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3章 安排1
字數:5888 加入書籤
李澤嵐穿著一件藏青色夾克,踩著落葉走進辦公樓時,才早上七點零五分,走廊裏已經傳來了熟悉的腳步聲——陳默正抱著一摞文件從辦公室出來,額前的頭發被風吹得有些淩亂,見了他,腳步立刻頓住,恭敬地側身讓路,雙手遞過一份裝訂整齊的清單:“縣長,這是上周項目質量抽查的匯總報告,還有三戶重點群眾訴求的回訪記錄,都按您的要求整理好了,每一項都標注了責任人跟後續跟進時間。”
李澤嵐接過清單,指尖輕輕掃過封麵——陳默用黑色水筆寫著“國慶前重點工作核查清單”,字跡工整,邊緣還細心地貼了透明膠,防止磨損。他沒立刻翻看內容,隻是抬眼看向陳默,注意到他眼底淡淡的青黑,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上周跟著項目組跑了三天,沒休息好吧?跟項目組的同誌說聲,節後給大家統一放半天假,好好補補覺。”
“謝謝縣長!”陳默的眼睛亮了亮,聲音裏帶著幾分壓抑不住的輕快,卻沒多問半句“為什麽突然放假”,隻是點頭應下,“我這就去跟項目組的王主任說。對了,您交代的假期值班表,我已經排好了,放在您辦公桌上,您過目下。”
“好,你先去忙吧。”李澤嵐看著陳默轉身離開的背影,心裏微微一暖。這兩年,陳默最讓他放心的,就是這份“不多問、隻多做”的踏實——不管安排什麽事,從不會追問緣由,隻會把細節想在前頭,把結果落在實處。
回到辦公室,李澤嵐把清單放在桌上,剛想坐下翻看,內袋裏的私人手機突然震動起來。他下意識摸出手機,屏幕上沒有備注姓名,隻有一串以“0311”開頭的陌生號碼——那是石家莊的區號。他心裏一動,起身走到窗邊,背對著門口按下了接聽鍵,聲音壓得很低:“您好。”
“請問是李澤嵐縣長嗎?”電話那頭傳來一個沉穩的男聲,帶著官方場合特有的客氣,卻沒有一絲居高臨下的疏離,“我是河北省委組織部幹部二處的周明,之前蘇老跟您提過張北縣班子調整的事,您還有印象嗎?”
“周處長您好,我是李澤嵐。”李澤嵐的指尖輕輕抵著窗玻璃,冰涼的觸感讓他的思緒更清晰了些。他知道,“幹部二處”是負責市縣主官任免的核心部門,周明的來電,意味著張北的事已經從“私下溝通”進入了“實質推進”階段。
“蘇老上周還跟我通了電話,特意交代我們,要充分尊重您的想法,不能催您。”周明的語氣很隨和,像是在跟老朋友聊天,“我們這邊也特別理解,基層工作最忌諱‘半截子工程’,您想把陽山的事收尾再談,這份責任心,正是我們看重的。不過有個情況,得跟您同步下——張北縣的新一屆班子調整方案,省委常委會初步定在下周上會討論,所以想跟您商量下,節後您能不能抽時間來石家莊一趟?”
周明頓了頓,特意補充道:“您放心,這次不用公開露麵,也不用走正式流程,就是跟省委分管組織的領導、還有張北縣的幾位現任班子成員聊一聊,也讓您實地去張北看看,了解下當地的實際情況——畢竟要去工作,總得心裏有底,您說對吧?”
李澤嵐握著手機的手指微微收緊,指節泛出淺白。他太清楚“省委常委會上會討論”的分量了——這意味著此事已經過了組織部的初步考察,進入了決策環節,而周明的邀約,既是給了他一個“麵對麵匯報思路”的機會,也是省委對他的最後一次“確認”。
“周處長,非常感謝您和省委的理解。”他的語氣很誠懇,沒有半分敷衍,“節後我這邊確實有個重點項目驗收,是之前跟省裏報備過的民生工程,涉及兩百多戶農戶的切身利益,大概要到十月中旬才能徹底結束。等驗收一完成,我立刻給您打電話,咱們敲定時間,您看可以嗎?”
“沒問題,完全沒問題!”周明的聲音立刻傳來,帶著明顯的笑意,“民生工程是大事,必須優先保障,我們等您的消息。這是我的私人電話,您後續直接跟我對接就行,不用通過辦公室。另外,蘇老特意跟我交代了,讓您不用著急,務必把陽山的事辦紮實,千萬別為了趕時間馬虎了。”
“請您替我謝謝蘇老,也謝謝省委領導的體諒。”
掛了電話,李澤嵐把周明的號碼存進手機,備注了“冀周明組二處)”。他靠在窗台上,看著院子裏的落葉被風吹得打旋,心裏像被什麽東西填滿了——有對未知崗位的期待,有對即將到來的“麵談”的審慎,更有對陽山當下工作的牽掛。他知道,十月中旬的項目驗收,不僅是對農戶的承諾,也是他留給陽山的“最後一份答卷”,必須漂漂亮亮地完成。
這時,辦公室門被輕輕敲響了,“咚咚”兩聲,節奏平穩。“進。”李澤嵐應了一聲,轉身回到辦公桌前,拿起陳默放在桌上的值班表,裝作正在審閱的樣子。
門被推開,趙東來拿著一個紅封皮的文件袋走進來,臉上帶著抑製不住的笑意,進門就揚了揚手裏的文件:“澤嵐,好消息!省裏的年度縣域考核結果出來了,咱們縣拿了‘2013年度全省縣域發展先進縣’,你的個人考核等次是‘優秀’,省委組織部的評語裏還專門提了句‘年輕幹部中的標杆,可重點培養’!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李澤嵐放下值班表,接過文件袋,抽出裏麵的考核通報。紅色的抬頭印著“中共廣東省委組織部文件”,正文裏詳細羅列了陽山縣的發展實績——產業升級成效顯著、民生保障落實到位、群眾滿意度達95以上,而在“主要領導幹部考核評價”一欄裏,關於他的評語寫著:“政治堅定,作風紮實,善於結合基層實際創新工作方法,在縣域治理和產業發展中實績突出,群眾認可度高,是新時代年輕幹部的優秀代表。”
他指尖劃過“重點培養”四個字,心裏清楚,這份“優秀”考核結果,既是對他這兩年在陽山工作的實打實肯定,也像是在為張北的崗位調整“鋪路”——有了這份公開的、權威的評價,後續跨省份的職務調整,會更順理成章,也更能服眾。
“這都是咱們班子一起努力的結果,尤其是您,從一開始就幫我把方向、把關口,沒有您的支持,我也幹不出這些成績。”李澤嵐把通報放回文件袋,語氣誠懇,沒有半分居功的意思。
“你就別給我戴高帽了,省裏領導的眼睛是亮的。”趙東來在他對麵的椅子上坐下,拿起桌上的青瓷杯,給自己倒了杯茶,喝了一口,話鋒忽然一轉,“對了,澤嵐,最近有沒有聽到什麽風聲?我上周去省裏開會,跟組織部的老夥計吃飯,他跟我透了個口風,說年底可能會有一批年輕幹部‘重點提拔’,主要往縣區主官的崗位上放,說是要‘給年輕幹部壓擔子’。”
李澤嵐握著筆的手頓了頓,抬眼看向趙東來。趙東來的眼神裏帶著幾分探究,卻沒有惡意,更像是長輩對後輩的關心。他心裏清楚,趙東來在官場摸爬滾打幾十年,消息靈通,或許已經隱約察覺到了什麽,但沒有點破,隻是用這種方式試探和提醒。
他笑了笑,沒有接話茬,而是拿起桌上的項目質量抽查清單,推到趙東來麵前:“趙書記,您看節後的項目驗收,我想著把陳默也帶上,讓他跟著學學驗收流程。另外,驗收組那邊,我想跟他們對接下,把農戶的滿意度調查也加進去,畢竟項目是給老百姓建的,他們滿意才算真合格,您看行嗎?”
趙東來愣了愣,隨即明白過來李澤嵐是在“轉移話題”,也沒再追問,拿起清單翻了翻,笑著點頭:“還是你考慮得細致,就按你說的辦。農戶滿意度確實重要,咱們幹工作,不就是為了讓老百姓滿意嘛。”
他翻到清單最後一頁,看到陳默手寫的“抽查小結”,忍不住誇讚道:“對了,陳默這小夥子最近進步真是不小。上次我去項目現場,正好碰到他在跟施工隊較真——就因為一塊預製板的厚度差了兩公分,他硬是讓施工隊拆了重做,說‘不能讓老百姓住有隱患的房子’。這股子認真勁,跟你年輕的時候一模一樣。”
“他確實肯學肯幹,就是經驗還差點,以後還得您多指點。”李澤嵐順著趙東來的話頭說,語氣裏帶著幾分“托付”的意味,“後續我想讓他多牽頭負責些具體工作,比如群眾訴求跟蹤、項目後續維護,您這邊多幫我盯著點,有不合適的地方及時提出來。”
“沒問題!”趙東來很痛快地答應了,拍了拍胸脯,“你放心,這小夥子是塊好苗子,我肯定好好帶。再說了,他跟著你兩年,學了不少真本事,放手讓他幹,錯不了。”
趙東來走後,辦公室裏恢複了安靜。李澤嵐拿起陳默整理的群眾回訪記錄,慢慢翻看著。其中一頁是關於獨居老人張桂英的回訪——老人之前反映“家門口的路燈不亮,晚上出門不方便”,陳默不僅在記錄裏寫了“9月28日已更換路燈,正常亮燈”,還特意用紅筆備注了“已協調社區網格員每周三上門探望,幫老人采購生活用品”。
李澤嵐看著那句備注,心裏忽然很踏實。陳默能從“解決訴求”想到“後續關懷”,說明他真的把“群眾的事無小事”刻進了心裏,也真的懂了他做事的思路。這樣一來,就算他真的離開陽山,這些牽掛的人和事,也有了可靠的“延續”。
下午三點,李澤嵐沒在辦公室待著,而是去了縣城的政務服務大廳。他沒提前打招呼,就想悄悄看看窗口的服務情況。剛走到大廳門口,就看到陳默正在跟一位穿著深藍色工裝的農戶說話,手裏拿著一個舊筆記本,筆尖在紙上快速記錄著什麽。
“大叔,您別急,我跟您說清楚。”陳默的聲音很耐心,沒有半點不耐煩,“您的養殖補貼申請,差的就是那個‘養殖場地備案證明’。您不用跑鄉鎮,我現在就給鄉鎮農辦打個電話,讓他們把備案證明電子版發過來,直接在這兒就能打印,您今天就能把申請交上,最多一周就能到賬。”
“真的?那太謝謝你了,小陳同誌!”農戶臉上的愁雲一下子散了,激動地握住陳默的手,“我之前跑了兩趟,都說差材料,我還以為得等國慶後才能辦呢,沒想到你這麽快就幫我解決了!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“大叔您客氣了,這是我該做的。”陳默笑著把筆記本收好,從口袋裏掏出一張名片遞過去,“這是我的電話,後續補貼到賬了,或者養殖上有啥問題,您直接給我打電話就行,不用再跑一趟。”
農戶小心翼翼地把名片揣進懷裏,嘴裏不停地說著“謝謝”,轉身去窗口交材料時,腳步都輕快了不少。陳默站在原地,看著農戶的背影,臉上露出了淺淺的笑意——那是一種“幫人解決問題後”的踏實和滿足。
李澤嵐站在大廳門口的柱子後麵,看著這一幕,沒有上前打擾。他知道,自己在陽山的“痕跡”,不用刻意留下什麽,隻要陳默能帶著這份“踏實勁”走下去,那些他牽掛的百姓、在意的工作,就不會走偏。
離開政務大廳時,夕陽已經西斜,金色的陽光灑在街道兩旁的梧桐樹上,落下長長的影子。李澤嵐沿著街道慢慢走著,路過一家雜貨店時,店主王嬸笑著跟他打招呼:“李縣長,您這是去哪兒啊?上次您幫我協調的貨拉拉,真是太方便了,現在進貨比以前省了一半時間!”
“王嬸,您客氣了,這都是應該的。”李澤嵐笑著回應,“最近生意怎麽樣?”
“好著呢!多虧了您搞的那個產業合作社,我兒子在合作社養的雞,賣得可好了,這不,我也跟著沾光,店裏的生意都比以前好不少!”王嬸笑得合不攏嘴,臉上的皺紋都舒展開了。
李澤嵐跟王嬸聊了幾句,繼續往前走。一路上,不斷有老百姓跟他打招呼,有的說“謝謝縣長修的路”,有的說“合作社的分紅拿到了”,每一句問候,每一個笑臉,都像一顆石子,落在他的心裏,激起層層漣漪。
他忽然明白,不管是去張北還是留在陽山,仕途的意義從來都不是“往上走”,而是“往下沉”——沉到老百姓中間,解決他們的煩心事,讓他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。這才是蘇晴父親沒明說,卻一直教他的道理;也是他不管走到哪裏,都必須守住的本分。
回到辦公室時,天色已經暗了下來。李澤嵐打開台燈,從抽屜裏拿出一個嶄新的筆記本,在第一頁寫下兩件事:
1. 十月中旬:完成民生項目驗收,確保農戶滿意度100;
2. 驗收後:對接周明,赴石家莊麵談,實地考察張北縣。
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