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0章 和睦
字數:7711 加入書籤
陽山的晨霧像一層薄紗,裹著田埂上的露水,沾濕了李澤嵐的褲腳。他沒讓司機把車開進校園,而是停在七拱鎮政府門口的老槐樹下,手裏攥著本磨了邊角的筆記本——封麵寫著“陽山農戶訴求台賬”,裏麵密密麻麻記著近半個月走訪的細節:李家莊李大爺家兩畝西洋菜,想要加工集中區門衛崗;王嬸家孩子在清遠讀農校,盼著畢業後能進合作社當技術員;老張家的養雞棚離施工區不到五十米,搬遷要額外補兩千元運費,還擔心新棚選址離水源遠。
“縣長,您咋不提前打個招呼?我好讓食堂蒸兩籠肉包。”鎮黨委書記老林匆匆跑出來,深藍色的襯衫領口沾著泥點,顯然是剛從高標準農田的工地上回來。他手裏還攥著個測土儀,儀器上的顯示屏還亮著,停留在“土壤濕度28”的數值上。
“不用麻煩,咱們先去李家莊,順路在村口張記米粉店吃碗粉就行。”李澤嵐把筆記本往老林手裏一遞,指尖點了點其中一頁,“這幾戶的訴求你再核對一遍,尤其是老張家的搬遷費,財政那邊已經批了專項補貼,今天務必把‘補償+就業’的協議範本跟每戶都確認好,下周省農業廳來調研,不能讓農戶覺得咱們‘光說不練’。”
老林翻開筆記本,看見每一條訴求後麵都畫著紅勾或藍叉:紅勾是已經落實的,比如李大爺的崗位、王嬸孩子的實習名額;藍叉是還沒解決的,隻有老張家的搬遷選址。讓他心裏一暖的是,筆記本空白處還寫著備注:“李大爺有高血壓,門衛崗盡量安排白班”“王嬸家經濟困難,合作社實習工資可提前預支一個月”——李縣長看著性子剛硬,卻把農戶的小事都刻在了心上。
兩人剛走到村口,就看見一輛黑色轎車停在米粉店門口,車窗降下,露出趙東來的臉。他穿著件淺灰色的夾克,手裏拿著個文件夾,笑著朝他們揮手:“我猜你會來這兒,特意繞了段路,正好一起吃碗粉,聊聊調研匯報的事。”
李澤嵐愣了愣——他以為趙東來會在縣委辦公室等著開協調會,畢竟新書記剛到任不到一個月,按常理該先把機關內部的流程理順。可趙東來倒好,比他這個“老陽山”還先摸到了基層的落腳點。
三人走進米粉店,老板張叔笑著迎上來,手裏的圍裙還在滴著水:“李縣長、趙書記,還是老樣子?加蛋加肉,多放辣椒?”他一邊說,一邊往灶台走去,鐵鍋燒得通紅,倒上一勺菜籽油,滋啦一聲響,蔥花的香味瞬間飄滿小店。
“對,三碗加蛋加肉的,再額外來一碟酸豆角。”趙東來熟稔地回應,轉頭對李澤嵐說,“我昨天去了江英鎮的高標準農田,試種的西洋菜長得比預期好,省農科院的專家測了產,畝均增產兩成三,比去年同期高了五個百分點。這個數據得寫進匯報材料,最好讓農戶拍個短視頻,調研的時候現場播放,比咱們念ppt管用。”
李澤嵐從包裏掏出一疊產業數據報表,指尖在其中一張上劃過:“陽山雞的出欄量也上來了,上個月賣了五千兩百多隻,比陳衛國在任時翻了一倍。我跟七拱鎮合作社的老周聊了,他說現在最大的問題是銷路,要是能對接珠三角的超市,今年還能再擴養兩千隻,帶動十戶農戶加入。”
“這個思路可行。”趙東來把文件夾推到李澤嵐麵前,裏麵是他連夜改的匯報框架,用不同顏色的筆做了標注,“我把匯報分成三塊:第一塊講高標準農田的增產實效,用數據說話,附上測產報告和農戶簽字的確認表;第二塊講陽山雞的品牌建設,突出地理標誌的作用,把包裝設計的初稿也帶上,讓專家提提意見;第三塊講班子協作,重點說咱們怎麽解決補償糾紛的——從最開始的‘思路分歧’到後來的‘分工配合’,既顯實績,又顯默契,讓省裏知道陽山的班子是能幹事的。”
李澤嵐低頭看著框架,發現趙東來把“班子協作”放在了最後,卻用了最多的篇幅:裏麵詳細記著兩人第一次開會時的分歧——他想先跑農戶家聽訴求,趙東來想先開專題會定政策;記著兩人一起修改補償方案時,把“一次性補償”改成了“補償+就業+入股”的組合模式;還記著分工細節——他負責對接農戶確認訴求,趙東來負責協調財政、農業部門落實政策。
“書記,您這框架想得太細了。”李澤嵐心裏一熱,之前總覺得趙東來是“從珠三角來的領導”,不懂陽山的實際情況,現在才明白,新書記不是要“搶功”,而是在幫他補“協作”的短板,把他的“接地氣”和自己的“統籌力”擰成一股繩。
米粉端上來,熱氣騰騰的,上麵臥著個金黃的荷包蛋,澆著紅紅的辣椒油。三人邊吃邊聊,趙東來突然放下筷子,從文件夾裏抽出一張紙:“老周的合作社缺個技術員,我跟省農科院的老同學打了招呼,他們下個月會派個專家過來,駐點三個月,不僅幫著解決養殖問題,還能給農戶做技術培訓。另外,加工集中區的建設資金,我跟省發改委申請了專項補貼,大概能批下來兩百萬,夠支付前期的設備采購費用。”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李澤嵐手裏的筷子頓了頓——這些事,趙東來從沒跟他提過,既沒邀功,也沒擺架子,就這麽默默辦好了。他想起蘇父之前說的“會轉彎才走得遠”,突然覺得自己之前的“硬剛”,其實是不懂借力,總想著“自己把事扛了”,卻忘了班子協作的意義。
“書記,謝謝您。”李澤嵐的聲音有點沙啞,“之前我太急了,沒跟您好好溝通,還差點耽誤了補償糾紛的解決。”
“不用謝,咱們是搭檔,本來就該互相補台。”趙東來笑了笑,夾起一筷子酸豆角,“你懂農戶,我懂政策,咱們倆一起幹,才能把陽山的事辦好。就像這碗米粉,光有米粉不行,還得有雞蛋、有辣椒,搭配著才好吃。”
老林在旁邊笑著附和:“可不是嘛!自從您倆搭檔,咱們鎮裏的幹部都覺得有幹勁了。之前陳衛國在任時,大家都不敢幹事,怕得罪人;現在倒好,每天都想著怎麽把高標準農田建好,怎麽幫農戶多掙錢。”
吃完米粉,三人開車去了加工集中區的工地。剛到門口,就看見李大爺戴著頂紅色的安全帽,正坐在值班室裏登記進出車輛。他穿著件深藍色的工裝,胸前別著個“值班人員”的牌子,看見他們過來,連忙站起身,臉上的皺紋笑成了花。
“李縣長、趙書記,你們來啦!”李大爺的聲音有點激動,“這活兒好,不累,還能照看家裏的田。上個月發了兩千五的工資,我給老婆子買了件新棉襖,她高興得一宿沒睡好。”
“大爺,活兒還習慣不?要是覺得累,就跟鎮裏說,咱們再調整。”李澤嵐走過去,拍了拍李大爺的肩膀,注意到他手裏的登記本記得工工整整,每輛車的進出時間、司機姓名都寫得清清楚楚。
“習慣!咋不習慣?”李大爺指著遠處的工地,“你看,那幾台挖掘機正在砌圍牆,再過兩個月,加工集中區就能建成了,到時候咱們的西洋菜、陽山雞都能在這裏加工,賣個好價錢。趙書記還跟我說,以後加工集中區盈利了,咱們農戶也能入股分紅,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。”
趙東來笑著補充:“大爺,您放心,咱們搞產業不是為了麵子,是為了讓老百姓得實惠。以後加工集中區建成了,不僅能解決就業,還能帶動周邊的餐館、小賣部一起發展,讓咱們李家莊變成‘產業村’。”
李大爺聽得眼睛發亮,連連點頭:“好!好!我一定好好幹,不給咱們縣長、書記丟臉。”
離開值班室,三人沿著工地的臨時便道往前走。挖掘機正在平整土地,轟鳴聲震耳欲聾;工人們戴著安全帽,忙著綁紮鋼筋;遠處的圍牆已經砌了一半,上麵畫著陽山的地圖,標注著高標準農田、養殖合作社、加工集中區的位置,旁邊寫著“陽山產業振興藍圖”。
“書記,您看,那邊就是老張家的養雞棚舊址。”李澤嵐指著不遠處的一片空地,“我們已經選好了新址,離水源近,還避開了施工區,下周就能開始搭建新棚。老張家的搬遷費也已經打到他的賬戶上了,他昨天給我打電話,說要請我吃頓農家飯。”
“農家飯可以吃,但不能讓他破費。”趙東來笑著說,“咱們當幹部的,要跟農戶打成一片,但不能占農戶的便宜。等新棚搭建好了,咱們一起去看看,順便幫他出出主意,怎麽把養雞棚的規模擴大。”
下午回到縣委,兩人直接去了會議室,農業局、統計局、財政局的負責人已經在等著了。桌上擺著厚厚的一疊材料:高標準農田的測產報告、陽山雞的銷售台賬、加工集中區的建設進度表、補償糾紛的解決情況匯總。
“咱們今天把匯報材料再順一遍,每個數據都要核對清楚,每個案例都要真實可查。”趙東來坐在主位上,手裏拿著支紅色的筆,“農業局先說說高標準農田的情況,畝均增產兩成三,這個數據有沒有依據?能不能提供農戶的簽字確認表?”
農業局局長老張連忙站起來,手裏拿著一疊表格:“書記、縣長,這個數據絕對真實。我們不僅有省農科院的測產報告,還有每個農戶的簽字確認表。比如江英鎮的王建國,他家兩畝地,去年收了兩千斤西洋菜,今年收了兩千四百六十斤,增產四百六十斤,他自己也簽了字。”
“好,這個數據可以用。”趙東來在筆記本上記了一筆,“統計局再說說陽山雞的銷售情況,上個月賣了五千兩百多隻,主要銷往哪裏?有沒有長期合作的經銷商?”
統計局局長李梅翻開台賬:“主要銷往清遠、廣州、深圳等地,其中廣州的一家超市跟咱們簽了長期合作協議,每月固定采購兩千隻。另外,咱們還在淘寶上開了個店鋪,上個月線上銷售了八百多隻,雖然量不多,但口碑不錯,很多客戶都給了好評。”
“線上銷售是個好方向。”李澤嵐插了一句,“我跟老周聊了,他想請人做直播帶貨,讓更多人知道咱們的陽山雞。不過現在缺個懂運營的人,要是能從縣裏找個年輕人培訓一下,說不定能打開更大的市場。”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“這個想法可行。”趙東來點點頭,“財政局可以從就業專項資金裏撥一筆錢,用於直播帶貨的培訓,既解決了合作社的難題,又能帶動年輕人就業,一舉兩得。”
財政局局長王強連忙答應:“好的,書記、縣長,我們明天就跟就業局對接,製定培訓方案,爭取下個月就能開班。”
會議開了三個多小時,直到傍晚才結束。各部門負責人離開後,會議室裏隻剩下李澤嵐和趙東來。桌上的匯報材料已經改得麵目全非,上麵畫滿了紅色的修改符號,補充了不少新的數據和案例。
“書記,今天辛苦您了。”李澤嵐拿起材料,仔細翻看著,“沒想到您對基層的情況這麽了解,比我這個‘老陽山’還清楚。”
“我也是剛到任,還有很多不懂的地方,以後還要靠你多指點。”趙東來笑了笑,揉了揉發脹的太陽穴,“其實我之前在珠三角的鄉鎮工作過,知道基層幹事不容易,既要懂政策,又要懂民心。咱們當幹部的,隻要把老百姓放在心上,就沒有辦不成的事。”
李澤嵐點點頭,突然想起一件事:“書記,下周調研的時候,要不要讓李大爺、老周他們也去現場?讓他們跟專家聊聊,說說自己的心裏話,比咱們念稿子管用。”
“這個主意好!”趙東來眼睛一亮,“就這麽辦。讓農戶當‘主角’,咱們當‘配角’,既能讓專家看到真實的情況,又能讓農戶感受到省裏的重視,一舉兩得。”
兩人又聊了一會兒,直到天色完全暗下來,才離開會議室。走出辦公樓,晚風帶著涼意吹過來,李澤嵐抬頭看了看天空,星星亮晶晶的,像撒在黑絲絨上的鑽石。
“書記,我送您回宿舍吧?”李澤嵐說。
“不用了,我自己走回去就行。”趙東來擺了擺手,“你也早點回去休息,明天還要去合作社跟老周對接匯報的事。”
李澤嵐點點頭,看著趙東來的身影消失在夜色中,才轉身上車。車子駛在路上,他打開手機,給蘇晴打了個視頻電話。屏幕裏,孩子已經睡了,蘇晴靠在床頭,臉上帶著溫柔的笑容。
“今天忙到這麽晚?還沒吃飯吧?”蘇晴的聲音很輕。
“剛忙完,等會兒讓食堂送點吃的。”李澤嵐笑著說,“下周省農業廳要來調研,我跟趙書記一起準備匯報材料,忙是忙了點,但心裏踏實。”
“那就好。”蘇晴說,“爸昨天還跟我打電話,讓你多跟趙書記配合,別太急。你現在能跟趙書記好好搭檔,我和爸都放心了。”
“我知道了,你們放心吧。”李澤嵐說,“等調研結束,我抽時間回北京看看你們,順便帶點陽山的西洋菜和陽山雞,讓你們嚐嚐鮮。”
掛了電話,李澤嵐靠在座椅上,心裏滿是感慨。他想起剛到陽山時的樣子,那時他隻想著扳倒陳衛國,卻不知道之後該怎麽建設陽山。現在他明白了,真正的幹事,不是一路硬剛,而是懂得在“敢碰硬”和“會協作”之間找平衡,在“抓產業”和“貼民心”之間定方向。
第二天一早,李澤嵐就去了七拱鎮的陽山雞合作社。老周早就等在門口,手裏拿著個賬本,臉上帶著笑容:“李縣長,您來啦!這是上個月的銷售賬本,您看看,純利潤有五萬多呢!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還多。”
李澤嵐接過賬本,仔細翻看著,裏麵記得清清楚楚,每一筆收入、每一筆支出都寫得明明白白。“老周,做得不錯!”他笑著說,“下周省農業廳來調研,想請你去現場跟專家聊聊,說說合作社的發展情況,你願意去嗎?”
“願意!當然願意!”老周激動地說,“這是咱們合作社的榮譽,也是咱們陽山的榮譽,我一定好好準備,不給咱們陽山丟臉。”
李澤嵐點點頭,跟老周聊起了匯報的細節,從合作社的成立時間、帶動農戶數量,到陽山雞的養殖規模、銷售渠道,都一一確認清楚。老周還提議,在調研的時候現場燉一鍋雞湯,讓專家嚐嚐陽山雞的味道,李澤嵐覺得這個主意不錯,當場就答應了。
下午,李澤嵐又去了江英鎮的高標準農田,跟農戶們一起查看西洋菜的長勢。王建國看到他來,連忙拉著他的手,指著地裏的西洋菜:“李縣長,您看,這西洋菜長得多好!今年肯定能賣個好價錢。要是沒有您和趙書記,咱們也種不上這麽好的西洋菜。”
“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結果。”李澤嵐笑著說,“下周省農業廳來調研,想請你去現場跟專家說說增產的情況,你願意去嗎?”
“願意!我早就想跟專家聊聊了,問問他們怎麽才能讓西洋菜長得更好,賣得更貴。”王建國高興地說。
離開江英鎮,李澤嵐回到縣委,繼續修改匯報材料。他把老周、王建國、李大爺的案例都加了進去,還附上了他們的照片和簽字確認表。趙東來看到後,連連稱讚,說這樣的匯報材料才夠真實、夠接地氣。
時間過得很快,轉眼間就到了調研的前一天。李澤嵐和趙東來一起去了加工集中區的工地,最後一次檢查準備情況。工地已經打掃得幹幹淨淨,臨時搭建的匯報場地也布置好了,牆上掛著陽山產業發展的展板,桌上擺放著高標準農田的測產報告、陽山雞的銷售台賬、補償糾紛的解決情況匯總。
“書記,都準備好了,就等明天專家來了。”李澤嵐說。
“好!”趙東來點點頭,看著眼前的一切,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,“咱們做了這麽多準備,就是要讓專家看到一個真實、有活力的陽山,讓省裏知道陽山的班子是能幹事、會幹事的。”
傍晚,李澤嵐接到了蘇父的電話。蘇父在電話裏沒提別的,隻說:“澤嵐,明天調研好好表現,不用緊張,隻要把真實情況說清楚、講明白,省裏就會認可你們的工作。記住,幹事要踏實,做人要本分,別辜負了陽山老百姓的期望。”
“爸,我知道了.”李澤嵐答複到
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