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9章 圈子思考
字數:2626 加入書籤
雪夜格外靜謐。李澤嵐坐在書房的窗前,手裏捧著那本1972年版的《資本論》,目光卻落在窗外——路燈下的積雪泛著柔和的光,偶爾有車輛駛過,留下兩道清晰的車轍,又很快被飄落的新雪覆蓋。白天和林豆豆他們聚會的場景,像電影片段一樣在腦海裏回放,讓他忍不住對“圈子文化”有了新的思考。
這段時間在北京,他聽了不少關於“圈子”的議論——有人說“圈子就是靠關係走捷徑”,有人說“沒圈子在京城寸步難行”,也有人說“圈子裏都是利益交換,沒什麽真心”。之前他對這些說法半信半疑,直到接觸了林豆豆和他的朋友,又想起蘇晴提起的那些“紅二代”故事,才慢慢覺得,“圈子”本身或許沒有那麽絕對的“好”與“壞”,關鍵要看圈子裏的人,以及彼此相處的底色。
他想起蘇晴曾跟他說過蘇明遠的老戰友——那位老將軍的兒子,沒有靠父親的光環進體製、謀高位,反而一頭紮進了山區,搞起了“教育幫扶”,在偏遠縣建了三所希望小學,還組織城裏的老師去支教。蘇晴說,那位“紅二代”每次跟蘇明遠聊天,聊的都是“怎麽改善山區教學條件”“怎麽讓孩子有學上”,從未提過“找關係”“要資源”的事。還有林豆豆,父親在央企任職,卻對“政治”“仕途”毫無興趣,隻喜歡跟朋友一起做農旅項目、幫村裏設計文創,一門心思撲在自己喜歡的事上,踏實又純粹。
李澤嵐忽然明白,很多紅二代、紅三代,從小在紅一代的耳濡目染下,其實是帶著“正直”“務實”的底色長大的。他們聽著父輩“為人民服務”的故事,看著父輩為國家建設奔波忙碌,這種“家國情懷”早已刻進了骨子裏。就像蘇明遠常說的“做人要對得起良心,做事要對得起百姓”,這種價值觀的傳承,比任何“人脈”“資源”都更能影響一個人的選擇。
當然,他也見過不一樣的例子。之前跟著張建軍去參加一次行業座談會,曾遇到過一位“紅三代”——開口閉口都是“我爺爺當年如何”“我爸認識某某領導”,聊項目時不談實際規劃,隻說“找某某打個招呼就能批”,眼神裏的浮躁和功利,與林豆豆他們的踏實形成了鮮明對比。還有一次,在單位樓下聽到兩個年輕人聊天,說“靠家裏的關係拿到了項目補貼,轉手就能賺一筆”,語氣裏的得意,讓他心裏很不是滋味。
這時他才意識到,“圈子”本質上是“人”的集合,而人是複雜的——有受父輩影響、堅守本心的,也有沉迷於光環、走捷徑的;有想靠自己踏實做事的,也有想靠關係投機取巧的。所謂“圈子文化”,其實是圈子裏的人共同形成的相處模式:如果圈子裏的人都踏實務實,那圈子的底色就是“做事”;如果圈子裏的人都功利浮躁,那圈子的底色就是“投機”。
他想起白天阿凱說的“找澤嵐哥請教,是因為知道你懂基層、靠得住”,想起小雅說的“跟你聊完,覺得心裏踏實,知道該怎麽跟老鄉們溝通”。林豆豆他們的“小圈子”,之所以讓人覺得舒服,不是因為有什麽“特殊資源”,而是因為彼此了解——知道對方是“真心想做農村事”的人,知道對方不會搞“利益交換”的小動作,所以才能放心地聊想法、找幫忙。
就像蘇明遠常說的“事情是靠人做的,識人比做事更重要”。從小一起長大的人,一起經曆過事的人,彼此了解性格、品行、能力,知道對方“靠不靠譜”“能不能擔事”,這種“了解”本身,其實是一種信任的基礎。比如林豆豆知道阿凱“做事踏實,不會糊弄老鄉”,所以願意跟他合作做露營項目;知道小雅“尊重農村文化,不會亂改老房子”,所以放心讓她設計民宿。這種基於“了解”的信任,比“陌生人之間靠關係搭線”要靠譜得多。
當然,“了解”也不是絕對的。李澤嵐想起之前在基層工作時遇到的一件事——他曾跟一個“老熟人”合作推廣土豆種植技術,對方一開始表現得“積極又靠譜”,可後來卻為了多拿補貼,虛報種植麵積,最後不僅沒幫到老鄉,還讓村裏損失了不少資金。這件事讓他明白,就算是“認識很久的人”,也可能因為利益誘惑而改變,“看錯人”的情況總會發生。
窗外的雪越下越大,李澤嵐合上書,指尖劃過封麵的燙金書名,心裏漸漸有了清晰的答案:對待“圈子文化”,不用刻意排斥,也不用盲目融入。關鍵是要守住自己的本心——如果遇到的是像林豆豆他們這樣,踏實做事、不沾功利的圈子,不妨多交流、多學習,在互相幫助中把事做好;如果遇到的是“靠關係、走捷徑”的圈子,也不用勉強自己迎合,守住“做事靠能力,交友靠真心”的底線就好。
他想起蘇晴說的“我爸總說,真正的人脈不是靠圈子混出來的,是靠做事攢出來的”。確實,無論是在農業部做政策,還是在基層幫老鄉,最終能讓人站穩腳跟的,不是“認識誰”,而是“能做什麽”“做得怎麽樣”。就像他現在能幫林豆豆他們解答政策疑問,能給阿凱推薦合作案例,不是因為“圈子”,而是因為他在基層摸爬滾打積累的經驗,是他對農業政策的熟悉和對農民的真心。
夜深了,書房裏的台燈依舊亮著。李澤嵐拿起筆,在筆記本上寫下:“圈子是人的集合,底色由人定。有堅守初心的純粹,也有追名逐利的浮躁;有基於了解的信任,也有因利而變的失望。不必糾結於‘要不要進圈子’,而要專注於‘做什麽樣的人’——守得住正直,扛得起責任,靠本事做事,靠真心待人,自然能遇到同頻的人,做成該做的事。”
寫完這段話,他心裏格外踏實。他知道,未來在北京的日子裏,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“圈子”,還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,但隻要守住這份“本心”,專注於把農業政策落到實處,把農民的事辦紮實,就不會被“圈子文化”裹挾,也能在複雜的環境裏,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、踏實而堅定的路。
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