前說好收購價格和標準,避免後期出現糾紛。我可以幫你問問我們單位負責農產品加工的同事,看看有沒有相關的技術指導資源,幫你把把關。”
幾人聊著聊著,服務員端著菜進來了:一盤熱氣騰騰的燉排骨,一碗炒青菜,一盤涼拌豆腐絲,還有一鍋玉米糝粥,都是家常味道。林豆豆笑著招呼大家:“別光聊工作了,快吃飯,這家的燉排骨是用院裏的爐子慢燉的,燉了三個多小時,特別香。”
吃飯的時候,話題也沒離開“農村”“項目”這些實在事。阿凱聊起自己第一次去村裏考察,被老鄉們拉著喝了三碗玉米酒,醉得差點忘了正事;小雅說自己為了畫好老房子的結構,在村裏住了半個月,每天跟著老鄉們一起下地、做飯;老周則笑著說自己第一次收栗子,被栗子殼紮得滿手都是傷,老鄉們還笑話他“城裏來的娃娃嬌貴”。
林豆豆偶爾插幾句話,大多是聊自己去村裏的趣事:“上次去阿凱的露營地,正好趕上老鄉們收麥子,我跟著一起割麥子,沒割幾下就累得直喘氣,老鄉們還教我怎麽用鐮刀才省力,最後還給我裝了一袋新收的麥子,讓我帶回來磨麵吃。”他說這些的時候,眼裏帶著真切的笑意,沒有半分“體驗生活”的刻意,反而像在說自己的家常事。
李澤嵐看著眼前的場景,心裏忽然覺得很溫暖。他來北京這段時間,每天麵對的是厚厚的調研數據、複雜的政策條款,接觸的是嚴謹的同事、嚴肅的領導,雖然充實,卻也難免覺得有些“緊繃”。而這場聚會,沒有層級之分,沒有利益牽扯,隻有一群人圍著“怎麽把農村的事做好”“怎麽幫老鄉們多賺點錢”的實在話題,聊得熱火朝天,讓他找回了在基層跟老鄉們相處時的那份輕鬆和踏實。
散場的時候,已經是晚上九點多了。雪又開始下了,細小的雪粒落在院子裏的紅燈籠上,顯得格外溫馨。林豆豆幫他們攔了輛車,手裏還拎著兩個布袋子:“這裏麵是老周做的栗子餅幹,還有阿凱從村裏帶回來的玉米糝,你們帶回去嚐嚐。下次有空,跟蘇晴姐一起去村裏玩,看看阿凱的露營地,逛逛小雅設計的民宿,再讓老鄉們給你們做頓地道的農家飯。”
坐進車裏,蘇晴看著李澤嵐手裏的布袋子,笑著說:“跟你想的不一樣吧?豆豆一直這樣,對家裏的‘圈子’不感興趣,反而喜歡跟阿凱、小雅他們一起,紮在農村做些實在事。他爸以前想讓他去體製內工作,他說‘我不是那塊料,還是做自己喜歡的事舒服’,後來就自己搗鼓這些鄉村項目,雖然賺不了大錢,但他開心。”
李澤嵐點點頭,看著窗外掠過的街景——胡同裏的路燈亮著暖黃的光,偶爾能看到有人提著剛買的菜回家,耳邊還能聽到遠處傳來的狗叫聲,這座繁華的城市裏,原來也藏著這樣安穩、踏實的角落。他語氣裏帶著幾分感慨:“挺好的,能守住自己的喜好,不被外界的東西裹挾,這樣活得自在。”
蘇晴握住他的手,輕聲說:“其實北京不隻有‘靠關係走捷徑’的圈子,也有很多像豆豆這樣的人,隻想安安穩穩做自己喜歡的事,不沾政治是非,不搞利益交換。他們有自己的小圈子,聊的是事,做的是實,雖然不起眼,卻也在為農村做貢獻。”
幾天後,李澤嵐在單位附近的咖啡館又遇到了林豆豆。他正坐在窗邊,對著電腦改露營項目的合作協議,麵前擺著一杯美式咖啡,旁邊還放著一本攤開的《農村土地承包法》。看到李澤嵐,他笑著招手:“澤嵐哥,過來坐會兒?我正對著這份協議頭疼,不知道‘土地用途管控’這一條寫得夠不夠嚴謹,怕以後出問題。”
李澤嵐走過去坐下,接過協議認真看著,指著其中一條說:“這裏可以再加一句‘乙方不得擅自改變土地的農業用途,不得破壞耕地質量,若違反,甲方有權解除協議,並要求乙方賠償損失’,這樣能更好地保障農戶的權益。還有‘收益分配’部分,要寫清楚結算時間和方式,比如按月結算還是按季度結算,通過銀行轉賬還是現金支付,避免後期出現糾紛。”
他還從包裏拿出一份自己整理的“農村合作協議模板”,遞給林豆豆:“這是我們單位參考過的模板,裏麵有很多細節條款,你可以照著改,要是還有不清楚的,隨時問我。”林豆豆接過模板,認真翻看著,語氣誠懇:“太謝謝了!我對這些政策法規一竅不通,有你幫忙盯著,我心裏就踏實多了。以前總覺得做農村的事簡單,真上手了才知道,處處都是學問,還得靠你們這些懂政策的人指點。”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“都是應該的。”李澤嵐笑著說,“不管是我們做政策的,還是你們做項目的,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農村更好,讓老鄉們更受益。大家互相幫忙,才能把事做好。”
林豆豆點點頭,又想起什麽似的:“對了,阿凱上周去那個太康縣的合作社取經了,回來跟我說收獲特別大,還跟他們簽了個初步的合作意向,想把他們的‘農旅合作’模式借鑒過來。小雅也跟村裏的老鄉們聊了農具展示區的事,老鄉們都特別願意,還主動提出要幫忙整理老物件。老周的栗子咖啡也試烘培了幾次,口感還不錯,下一步就跟村裏的合作社談收購栗子的事。”
“太好了,都是好消息。”李澤嵐由衷地為他們高興。看著林豆豆專注地修改協議的樣子,他忽然明白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——有人選擇在仕途上深耕,為製定好政策、落實好政策而努力;有人選擇在基層紮根,為老鄉們解決實際問題而奔波;也有人像林豆豆、阿凱、小雅、老周這樣,不沾政治是非,不追名逐利,隻守著自己的小圈子,做些自己喜歡且對農村有益的事。
這些不同的選擇,沒有高低之分,沒有對錯之別,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守護著“讓農村更好”的初心。而正是這些不同的力量匯聚在一起,才能讓農業更穩,讓農村更美,讓農民更富。
晚上回家,李澤嵐坐在書房裏,翻看著白天整理的調研數據,心裏格外平靜。窗外的雪還在下,無聲地覆蓋著這座城市的喧囂。他知道,未來的日子裏,他會繼續在農業部的崗位上,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好每一件事,把政策落到實處,把實惠帶給農民;也會繼續為林豆豆他們這樣踏實做事的人提供幫助,因為他明白,無論是哪種活法,“踏實”和“本心”,才是最珍貴的東西,也是讓日子越過越好的根本。
他拿起筆,在筆記本上寫下:“北京很大,圈子很多,但最珍貴的,是守住本心,做好實事。無論是製定政策,還是經營項目,隻要心裏裝著農村,裝著農民,就不會走偏方向。”
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