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0章 閑聊
字數:3028 加入書籤
農業部辦公樓,午休時間的茶水間總飄著淡淡的茶香。李澤嵐端著搪瓷杯去接熱水,剛走到門口,就聽見綜合處老陳和政策研究室小吳的聊天聲,兩人圍著暖氣爐,話題正繞著“紅二代”打轉。
“昨兒跟老戰友喝酒,他兒子現在開新能源公司,年營收都過億了。”老陳呷了口茶,語氣裏帶著感慨,“想當年他爸是師級幹部,要想讓孩子進體製,隨便托個關係就能進好單位,結果人偏不,說‘靠家裏的光環沒出息,得自己闖’。”
小吳捧著保溫杯湊上前:“我也發現了,好多紅二代都不進體製,反而紮進商界、學界。是不是因為紅一代大多在體製內,位置就那麽多,後輩擠進去容易起摩擦?”
“這話說到根上了。”老陳手指敲了敲杯沿,“紅一代為國家打拚一輩子,不少在關鍵崗位,要是後輩都往體製裏擠,不僅‘僧多粥少’,還容易落‘任人唯親’的話柄。倒不如分流到其他領域,各憑本事吃飯,既避了嫌,也能在別處做貢獻。”
李澤嵐接水的動作頓了頓,想起蘇晴前幾天跟他聊的“名字講究”——林豆豆的疊字名,蘇晴說“家裏老人覺得疊字透著平和,不想讓他沾政治是非”。這時就聽老陳繼續說:“你沒注意嗎?有些紅二代、紅三代的名字,不是疊字就是特樸素的,比如‘萌萌’‘樂樂’,跟那些刻意取‘大氣’名字的不一樣。這其實是種默契,暗示著不往體製核心擠,不給家裏添麻煩,也不搞特殊化。”
小吳恍然大悟:“難怪我認識個紅三代叫‘朵朵’,男生叫這名字挺特別,現在在做環保公益,從不提家裏背景。原來還有這層意思!”
“而且這些孩子大多沒丟家風。”老陳語氣鄭重了些,“我那老戰友的兒子,公司再大,也沒忘幫老家修橋建學校;還有個做農產品貿易的,專門幫貧困縣賣特產,不賺差價,就為讓老鄉多落點實惠。他們雖不在體製,實事可沒少做。”
李澤嵐端著熱水悄悄退出去,回到辦公室,指尖還留著杯壁的暖意。茶水間的對話像一把鑰匙,讓他對“紅二代不進體製”“名字疊字”的說法有了更真切的理解——這不僅是“位置多少”的現實考量,更是一種“避嫌”的自覺,一種“不靠父輩、憑本事立足”的默契。
正琢磨著,手機響了,是蘇晴發來的消息:“今晚加班改鄉村教育的稿子,晚點回家,你不用等我。”後麵還附了張照片——她趴在報社的辦公桌上,麵前攤著一摞采訪筆記,筆記本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批注,手邊的咖啡已經涼了。
李澤嵐看著照片,心裏泛起一陣暖意。蘇晴是《鄉村振興報》的記者,當初畢業時,有機會進體製內的清閑單位,卻偏偏選了跑基層的記者崗,用她的話說:“我想親眼看看鄉村的變化,把老鄉們的故事寫出來,比坐在辦公室裏更有意義。”
這兩年,蘇晴跑遍了北京周邊的十幾個區縣,寫過“山區教師堅守三十年”的報道,幫滯銷的果農找過銷路,還跟蹤報道過鄉村民宿的發展困境。有次她去河北淶源采訪,為了了解山區孩子的上學路,淩晨五點就跟著孩子一起走山路,來回走了四個多小時,回來後腳磨起了泡,卻笑著說:“知道了孩子們的難,寫出來的稿子才夠真。”
李澤嵐想起蘇明遠曾說的“家風不是說出來的,是做出來的”——蘇晴選擇做基層記者,不沾父親的光環,用筆記錄鄉村、幫助農民,其實就是對“踏實做事、為民著想”家風的傳承。就像林豆豆用農旅項目幫村裏增收,那些在商界做實事的紅二代幫老家建設,他們雖在不同領域,卻都守著同一份“初心”。
當然,他也見過不一樣的例子。之前蘇晴采訪時遇到過一個借父輩名義搞“鄉村振興項目”的紅二代,表麵是建民宿,實則是違規占用耕地蓋別墅,蘇晴暗訪後寫了報道,曝光了問題,最後項目被依法叫停。還有一次,他在行業會議上遇到個“紅二代”,張口閉口“我能拿到特殊政策”,想拉他一起搞“農業補貼套利”,被他嚴詞拒絕。
這時他才明白,不管是進體製還是在商界、學界,關鍵不在於“在哪”,而在於“做什麽”。能守住家風、拒絕誘惑的,會在各自領域發光發熱;而沉迷於身份光環、追逐利益的,終究會栽跟頭。
下午快下班時,張建軍拿著一份《區域補貼係數完善方案》走進來,笑著說:“澤嵐,你這方案裏‘寒地、鹽堿地差異化補貼’的思路,部裏很認可,下周就發地方征求意見。你能想到結合基層調研數據細化,說明是真把農民的事放在心上了。”
李澤嵐接過方案,指尖劃過“黑龍江寒地補貼係數1.5”“河北鹽堿地1.3”的字樣,心裏格外踏實。他忽然覺得,不管是自己在農業部打磨政策,還是蘇晴在報社寫基層報道,林豆豆在鄉村做農旅項目,本質上都是在做同一件事——用自己的方式,為農民、為鄉村辦實事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晚上回家,李澤嵐燉了蘇晴愛喝的排骨湯,等她到十點多,才聽見鑰匙開門的聲音。蘇晴一臉疲憊,卻眼睛發亮:“今天采訪到個好故事!房山有個返鄉青年,用直播幫村裏賣核桃,三個月賣了八十多萬,老鄉們都快把他當救星了,我得趕緊把稿子寫出來,讓更多人知道!”
李澤嵐把熱好的湯端給她,笑著說:“別急,先喝湯暖暖身子。你寫的這些故事,比任何‘圈子’‘人脈’都管用,能真正幫到老鄉。”
蘇晴喝著湯,抬頭看著他:“其實我跑基層時發現,老鄉們不管你是什麽背景、在哪個圈子,隻看你是不是真幫他們做事。就像你做的補貼政策,他們可能不懂‘係數’是什麽,卻知道‘今年補貼比去年多了’,這就夠了。”
李澤嵐點點頭,心裏忽然變得格外清晰。所謂“圈子”“身份”“名字”,終究是外在的標簽。真正能讓人贏得尊重、實現價值的,永遠是踏實做事的態度,是“為民著想”的初心。
窗外的雪又開始下了,細小的雪粒落在窗玻璃上,無聲無息。李澤嵐看著蘇晴認真整理采訪筆記的側臉,心裏充滿了力量。他知道,未來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“圈子”,聽到各種各樣的議論,但他和蘇晴都會守著各自的初心——他在農業部把政策做紮實,她在報社把基層故事寫真切,用最樸素的方式,做最實在的事,這就夠了。
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