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5章 江南感受

字數:3980   加入書籤

A+A-


    大年初十的清晨,蘇州臨河民宿的窗欞上還沾著薄霜,李澤嵐和蘇晴已經收拾好行李,準備前往下一站——杭州。民宿老板特意給他們打包了剛蒸好的豬油湯圓,笑著說:“趁熱吃,寓意團團圓圓,到了杭州就能順順利利逛西湖啦。”蘇晴接過保溫桶,笑著道謝,轉身對李澤嵐說:“你看,江南人連送別都這麽暖。”
    坐上去杭州的高鐵,窗外的景色漸漸從蘇州的青瓦白牆變成連片的田野。冬末的江南,田埂邊已經冒出零星的新綠,河道裏的水泛起粼粼波光,偶爾有農戶劃著小船穿梭在水網間,船頭放著剛采的青菜,透著鮮活的煙火氣。蘇晴靠在窗邊,捧著溫熱的湯圓,咬開軟糯的外皮,黑芝麻餡流進嘴裏,甜而不膩:“這湯圓比北京的好吃,帶著一股米香。”李澤嵐也嚐了一個,目光卻落在手機裏的文件上——那是昨晚蘇州農業部門工作人員發來的“文旅+農業”政策細則,裏麵詳細寫著民宿補貼、農事體驗區扶持、農產品產銷對接等條款。
    “又在琢磨工作呀?”蘇晴見他盯著手機,笑著把一個湯圓遞到他嘴邊,“說好這趟旅行要好好放鬆,怎麽還總想著老鄉們的事?”李澤嵐咽下湯圓,握住她的手:“看到蘇州這模式,總忍不住想青川。你看,這裏的農戶靠著旅遊,不僅賣了農產品,還開了民宿,比單純種地掙得多。青川有梯田、有茶園,還有老茶樹,要是能學這法子,老鄉們的日子肯定能更好。”蘇晴放下保溫桶,湊過去看手機:“那咱們到了杭州,多留意他們怎麽把西湖和周邊農村結合起來的,說不定能找到新思路。”
    高鐵抵達杭州東站時,天已經放晴,陽光透過車站的玻璃幕牆灑下來,暖洋洋的。兩人打車直奔西湖邊的民宿,民宿就在楊公堤旁,推開院子的門,就能看到湖邊的柳樹——雖然還沒發芽,但枝條已經泛出淡綠,透著春天的氣息。放下行李,蘇晴迫不及待地拉著李澤嵐往斷橋走:“我小時候看《新白娘子傳奇》,就想看看斷橋長什麽樣,今天終於能親眼見了!”
    沿著湖邊的步道慢慢走,西湖的景色一點點展開:遠處的雷峰塔矗立在山巔,塔身被陽光照得發亮;湖麵波光粼粼,幾隻水鳥貼著水麵掠過,留下淺淺的水痕;岸邊的蘆葦叢裏,偶爾傳來幾聲鳥鳴,格外清幽。蘇晴拿出相機,不停地拍照,一會兒對著雷峰塔取景,一會兒蹲下來拍湖邊的殘荷,李澤嵐跟在她身後,幫她拎著外套,時不時提醒她:“慢點走,別摔著。”
    走到斷橋時,橋上已經有不少遊客,大家都拿著手機拍照,笑著談論著眼前的景色。蘇晴站在橋邊,讓李澤嵐幫她和斷橋合影,陽光灑在她臉上,笑容比湖邊的光影還要明媚。“你知道嗎?斷橋名字的由來,是因為冬天雪後,橋陽麵的雪先化,陰麵的雪還在,遠遠看去就像橋斷了一樣。”蘇晴指著橋麵,興奮地給李澤嵐科普,“可惜現在不是冬天,看不到‘斷橋殘雪’的美景。”李澤嵐笑著說:“沒關係,咱們冬天再來,到時候帶你看遍西湖十景。”
    兩人租了一艘烏篷船,船夫是個六十多歲的老人,皮膚黝黑,手上布滿老繭,卻有著江南人特有的溫和。他慢悠悠地劃著槳,船在湖麵上輕輕搖晃,蘇晴靠在李澤嵐肩上,看著兩岸的景色緩緩後退,嘴裏哼起了《西湖美景三月天》的調子。“小兩口是來度蜜月的吧?”船夫笑著開口,“每年這個時候,來西湖劃船的年輕人可多了,都說西湖的水養人,能讓感情更甜。”蘇晴笑著點頭:“是啊,我們特意趁著過年出來玩,想看看江南的美景。”
    船夫一邊劃槳,一邊給他們講西湖的故事:“你們看那邊的三潭印月,就是人民幣一元紙幣背麵的圖案,晚上月亮出來的時候,三個石塔倒映在水裏,別提多好看了;還有那邊的蘇堤,是蘇東坡當年在杭州當官時修的,現在成了老百姓散步的好地方。”李澤嵐認真聽著,忽然問:“大爺,西湖的遊客這麽多,周邊的村子是不是也跟著沾光?比如賣賣特產、開個農家樂?”
    船夫笑著說:“那可不!就說我老家,在西湖西邊的龍井村,以前村裏人就靠種茶過日子,茶葉賣不上價,日子過得緊巴巴。後來西湖遊客多了,政府幫我們搞‘茶文化旅遊’,讓遊客去茶園采茶、品茶,還教我們開網店賣茶葉。現在啊,我們村家家戶戶都開了農家樂,遊客來了不僅能吃農家菜,還能住民宿,春天采茶的時候,一天能接待好幾十波遊客,比以前種茶掙得多太多了!”
    李澤嵐心裏一動,追問:“政府具體怎麽幫你們的?有補貼嗎?”船夫點點頭:“有!政府給我們補貼了茶園改造的錢,還請老師來教我們怎麽接待遊客、怎麽在網上賣東西。去年我兒子開民宿,政府給補了兩萬塊,說是‘鄉村旅遊扶持資金’,減輕了不少壓力。”李澤嵐拿出手機,把這些信息記在備忘錄裏,心裏盤算著:“青川的茶園雖然沒龍井有名,但勝在生態好,要是能爭取到類似的補貼,幫老鄉們改造茶園、開農家樂,再把茶園和古村落串起來搞旅遊,肯定能行。”
    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    蘇晴見他又在記筆記,笑著拍了拍他的胳膊:“先別記啦,船夫大爺說前麵有個小島,上麵有野生的梅花,咱們去看看。”李澤嵐收起手機,順著她指的方向看去,隻見不遠處的小島上,幾株紅梅開得正豔,紅色的花瓣映著碧綠的湖水,格外好看。船夫把船劃到小島邊,兩人下船沿著小徑往前走,梅花的香氣撲麵而來,蘇晴忍不住摘下口罩,深吸一口氣:“真香啊,比咱們在北京植物園看到的梅花還香。”
    中午,兩人在湖邊的“樓外樓”吃飯。蘇晴早就聽說這裏的西湖醋魚很有名,特意點了一份,還點了東坡肉、宋嫂魚羹,都是杭州的特色菜。西湖醋魚端上來時,魚肉潔白細嫩,澆上酸甜的醬汁,看著就有食欲。蘇晴小心翼翼地夾了一塊,嚐了一口,眼睛亮了:“真好吃,魚肉一點都不腥,醬汁酸甜可口,太下飯了!”李澤嵐也嚐了一口,確實名不虛傳,他一邊吃,一邊和服務員聊起西湖周邊的鄉村旅遊:“你們店裏的食材,是不是都是從周邊農村買的?”
    服務員笑著說:“是啊,我們和西湖西邊的幾個村子簽了協議,蔬菜、魚蝦、肉類都是當天從農戶手裏買的,新鮮又好吃。不少遊客吃完飯後,還會去村子裏逛逛,買點土特產,比如茶葉、筍幹,老鄉們也能多掙點錢。”李澤嵐點點頭,心裏更有底了——看來“景區+農村”的模式在杭州已經很成熟了,青川可以直接借鑒,隻要把政策對接好,把宣傳做好,肯定能讓老鄉們受益。
    下午,兩人去了龍井村。村子坐落在山腳下,家家戶戶都種著茶樹,雖然不是采茶季,但茶樹修剪得整整齊齊,透著生機。蘇晴好奇地走進一家茶園,看著茶樹上麵的嫩芽,問茶農:“大叔,這茶葉什麽時候才能采啊?”茶農笑著說:“得等開春,清明前後的茶葉最嫩,叫‘明前茶’,最值錢。到時候你們再來,就能親手采茶了,我們還會教你們怎麽炒茶,讓你們喝上自己炒的茶葉。”
    蘇晴興奮地說:“真的嗎?那我們春天一定來!”李澤嵐則和茶農聊起茶葉銷售:“大叔,你們的茶葉除了賣給遊客,還往哪裏賣啊?”茶農拿出手機,打開一個電商平台的頁麵:“你看,我們在網上也開店了,政府幫我們培訓怎麽運營,怎麽直播賣貨,現在網上賣的茶葉,比賣給收購商掙得多。去年我家通過網上賣了二十多斤明前茶,多掙了一萬多塊呢!”李澤嵐看著手機上的店鋪,心裏想著:“青川的老鄉們大多不會用電商,回去後可以請老師來培訓,幫他們開網店、做直播,把青川的茶葉、筍幹都賣到全國各地去。”
    離開龍井村時,茶農給他們泡了一杯剛炒好的龍井,茶葉在熱水中慢慢舒展,散發著淡淡的清香。蘇晴嚐了一口,笑著說:“這茶葉真香,帶著一股春天的味道,回去的時候咱們多買幾斤,給爸媽嚐嚐。”李澤嵐點點頭,心裏卻在盤算著調研計劃——回去後,先去青川的幾個古村落和茶園看看,摸清情況,然後對接文旅和農業部門,爭取補貼政策,再聯係蘇晴的報社,幫忙宣傳,一步步把青川的鄉村旅遊搞起來。
    傍晚,兩人回到民宿,蘇晴靠在窗邊,看著西湖的落日,輕聲說:“澤嵐,今天逛得真開心,不僅看到了西湖的美景,還知道了這麽多幫老鄉們增收的法子。”李澤嵐從身後抱住她,下巴抵在她的肩上:“是啊,這趟旅行沒白來,不僅陪你補了蜜月,還找到了幫老鄉們做事的思路。以後,咱們一起努力,讓青川的老鄉們也能像蘇州、杭州的農戶一樣,靠著家鄉的美景和特產過上好日子。”
    蘇晴轉過身,在他臉上親了一下:“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!以後我就是你的‘宣傳員’,幫你寫報道,幫你找資源,咱們一起把青川的鄉村旅遊搞紅火。”李澤嵐緊緊抱住她,心裏充滿了動力——有蘇晴的支持,有在蘇州、杭州學到的經驗,他相信,一定能讓青川的老鄉們過上更好的日子,而這段充滿收獲的蜜月旅行,也會成為他們人生中最珍貴的回憶。
    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