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2章 新書記
字數:5148 加入書籤
李澤嵐站在陽城鎮生態米種植基地的田埂上,褲腳早被泥水濺得斑斑點點,手裏攥著張手繪的基地邊界圖,正跟農戶們確認最後一塊田的歸屬。風裏飄著泥土的腥氣,混著遠處溪水的清甜,農戶老周遞來個剛煮好的玉米,熱氣騰騰的:“李縣長,您嚐嚐,這是去年的老品種,甜得很!”
李澤嵐接過玉米,剛咬下一口,手機就響了——是清遠市委組織部的電話,語速急促卻清晰,說新任縣委書記當天下午到任,讓他代表縣政府去高速路口迎接。掛了電話,他把沒吃完的玉米塞進兜裏,對著農戶們笑了笑:“邊界的事就按咱們剛才定的來,我先回縣城,過兩天再來看你們。”老周連忙跟上:“李縣長,烘幹房的事……”“放心,新書記來了,咱們一起想辦法!”李澤嵐揮揮手,轉身往停車的地方走,腳步比來時更急了些。
回到縣城,陳默早已在縣政府門口等著,手裏捧著厚厚的一疊文件,是剛統計好的《陽山縣一季度經濟數據報表》。兩人往辦公室走,陳默的聲音裏滿是振奮:“縣長,您推動的‘生態經濟雙輪驅動’總算見了成效!規範後的砂石市場一季度稅收達120萬,同比增長35;清水村、坦洲鎮的鄉村旅遊試運營首月,接待遊客超8000人次;新注冊的農產品合作社已有12家,高山茶、生態米的訂單排到了夏收。”他翻到報表最後一頁,指著“砂石+環保”轉型的專項報告:“清遠市的媒體都來采訪過兩次了,說咱們陽山是‘綠色轉型的樣板’。”
李澤嵐坐在辦公桌前,指尖在“生態米種植基地簽約麵積1200畝”的數字上反複摩挲,眉頭卻沒完全舒展。他拿起筆,在報表空白處畫了個問號:“成績是暫時的,現在基地缺專業種植技術,去年收的穀子因為沒烘幹房,黴了將近一成;清水村的民宿連熱水供應都不穩定,上周接到三次遊客投訴;還有砂石產業園,雖然大部分企業願意轉型,但環保設備升級需要錢,幾家小廠還在觀望。”他抬頭看向陳默,語氣鄭重:“正好新書記來,咱們得把這些問題擺到台麵上,不藏著不掖著,一起想辦法解決。”
陳默點點頭,又遞來一份《陽山縣幹部名冊》:“新任書記叫趙東來,之前在清遠市發改委分管產業規劃,聽說特別懂經濟,還很接地氣,去年在清遠市搞的‘企業幫扶計劃’,幫十多家中小企業解決了融資難題。”李澤嵐接過名冊,目光停在趙東來的簡曆上——從基層鄉鎮辦事員做起,在發改委待了八年,主管過農業、工業多個領域,備注欄裏還寫著“多次獲評市級優秀公務員”。他心裏稍稍鬆了口氣,能從基層走上來的幹部,大抵是懂老百姓難處的。
下午兩點,陽光終於穿透雲層,灑在陽山高速口的牌坊上。李澤嵐站在牌坊下,看著遠處駛來的黑色轎車,心裏竟有些緊張。車子緩緩停下,車窗降下,先露出的是一隻握著方向盤的手,指節分明,手腕上戴著塊表盤泛黃的機械表,表帶磨得發亮,一看就是戴了多年的舊物。接著,車門打開,一個身影走了下來——五十歲上下,鬢角染著幾縷淺灰,卻絲毫不顯老態,脊背挺得筆直。他穿著件半舊的藏青色夾克,領口有些起球,袖口隨意卷起,露出小臂上淡淡的疤痕,像是早年幹活留下的。最醒目的是鼻梁上的黑框眼鏡,鏡片後的目光銳利卻溫和,掃過李澤嵐時,先落在他沾著泥點的褲腳上,隨即嘴角揚起一抹笑意。
“澤嵐縣長,久仰大名,”趙東來快步上前,伸出手,掌心帶著常年握筆和翻文件的薄繭,力道沉穩卻不張揚,沒有官場常見的虛浮。他另一隻手裏攥著本《陽山縣誌》,封皮被翻得卷了邊,邊角處還沾著些墨跡,顯然是反複看過的。“來之前把縣誌翻了三遍,”他晃了晃手裏的書,扉頁上露出密密麻麻的批注,紅筆圈著“資源稟賦”“民生沿革”幾個章節,“陽山的山好水好,就是發展的步子還能再穩些,得把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。”
李澤嵐側身引他上車,遞過一份《陽山縣二季度經濟重點項目清單》:“趙書記,這是我們梳理的急需推進的項目——生態米基地要建烘幹廠房,清水村得修汙水處理站,還有砂石產業園的環保設備升級,都等著政策和資金支持。”趙東來接過清單,指尖在“砂石產業園”幾個字上反複劃動,鋼筆立刻在頁邊空白處寫下批注:“需核實企業轉型痛點,對接市環保補貼政策下周落實)”,字跡遒勁有力,帶著長期伏案工作的規整。他抬頭追問,眼鏡滑到鼻尖,隨手往上推了推,動作自然得像做過千百遍:“現在砂石企業的轉型意願怎麽樣?有沒有抵觸情緒?有沒有企業反映資金困難?”
“大部分願意改,”李澤嵐歎了口氣,“去年咱們查了幾家超標排放的砂場,罰了款,也幫他們聯係了環保設備廠家,但還是有少數企業想走老路——上周有家砂場偷偷把廢水排進河裏,被環保部門查了,老板還找過我求情,說升級設備要花幾十萬,實在拿不出錢。”趙東來點點頭,在清單上又添了一行:“周三帶隊去企業調研,不搞匯報會,直接跟老板、工人聊,摸清真實情況。”他頓了頓,轉頭看向窗外掠過的農田,語氣堅定:“不能隻靠罰,得幫他們找出路,轉型才能長久。”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車子沒往縣政府開,趙東來突然說:“先去基層看看,會議室裏聽來的不如實地走一圈。”李澤嵐立刻讓司機掉頭,先去陽城鎮的生態米種植基地。再次回到田埂上,農戶們看到李澤嵐帶著新書記來,都圍了上來。老周手裏攥著把剛拔的雜草,急著開口:“趙書記,李縣長,您倆來得正好!現在秧苗長勢好,就是缺個烘幹房——去年收的穀子沒地方烘,黴了不少,損失了好幾萬。”
趙東來沒等老周說完,就徑直走進田裏,皮鞋踩進泥裏也毫不在意,褲腳瞬間沾了大片泥點。他蹲下身,指尖插進濕潤的泥土裏,捏了捏土塊湊到鼻尖聞了聞,又抓起一把秧苗,小心翼翼地查看根係:“這土是弱酸性紅壤,適合種優質秈米,但保水性差,光建烘幹房不夠,還得配套建小型灌溉站,不然遇到幹旱,秧苗就保不住了。”他轉頭對李澤嵐說,眼鏡片上沾了細密的水珠,卻絲毫不影響目光的專注:“烘幹房的事,我回去就跟市裏的農業農村局對接,爭取把補貼批下來,至少能覆蓋一半成本;灌溉站的規劃,讓縣農業局明天出方案,我聯係省裏的農業技術專家,下周就來指導土壤改良。”說罷,他從夾克口袋裏掏出個磨掉漆的筆記本,封麵印著“清遠市發改委”的舊字樣,快速記下“紅壤改良專家下周到)”“灌溉站選址優先靠近水源地)”“烘幹房補貼周三前對接市農業局)”,連老周說的“穀子黴變率15”都精確到了小數點後一位,生怕漏了關鍵信息。
離開種植基地,下一站是清水村的鄉村旅遊點。剛到村口,就聽到爭吵聲——幾位遊客圍著民宿老板,臉色不滿:“我們花了兩百多住一晚,洗澡沒熱水,廁所還堵了,這錢花得太冤枉了!”老板是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,叫王小強,急得滿頭汗,手裏還拿著沒洗的碗,圍裙上沾著麵粉:“實在對不住,村裏的水管是十年前鋪的,太老了,一到晚上用水高峰就跟不上,我已經讓人去修了,可一直沒修好……”
趙東來快步走過去,先安撫遊客:“各位老鄉,實在抱歉,是我們的工作沒做到位。今天先給大家換家有熱水的民宿,住宿費我們承擔,明天一定解決水管問題。”遊客們見他態度誠懇,又亮了縣委書記的身份,情緒漸漸平複下來。趙東來轉頭對王小強說,語氣沒有責備,反而帶著關切:“小夥子,民宿的特色餐飲做得不錯,我剛才在門口聞到香味了,這是咱們的優勢,得保留住。但基礎設施跟不上,再好的餐飲也留不住客人。”他走到村口的蓄水池邊,彎腰用手掬起一捧水,查看水質,又摸了摸裸露在外的水管,冰涼的觸感讓他眉頭皺得更緊:“水管老化嚴重,得全部換掉,還得建個小型汙水處理站,不然汙水排進小溪,汙染了環境,旅遊就搞不下去了。”
他轉頭對李澤嵐說,語氣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:“澤嵐,你明天安排縣水務公司的人來現場勘測,三天內出改造方案;我去跟市裏申請民生工程專項資金,爭取下個月就動工。另外,旅遊服務得跟上,我聯係了清遠市的旅遊協會,下周派專家來給村裏的民宿老板做培訓,教他們怎麽搞服務、怎麽做營銷,怎麽把‘清水村’的品牌打出去。”說罷,他拍了拍王小強的肩膀:“小夥子別慌,有問題咱們一起解決,隻要把服務做好,客人肯定會越來越多。”王小強紅了眼眶,連連點頭:“謝謝趙書記,謝謝李縣長,我一定好好學,把民宿做好!”
調研完回到縣政府,已是傍晚,夕陽把辦公樓的影子拉得很長。趙東來的辦公室還沒收拾,隻有一張舊辦公桌和兩把椅子,他卻毫不在意,從車裏拿出個搪瓷杯,是早年單位發的,杯身印著“求真務實”四個字,邊緣磕掉了塊瓷。他泡了杯濃茶,又給李澤嵐泡了杯陽山高山茶,兩人坐在椅子上,聊著接下來的工作。
“今天看下來,陽山的底子不錯,”趙東來呷了口茶,鏡片後的目光變得深邃,“生態資源豐富,老百姓有幹勁,就是缺資金、缺技術、缺人才。接下來咱們分工:我負責對接市裏的政策和資金,幫你們爭取資源,比如砂石產業園的環保補貼、生態米基地的農業扶持資金、清水村的旅遊專項撥款,這些我來跑;你負責抓項目落地,盯緊工程質量和進度,比如烘幹房的建設、水管的改造、砂石企業的設備升級,這些你比我熟,得靠你把關。”他頓了頓,又補充道:“另外,幹部隊伍建設也得跟上,之前的貪腐案給大家敲了警鍾,下周咱們開個全縣幹部大會,強調一下廉政紀律,再把績效考核和民生項目、經濟指標掛鉤,讓想幹事的人有勁頭,讓不幹事的人有壓力。”
李澤嵐接過茶杯,茶香在嘴裏散開,看著眼前這位剛到任就沉下基層的書記,心裏的踏實感愈發強烈。他想起下午在種植基地,趙東來蹲在田裏查看土壤的樣子;想起在清水村,他耐心安撫遊客的樣子;想起他手裏那本翻爛的《陽山縣誌》和磨掉漆的筆記本——這不是個隻坐在辦公室裏聽匯報的書記,是個真正懂基層、辦實事的領路人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“趙書記,我還有個想法,”李澤嵐放下茶杯,語氣興奮,“能不能把砂石產業園和農產品深加工結合起來?砂石企業轉型後,多餘的廠房可以租給農產品加工企業,比如咱們的高山茶可以搞深加工,做成茶飲料、茶食品;生態米可以做成真空包裝的禮品米,提高附加值。這樣既能解決砂石企業的轉型出路,又能帶動農產品產業發展,一舉兩得。”
趙東來眼睛一亮,猛地一拍桌子:“這個想法好!我在發改委的時候,就推動過‘產業融合’項目,效果很好。下周咱們就組織砂石企業和農產品合作社開個對接會,再聯係清遠市的食品加工企業,邀請他們來陽山考察,爭取引進幾家龍頭企業,帶動整個產業鏈發展。”他拿起筆記本,快速記下“產業融合方案下周製定)”“企業對接會月底前召開)”“引進食品加工企業聯係市招商局)”,字跡越來越快,卻依舊工整。
窗外的天色漸漸暗了下來,辦公室裏的燈光亮了起來,暖黃色的光線灑在兩人身上,把影子拉得很長。陳默端來剛煮好的餃子,是陽山的特色玉米餃子,熱氣騰騰的:“趙書記,李縣長,快嚐嚐,這是農戶們早上送來的玉米做的,甜得很。”趙東來拿起筷子,咬了一口餃子,香甜的味道在嘴裏散開,他笑著說:“好吃!這就是陽山的味道,咱們得把這份味道留住,讓更多人知道陽山,來陽山。”
李澤嵐看著趙東來,心裏突然覺得,陽山的春天,不僅有杜鵑的豔、秧苗的綠,還有了新的希望。
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