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7章 視察

字數:3650   加入書籤

A+A-


    晨霧裹著山間的濕氣,把杜步鎮的稻田浸得發潮。銀色商務車平穩停在鎮政府門口時,李澤嵐推開車門,腳下的水泥路麵還沾著露水,遠處傳來幾聲零星的雞鳴——這個距縣城20公裏的鄉鎮,一半是河穀平地,一半是丘陵山地,眼下正因“產業園征地”的事,成了信訪台賬上的“高頻詞”。
    “李縣長,陳同誌,這邊走。”鎮黨委書記高明早已候在門口,身上的的確良襯衫沾著泥土,身後跟著的副鎮長手裏還攥著一把沒來得及放下的鐮刀,顯然剛從田裏趕回來。2012年的鄉鎮幹部,大多還保持著“下地幹活”的習慣,不像後來那樣常年待在辦公室。
    “不用去辦公室,直接去征地的地方。”李澤嵐擺擺手,目光落在鎮政府院牆上用紅漆寫的標語——“建設杜步產業園,帶動百姓富起來”,“就去大坪村,村民反映最強烈的那塊地,別提前打招呼,咱們直接去田裏找農戶聊。”
    高明心裏一緊,腳步頓了頓:“李縣長,大坪村有30戶的耕地劃進了產業園,現在還有12戶沒簽字,主要是嫌補償款低,又擔心沒地種後沒活路。村裏的老人們,大多靠種地和養豬過日子,思想轉不過彎。”
    商務車沿著坑窪的村道往大坪村緩行,車窗打開著,帶著稻香的風湧了進來。路兩旁的稻田裏,翠綠的稻穗正抽漿,幾個農戶戴著草帽在田裏除草。靠近產業園規劃區的地塊,卻插著好幾塊寫著“不願征地”的木牌,田埂上搭著個簡陋的草棚,65歲的張福生正坐在棚下抽旱煙,煙杆上的銅鍋泛著舊光。
    車子停在路邊,李澤嵐沒讓鎮幹部引路,徑直走向草棚,蹲下身撚起一把稻穗,用2012年農村常見的“估產”方式掂量著:“大爺,這稻子長得不賴,看長勢,一畝能收八百斤吧?”他知道,跟農戶打交道,先聊莊稼,比直接談政策管用。
    張福生抬眼打量著李澤嵐,見他穿著普通的夾克,說話也沒官腔,緊繃的臉緩和了些:“能收!這沙壤土養莊稼,俺家這3畝地,每年收的稻子除了自己吃,還能賣一千多塊,再養幾頭豬,一年下來,給孫子交學費、買化肥的錢就有了。現在要征走,一畝才給3萬8,夠幹啥?”
    “3萬8是按2010年的標準定的,這兩年化肥、種子都漲價了,確實少了。”李澤嵐沒回避問題,轉頭問高明,“2012年咱們縣農戶的年均收入多少?征地後,這些沒地的農戶,鎮裏有啥打算?”
    高明從口袋裏掏出皺巴巴的筆記本,翻了幾頁:“去年全縣農戶年均收入4200塊,征地後,我們想讓年輕的去產業園上班,但像張大爺這樣的老人,確實沒合適的活計。補償標準是縣裏定的,鎮裏也沒法改。”
    這時,幾個除草的農戶圍了過來,七嘴八舌地搭話:“李縣長,俺家孩子明年要上初中,學費一年就要五百多,征地款存銀行,利息都不夠!”“產業園說要建兩年,這兩年沒地種,俺們吃啥?”“之前說給安置房,現在連在哪建都不知道,誰敢簽字?”
    陳浩站在一旁,快速在筆記本上記錄,按“補償款偏低”“過渡生活無保障”“安置房未落實”分了類。他特意注明“3戶低保戶、5戶獨居老人”——這些都是2012年農村征地中最需要考慮的群體,他們沒有外出務工的能力,全靠土地吃飯。
    離開稻田,商務車又駛向產業園的臨時指揮部。所謂“指揮部”,就是一間租來的民房,牆上貼著手繪的規劃圖,桌上擺著幾本厚厚的土地丈量冊。2012年的鄉鎮項目,還沒有後來那麽規範的設計圖紙,大多是“邊規劃邊推進”。
    “為什麽補償標準不調整?安置房選址卡在哪了?”李澤嵐指著規劃圖上的“安置區”標注,語氣嚴肅。
    “補償標準要縣國土局牽頭調整,鎮裏說了不算;安置房本來想建在鎮東頭,那塊地是集體林地,要辦采伐證、農用地轉用手續,2012年這些手續批得慢,半年了還沒下文。”高明歎了口氣,“我們也急,可很多事超出鎮裏權限。”
    李澤嵐沒多猶豫,拿起桌上的固定電話2012年鄉鎮幹部下鄉,常靠固定電話聯係縣裏,手機信號在山區時好時壞),撥通了縣國土局的號碼:“王局長,立刻組織人重新測算征地補償標準,按2012年的農資價格、農戶收入水平來定,一周內拿出新方案。杜步鎮安置房的林地手續,你們牽頭協調,特事特辦,半個月內必須批下來。”
    掛了電話,他又對著高明說:“鎮裏先做三件事:第一,給沒簽字的12戶,每戶每月發300塊過渡補貼2012年陽山農村低保標準約每月150元,300元能保障基本生活),從這個月開始發,直到他們有穩定收入;第二,統計農戶的就業意願,聯係縣人社局,在鎮裏辦個技能培訓班,電工、焊工這些產業園用得上的手藝,讓年輕人免費學;第三,給老年人留些‘輕活’,產業園的門衛、保潔、綠化,優先招征地農戶,不用幹重活。”
    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    “補貼和培訓經費……”高明麵露難色,2012年鄉鎮財政普遍緊張,鎮裏連辦公經費都要省著花。
    “縣裏從‘民生應急資金’裏撥,你今天就統計農戶信息,明天報給縣財政局。”李澤嵐打斷他,“征地是為了發展,但不能讓老百姓吃虧。2012年大家日子還不富裕,丟了土地就等於丟了飯碗,必須給他們兜底。”
    當天下午,杜步鎮就把“過渡補貼”的消息傳到了大坪村。張福生拿著鎮幹部送來的補貼申請表,手指有些發顫:“真能每月給300塊?還能給俺家小子找培訓班?”得到肯定答複後,他當場就在申請表上按了紅手印。
    傍晚,銀色商務車駛離杜步鎮,夕陽把稻田染成了金色。陳浩看著筆記本上的記錄,感慨道:“李縣長,您這辦法接地氣,2012年老百姓最認‘實在’,說空話沒用,給補貼、找活幹,比啥都管用。”
    “基層工作,就得順著老百姓的心思來。”李澤嵐望著窗外,“2012年搞產業園,是為了讓陽山富起來,但富起來的前提,是讓每個老百姓都能安穩過日子。以後調研,多盯著這些‘政策落地最後一公裏’的事,別讓好政策卡在‘不接地氣’上。”
    商務車駛回縣城,李澤嵐沒回辦公室,直接去了縣財政局。2012年的縣財政不算寬裕,要同時承擔灌溉渠維修、漁網補貼和征地過渡補貼,壓力不小。但他心裏清楚,民生的錢不能省——這是2012年基層工作的“硬理”。
    財政局長拿著經費申請,眉頭緊鎖:“李縣長,這幾筆錢加起來要五十多萬,財政預備費怕是不夠。”
    “先從其他非緊急項目裏調,比如辦公樓翻新、會議經費,能緩的都緩一緩。”李澤嵐坐在長椅上,語氣堅定,“2012年咱們縣的核心事,就是讓老百姓看到盼頭。錢花在民生上,比花在‘麵子工程’上值當。”
    財政局長點點頭,拿起筆在申請上簽字:“我今晚就組織人調撥,明天一早保證把錢撥到杜步鎮賬戶上。”
    走出財政局,夜色已經降臨。李澤嵐坐上商務車,對司機說:“回辦公室。”他還要整理杜步鎮的調研記錄,明天一早,還要帶著陳浩去黃坌鎮,那裏的山林承包糾紛,同樣等著他去捋順。
    商務車平穩地行駛在縣城的街道上,車窗外的路燈昏黃,卻照亮了李澤嵐心裏的方向——2012年的陽山,需要的不是轟轟烈烈的“大動作”,而是踏踏實實地解決每個老百姓的“小難題”。這條路或許難走,但隻要一步一個腳印,總能走到讓大家滿意的地方。
    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