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9章 結束

字數:2906   加入書籤

A+A-


    銀色商務車的輪胎,在半個月裏碾過了剩下幾個鄉鎮的山路與田埂。從楊梅鎮的山泉旁,到秤架瑤族鄉的瑤寨深處,從江英鎮的梯田邊,到黎埠鎮的集市口,李澤嵐帶著陳浩,用“隨機走訪+現場辦公”的方式,把剩下的鄉鎮走了個遍,沒搞一場匯報會,卻解決了一堆“實打實”的民生事。
    楊梅鎮:半山腰的“飲水難題”
    商務車剛到楊梅鎮,就被幾個背著水桶的村民攔住——鎮上5個山腰自然村,靠井水和山泉水過日子,一到雨天,水就變得渾濁,去年還出現過村民喝了生水拉肚子的情況。鎮幹部說“蓄水池選址難”,選在山下,管道要鋪3公裏;選在山上,又怕滑坡。
    李澤嵐沒聽匯報,直接跟著村民往山上走。在海拔300多米的山坳處,他看到一處天然泉眼,水質清澈,周圍地勢平坦,還遠離山體滑坡區。“就選這!”他當場拍板,讓縣水利局的人當天就來勘測,“蓄水池建在泉眼旁,用混凝土加固,再鋪管道到各村,每戶出點錢,縣裏補大頭,一個月內完工。”
    半個月後,當李澤嵐回訪時,蓄水池已經蓄滿了清水,村民們打開自家的水龍頭,看著流淌的泉水,笑得合不攏嘴。70歲的陳阿婆端著一碗泉水,當場喝了一口:“李縣長,這水比井水甜多了,以後再也不用下雨天挑水了!”
    秤架瑤族鄉:瑤寨裏的“路與歌”
    秤架瑤族鄉是陽山唯一的少數民族鄉,最遠的必坑瑤寨,藏在海拔800多米的深山裏,隻有一條泥濘的土路,瑤胞們背山貨下山,要走3個小時。李澤嵐去時,正趕上瑤寨的“盤王節”籌備,瑤胞們說“想請山外的人來看瑤歌表演,可路太難走,沒人願意來”。
    他當場給縣交通局打電話,讓他們帶著施工隊來現場:“先修一條3米寬的水泥路,從鄉道通到瑤寨,不用搞花哨的設計,能走車、能過人就行,爭取春節前通車,讓瑤胞們過個好年。”同時,他還讓鄉幹部統計瑤寨的特色農產品,聯係縣城的超市,搞“瑤寨山貨直供”,幫瑤胞們打開銷路。
    離開時,瑤胞們穿著民族服裝,唱著瑤歌送他下山。鄉黨委書記說:“李縣長,您這一來,瑤寨的路通了,心也通了!”
    江英鎮:梯田裏的“豐收愁”
    江英鎮的梯田,種著有名的“江英米”,但每年秋收,農戶們都犯愁——梯田在山上,收割機開不上去,全靠人工收割,一畝地要花3天,還容易錯過最佳收割期。鎮裏想組織“互助隊”,可農戶們各幹各的,沒人願意牽頭。
    李澤嵐找到村裏的老黨員和種植大戶,讓他們帶頭成立“秋收互助隊”,按“一戶幫三戶,三戶輪著幫”的規矩,還讓鎮裏給互助隊補貼鐮刀、草帽等工具。同時,他聯係縣農機站,調來了幾台小型 d 收割機,專門適合梯田作業。
    當他離開江英鎮時,梯田裏已經響起了收割機的聲音,農戶們笑著說:“今年秋收,再也不用熬夜趕工了!”
    黎埠鎮:集市旁的“占道難題”
    黎埠鎮的集市,是周邊鄉鎮最大的農產品交易點,但攤販們占道經營,把街道堵得水泄不通,行人走路都難。鎮幹部整治過幾次,可攤販們“打遊擊”,上午趕走,下午又回來。
    李澤嵐沒讓鎮幹部“強拆”,而是和攤販們聊了一上午:“大家占道,是因為沒地方擺攤。”他讓鎮裏把旁邊的閑置空地改造成“臨時集市”,劃好攤位,不收租金,還安排專人打掃衛生。同時,他讓城管隊員“文明執法”,不再喊打喊殺,而是幫攤販們搬東西、找攤位。
    三天後,黎埠鎮的街道變寬了,臨時集市裏卻熱鬧起來。攤販們說:“李縣長給我們找了地方,我們再也不會占道了!”
    嶺背鎮、太平鎮:景區與農田的“雙贏路”
    嶺背鎮的生態景區,遊客越來越多,可周邊農戶卻抱怨“景區賺了錢,我們沒沾光”;太平鎮的農田,因為靠近景區,遊客踩壞了莊稼,農戶們和景區鬧了矛盾。
    李澤嵐讓嶺背鎮景區和農戶搞“合作”:景區幫農戶賣土特產,農戶給景區遊客提供“農家飯”“民宿”,收益按比例分成;太平鎮則在農田邊修了“觀光步道”,讓遊客沿著步道看風景,不踩莊稼,還讓農戶搞“稻田摸魚”“采摘體驗”,吸引遊客消費。
    半個月後,嶺背鎮的農戶笑著給景區送土特產,太平鎮的農田裏,遊客和農戶一起摘果子,再也沒有矛盾了。
    半月之後:辦公室裏的“民生台賬”
    半個月的調研結束,李澤嵐回到辦公室,桌上擺著一本厚厚的“民生台賬”,上麵記著每個鄉鎮解決的問題:楊梅鎮蓄水池完工,5個村喝上放心水;秤架瑤族鄉通村公路動工,瑤寨山貨進了縣城;江英鎮秋收互助隊幫農戶收割300畝稻田;黎埠鎮臨時集市讓街道變通暢;嶺背鎮、太平鎮實現“景區農戶雙贏”……
    陳浩看著台賬,感慨道:“李縣長,這半個月,咱們跑了6個鄉鎮,解決了12件民生事,比開十場會都管用!”
    李澤嵐笑著翻開台賬,在扉頁上寫下:“民生無小事,枝葉總關情。”他知道,這隻是開始,陽山還有很多問題等著解決,但隻要堅持“腳下沾著泥土,心裏裝著百姓”,就一定能給陽山百姓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。
    窗外,秋陽灑在縣政府的院子裏,金色的光芒照亮了李澤嵐的眼睛。他拿起筆,在台賬上寫下下一個計劃:“一周後,回訪所有鄉鎮,看看問題有沒有反彈,聽聽百姓還有啥新需求。”
    銀色商務車停在院子裏,仿佛還帶著山間的露水和田野的稻香。它見證了李澤嵐半個月的奔波,也將繼續陪著他,在陽山的大地上,走好每一步“民生路”。
    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