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8章 黃坌鎮

字數:3821   加入書籤

A+A-


    秋初的清晨,薄霧還沒漫過黃坌鎮的山坳,銀色商務車已駛離縣城,沿著蜿蜒的山路往西北方向開。車窗外,成片的杉木林順著山勢鋪展,偶爾能看到背著柴刀的農戶,正往山林深處走——黃坌鎮是陽山的“林業大鎮”,全鎮近八成麵積是山地,林權糾紛,是這裏最棘手的基層難題。
    “李縣長,黃坌鎮的林權問題,主要集中在龍溪村和高陂村。”陳浩坐在後排,翻著提前整理的資料,“上世紀80年代分山時,大多是口頭約定,沒辦正規林權證,這幾年杉木價格漲了,兩村村民為了爭奪林地邊界,已經鬧了三次矛盾,上個月還差點打起來。”
    李澤嵐望著窗外掠過的山林,眉頭微蹙:“2009年縣裏不是搞過林權確權嗎?怎麽還會有這麽多問題?”
    “當時村裏老人說‘祖祖輩輩都是這麽分的,不用寫字據’,很多農戶沒配合確權登記,加上這兩年兩村都有人想承包山林種經濟林,邊界一模糊,矛盾就爆發了。”陳浩解釋道,“鎮裏調解了十幾次,每次都因為‘拿不出證據’談崩,現在兩村村民互相看著不順眼,連山路都快不讓對方走了。”
    商務車在鎮政府門口停下,鎮黨委書記趙衛東早已等候在此,臉上帶著愁容:“李縣長,您可來了!龍溪村和高陂村的林權糾紛,快把我們愁壞了,昨天兩村村民又在山腳下對峙,說誰先砍樹就跟誰拚命。”
    “先去現場看看。”李澤嵐沒進辦公室,直接讓趙衛東帶路,“把兩村的老支書、老黨員都叫上,他們最清楚當年分山的情況,別帶年輕村民,免得人多嘴雜,說不到點子上。”
    商務車沿著窄窄的山路往山裏開,十多分鍾後,停在一片杉木林旁。這裏就是兩村爭議的“界山”,地上隱約能看到一條被踩出來的小路,路兩邊的樹幹上,分別畫著紅圈和藍圈——龍溪村用紅圈標記“自家林地”,高陂村用藍圈回應,涇渭分明,透著股火藥味。
    很快,兩村的老支書趕了過來。龍溪村的老支書王大爺,手裏拿著一把磨得發亮的柴刀,是個急性子:“李縣長,這山從民國時期就是我們村的,當年我爹還在山上種過油茶樹,現在高陂村想搶,門都沒有!”
    “王老哥,話可不能這麽說!”高陂村老支書劉大爺立刻反駁,“1975年村裏修水庫,占用了我們的地,當時公社書記說‘把界山的一半劃給高陂村’,這事好多老人都記得!”
    兩人你一言我一語,吵得麵紅耳赤,其他老黨員也跟著附和,各說各的理。陳浩在一旁快速記錄,把雙方提到的“分山時間”“證人”“標誌性物件”比如老油茶樹、石頭堆)都記了下來。
    李澤嵐沒打斷他們,等吵得差不多了,才開口:“大家先別爭,既然都說是‘祖祖輩輩’的事,那就去找‘老證據’。王大爺說有老油茶樹,劉大爺說有公社書記的口頭承諾,咱們現在就上山,找到這些‘記號’,再找當年的知情人核實,怎麽樣?”
    老人們都愣住了——以往鎮幹部調解,隻讓他們“各讓一步”,從沒說過要“找老證據”。王大爺率先點頭:“行!我現在就帶你們去找老油茶樹,那樹都有五十多年了,不會錯!”
    一行人跟著王大爺往山林深處走,山路崎嶇,李澤嵐和陳浩時不時要扶著樹幹才能站穩。走了半個多小時,王大爺指著一棵枝繁葉茂的油茶樹:“就是這棵!當年我爹種的,樹旁邊的石頭堆,就是當年分山的界標!”
    眾人圍過去,果然看到油茶樹旁有一堆用三塊大青石壘成的石堆,石頭上還能看到模糊的刻痕。劉大爺湊近看了看,皺著眉說:“這石堆確實是老的,但當年公社書記說‘以石堆為界,西邊歸高陂村’,現在龍溪村把石堆東邊的樹也砍了,這不合適。”
    “西邊是你們的,東邊是我們的,我們沒多占!”王大爺立刻反駁。
    李澤嵐蹲下身,仔細觀察石堆和周圍的地形,又讓陳浩用手機拍下照片,對著老人們說:“石堆和老油茶樹,就算是‘老證據’了。接下來,咱們找當年的知情人核實,1975年公社書記說的話,有沒有其他老人記得?兩村分山後,有沒有一起砍過樹、修過山路?這些都是證據。”
    回到鎮政府,李澤嵐讓趙衛東把兩村60歲以上的老人都請來,擺了兩排長桌,泡上熱茶,像拉家常一樣聽他們回憶當年的事。從上午一直聊到下午,終於理出了頭緒:1975年公社確實調解過兩村土地糾紛,約定“以石堆為界,東西分屬兩村”;2000年兩村還一起在界山上修過防火道,當時的照片,被一位老會計保留了下來。
    “證據找到了,接下來就按‘老規矩’定邊界。”李澤嵐當著所有人的麵說,“以石堆和老油茶樹為界,東邊歸龍溪村,西邊歸高陂村,明天就讓縣林業局的人來測繪,重新辦林權證,一戶一戶登記清楚,以後誰也不能亂劃圈、亂砍樹。”
    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    他頓了頓,又對著兩村村民說:“山林是用來賺錢的,不是用來吵架的。鎮裏可以牽頭,讓兩村一起成立‘林業合作社’,把山林承包給專業公司種經濟林,收益按林地麵積分,大家一起賺錢,比天天吵架強。”
    老人們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都沒說話。王大爺猶豫了一下,開口道:“成立合作社,真能比自己種樹賺得多?”
    “縣林業局有技術專家,能指導種高產杉木和油茶,承包公司負責銷售,不用大家操心。”李澤嵐笑著說,“明天就讓專家來村裏講課,大家願意加入就報名,不願意也不勉強,但邊界定了,以後就不能再鬧矛盾,不然誰也別想好好賺錢。”
    當天晚上,黃坌鎮就把“林權邊界方案”和“合作社計劃”貼在了兩村的公告欄上。第二天一早,縣林業局的工作人員帶著測繪儀器來到界山,老支書們跟著一起指認邊界,村民們站在一旁看著,沒人再爭吵——有了“老證據”和“賺錢路”,爭了半年的糾紛,終於有了化解的希望。
    離開黃坌鎮時,夕陽已經西下,商務車行駛在山路上,陳浩看著手裏的調解記錄,感慨道:“李縣長,您這辦法真管用,找‘老證據’比空講道理強多了,還幫他們想了賺錢的法子,村民們自然願意讓步。”
    “基層矛盾,大多不是‘蠻不講理’,而是‘沒找對辦法’。”李澤嵐望著窗外的山林,“2012年老百姓盼的,是‘公平’和‘實在’,隻要把道理講透、把好處說明,再難的矛盾也能化解。接下來,咱們去楊梅鎮,看看那裏的飲水安全問題,聽說村民們還在喝井水,下雨天水質就變渾。”
    陳浩點點頭,翻開楊梅鎮的資料:“楊梅鎮有5個自然村在半山腰,沒通自來水,靠井水和山泉水過日子,去年有村民喝了渾水拉肚子,鎮裏想建蓄水池,卻因為‘選址難’一直沒動工。”
    “明天一早就去,帶上水利局的人,現場選地址,能解決的事,就別拖。”李澤嵐語氣堅定。
    商務車在夜色中駛離黃坌鎮,車燈照亮了前方的山路。李澤嵐知道,林權糾紛隻是黃坌鎮的一個難題,接下來的楊梅鎮飲水安全、秤架瑤族鄉的通村公路……還有很多民生事等著他去做。但隻要像解決林權問題這樣,沉下心找“症結”、想“實招”,就沒有邁不過的坎。
    而此刻的黃坌鎮龍溪村,王大爺和劉大爺正坐在村民家裏,一起看著林業局測繪的邊界圖,商量著成立合作社的事。“以後咱們就是‘合夥人’了,再也不用為山林吵架了。”王大爺笑著給劉大爺倒了杯酒,“李縣長說得對,一起賺錢,比啥都強。”
    劉大爺舉杯回應:“說得好!明天就讓村裏年輕人去報名合作社,咱們老骨頭,也能跟著沾光!”
    窗外的月光灑進屋裏,映著兩人的笑臉。2012年的黃坌山,終於卸下了“火藥味”,透出了幾分安寧與希望。
    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