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2章 等待

字數:3288   加入書籤

A+A-


    臘月的北京,寒風卷著碎雪,刮在臉上生疼。李澤嵐抱著剛打印好的年度工作總結,站在司長張建軍辦公室門口,深吸了口氣才敲門——距離提交西南山區調研報告,已經過去了五個月,這期間他跑遍了交通部、財政部、教育部的相關處室,甚至利用周末對接了三家農產品企業,卻始終沒等來一句準話。
    “進來。”張建軍的聲音從屋裏傳來,帶著幾分公務纏身的疲憊。李澤嵐推門進去,隻見辦公桌堆滿了文件,張建軍正對著一份報表皺眉,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麵。“司長,這是今年的工作總結,您過目。”他將總結放在文件堆最上方,目光不自覺地掃過桌角那個標著“西南調研”的文件夾——五個月來,它始終放在那裏,從未被打開過。
    張建軍抬頭看了他一眼,拿起工作總結翻了兩頁,忽然話鋒一轉:“澤嵐,你那個西南山區的報告,我看了,寫得很用心。”李澤嵐心裏一緊,連忙站直身體:“司長,裏麵提到的‘跨區域協同幫扶’方案,我後來又細化了,針對曼歇壩村的茶葉銷路、美姑縣的教育問題,都有具體落地路徑,您看要不要……”
    “坐下說。”張建軍抬手打斷他,指了指對麵的椅子,語氣緩和卻帶著不容置疑的疏離,“澤嵐啊,咱們做工作,得講究‘天時地利人和’。你去西南調研,看到了問題,想解決問題,這份心是好的,但有些事,不是光靠‘想’就能成的。”他拿起桌上的保溫杯,擰開蓋子喝了口茶,蒸汽模糊了臉上的表情,“東部省份今年要完成脫貧成果鞏固的硬指標,手裏的資源都優先往自己幫扶的老點傾斜;咱們局裏今年的預算,大頭要投到糧食安全監測上,你說的‘通路、建校、建加工點’,哪一項不要真金白銀?幾個部委協調了好幾次,卡在‘誰牽頭、誰出錢’上,短時間內,很難有進展。”
    這番話,像一盆溫水澆在李澤嵐頭上,不燙卻透著刺骨的涼。他攥了攥手心,還想再說些什麽——比如中農控股原本有意向在曼歇壩村建加工點,就差政策牽頭;比如教育部的“營養餐”試點,就差最後一步審批——可看著張建軍那副“盡在掌握”的神情,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。
    張建軍似乎看出了他的失落,放下保溫杯,身體微微前傾,語氣忽然變得意味深長:“澤嵐,你還年輕,三十剛出頭就進了核心業務處,又有黨校學習的經曆,前途不可限量。這次調研,雖然方案沒推進,但你在基層摸爬滾打的經曆,本身就是寶貴的財富。我聽說,你最近跟中農控股、浙江農業廳的人走得挺近?”
    李澤嵐心裏一動,沒想到自己私下對接資源的事,張建軍竟然知道。他老實點頭:“就是想試試能不能通過企業和地方的力量,先解決曼歇壩村茶葉銷路的小事,沒敢打擾您。”
    “挺好,有想法,會主動爭取資源,這是優點。”張建軍笑了笑,手指在桌麵上輕輕點了點,“不過啊,做工作就像下棋,不能隻盯著眼前這一步。你現在盯著西南那幾個村子,是‘點’上的事;但咱們處裏,明年要牽頭搞‘全國農業產業數字化試點’,這是‘麵’上的事。‘點’上的事做得再好,影響有限;‘麵’上的事做好了,那才是實實在在的政績,對你以後的發展,助力更大。”
    這番話,說得半明半暗,卻像一把鑰匙,瞬間打開了李澤嵐的思路。他猛地反應過來,張建軍不是在跟他聊調研報告的結果,而是在“點撥”他——西南山區的幫扶方案,或許從一開始就不在今年的計劃裏,張建軍今天說這麽多,是在暗示他“及時止損”,把精力放到更“有價值”的工作上。
    辦公室裏陷入短暫的沉默,隻有窗外的風聲嗚嗚作響。李澤嵐看著張建軍那副“語重心長”的模樣,忽然想起調研時,玉香阿婆把裝著茶葉的布袋塞進他手裏,說“李科長,俺們不盼著大富大貴,就盼著茶葉能多賣幾毛錢”;想起小石頭在曬穀場上,指著畫裏的高樓說“叔叔,我想讓爸爸回家”。這些畫麵在腦海裏閃過,讓他心裏像被什麽東西堵著,悶得發慌。
    “司長,我明白您的意思。”李澤嵐站起身,聲音有些沙啞,卻帶著幾分堅持,“全國農業產業數字化試點是大事,我肯定全力配合。但西南山區那幾個村子,我還是想再試試——哪怕隻是幫曼歇壩村對接幾家茶館,給岜沙苗寨的孩子籌點文具,能做一點是一點。”
    張建軍臉上的笑容淡了些,眼神裏閃過一絲複雜,隨即又恢複了平和:“年輕人有衝勁是好事,但也要懂得‘取舍’。這樣吧,你手裏的常規工作不能落下,至於西南的事,你要是有精力,就‘業餘時間’處理,別影響了正事。”他拿起桌上的年度工作總結,揮了揮手,“行了,你先出去吧,我再看看。”
    走出辦公室,李澤嵐靠在走廊的牆壁上,感覺渾身的力氣都被抽幹了。張建軍那句“業餘時間處理”,看似給了他餘地,實則是把這件事徹底歸為“非重點”——沒有政策支持,沒有資金傾斜,全靠他個人“業餘”去推動,這和“放棄”幾乎沒什麽區別。
    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    回到工位,他打開電腦,屏幕上還停留在和曼歇壩村村支書老岩的聊天界麵。老岩昨天發來消息:“李科長,這季冬茶采完了,天冷,阿婆們的手都凍裂了,還是隻能賣給中間商,一斤一塊五。有阿婆問,你說的‘能多賣錢’的辦法,啥時候能成啊?”當時他沒敢回複,現在看著消息,眼眶忽然有些發熱。
    他拿起手機,給老岩回了條消息:“老岩,對不起,政策上的事暫時沒進展。但我聯係了北京兩家茶館,他們願意試銷咱們的茶葉,一斤給六塊,就是量不大,先賣兩百斤試試,你看行嗎?”
    沒過多久,老岩發來一段語音,聲音裏帶著抑製不住的激動:“行!太行了!李科長,兩百斤就是一千二百塊,夠給五個娃買新棉襖了!我這就告訴阿婆們去,讓她們把最好的茶葉挑出來!”
    聽著語音裏老岩的笑聲,李澤嵐心裏忽然好受了些。他知道,張建軍說的“政績”“發展”很重要,但對曼歇壩村的阿婆們來說,一千二百塊錢能給娃買新棉襖,就是最實在的“成果”;對小石頭來說,能早點見到爸爸,就是最真切的“希望”。
    他打開抽屜,拿出那個厚厚的調研筆記本,在最後一頁寫下:“報告未批,非事不成,乃時未到。仕途需‘取舍’,但民心不可棄。西南之事,雖無‘政策之力’,仍可憑‘赤子之心’,做力所能及之事。”
    寫完,他合上筆記本,拿起桌上的全國農業產業數字化試點方案,開始認真研究。雖然西南山區的幫扶方案暫時“擱淺”,但他心裏清楚,自己沒有“失敗”——至少,他為曼歇壩村的阿婆們爭取到了兩百斤茶葉的銷路,為那些孩子爭取到了幾件新棉襖。而這些“小事”,就像埋下的種子,總有一天會在西南的群山裏,開出希望的花。
    窗外的雪還在下,可李澤嵐的心裏,卻漸漸生出了一股暖意。他知道,未來的路還很長,需要在“大局”與“小事”之間找到平衡,在“仕途”與“初心”之間守住底線。而這一切,才剛剛開始。
    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