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9章 通話
字數:4254 加入書籤
國家發改委辦公樓的燈光穿透夜色,蘇父剛結束一場關於粵北農業扶持政策的跨省協調會,握著手機從會議室出來,特意繞到走廊盡頭的露台。晚風帶著初秋的涼意吹起他的衣角,他翻開加密通訊錄,指尖在“程誌遠”三個字上停了兩秒——這個名字對應的,是現任廣東省委副書記,也是他二十年前在發改委共事時的老部下。
電話撥出時,蘇父看了眼腕表:晚上八點十五分,既避開了白天的政務高峰,又不會打擾私人時間,是體製內多年練就的分寸感。鈴聲剛響三聲,聽筒裏就傳來程誌遠渾厚的嗓音,帶著剛從文件堆裏抽離的沉穩:“蘇主任?這個點打電話,是部委有新的政策口徑,還是有別的事?”
“誌遠,沒打擾你處理公務吧?”蘇父的聲音平和,卻藏著上位者的從容,“剛跟廣東發改委的同誌對接完粵北高標準農田的補貼政策,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剛把高標準農田建設列為現代農業的重點,咱們得把政策落細,想著你那邊應該能喘口氣,跟你聊兩句。”
程誌遠在電話那頭笑了笑,語氣多了幾分熟稔:“剛把明天要向省委常委會匯報的‘雙到’扶貧材料改完,正準備歇會兒。您說,我聽著——2013年是‘十二五’承前啟後的關鍵年,部委要是有農業扶持的新方向,您提前透個風,我們也好早做準備。”
“政策的事是重點,但今天找你,更想聊聊我女婿李澤嵐。”蘇父望著遠處長安街的燈火,語氣裏沒了對下屬的嚴肅,卻多了幾分長輩的客觀,“他現在是陽山縣長,陳衛國那個案子你肯定清楚,是他頂著壓力摸出的貪腐線索,硬生生把人扳倒的。如今趙東來剛從珠三角調過去當書記,兩人搭檔還不到一個月,班子正處在磨合關鍵期。”
“知道,省紀委的專題報告裏重點突出了李澤嵐的作用。”程誌遠的聲音頓了頓,顯然對這段過往印象深刻,“年輕人有衝勁,陳衛國在陽山經營五年,關係網盤根錯節,挪用近千萬鄉村道路補貼款的事,不少人看在眼裏卻沒人敢碰。李澤嵐剛當縣長沒半年,就敢牽頭核查,直接把證據遞到省紀委,這份勇氣在基層年輕幹部裏太少見。但報告也提了,他太‘剛’,查案時沒跟當時的縣委班子提前通氣,也沒給自己留餘地,差點把自己孤立了。”
蘇父心裏微微一沉——程誌遠連“孤立風險”都掌握得如此清楚,可見省裏對李澤嵐的評估既看實績也看短板。他歎了口氣,既沒護短也沒回避問題:“你說得對,這孩子優點是‘敢幹’,缺點是‘不懂繞’。到了陽山,明知陳衛國後台硬,還是一頭紮進去查,連我勸他‘先摸透關係再動手’都沒聽。扳倒腐敗分子是好事,可也把自己放在了風口上,現在縣裏還有不少陳衛國的舊部,明裏暗裏給他使絆子。”
“更關鍵的是,他不懂‘磨合’的學問。”蘇父話鋒一轉,點出當前核心問題,“趙東來剛到任,正忙著摸陽山的‘雙到’扶貧底數,想先理清思路再定產業方向。結果李澤嵐倒好,直接把加工集中區的補償方案、陽山雞的養殖扶持計劃都擺到桌上催著拍板。不是幹事急不對,是他忘了新書記需要適應期,也忘了‘書記抓總、縣長抓落實’的規矩,少了點班子協作的‘油滑’。”
這番話藏著三層深意:既肯定李澤嵐“扳倒腐敗分子”的實績,又點出他“不懂迂回、不善協作”的短板,更以“老同事+長輩”的身份客觀反映問題,既符合發改委副主任的身份,又避免了刻意幹預的嫌疑。
程誌遠在電話那頭沉默了幾秒,語氣多了幾分認真:“蘇主任,您這話說到了點子上。基層幹事,光有勇氣不夠,還得有‘分寸感’。省委把趙東來派去陽山,就是看中他懂產業協作,能幫李澤嵐補‘協作’的短板。上次清遠市委匯報時,趙東來也說,李澤嵐‘對陽山的情況摸得透、對農戶的事上心,就是得學會跟班子配合,別總自己扛事’,這話很中肯。”
“至於他的實績,省裏也看在眼裏。”程誌遠補充道,“省農業廳上個月的簡報裏,把陽山列為粵北農業轉型試點:高標準農田改造初見成效,試種地塊畝均增產快兩成;陽山雞的標準化養殖場剛建起來,已經帶動幾十戶農戶增收;就連陳衛國擱置的加工集中區,他也重新做了規劃,這些都是實打實的成績,沒摻半點水分。”
蘇父心裏微微一鬆——程誌遠提到“補短板”,說明省裏對李澤嵐的定位是“培養”而非“否定”。他沒順著話頭誇女婿,反而更冷靜:“我跟他說,當縣長既要‘敢碰硬’,也要‘會轉彎’。趙東來懂‘雙到’扶貧的統籌方法,能幫陽山對接珠三角資源;他懂當地情況,能跟農戶打成一片,兩人本該互補。可他總想著‘自己把事幹好’,忘了‘班子一起幹才更穩’。我不求你特殊照顧,隻求你多留意這個班子——要是有省裏的農業項目,比如高標準農田示範建設,讓他們倆一起參與,既能磨合班子,也能讓李澤嵐學學‘怎麽跟搭檔配合’。”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這番話說得極有分寸:不提“提拔”隻說“項目曆練”,不提“個人關照”隻說“班子建設”,既守住了“不越級幹預”的規矩,又清晰傳遞了訴求。
程誌遠聽出了蘇父的意思,語氣裏多了幾分坦誠:“蘇主任,您放心。省裏正籌備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,國務院剛批複《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》,明確‘十二五’要建成4億畝,陽山作為反腐後的重建縣,本就在重點考慮範圍內。要是李澤嵐和趙東來能把加工集中區的補償糾紛理順,下個月省農業廳的調研組去考察時,再把‘班子協作推進產業’的思路講清楚,這個試點名額大概率會給他們。”
“這對李澤嵐也是曆練。”程誌遠繼續說道,“項目涉及資金協調、部門聯動,得跟不同層麵的人打交道,能讓他慢慢學會‘迂回’和‘協作’,補上‘油滑’的短板。趙東來經驗豐富,也能在旁邊提點他,比他自己摸索強。”
這話已是明確的“機會預告”:沒有承諾,卻基於“班子建設+政策導向”給出了路徑,既公平又給了蘇父定心丸。
蘇父心裏的石頭落了地,語氣也輕鬆了些:“有你這話我就放心了。這孩子性子倔,認定的事八頭牛都拉不回來,你要是見到趙東來,幫我提點一句,別讓他因為‘不懂繞’再吃虧。”
“您放心,我會留意的。”程誌遠笑著說,“對了,部委要是有高標準農田的補貼細則,還請多想著點陽山——他們倆想幹實事,咱們得給政策架子,讓李澤嵐的‘衝勁’用在刀刃上。”
“這是應該的。”蘇父應道,“我讓政策研究室的同誌跟廣東發改委對接,把陽山的項目納入重點支持範圍,爭取下個月把補貼細則定下來,給他們添點底氣。”
兩人又聊了幾句部委與地方的政策銜接,沒再提李澤嵐——點到為止,再聊便落了俗套。掛了電話,蘇父站在露台吹了會兒風,才轉身走回辦公樓。路過辦公室時,他叮囑秘書:“明天把粵北高標準農田的補貼材料整理出來,優先對接廣東發改委,重點提陽山,標注清楚是‘支持反腐後縣域農業轉型’。”
秘書愣了愣,隨即點頭:“好的,蘇主任。”體製內的默契,往往就藏在這些“標注”裏。
與此同時,陽山縣委辦公樓的縣長辦公室還亮著燈。李澤嵐剛看完財政局長送來的加工集中區補償款專項審批方案,手機突然震動——是趙東來發來的消息:“剛跟省農業廳通了電話,下個月他們來考察高標準農田,要求咱們一起做專題匯報。明天上午九點我去你辦公室,咱們碰框架,順便聊補償糾紛——你熟悉農戶情況,多說說想法,契合‘雙到’扶貧的要求。”
李澤嵐看著消息,指尖頓了頓——他沒想到新書記會主動來他辦公室,還特意讓他“多說說想法”。之前總覺得趙東來是“外來領導”不懂實際,現在才明白,書記要的不是“獨斷”而是“協作”。
他回複:“好,我提前整理農戶訪談記錄和產業數據。補償糾紛方麵,農戶主要怕‘失地沒收入’,或許能結合加工集中區崗位搞‘補償+就業’,契合‘造血式’扶貧的思路,您看可行?”
沒有了之前的“直接催辦”,多了幾分“主動請教”——李澤嵐隱約懂了,蘇父說的“油滑”,或許就是這種“給搭檔留餘地”的協作。掛了電話,他在《陽山縣2013年農業發展規劃》上畫圈,加了行字:“與趙書記對接,同步推進補償與就業方案”——字跡比之前多了柔和,少了銳利。
他不知道蘇父剛打過電話,也不知道調研背後藏著“曆練機會”。他隻清楚,扳倒陳衛國不是終點,借著2013年農業政策的東風,跟趙東來一起抓好高標準農田、落實“雙到”扶貧,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,才是縣長的本分,也是他要補的“課”。
窗外夜色更濃,月光下的農田裏,高標準農田的雛形已現。李澤嵐拿起手機給蘇晴打視頻,聽著妻子說“爸讓你多跟趙書記配合”,他笑著應下。掛了電話,他重新核對補償數據,燈光下的身影專注而堅定——他知道,守住為民初心,學會協作成長,就不會辜負這片土地的期待。
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