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4章 接觸

字數:6773   加入書籤

A+A-


    李澤嵐站在“陽山惠民小區”工地門口時,褲腳還沾著田埂上的露水——這是他在陽山牽頭推進的最後一個民生項目,專為失地農戶建設的安置小區,今天是竣工驗收的日子,也是他對陽山百姓的最後一份“答卷”。
    陳默跟在他身後,懷裏緊緊抱著一摞厚厚的驗收資料,指尖把藍色文件夾的邊緣捏得發皺。這是他第一次跟著參與縣級重點項目驗收,前一晚在辦公室核對資料到淩晨兩點,連打印機都因為連續工作發燙罷工,他守著機器降溫,愣是把最後一頁驗收細則重新打印出來,生怕漏了半點細節。李澤嵐瞥見他眼底的青黑,側身拍了拍他的胳膊,聲音比平時溫和些:“別繃太緊,按流程走,有我在。”
    陳默點點頭,喉結動了動,沒說話——他知道,今天不僅是項目驗收,更像是李澤嵐對他的一次“隱性考核”,不能出半點差錯。
    七點整,驗收組的車準時抵達。組長是省住建廳的方教授,七十歲出頭,頭發花白卻精神矍鑠,鼻梁上架著一副老花鏡,手裏拎著一個磨得發亮的公文包,走南闖北看了半輩子項目,剛下車時臉上還帶著幾分“挑刺”的嚴肅,目光掃過工地圍欄上的“質量第一”標語時,隻是淡淡“嗯”了一聲。
    可一進小區,方教授的腳步就慢了下來。兩排米黃色小樓整齊排列,樓間距寬得能停下兩輛卡車,比規範要求足足寬了3米;樓前的綠化帶裏,桂花樹正飄著香,幾個工人正在種植冬青苗;小區中心的活動廣場上,健身器材、石桌石凳已經安裝妥當,幾位提前來“探房”的農戶正圍著施工隊問東問西,笑聲順著風飄過來,落在每個人耳朵裏。
    “方教授,您看這樓間距,”李澤嵐指著樓群介紹,伸手比劃著,“按規範15米就達標,我們跟設計方反複溝通,擴到了18米,就是想讓每戶冬天都能曬著太陽——農戶大多有曬糧食、曬被褥的習慣,不能委屈了他們。”
    方教授沒說話,走到一棟樓前,蹲下身敲了敲地麵瓷磚,瓷磚發出清脆的聲響;他又伸手摸了摸牆麵乳膠漆,指尖劃過沒有半點顆粒感。這時,一位挎著竹籃的農戶湊過來,見是驗收組的人,連忙笑著搭話:“這位老教授,您是來檢查房子的吧?這房子可好了!”
    方教授轉頭看向她,推了推老花鏡:“大姐,這房子您看著咋樣?”
    “好!比老房子好百倍!”農戶是大崀鎮的劉嬸,之前住的土坯房一到雨季就漏雨,去年台風天還差點塌了,此刻激動得眼圈發紅,“我昨兒就來了,摸這牆滑溜溜的,窗戶是雙層玻璃,隔音還好!李縣長說年底就能搬進來,再也不用怕下雨了!”
    她拉著方教授的手往樓裏走:“您跟我來,看看屋裏!廚房做的是u型台,我之前跟施工隊提過,說老房子的灶台太擠,沒想到真改了!衛生間還留了扶手位置,我家老頭腿腳不好,正用得上!”
    方教授跟著劉嬸進了屋,裏裏外外看了一遍,嘴角漸漸彎了起來。出來時,他拍了拍李澤嵐的肩膀:“年輕人,項目做得實在,比啥花哨數據都強。農戶的眼睛是雪亮的,他們滿意,就是最好的驗收結果。”
    驗收流程走得格外順利。從房屋主體質量到水電管線鋪設,再到小區的綠化、照明,甚至後期的物業管理方案,驗收組都沒挑出半點硬傷。方教授在驗收報告上簽字時,特意在“驗收意見”欄裏寫了一行字:“項目貼合民生需求,質量過硬,建議作為全省民生安置項目示範案例。”
    中午在鎮上食堂吃飯時,方教授特意端著茶杯敬了李澤嵐:“說實話,一開始我還擔心年輕幹部急著出政績,把項目做‘飄’了,搞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。沒想到你能沉下心,一戶一戶問需求,一磚一瓦抓質量。陽山的老百姓,是真有福氣。”
    “方教授過獎了,”李澤嵐笑著碰了下杯,茶水泛起細小的漣漪,“我隻是覺得,民生項目是給老百姓住的,要是連自己都不滿意,怎麽對得起他們的信任。”
    這話落在陳默耳朵裏,格外有分量。他想起李澤嵐當初拍板修改戶型時,有人說“按規範來就行,沒必要多花錢”,李澤嵐卻說:“規範是底線,不是上限。咱們多花點心思,老百姓就能多舒心幾年,值得。”
    下午三點,送走驗收組,李澤嵐剛回到辦公室,就反鎖了門,從內袋裏掏出私人手機,給周明打了電話。
    “周處長,我是李澤嵐,惠民小區驗收過了,全優,方教授還建議當示範案例。”
    “太好了!”周明的聲音裏滿是笑意,透過聽筒都能感受到他的興奮,“我剛跟馬書記匯報完,他一聽就樂了,說‘果然沒看錯人’。馬書記說今晚想跟您見個麵,就是隨便聊聊,不用拘束。您看現在動身,晚上七點前能到石家莊吧?”
    “沒問題,我這就訂高鐵票。”李澤嵐看了眼桌上的日曆,十月十五號,離惠民小區農戶入住還有不到一個月,“麻煩周處長跟馬書記說聲,謝謝他的體諒。”
    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    “客氣啥,都是應該的。”周明頓了頓,又補充道,“對了,蘇老上午還跟我通了電話,問您這邊的情況,說讓您路上注意安全,不用急。”
    “請您替我謝謝蘇老。”
    掛了電話,李澤嵐看著桌上的驗收報告,指尖在“群眾滿意度100”的字樣上反複摩挲。陽光透過玻璃窗灑進來,把那行字照得發亮,像是在印證他這兩年的付出。他拿起內線電話,撥了陳默辦公室的分機:“陳默,來我辦公室一趟,帶上惠民小區的入住計劃表和最近的群眾訴求匯總。”
    三分鍾後,陳默準時敲門進來,手裏捧著一張剛打印好的入住計劃表和一本藍色的訴求匯總冊。他站在辦公桌前,微微低著頭,能感覺到李澤嵐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,比平時更沉、更專注,心裏隱約有了點預感——有什麽重要的事要發生了。
    “坐吧,”李澤嵐指了指對麵的椅子,語氣平穩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鄭重,“跟你說點事。”
    陳默坐下時,雙手不自覺地放在膝蓋上,腰背挺得筆直。他跟著李澤嵐兩年,從一個連“民生項目”是什麽都不太懂的新手秘書,到現在能獨立跟進項目、處理群眾訴求,李澤嵐教他的不僅是工作方法,更是“把老百姓放在心裏”的道理。
    “我今晚去石家莊,可能要待幾天,說不定還要去張北看看。”李澤嵐開門見山,目光坦誠地看著陳默,“陽山的事,我已經跟趙書記溝通過了,從今天起,任命你為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,兼管民生項目後續工作和群眾訴求跟蹤。”
    “什、什麽?”陳默猛地抬頭,眼睛瞪得圓圓的,嘴唇動了動,半天沒說出完整的話。他以為自己聽錯了——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,雖然不是什麽“大官”,卻實打實是“挑擔子”的職位:管著縣政府日常運轉的協調,再兼管民生項目和群眾訴求,相當於接過了李澤嵐手裏一半的“實活”。這不是簡單的提拔,是沉甸甸的托付。
    “別慌,聽我說完。”李澤嵐抬手示意他冷靜,從抽屜裏拿出一個黑色的筆記本,推到陳默麵前,“這個筆記本,是我這兩年在陽山記的工作心得,裏麵記著怎麽跟農戶溝通、怎麽抓項目質量、怎麽平衡各方需求,比如上次江英鎮農戶反映灌溉渠漏水,我寫了‘先現場看,再找水利站,最後跟農戶定方案’,你有空可以看看,能少走點彎路。”
    陳默雙手捧過筆記本,封麵是磨舊的黑色皮質,上麵還留著李澤嵐指尖的溫度。他翻開第一頁,裏麵的字跡工整有力,每一條心得後麵都附著具體的案例,甚至還有他當時處理問題時的“反思”,比如“跟農戶溝通要接地氣,別講官話”“項目質量不能讓步,哪怕得罪人”。
    “這個職位,不是給你‘鍍金’的,”李澤嵐的聲音沉了沉,“惠民小區的入住安排、合作社的年底分紅、之前沒解決完的二十多戶群眾訴求,這些都是實打實的事,容不得半點馬虎。你記住,不管我在不在陽山,都要把‘農戶滿意不滿意’當成第一標準,不能因為我走了,就把事放下來。”
    “縣長,您放心!”陳默猛地站起身,聲音有些發顫,卻帶著一種近乎宣誓的堅定,“我一定把事做好,不辜負您的信任,不辜負老百姓的期待!”
    李澤嵐看著他激動的樣子,想起兩年前陳默剛當秘書時,第一次跟著他去村裏,麵對農戶的提問緊張得結巴,連話都說不完整;如今,他已經能獨當一麵,甚至能提前想到他沒說出口的需求。心裏泛起一陣欣慰,又帶著點不舍。
    “我信你。”李澤嵐點點頭,又想起了什麽,從抽屜裏拿出一張紙條,遞給陳默,“還有件事,你愛人不是一直想考正式教師編製嗎?我跟縣教育局的王局長打了招呼,這是他們今年的內部複習班名額,下周一開課,都是縣裏的資深老師講課,你讓她去聽聽,好好準備考試。”
    陳默接過紙條,上麵寫著“縣教育局2013年教師編製複習班名額 陳默愛人”,字跡是李澤嵐的親筆。他的眼眶瞬間紅了,鼻子發酸,想說“謝謝”,卻覺得這兩個字太輕,根本承載不了心裏的感激。他對著李澤嵐深深鞠了一躬,腰彎得很低:“縣長,我……我一定不會讓您失望的!”
    “別多說了,幹活吧。”李澤嵐擺擺手,拿起桌上的行李箱——裏麵隻裝了幾件換洗衣物、張北縣的資料,還有那份惠民小區的入住計劃表,“入住表我帶走,你把後續的工作交接清單整理好,分好輕重緩急,等我回來簽字。還有,跟趙書記多匯報,他經驗豐富,能幫你把關。”
    “好!我這就去整理!”陳默用力點頭,捧著筆記本和紙條,轉身快步走出辦公室,腳步比平時快了不少,像是怕慢一步就會辜負這份信任。
    李澤嵐送陳默到辦公樓樓下時,夕陽正落在縣委大院的老榕樹上,金色的餘暉把樹葉染得發亮。他沒讓陳默再送,隻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回去吧,看好家。”
    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    “縣長,您路上注意安全!”陳默站在原地,看著李澤嵐的車漸漸消失在街角,才低頭摸了摸懷裏的筆記本,轉身快步走回辦公室——他要趕緊把交接清單理出來,還要給愛人打個電話,告訴她那個好消息。
    晚上七點,李澤嵐的高鐵準時抵達石家莊站。周明已經在車站外等著,穿著一件深色夾克,手裏舉著一個寫著“李澤嵐同誌”的紙牌,見了他,連忙上前接過行李箱:“李縣長,路上辛苦了!馬書記已經在茶館等著了,咱們現在過去正好。”
    “麻煩周處長了。”李澤嵐跟著周明上了車,車子平穩地行駛在石家莊的街道上,窗外的霓虹燈次第亮起,勾勒出這座北方城市的輪廓。他看著窗外的夜景,心裏既期待又忐忑——張北的土地在等著他,新的挑戰在等著他,而陽山的陳默,會帶著他的思路,繼續守護那裏的百姓。
    車子停在一家僻靜的茶館門口,周明領著李澤嵐走進包間。一位穿著灰色夾克的中年男人正坐在茶桌旁泡茶,動作嫻熟,見他們進來,笑著站起身:“澤嵐同誌來了,快坐。”
    李澤嵐一眼就認出,這是河北省委分管組織的馬書記。他快步上前,伸出手:“馬書記,您好。”
    “坐,別拘束。”馬書記握著他的手,力道很穩,“我看了你的材料,陽山的‘補償+就業+入股’模式,是真把農戶的利益攥在手裏了。張北現在最缺的,就是你這樣接地氣、能幹事的幹部。”
    馬書記給李澤嵐倒了杯茶,茶湯清澈,香氣撲鼻:“來,嚐嚐這茶,是張北本地的蓧麥茶,解膩。”
    李澤嵐接過茶杯,喝了一口,一股淡淡的麥香在嘴裏散開。他放下茶杯,誠懇地說:“馬書記過獎了,陽山的經驗都是摸索出來的。我也看了張北的資料,雖然產業基礎弱,但耕地多、光照足,要是能把農產品深加工做起來,再搞點特色養殖,農戶增收肯定有戲。”
    “哦?具體說說你的想法。”馬書記來了興趣,身體微微前傾。
    李澤嵐打開隨身帶的筆記本,裏麵記著他對張北的初步規劃:“張北的玉米品質好,但現在大多直接賣原料,一斤才幾毛錢,利潤薄。我們可以引進澱粉加工企業,把玉米做成澱粉、糖漿,附加值能翻幾番;馬鈴薯也一樣,能做薯片、粉條,還能搞倉儲保鮮,錯峰上市賣好價。還有壩上的草原,適合養羊,可以搞‘合作社+農戶’模式,統一品種、統一技術、統一銷售,跟陽山的雞合作社一個思路,讓農戶抱團賺錢。”
    馬書記聽得頻頻點頭,拿起茶杯喝了一口,眼裏滿是讚賞:“思路很清晰,也很符合張北的實際。你這不是‘紙上談兵’,是真琢磨過老百姓的需求。”
    兩人聊了很久,從張北的產業規劃到基層治理,再到年輕幹部的成長,馬書記沒擺半點架子,更像是一位前輩在跟後輩交流經驗。臨走時,馬書記拍了拍李澤嵐的肩膀:“澤嵐同誌,張北的擔子不輕,但我相信你能扛起來。記住,到了新地方,別著急燒‘三把火’,先沉下去聽群眾說,再慢慢幹。老百姓認的是實在事,不是花架子。”
    “我記住了,馬書記。”李澤嵐鄭重地點頭。
    回到酒店,李澤嵐給蘇晴父親打了個電話。
    “爸,我跟馬書記聊完了,他很支持我的想法。”
    “嗯,馬書記是個務實的人,”蘇晴父親的聲音依舊沉穩,帶著一種了然的平靜,“記住我說的話,不管到哪裏,都要踏實做事,別辜負了老百姓的期待。”
    “我記住了,爸。”
    掛了電話,李澤嵐站在酒店窗前,看著石家莊的夜景。霓虹燈閃爍,車流如織,這座陌生的城市,即將成為他新的起點。他知道,自己即將踏上新的征程,而陽山的陳默,會帶著他的初心,繼續守護那裏的土地和百姓。這一去,既是挑戰,也是責任——他要在張北的土地上,再幹出一個讓老百姓滿意的“陽山”來。
    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