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2章 初二

字數:3823   加入書籤

A+A-


    大年初二的北京,胡同裏還飄著鞭炮的餘味,空氣裏混合著糖炒栗子的甜香和煤爐的煙火氣。李澤嵐跟著蘇晴走出四合院,車已經在門口等著了,今天要去赴蘇晴發小周妍的約,地點選在南鑼鼓巷附近的一家私房菜館,據說老板是周妍的遠房親戚,做的北方家常菜格外地道。
    “周妍說今天還有幾個報社的老同事,都是以前跟我一起跑基層的,你別拘束,他們人都特別好。”蘇晴坐在副駕駛座上,轉頭跟李澤嵐說,手裏還拿著給周妍孩子準備的禮物——一套木質的玩具積木,“周妍的兒子剛滿周歲,叫樂樂,特別可愛,上次視頻的時候還對著我笑呢。”
    李澤嵐點點頭,看著窗外掠過的街景。路邊的商鋪大多關著門,隻有少數幾家小吃店開著,門口掛著紅燈籠,透著過年的熱鬧。他想起蘇晴之前跟他說過,周妍是她在《鄉村振興報》時的同事,兩人一起跑過不少基層,後來周妍結婚生子,就轉做了編輯,不再跑一線采訪了。
    車停在私房菜館門口,李澤嵐剛下車,就看見周妍站在門口揮手。她穿著紅色的羽絨服,懷裏抱著一個胖乎乎的孩子,身邊站著丈夫陳陽,手裏拎著一大袋水果。“蘇晴!澤嵐!可算等著你們了!”周妍快步迎上來,把孩子遞到陳陽懷裏,拉著蘇晴的手笑,“快進去,包廂裏都等著呢,都是咱們報社的老熟人。”
    李澤嵐跟著他們走進菜館,木質的門簾掀開,一股混合著醬香和年味的熱氣撲麵而來。包廂裏已經坐了三個人:剛入職不久的年輕記者小林,穿著粉色的毛衣,手裏還拿著筆記本;攝影記者老鄭,背著他那台不離身的相機;還有編輯王姐,正笑著整理桌上的零食。
    “澤嵐哥好!蘇晴姐好!”小林率先站起來打招呼,眼睛亮晶晶的,“上次蘇晴姐寫的《鄉村合作社如何破局》那篇報道,您給的政策解讀特別有用,我後來寫《農產品電商發展現狀》時,還參考了您整理的數據呢。”
    “都是應該的,你們跑基層不容易,能幫上忙就好。”李澤嵐笑著點頭,在蘇晴身邊坐下。他注意到小林的筆記本上記滿了密密麻麻的字,還有不少手繪的表格,能看出是個認真踏實的姑娘。
    “澤嵐,早就聽蘇晴說你在農業部做政策研究,還跑過不少基層,以後可得多給我們提供點素材。”老鄭放下相機,笑著說,“上次我去河南采訪,看到老鄉們因為補貼政策調整,每畝地多賺了不少,心裏特別高興,就是很多老鄉還不知道怎麽申請補貼,你們以後可得多宣傳宣傳。”
    “放心,年後我們推進‘區域補貼係數’方案時,會跟地方農業部門合作,多組織培訓,把政策講透,讓老鄉們知道有哪些補貼、怎麽申請。”李澤嵐端起茶杯,喝了一口溫熱的茶水,“其實很多政策都是好的,就是信息不對稱,老鄉們不知道,咱們得幫他們把‘信息橋’搭起來。”
    菜很快上齊了,紅燒肘子、糖醋排骨、小雞燉蘑菇、四喜丸子,都是北方過年常吃的硬菜,滿滿一桌子,透著熱鬧。周妍一邊給孩子喂輔食,一邊跟蘇晴聊起報社的事:“你走之後,咱們部門又招了兩個新人,都挺能吃苦的。上次小林跟老鄭去河北采訪,跟著老鄉在地裏挖了一天紅薯,回來渾身是泥,卻寫了篇特別接地氣的報道,讀者反響特別好。”
    蘇晴眼裏帶著欣慰:“挺好的,基層記者就得沉下去,跟老鄉們同吃同住,才能寫出真東西。我記得咱們以前去山西采訪,在老鄉家住了半個月,每天跟著他們下地幹活,回來累得倒頭就睡,可寫出來的報道卻特別有力量。”
    “可不是嘛!”王姐接過話頭,語氣裏帶著感慨,“現在很多年輕記者都怕吃苦,不願意跑基層,總想著在辦公室裏找素材。其實隻有真正到了農村,看到老鄉們的生活,才能明白鄉村振興不是一句空話,也才能寫出有溫度的報道。”
    陳陽是做建築設計的,平時很少參與他們的話題,今天卻主動開口:“我最近在做一個古村落保護項目,發現很多村子想搞旅遊開發,卻不知道怎麽平衡保護和盈利,擔心破壞了古村落的原有風貌,又怕賺不到錢,老鄉們不願意參與。澤嵐,你們農業部有沒有相關的政策,能支持這種古村落保護與旅遊開發結合的項目?”
    李澤嵐放下筷子,認真回答:“部裏去年出台了《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》,裏麵明確提到古村落保護要堅持‘修舊如舊’的原則,不能破壞原有風貌。同時,對於古村落發展鄉村旅遊,還有專項補貼,重點支持民俗體驗、非遺傳承這些業態,既能保護文化,又能讓農民增收。我回頭把文件發給你,你可以參考一下,要是有不清楚的地方,隨時問我。”
    “太好了!有政策支持,我們做項目也更有底氣了。”陳陽高興地說,“我之前還擔心政策不允許,不敢輕易推進,現在看來,隻要符合要求,就能申請補貼,還能幫老鄉們增收,真是一舉兩得。”
    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    飯桌上的話題漸漸熱鬧起來,從鄉村報道聊到農業政策,從孩子教育聊到年後計劃。小林說年後想跟著蘇晴去陝西采訪,看看鄉村電商是如何幫助老鄉們打開銷路的;老鄭計劃去黑龍江,拍攝《寒地種糧戶的冬日生活》,記錄老鄉們如何應對嚴寒,保障糧食安全;王姐則打算策劃一個“鄉村振興帶頭人”係列報道,挖掘那些為鄉村發展做出貢獻的普通人。
    “我年後打算跟陳陽一起,去他做項目的古村落看看,寫一篇《古村落保護與旅遊開發的平衡之道》,說不定還能幫他們宣傳宣傳,吸引更多遊客。”周妍笑著說,眼裏滿是期待,“雖然我現在不跑一線采訪了,但還是想為鄉村做點事。”
    吃到一半,蘇晴拿出手機,給大家看她年前采訪時拍的照片:山區孩子在新教室裏讀書的樣子,眼裏滿是對知識的渴望;老鄉們用電商賣蘋果時的笑臉,透著豐收的喜悅;合作社的大棚裏掛滿了草莓,鮮紅欲滴。“這些都是我今年最珍貴的收獲,”蘇晴笑著說,“年後我想把這些照片做成相冊,送給老鄉們,讓他們也看看自己的故事有多棒,也讓更多人知道鄉村的變化。”
    李澤嵐看著蘇晴眼裏的光,心裏滿是驕傲。他想起自己年前整理的調研數據,那些冰冷的數字背後,是無數農民的期盼和努力,而蘇晴用她的筆和鏡頭,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,讓更多人關注鄉村、了解鄉村,這也是一種力量。
    “蘇晴,你這照片拍得真好,回頭給我幾張,我可以用來做報道的配圖。”老鄭拿出相機,笑著說,“這些照片比我拍的還接地氣,更能打動人。”
    “沒問題,回頭我整理好發給你。”蘇晴點頭答應,又跟大家聊起了年後的采訪計劃,氣氛格外熱烈。
    散場時,已經是下午三點多了。周妍抱著孩子送他們到門口,笑著說:“年後有空再聚,到時候讓澤嵐哥再給我們講講農業政策,咱們也多學點知識,寫稿更有底氣。”
    “沒問題,隨時找我。”李澤嵐點點頭,跟陳陽握了握手,“古村落項目要是有需要幫忙的地方,盡管開口。”
    坐進車裏,蘇晴靠在李澤嵐肩上,臉上帶著滿足的笑意:“跟朋友們一起聊天真開心,大家都在為鄉村做事,感覺特別有力量。以前我總覺得自己一個人做不了太多事,現在發現,隻要大家一起努力,就能讓鄉村變得更好。”
    李澤嵐握住她的手,看著窗外掠過的紅燈籠,輕聲說:“是啊,鄉村振興不是一個人的事,需要政策的支持,需要媒體的宣傳,需要每個人的努力。隻要我們心裏裝著老鄉,一步一步做,就能讓鄉村的路越走越寬,讓老鄉們的日子越過越好。”
    車緩緩駛離私房菜館,胡同裏的鞭炮聲還在斷斷續續地響著,透著過年的熱鬧。李澤嵐看著蘇晴熟睡的側臉,心裏忽然覺得很踏實。他知道,未來的日子裏,他會繼續在農業部的崗位上,把政策落到實處;蘇晴會繼續用她的筆,記錄鄉村的變化;而他們的朋友們,也會在各自的領域,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。大家朝著同一個目標努力,這就是最珍貴的“初心”,也是最溫暖的“同行”。
    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