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3章 驟變
字數:3176 加入書籤
開春的北京,東風帶著料峭的寒意,拂過農業部辦公樓前的玉蘭花枝。枝頭剛綻出的潔白花苞,像綴在青灰色建築旁的碎雪,透著幾分怯生生的生機。三樓辦公室裏,李澤嵐正對著電腦屏幕,逐字校對《全國農業產業數字化試點工作指南》。光標在“農產品溯源體係建設”“智慧農業補貼標準”等條目間移動,他時不時停下來,對著紙質版文件核對數據,眉頭微蹙——這份指南關係到後續全國試點的推進,容不得半點疏漏。
辦公桌上,一摞厚厚的政策文件旁,壓著本深藍色封皮的筆記本。封皮邊角已經磨損,露出裏麵的淺黃色紙頁,正是他去年雲貴川調研時用的那本。距離提交西南山區調研報告,已經過去了整整四個月。從最初每天刷新辦公係統、盼著“已閱”“待議”的批示,到後來漸漸學會“見縫插針”地做事,李澤嵐的心態悄然轉變。午休時,他會躲在茶水間,給北京幾家主打“助農茶”的茶館打電話,推銷曼歇壩村的古樹茶;周末不加班,就泡在公益組織的辦公室,幫美姑縣鄉村小學籌措圖書和文具;就連外出做政策宣講,結束後也會多留半小時,給岜沙苗寨的村支書打視頻電話,追問孩子們校車申請的進展。
“叮鈴鈴——”內線電話突然響起,打斷了李澤嵐的思緒。屏幕上跳動著“司長辦公室”的字樣,他心裏“咯噔”一下,指尖下意識地攥緊了鼠標。接起電話,張建軍的聲音透過聽筒傳來,比往常低沉幾分,聽不出太多情緒:“李澤嵐,到我辦公室來一趟。”
掛了電話,李澤嵐起身整理了一下襯衫領口,又把桌上的文件快速歸攏,才快步走出辦公室。走廊裏靜悄悄的,隻有他的腳步聲在回響。路過司長辦公室門口時,他深吸了一口氣,抬手敲了敲門。“進來。”推門而入,隻見張建軍坐在寬大的辦公桌後,指尖捏著一份紅頭文件,眉頭微蹙,神情比電話裏更顯嚴肅。
“司長,您找我?”李澤嵐走到辦公桌前,輕聲問道。張建軍沒有立刻說話,而是抬手指了指對麵的椅子,語氣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權威:“坐,有個事跟你說。”他將手中的紅頭文件輕輕推到李澤嵐麵前,文件首頁上方,“關於李澤嵐同誌職務任免的通知”幾個燙金大字,在日光燈下格外醒目。
李澤嵐的目光落在文件上,心髒像是被一隻無形的手攥緊了。他顫抖著手拿起文件,指尖劃過“中共廣東省委組織部”“中共清遠市委”等落款單位,目光快速向下掃,當“調任李澤嵐同誌為廣東省清遠市陽山縣縣委副書記、縣長候選人”這行字映入眼簾時,他猛地抬頭,眼裏滿是錯愕,嘴唇動了動,好半天才說出話來:“司長,這……怎麽突然調我去廣東當縣長?我在部裏才待了兩年,很多業務還沒吃透,比如正在推進的農業數字化試點,還有西南調研後續的一些對接工作……而且陽山是粵北山區,和我之前調研的雲貴川村寨情況不同,那邊靠近珠三角,既要抓生態保護,又要促經濟發展,我怕難以勝任。”
他一口氣說完,語氣裏帶著難以掩飾的慌亂。在農業部這兩年,他從一個跟著老同誌學政策解讀、做報表分析的“新人”,慢慢成長為能獨立牽頭專項核查、撰寫調研報告的業務骨幹,雖然忙,卻也踏實。可“縣長”這個職務,對他來說太陌生了——那意味著要從“案頭論道”走向“躬耕一線”,要麵對征地拆遷的矛盾、產業落地的難題、百姓上訪的訴求,每一件都是需要實打實去啃的“硬骨頭”。
“兩年時間,足夠讓你摸清農業政策的脈絡,更夠讓部裏看到你的能力。”張建軍抬手打斷他的話,身體微微前傾,眼神裏既有審視,也藏著幾分不易察覺的期許,“你去年那趟雲貴川調研,報告寫得很紮實,‘通路先於興業’‘育人重於輸血’的思路,抓的都是基層‘三農’問題的痛點。陽山是廣東的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,全縣42萬畝耕地,水稻、玉米是主糧,淮山、沙糖桔、陽山雞是特色產業,但大多停留在‘種植售賣’的初級階段,深加工率不足10;農村常住人口占比65,但40的青壯年都去珠三角打工了,留不住人;境內有南嶺國家森林公園、連江畫廊等優質生態資源,旅遊收入卻隻占全縣gdp的5,資源沒盤活。”
張建軍頓了頓,拿起桌上的保溫杯喝了一口,繼續說道:“它和你調研過的西南村寨,都麵臨‘產業弱、民生差’的問題,但又有獨特優勢——靠近珠三角,有龐大的消費市場和產業輻射能力。部裏派你去,就是看中你既懂政策,又接地氣,能把調研時‘解決實際問題’的思路,用到陽山的工作中,打通‘生態保護’與‘經濟發展’的堵點。這對你來說,是挑戰,更是機會。”
李澤嵐握著文件的手微微收緊,指節因為用力而有些發白。他低頭看著文件上自己的名字,心裏像打翻了五味瓶,酸澀、忐忑、茫然,還有一絲隱秘的期待。他想起兩年前剛進農業部時,抱著“為農服務”的初心,每天加班到深夜,對著一堆堆報表和政策文件啃到淩晨;想起第一次下鄉調研,在曼歇壩村看到玉香阿婆布滿老繭的手,把一袋剛采的茶葉塞進他懷裏,說“李科長,俺們不盼著大富大貴,就盼著茶葉能多賣幾毛錢”時的懇切;想起提交西南調研報告後,一次次找張建軍匯報,卻隻得到“再等等”“多協調”的回應,那種滿懷希望又漸漸失落的滋味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如今,這份調令來得猝不及防,卻像一道光,照亮了他一直以來的遺憾——在部委裏,他隻能隔著文件和報表關注百姓的困境,就算對接再多資源,也隻是“小打小鬧”。而到了陽山,他手裏有了決策權、執行權,能親自把路修到村寨口,能推動學校和衛生站建設,能讓那些在調研裏寫下的“紙上方案”,真正變成惠及百姓的“落地實事”。
“我明白了,服從組織安排。”李澤嵐深吸一口氣,緩緩站起身,目光堅定地看著張建軍,“請司長放心,我到了陽山,一定沉下心來,多聽、多看、多問,把在部裏學到的政策知識,把調研時總結的經驗思路,都落到實處,不辜負部裏的信任,不辜負老百姓的期待。”
張建軍看著他,臉上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,點了點頭:“這就對了。年輕人,要敢於挑重擔。陽山的班子裏,老同誌多,經驗豐富,你去了要多向他們請教,別把機關裏的‘文氣’變成‘官氣’。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,比如需要農業技術支持、產業資金傾斜,隨時給部裏打電話,我們會給你兜底。”他拿起筆,在文件上簽了個字,補充道,“部裏給你五天時間準備,把手頭的工作交接好,多搜集些陽山的資料,對接一下可能用到的資源,下周一,直接去陽山報到。”
走出司長辦公室,李澤嵐站在走廊裏,陽光透過窗戶灑在他身上,卻沒帶來多少暖意。手裏的紅頭文件薄薄幾頁,卻像有千斤重,壓得他肩膀微微發沉,可心裏又像被什麽東西填滿了,湧動著一股莫名的力量。他低頭看了看手機,距離下周一還有五天,時間緊迫。回到自己的辦公室,他沒有立刻坐下,而是走到窗邊,望著樓前那幾株玉蘭樹,枝頭的花苞在風中輕輕搖曳,像極了此刻他忐忑又充滿期待的心情。
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