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4章 蜜月旅遊
字數:5232 加入書籤
大年初六的北京南站,晨光穿透玻璃穹頂,給候車大廳裏的紅燈籠鍍上一層柔光。李澤嵐一手拖著塞得滿滿當當的行李箱,一手緊緊牽著蘇晴,指尖傳來她掌心的溫度——這趟推遲了半年的蜜月旅行,終於要在春節的餘溫裏啟程。
“票都放好啦?別像上次出差似的,把車票落辦公室。”蘇晴仰頭看他,眼裏帶著笑意,手裏還提著一個裝著保溫杯和零食的帆布包。去年秋天兩人結婚時,李澤嵐剛調入農業部政策研究室,正趕上全國農業補貼政策摸底調研,每天抱著成摞的報表加班到深夜,原定的蜜月計劃一推再推。蘇晴從不說抱怨的話,隻是悄悄在手機備忘錄裏存滿了“華東五市攻略”,連哪家生煎包最地道、哪個園林適合拍剪影都標注得清清楚楚。
“放心,這次專門放在內兜,丟不了。”李澤嵐幫她理了理被風吹亂的劉海,從背包裏拿出她愛吃的草莓幹,“路上墊墊,到上海咱們就去吃生煎。”檢票口前,兩人隨著人流踏上高鐵,找到靠窗的座位坐下。蘇晴迫不及待地打開平板電腦,調出她做的旅行計劃表,用不同顏色的熒光筆標注著行程:“第一天先到上海,住兩晚,下午逛外灘,晚上吃生煎;第二天去豫園,下午坐高鐵去蘇州,住平江路旁邊的民宿,第三天上午逛拙政園,下午聽評彈……”
她絮絮叨叨地說著,眼睛亮晶晶的,像藏著星星。李澤嵐側耳聽著,偶爾點頭應和,心裏滿是柔軟的愧疚。這半年來,他早出晚歸,連蘇晴生日都隻是在辦公室樓下買了個小蛋糕。有一次加班到淩晨三點回家,推開門看到蘇晴趴在餐桌上睡著了,手裏還握著給他剝好的橘子,那一刻他就暗下決心,一定要借著春節假期,好好陪她補上這段蜜月。
高鐵緩緩駛出北京,窗外的景色從林立的高樓變成白雪覆蓋的田野。蘇晴靠在窗邊,看著遠處村莊裏掛著的紅燈籠,忽然感慨:“你看,咱們老家這會兒,我媽肯定在跟鄰居們一起包餃子。”李澤嵐握住她的手,輕聲說:“等開春不忙了,咱們回青川看爸媽,帶你去山上挖春筍。”蘇晴笑著點頭,把臉貼在他的肩上:“好啊,還想嚐嚐媽做的臘肉,比北京賣的香多了。”
四個多小時的車程,在兩人的閑聊和蘇晴的“攻略講解”中很快過去。下午三點多,高鐵抵達上海虹橋站。走出車站,一股帶著濕潤氣息的暖風撲麵而來,和北京幹燥的寒冷截然不同。李澤嵐打了輛車,按照蘇晴的要求,直奔外灘附近的老巷民宿——推開窗戶,就能看到黃浦江麵上緩緩駛過的遊船。
放下行李,兩人簡單收拾了一下,就沿著南京東路往外灘走。街道兩旁的商鋪還掛著春節裝飾,紅燈籠和中國結在微風中搖晃,蘇晴像個孩子一樣,拉著李澤嵐的手,一會兒指著櫥窗裏的蘇式糕點,一會兒停下來看路邊藝人畫糖畫。“你看那個糖畫龍,跟咱們小時候廟會上的一模一樣!”她興奮地指著一個正在作畫的藝人,李澤嵐笑著給她買了個小兔子形狀的糖畫,看著她小心翼翼地舔著,嘴角沾了點糖霜,忍不住伸手幫她擦掉。
走到外灘時,夕陽正好斜照在江麵上,給江水鍍上一層金箔。江對岸的東方明珠塔、上海中心大廈鱗次櫛比,而靠近岸邊的老建築則帶著歐式風情,穹頂、廊柱、雕花,每一處都透著曆史的厚重。蘇晴拉著李澤嵐沿著觀景台慢慢走,一邊走一邊拍照,還讓他幫自己和和平飯店的綠色屋頂合影。“聽說這裏以前是上海最洋氣的地方,老電影裏總拍這兒。”她仰頭看著建築上的時鍾,眼裏滿是向往。
晚上,兩人拐進巷子裏一家開了二十多年的生煎包店。小店隻有五六張桌子,牆上貼滿了老顧客的留言,老板是一對五十多歲的夫妻,見他們進來,熱情地招呼:“兩位來點啥?生煎剛出鍋,帶湯汁的!”蘇晴點了兩份生煎、一碗牛肉湯,很快,金黃酥脆的生煎包端上來,咬一口,鮮美的湯汁在嘴裏散開,蘇晴吃得眼睛都眯了起來:“太好吃了,比北京的生煎鮮多了!”
李澤嵐看著她開心的樣子,自己也覺得胃口大開。老板坐在旁邊包生煎,笑著跟他們聊天:“小兩口是來旅遊的吧?過年期間上海人少,玩著舒服。我們家這生煎,好多老顧客從外地來,就為這一口。”蘇晴點點頭,好奇地問:“老板,你們這生煎的肉餡有啥講究嗎?”老板笑著說:“得用當天的豬前腿肉,加皮凍,這樣煎出來才有湯汁,火候也得把控好,大火煎底,小火燜,外皮才酥。”
吃完生煎,兩人沿著老巷子往民宿走。巷子裏的路燈是複古款式,暖黃的光透過樹葉灑在地上,偶爾有居民牽著狗經過,笑著跟他們打招呼。蘇晴忽然停下腳步,指著牆上的塗鴉:“你看,畫的是老上海弄堂生活,好有煙火氣。”李澤嵐順著她指的方向看去,塗鴉裏有穿著旗袍的女子、推著自行車的小販,還有坐在門口乘涼的老人,像一幅生動的生活畫卷。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第二天一早,兩人吃過早飯,就坐高鐵前往蘇州。不到一個小時,列車抵達蘇州站。走出車站,一股江南水鄉的氣息撲麵而來——和上海的繁華喧囂不同,蘇州的街道兩旁是白牆黛瓦的建築,河道裏的烏篷船緩緩駛過,船頭掛著的紅燈籠隨風搖晃,透著溫婉寧靜的韻味。
“這裏也太好看了吧,像畫裏一樣!”蘇晴興奮地拉著李澤嵐,站在車站廣場的牌坊下拍照。李澤嵐看著眼前的景象,心裏也泛起一陣新奇——他以前去基層調研,大多是北方的平原農村,或是西南的山區村落,像蘇州這樣“水在城中、城在水中”的景象,還是第一次真切感受到。
兩人打車直奔提前訂好的民宿,就在平江路邊上,推開院子門,就能看到一條潺潺的小河,河上橫跨著一座石板橋,橋上坐著幾位老人在曬太陽。民宿老板是個四十多歲的大姐,笑著迎上來:“兩位是來度蜜月的吧?房間給你們留了臨河的,推開窗就能看到河景。”
放下行李,兩人沿著平江路慢慢走。路邊的店鋪大多是木質門臉,賣絲綢的、賣蘇繡的、賣糕點的,還有不少臨水而建的茶館。蘇晴鑽進一家蘇繡小店,看著櫥窗裏精致的繡品,眼睛都看直了:“你看這個花鳥繡品,針腳好細啊,跟真的一樣。”李澤嵐看著標價,悄悄記下款式,想著回去時給她買一件當禮物。
中午,兩人在一家臨河的小館吃飯。點了鬆鼠鱖魚、響油鱔糊,還有一份奧灶麵。鬆鼠鱖魚端上來時,造型像一隻張開尾巴的鬆鼠,魚肉炸得金黃酥脆,澆上酸甜的醬汁,蘇晴嚐了一口,忍不住讚歎:“太好吃了,比北京吃的入味多了!”李澤嵐看著她吃得開心,自己也覺得滿足,偶爾夾起一塊魚肉,幫她剔掉魚刺。
下午,兩人直奔拙政園。剛走到門口,就看到不少遊客在拍照,門口的牌坊上“拙政園”三個大字透著古樸的氣息。買了票走進園內,李澤嵐瞬間被眼前的景象吸引——和北方園林的大氣磅礴不同,拙政園處處透著“小巧玲瓏”的精致,亭台樓閣錯落有致,假山池塘相映成趣,長廊曲折蜿蜒,每一處都像精心設計的畫框,框住了不同的景致。
“你看這個‘與誰同坐軒’,名字好好聽啊。”蘇晴拉著李澤嵐走到一座臨湖的小亭前,亭子三麵環水,對麵就是荷花池,雖然是冬天,池裏隻剩下殘荷,但透過枯枝,能看到遠處的假山和樓閣,別有一番韻味。李澤嵐看著亭柱上的對聯“與誰同坐?明月、清風、我”,心裏忽然泛起一陣寧靜——這半年來,他每天被政策文件、調研數據包圍,神經總是繃得緊緊的,此刻站在亭子裏,看著眼前的湖光山色,聽著風吹過樹葉的聲音,所有的疲憊仿佛都消散了。
兩人沿著長廊慢慢走,長廊的牆壁上開著不少漏窗,每個漏窗的形狀都不一樣,圓形、方形、菱形,透過漏窗看出去,園裏的景色像一幅幅流動的畫。“你看那個漏窗,框住的假山好像一幅水墨畫。”蘇晴指著一個圓形漏窗,興奮地說。李澤嵐順著她指的方向看去,果然,漏窗裏的假山、臘梅、池塘,組合在一起像極了古畫,忍不住感歎:“古人真是太會設計了,處處都是巧思。”
走到“卅六鴛鴦館”時,裏麵傳來悠揚的琵琶聲。兩人走進去,看到一位穿著旗袍的女子正在彈琵琶,旁邊還有人唱評彈,軟糯的吳儂軟語配上清脆的琵琶聲,讓人心裏格外舒暢。蘇晴找了個靠窗的位置坐下,聽得入了迷,手指跟著節奏輕輕敲擊桌麵。李澤嵐坐在她身邊,看著她專注的樣子,心裏滿是溫柔,偶爾轉頭看向窗外,園子裏的臘梅開得正盛,淡黃色的花朵散發著淡淡的清香,和室內的琵琶聲相映成趣。
從鴛鴦館出來,兩人來到“香洲”,這是一座建在水上的樓閣,造型像一艘停泊在湖邊的小船。李澤嵐站在樓閣上,看著眼前的景色——湖水清澈,倒映著岸邊的樹木和建築,偶爾有幾隻水鳥掠過水麵,留下一圈圈漣漪。他忽然注意到,園子裏的不少遊客都是舉著相機的年輕人,還有不少穿著漢服的姑娘在拍照,路邊的小鋪裏賣著文創產品,鑰匙扣、書簽、筆記本,上麵印著拙政園的景致。
“這裏的旅遊業做得真細致。”李澤嵐輕聲對蘇晴說,“你看,不僅保留了園林的原貌,還開發了這麽多文創產品,既能讓遊客感受到文化,又能帶動消費。”蘇晴點點頭:“是啊,我剛才看那個蘇繡書簽,上麵繡的就是拙政園的景色,特別好看,好多遊客都在買。”李澤嵐若有所思地看著遠處——他想起自己在基層調研時,不少農村也有自然風光和民俗文化,卻因為缺乏規劃,要麽過度開發破壞了原貌,要麽無人問津,沒能真正帶動村民增收。或許,蘇州園林的模式,能給那些鄉村旅遊項目一些啟發。
傍晚時分,兩人走出拙政園,夕陽的餘暉給園林的白牆黛瓦鍍上一層暖色。蘇晴拉著李澤嵐的手,笑著說:“今天逛得好開心,拙政園比我想象中還要美。”李澤嵐點點頭,心裏卻在琢磨著——南方水鄉的旅遊業,既保留了文化底蘊,又兼顧了商業價值,這種“保護與開發並重”的模式,或許可以借鑒到鄉村振興的工作中。比如老家青川縣,有山有水有民俗,如果能像蘇州這樣,在保護原生態的基礎上,開發一些有特色的旅遊產品,說不定能讓老鄉們的日子過得更好。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回到民宿時,老板已經準備好了晚飯,清蒸白魚、炒青菜,還有一份當地特色的桂花糖藕。兩人坐在院子裏的石桌旁吃飯,看著河麵上的燈籠漸漸亮起,倒映在水裏,像一串流動的星星。蘇晴靠在李澤嵐肩上,輕聲說:“要是每天都能這樣,該多好啊。”李澤嵐握住她的手,笑著說:“以後咱們常來,等我把工作理順了,就帶你去更多地方。”
晚上,兩人坐在房間的窗邊,看著河麵上緩緩駛過的烏篷船,聽著船頭傳來的搖櫓聲。蘇晴拿出相機,翻看著白天拍的照片,一邊看一邊笑:“你看這張,你在‘與誰同坐軒’拍照,表情好嚴肅,像在開會一樣。”李澤嵐湊過去看,忍不住笑了:“還不是被你催著拍照,沒來得及調整表情。”兩人笑著翻看照片,偶爾聊起白天在拙政園的見聞,李澤嵐也跟蘇晴說起自己對鄉村旅遊的想法,蘇晴聽得很認真:“你說得有道理,咱們老家要是能像蘇州這樣,肯定能吸引不少遊客。”
夜深了,河麵上的燈光漸漸稀疏,搖櫓聲也消失在夜色裏。李澤嵐幫蘇晴蓋好被子,看著她熟睡的臉龐,心裏滿是溫暖。這一天,不僅讓他感受到了蘇州園林的魅力,更讓他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思考——或許,鄉村振興不隻是靠農業補貼,還可以結合當地的特色,發展旅遊業、文創產業,讓老鄉們在守住綠水青山的同時,也能賺到真金白銀。而這段蜜月旅行,也在不經意間,給了他工作上的啟發。
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