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1章 京都過年

字數:3438   加入書籤

A+A-


    2012年除夕,北京的雪在清晨六點準時停了。李澤嵐站在四合院的廊下,看著簷角垂落的冰棱被初陽鍍上一層淺金,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口袋裏的手機——屏幕裏存著老家青川縣的號碼,這是他和蘇晴結婚後第一次在外過年,也是他三十年來頭一回沒在父母身邊守歲。
    “站這兒看什麽呢?手都凍紅了。”蘇晴端著兩杯熱豆漿走出來,把其中一杯塞進他手裏,杯壁的溫度透過掌心蔓延開來。她穿著米白色的羽絨服,圍巾上還沾著廚房的麵粉,“剛跟咱爸蘇明遠)一起包了餃子,白菜豬肉餡的,知道你愛吃,特意多放了點薑末。”
    李澤嵐接過豆漿,看著蘇晴鼻尖上的薄汗,心裏泛起一陣暖意。年前部裏臨時通知要梳理基層反饋數據,為年後“區域補貼係數”方案落地做準備,他原本訂好的返鄉車票隻能退掉。蘇晴知道他惦記父母,主動提出一起給老家打電話,還提前寄了北京的烤鴨和糖炒栗子,連他母親愛喝的茉莉花茶都備齊了。
    “該給爸媽打電話了,這會兒他們估計正煮餃子呢。”蘇晴拉著他走進堂屋,紅木八仙桌上已經擺好了幾碟小菜:涼拌木耳、醬牛肉、炸花生,都是北方過年常吃的開胃菜。李澤嵐坐在桌前,深吸一口氣按下撥號鍵,電話剛響兩聲,就傳來母親熟悉的聲音,帶著幾分急切:“嵐娃,是你不?聽你爸說你們今年不回來了,年夜飯吃的啥呀?”
    “媽,我們吃餃子呢,蘇晴包的,跟您做的一個味兒。”李澤嵐盡量讓語氣聽起來輕鬆些,可眼眶還是忍不住發熱,“您跟我爸別太累,餃子別煮太多,剩下的放冰箱,別吃涼的。”
    電話那頭傳來鍋蓋掀開的聲響,父親的聲音緊接著傳來:“你媽昨天就去後山砍了鬆柏枝,把院子掃得幹幹淨淨,你小時候貼的那副‘五穀豐登’春聯,我還找出來掛在堂屋呢。你放心,我們老兩口好得很,昨天你王嬸還送了碗扣肉過來,比你媽做的還香。”
    “爸,雪天路滑,您別出去串門了,要是想買東西,就讓村裏的小賣部送上門。”李澤嵐想起小時候過年,父親總帶著他在院子裏放鞭炮,母親在廚房忙碌的身影,那些畫麵清晰得仿佛就在昨天,“等開春我跟蘇晴回來看你們,到時候咱們一起去山上挖春筍,再去鎮裏吃你愛吃的羊肉麵。”
    “哎,好,好!”父親的聲音裏帶著笑意,“你們在那邊好好過年,別惦記家裏。蘇晴是個好姑娘,你可得好好待人家,別總讓她操心。”
    蘇晴湊到手機旁,笑著說:“爸媽,我給你們寄的東西收到了吧?烤鴨記得熱透了再吃,糖炒栗子別給我爸多吃,他血糖高。年後我跟澤嵐一起回青川,嚐嚐媽做的臘肉,澤嵐總說您做的比我燉的好吃。”
    “收到了收到了,蘇晴這孩子有心了!”母親的聲音裏滿是歡喜,“臘肉我早就熏好了,掛在房梁上呢,就等你們回來吃。你們在北京好好的,別太累著,澤嵐做政策研究費腦子,你多給他做點補身體的。”
    掛了電話,李澤嵐還握著手機,指腹殘留著屏幕的溫度。蘇晴輕輕拍了拍他的後背:“別想家了,晚上咱們跟咱爸一起守歲,我還買了你愛吃的煙花,等會兒去院裏放。”正說著,蘇明遠從書房出來,手裏拿著兩副紅包,紅色的封麵上繡著“吉祥如意”的字樣:“澤嵐,蘇晴,過年了,討個好彩頭。”
    他把其中一個紅包遞給李澤嵐,笑著補充:“這裏麵除了壓歲錢,還有我整理的老農業政策資料,是當年我在農村調研時記的筆記,裏麵提到過不同地區的補貼差異,說不定對你完善方案有幫助。”
    李澤嵐接過紅包,指尖觸到裏麵厚厚的紙張,心裏滿是感動。蘇明遠雖然在發改委任職多年,卻從不擺長輩架子,反而總把“做事要踏實”“要為農民著想”掛在嘴邊。之前他寫補貼方案時,蘇明遠還特意幫他梳理了曆年的政策文件,提醒他“要結合基層實際,別坐在辦公室裏拍腦袋”。
    晚飯時,四合院的燈籠都亮了起來,暖黃的光透過窗欞灑在飯桌上。桌上的菜冒著熱氣:燉得酥爛的羊蠍子,肉質鮮嫩,湯汁濃鬱;金黃的炸春卷,咬一口滿是韭菜雞蛋的香味;鮮美的清蒸魚,魚眼明亮,寓意著“年年有餘”;還有蘇晴特意做的青川風味辣炒臘肉,肥瘦相間,帶著柴火的香氣。
    蘇明遠打開一瓶珍藏的老酒,給李澤嵐和自己各倒了一杯,酒液清澈,散發著醇厚的酒香:“今年是澤嵐第一次在咱家過年,也是你們小兩口結婚後第一個年,咱們今天喝兩杯,算是正式把澤嵐當成一家人。”他舉起酒杯,眼神鄭重,“祝咱們新的一年,都能把該做的事做好,把該幫的人幫到,不辜負自己,也不辜負老百姓的期待。”
    “爸,您放心,我一定好好做政策,不辜負您的囑咐。”李澤嵐舉起酒杯,跟蘇明遠碰了一下,酒液入喉,帶著一絲辛辣,卻讓人心裏暖暖的。
    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    飯桌上,蘇明遠聊起早年在農村調研的故事:“我年輕時去河北農村,看到老鄉們種麥子靠天吃飯,遇到旱年就顆粒無收,心裏特別不是滋味。後來咱們國家開始搞農業補貼,雖然一開始錢不多,但老鄉們的積極性明顯高了。現在你們年輕人接過擔子,要多去基層看看,知道老鄉們真正需要什麽,政策才能落到實處。”
    蘇晴也說起年後的計劃:“我打算去陝西采訪鄉村電商,聽說那邊有個村靠賣蘋果脫貧,老鄉們不僅蓋了新房,還建了幼兒園。我想把他們的故事寫出來,讓更多人知道鄉村的變化,也幫其他村子借鑒經驗。”
    李澤嵐聽著父子倆的話,心裏漸漸有了清晰的方向。他想起年前整理的調研數據:河南太康縣的種糧戶,因為補貼政策調整,每畝地能多賺120元;黑龍江的合作社,因為冷鏈補貼落地,土豆損耗率下降了15。這些看似微小的變化,背後是無數農民的期盼,也是他工作的意義所在。
    窗外的鞭炮聲漸漸密集起來,煙花在夜空綻放出五彩的光,把四合院的雪映照得格外明亮。蘇晴拉著李澤嵐去院裏放煙花,她舉著煙花棒,笑著轉圈,火星在雪地上留下細碎的光點。李澤嵐站在一旁看著她,忽然覺得,“家”從來不是一個固定的地方,而是有牽掛的人、有踏實的事,無論在哪,都能感受到的溫暖。
    守歲到半夜,蘇明遠回房休息後,李澤嵐和蘇晴坐在堂屋的爐火旁,手裏捧著熱茶水。“其實我今天給媽打電話時,她偷偷跟我說,怕你在這邊不習慣。”蘇晴靠在他肩上,聲音輕輕的,“她說你從小就戀家,第一次在外過年,肯定會想家。”
    李澤嵐握住她的手,輕聲說:“有你在,有咱爸在,這裏就是我的家。而且我知道,我現在做的事,也是在幫更多像咱爸媽一樣的農民,讓他們的日子過得更好,這樣就算不回去,心裏也踏實。”
    窗外的雪又開始下了,細小的雪花落在窗玻璃上,無聲無息。李澤嵐看著爐火跳動的火焰,想起年後要推進的工作:完善補貼方案、對接地方農業部門、組織基層培訓……他知道,這個除夕雖然沒有在老家度過,卻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初心——在農業部的崗位上,把每一條政策落到實處,把每一份溫暖送到農民心裏,這才是對家人最好的回報,也是對自己肩上責任最好的擔當。
    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