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4章 五日
字數:5853 加入書籤
從司長張建軍辦公室出來,李澤嵐攥著那份印著“調任廣東省清遠市陽山縣縣委副書記、縣長候選人”的紅頭文件,站在農業部辦公樓的走廊裏,望著窗外枝頭初綻的玉蘭花,指尖微微發緊。從部委科室裏伏案寫報告、做政策的“筆杆子”,到要扛起一個縣發展擔子的“父母官”,這步跨越來得突然,卻也讓他心裏那份“為農實幹”的初心,燃起了新的光亮。
回到工位,他沒急著感慨,而是立刻打開手機備忘錄,按張建軍給的五天準備時間,列下清晰的日程:第一日交接手頭工作,第二日拜訪嶽父聽叮囑,第三日徹查陽山情況,第四日整理行裝與思路,第五日啟程南下。“五天時間,每一步都得踩實。”李澤嵐對著清單默念,隨即起身,開始了第一天的忙碌。
第一日:交接“接力棒”,守好“未完事”
清晨剛到辦公室,李澤嵐就把手頭的工作按“已完成”“待推進”“需跟進”分類整理,列成一張詳細的交接清單。他先找出正在推進的《全國農業產業數字化試點工作指南》,在文檔裏標注好尚未完善的“智慧農業補貼細則”“試點申報流程”等模塊,又打印出與各省市農業部門的溝通記錄,一並交給接手的同事王磊。
“這份指南下周三要報給部裏,補貼細則部分,我標注了幾個需要跟財政部確認的點位,對接人聯係方式在文檔最後;試點申報流程裏,關於偏遠地區的特殊申報通道,要重點跟內蒙古、貴州的農業廳再確認一遍。”李澤嵐一邊說,一邊把資料遞過去,眼神裏滿是細致,“有不清楚的地方,隨時給我打電話,別耽誤了進度。”
處理完核心業務,李澤嵐特意抽出時間,把西南山區調研後續的“小事”一一托付。他從抽屜裏拿出“曼歇壩村茶葉對接清單”,上麵記著北京三家茶館的聯係人、每月銷量和回款情況,遞給同事張曉:“曼歇壩村的阿婆們還等著茶葉銷路呢,這家‘雲棲茶舍’每月要50斤,你記得每月初提醒村支書老岩發貨,回款後讓他及時把錢分給阿婆們,有問題隨時跟我說。”
他又打開電腦裏的“公益對接”文件夾,裏麵存著給美姑縣小學捐贈文具的物流單、與“暖流公益”的合作協議:“美姑縣那批圖書下周就到,你跟公益組織對接下,讓他們派誌願者去學校做個簡單的捐贈儀式,孩子們盼了好久了。還有岜沙苗寨的校車申請,我跟交通部的朋友打過招呼,有消息了第一時間通知村支書,別讓孩子們再走山路上學。”
一整天,李澤嵐都在忙著交接、叮囑,直到傍晚,才把所有工作安頓妥當。看著同事們接過“接力棒”,他心裏既有些不舍,又透著踏實——就算要去陽山,這些關乎百姓生計的事,也能有人接著辦。
第二日:登門話別,收下嶽父的“叮囑”
第二天一早,李澤嵐提著水果和嶽父愛喝的花茶,敲響了家門。嶽父蘇振邦曾在基層工作多年,雖未身居高位,卻憑著務實的作風贏得過不少百姓的認可,在李澤嵐心裏,是“最懂基層冷暖”的人。
剛坐下,李澤嵐就拿出整理好的陽山資料,簡單說了調任的事和自己的顧慮:“爸,我要去廣東陽山當縣長了,那邊產業、民生都有不少難題,我怕自己經驗不足,幹不好實事。”
蘇振邦沒翻資料,隻是看著他,語氣平和卻透著認真:“地方工作,別端著機關的‘架子’,要沉下去。我就給你幾句實在話:到了那兒,先別急著定規矩、推項目,花點時間把鄉鎮都跑一遍,跟村幹部、老百姓多聊聊,知道他們最缺啥、最盼啥,做事才不會跑偏。”
他頓了頓,又補充道:“你是外來幹部,跟當地班子相處,多聽多問少表態,老同誌熟悉當地情況,他們的意見要當回事。還有,別想著一下子幹成多大的事,先把一兩件老百姓看得見的事做好,比如修條路、改善下村衛生室,讓大家知道你是來幹事的,不是來‘鍍金’的。”
說著,蘇振邦從抽屜裏拿出一個舊皮本,遞給李澤嵐:“這裏麵記著我以前處理鄰裏矛盾、幫村民解決難題的一些小事,你沒事翻翻看,或許能有點啟發。記住,不管官多大,把老百姓的小事放在心上,就錯不了。”
李澤嵐接過皮本,指尖觸到磨得光滑的封麵,心裏暖烘烘的。他知道,這些樸實的叮囑,比任何理論都管用。臨走時,蘇振邦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放心去幹,踏踏實實做事,爸等著聽你的好消息。”
第三日:埋首案頭,勾勒陽山“全景圖”
第三天,李澤嵐把自己關在辦公室,專心研究陽山的“家底”。他登錄廣東省政府、清遠市政府官網,下載了陽山縣近三年的政府工作報告、經濟統計公報、鄉村振興工作總結,足足打印了幾十頁,按“產業、民生、生態”分成三摞,擺了滿滿一桌。
翻開“產業”文件夾,李澤嵐邊看邊在筆記本上標注:陽山42萬畝耕地,水稻、玉米隻能滿足本地需求,真正的“寶貝”是陽山雞、淮山、沙糖桔。可現狀讓人揪心:陽山雞年出欄150萬隻,卻多是農戶散養,沒有屠宰、冷鏈配套,中間商壓價後,農戶一隻雞最多賺20塊;淮山8.7萬噸年產量,90都是鮮品直接賣,一斤3塊多,做成淮山粉能翻三倍價,卻沒人牽頭做深加工;沙糖桔更慘,因缺乏品控和品牌,收購價時高時低,每年都有果子爛在地裏。“產業鏈短、附加值低、缺品牌”,他用紅筆圈出這幾個關鍵詞,心裏有了初步想法:得從“抱團發展”入手,先解決“賣得好”的問題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再看“民生”部分,數據看得他心裏發沉:13個鄉鎮裏6個是重點幫扶鄉鎮,農村居民年收入1.8萬元,隻有清遠平均水平的七成;8個偏遠村寨通村路還是砂石路,老人看病要走兩三個小時;村級衛生站三分之一隻有一名村醫,連基礎設備都不全;鄉村小學缺英語、美術老師,留守兒童占比45。“路、醫、教”,李澤嵐在筆記本上寫下這三個字,暗暗記下:這是要優先解決的“急事”。
最後翻“生態”文件夾,李澤嵐的眉頭舒展了些。陽山森林覆蓋率72.5,南嶺國家森林公園、連江畫廊風光絕佳,還有瑤族刺繡、壯族歌圩等民俗。可問題也明顯:景區沒串聯成線路,民宿服務差、同質化,民俗文化沒變成旅遊產品,遊客“看完就走”。“生態+文化+旅遊”,他在紙上畫了個箭頭,琢磨著:靠近珠三角,周末遊、短途遊需求大,這或許是陽山的“破局點”。
整整一天,李澤嵐都埋在資料裏,時而皺眉,時而在地圖上比劃。傍晚時,他的筆記本上已畫滿圖表和關鍵詞,一張清晰的陽山“全景圖”在腦海裏成型——這是個“捧著金飯碗要飯”的縣,有好資源,卻缺“把資源變財富”的方法。而他要做的,就是把西南調研的經驗,結合陽山“靠近珠三角”的特點,找到那條適合的路。
第四日:整理行囊,理清“出發思路”
第四天,李澤嵐沒去單位,而是在家整理行裝,梳理思路。他把嶽父給的舊皮本、自己的西南調研筆記本,還有整理好的陽山資料匯編,仔細放進背包最裏層;又把曼歇壩村玉香阿婆送的那罐茶葉塞進側兜——每次看到這罐茶葉,他就會想起阿婆“盼著茶葉多賣幾毛錢”的眼神,提醒自己“不管到哪,都要把百姓的事放在心上”。
妻子蘇晴幫他疊著襯衫,笑著說:“我已經跟單位申請了調休,下周就去陽山看你,順便幫你考察下民宿市場,看看能不能把北京‘助農茶’的模式,用到陽山的旅遊紀念品上。”李澤嵐握住妻子的手,心裏滿是感激:“有你在,我心裏踏實多了。”
收拾完行李,李澤嵐坐在書桌前,拿出紙筆,寫下“陽山工作初步思路”:
1. 報到後第一周,先跟縣委班子成員逐一見麵,尤其是分管農業、民生、旅遊的副縣長,請教本地情況;
2. 用一個月時間,跑遍13個鄉鎮,重點去偏遠村寨,聽百姓“急難愁盼”;
3. 以陽山雞為突破口,找2個村試點“合作社+企業”模式,對接珠三角商超、餐飲渠道;
4. 聯係廣東文旅規劃院,先做“南嶺連江”旅遊線路規劃,打造23家精品民宿試點;
5. 優先解決3個偏遠村的通村路修繕,增設2個村級衛生站的醫療設備。
看著紙上的條目,李澤嵐心裏漸漸有了底。他知道,這些隻是初步想法,到了陽山,還得根據實際情況調整,但至少,他帶著清晰的方向出發,帶著“幹實事”的初心奔赴。
第五日:奔赴陽山,踏上“實幹新程”
第五日清晨,天剛蒙蒙亮,李澤嵐就背著行囊出了門。蘇晴送他到首都國際機場,反複叮囑:“到了那邊別太累,記得按時吃飯,有事隨時給我打電話。”李澤嵐笑著點頭,揉了揉妻子的頭發:“放心,等我在陽山站穩腳跟,就接你過來。”
過安檢、登機,當飛機緩緩滑向跑道,李澤嵐望著窗外逐漸縮小的北京城區,心裏既有對過往工作的不舍,更有對未來的期許。兩個多小時的飛行途中,他沒閑著,拿出陽山資料匯編,最後一遍翻看標注的重點,偶爾在筆記本上補充幾句想法。
飛機降落在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時,已是上午十點多。走出抵達大廳,李澤嵐一眼就看到舉著“歡迎李澤嵐縣長”牌子的兩個人——一位是縣政府辦公室主任周明,穿著整潔的襯衫,笑容熱情;另一位是司機老陳,手裏提著一個印著“陽山特產”的布袋,快步迎了上來。
“李縣長,一路辛苦!我是縣政府辦的周明,奉陳書記之命來接您。”周明握住李澤嵐的手,語氣懇切,“這是老陳,之後由他負責您的出行。”老陳也笑著點頭:“李縣長,車上給您備了陽山的淮山汁,解解乏。”
坐上縣政府派來的商務車,李澤嵐才發現車裏還放著幾份材料——陽山縣最新的鄉鎮分布圖、近期重點工作台賬,還有一本《陽山民俗風情錄》。“李縣長,知道您急於了解情況,我整理了點資料,您路上先看看。”周明遞過材料,又主動介紹起來,“從機場到陽山大概要兩個半小時,走廣連高速,沿途能看到不少咱們陽山的特色,比如路邊的沙糖桔果園,過了清遠市區,還能望見南嶺的山影。”
車子平穩地駛上高速,李澤嵐望著窗外的景色:連片的稻田裏,農民正忙著春耕;路邊的果樹剛抽出新芽,透著勃勃生機;遠處的群山被薄霧籠罩,輪廓溫柔——這和北方的地貌截然不同,帶著南方特有的濕潤與鮮活。他想起資料裏“72.5森林覆蓋率”的數據,此刻親眼所見,才真切感受到陽山的生態之美。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“周主任,咱們縣現在陽山雞的養殖,主要集中在哪些鄉鎮?”李澤嵐放下資料,轉頭問道。周明立刻回答:“主要在黎埠、小江這兩個鎮,尤其是黎埠鎮的升平村,幾乎家家戶戶都養,但確實像您可能了解到的,都是散養,沒形成規模。之前也有企業想來搞養殖基地,後來因為冷鏈物流沒跟上,不了了之了。”
“那通村路的問題,最突出的是哪幾個村?”李澤嵐又問。“杜步鎮的東山村、七拱鎮的芙蓉村,還有秤架瑤族鄉的爐田村,這三個村離鎮上遠,路又不好走,老百姓反映了好多次。”周明說著,從包裏拿出一張手繪的簡易地圖,“您看,這幾個村都在山腳下,旁邊就是南嶺國家森林公園,其實風景特別好,就是路不通,旅遊也搞不起來。”
李澤嵐接過地圖,仔細看著上麵標注的村落和山路,手指在東山村、芙蓉村的位置輕輕點了點——這兩個村,正是他計劃優先解決通村路問題的目標。一路聊著,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很快過去,當車子駛下高速,進入陽山縣城時,李澤嵐看到街道兩旁的商鋪掛著“陽山雞飯店”“淮山幹貨店”的招牌,偶爾有背著竹簍的農戶走過,竹簍裏裝著剛采摘的青菜,充滿了生活氣息。
車子最終停在縣政府大院門口,縣委書記陳衛國已帶著幾位班子成員在門口等候。李澤嵐推開車門,深吸了一口帶著草木清香的空氣,看著眼前熟悉又陌生的辦公樓,看著麵帶笑容迎上來的同事們,心裏明白:五天的籌備已畫上句號,屬於他的陽山“實幹之旅”,從這一刻正式啟程。
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