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5章 任命

字數:6780   加入書籤

A+A-


    石家莊街道上的梧桐葉被風吹得簌簌作響,卷起滿地金黃,落在省委大院的青磚路上,踩上去沙沙有聲。李澤嵐坐在組織部會客室的沙發上,指尖輕輕摩挲著麵前那份蓋著“中共河北省委組織部”鮮紅公章的紅頭文件,目光落在那行核心任免信息上——“經省委研究決定,任命李澤嵐同誌為張北縣委委員、常委、書記。”
    沒有華麗的修飾,沒有多餘的表述,卻字字重如千鈞,壓在心頭,也點燃了胸中的責任感。
    周明坐在他斜對麵的單人沙發上,手裏捧著一杯熱茶,臉上帶著溫和而鄭重的笑意:“李書記,這份文件今天上午剛走完最後一道流程,正式下發到市縣兩級了。馬書記特意交代,讓您現在過去一趟,他想結合全省‘三年大變樣’的整體部署,再跟您深入聊聊張北的具體發展思路,算是給您‘送送思路、鼓鼓勁’。”
    李澤嵐將文件輕輕合上,指尖在封麵上的燙金字樣上頓了頓。從陽山的縣長到張北的縣委書記,這不僅是職務的跨越,更是責任的升級——縣長主抓行政執行,而縣委書記要統籌全局、定方向、帶隊伍。他抬眼看向周明,聲音平穩卻透著堅定:“麻煩周處長了,我們現在就過去吧。”
    兩人走出會客室,沿著省委大院的林蔭道往辦公樓走。路邊的銀杏樹葉黃得耀眼,陽光透過枝葉的縫隙灑下來,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。周明邊走邊輕聲說:“李書記,馬書記這幾天一直在看張北的材料,還專門讓我們整理了近五年的經濟數據和群眾訴求,看得出來,對張北的發展很上心。您這次去,放開了說就行,馬書記就喜歡務實的思路。”
    李澤嵐點點頭,心裏越發清晰——張北的擔子,不僅是他一個人的,更是省委寄予厚望的“改革試點”。
    馬書記的辦公室在辦公樓三樓,推門進去時,他正坐在寬大的辦公桌後看文件,桌上堆著厚厚一摞資料,最上麵那本《張北縣縣域經濟發展報告》的封麵上,畫滿了紅色的批注,從產業結構到民生短板,每一條都標注得詳細。見他們進來,馬書記立刻放下手中的鋼筆,站起身笑著招手:“澤嵐來了,快坐!周明,你也坐。”
    辦公室的陳設很簡樸,牆上掛著一幅蒼勁有力的“求真務實”書法作品,牆角的書櫃裏擺滿了基層治理和產業發展相關的書籍,最顯眼的位置放著一個玻璃罐,裏麵裝著幾顆飽滿的玉米和馬鈴薯——一看就是張北的特產。
    “馬書記,打擾您工作了。”李澤嵐走到沙發邊坐下,接過馬書記遞來的茶杯,溫熱的茶湯裏飄著淡淡的麥香,“這是張北的蓧麥茶吧?之前在資料裏看到過。”
    “哦?你還特意了解過這個?”馬書記眼睛一亮,笑著點頭,“對,就是張北的蓧麥茶,解膩還養胃。我上次去張北調研,農戶給我帶的,喝著就想起他們的日子,心裏總惦記著。”
    他話鋒一轉,語氣漸漸沉了下來:“剛看了張北的三季度經濟數據,形勢不太樂觀啊。農民人均純收入6800塊,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近兩千塊;gdp裏,農業占比超過40,但大多是初級農產品,工業和服務業基本是‘短板’。現在省委推進‘三年大變樣’,就是想借著這個契機,讓張北這樣的農業縣實現跨越式發展,你肩上的擔子不輕啊。”
    李澤嵐放下茶杯,身體微微前傾,沒有繞任何彎子,直言道:“馬書記,這幾天我翻了張北的縣誌、經濟報告,也托人跟之前在張北工作過的同誌聊了聊,發現核心問題就兩個:一是產業沒做透,張北是農業大縣,卻把‘優勢’做成了‘短板’,玉米、馬鈴薯要麽低價賣原料,要麽爛在地裏,沒形成產業鏈;二是隊伍沒激活,部分幹部思想保守,‘等靠要’的心態重,遇到問題先想‘能不能不做’,不是想‘怎麽做好’,敢闖敢試的勁頭不足。”
    “你說得很準,一針見血。”馬書記點點頭,從抽屜裏拿出一張攤開的張北縣地圖,鋪在茶幾上,手指在地圖上劃了一圈,“張北的條件其實不差:耕地麵積180多萬畝,壩上草原80多萬畝,還有‘張北馬鈴薯’‘壩上羊肉’兩個地理標誌產品。可就是沒把這些‘寶貝’盤活。現在省委給政策、給資金,推進‘三年大變樣’,就是想讓你借著這股東風,把張北的改革推下去。你說說,具體打算怎麽幹?”
    李澤嵐俯身看著地圖,手指順著張北縣的地形緩緩劃過——西部是遼闊的壩上草原,東部是平坦的種植區,縣城在中部,像一個樞紐連接著東西兩端。他沉思片刻,眼神漸漸堅定,條理清晰地闡述道:“馬書記,我想以‘三年大變樣’為總抓手,圍繞‘強產業、優基礎、轉作風’三個核心,分三步走推進改革,爭取用三年時間,讓張北的農民人均純收入趕上全省平均水平,產業結構實現‘農業穩、工業興、服務業活’。”
    “具體說說這三步。”馬書記身體微微前傾,拿起筆在筆記本上準備記錄。
    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,後麵更精彩!
    “第一步,聚焦農業產業化,把‘糧袋子’變成‘錢袋子’。”李澤嵐的手指先落在地圖東部的種植區,“張北的玉米、馬鈴薯品質好,尤其是馬鈴薯,澱粉含量高,適合做深加工。我想重點引進兩家農業龍頭企業:一家主攻玉米深加工,開發澱粉、糖漿、飼料等產品,把玉米從‘按斤賣’一斤幾毛錢)變成‘按噸賣’一噸幾千塊);另一家做馬鈴薯深加工,除了傳統的粉條、粉絲,還要開發薯片、薯泥等休閑食品,同時建一座5000噸的冷鏈倉儲庫,實現錯峰上市,避免‘豐收賤賣’的問題。”
    他頓了頓,又指向西部的壩上草原:“草原這邊,重點擴大‘合作社+農戶’模式。之前張北也有養羊合作社,但規模小、分散,沒形成合力。我想整合現有合作社,成立‘壩上肉羊養殖聯合社’,統一提供種羊、技術指導,統一對接銷路,讓農戶從‘零散養’變成‘抱團養’。比如,聯合社跟大型肉聯廠簽長期供貨協議,農戶按標準養羊,出欄時統一收購,比自己拉到市場賣,每隻羊能多賺200塊以上。”
    馬書記的筆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著,時不時點頭:“這個思路接地氣,既解決了農產品‘賣難’的問題,又能提高附加值。不過有個問題要注意:引進企業不能‘饑不擇食’,一定要選有實力、講信譽的龍頭企業,最好是省內有成功案例的,避免出現‘企業跑路、農戶受損’的情況。另外,合作社要堅持‘農戶自願加入’,不能搞行政命令‘一刀切’。”
    “您放心,我已經讓周處長幫我篩選了三家省內的農業龍頭企業——兩家做糧食深加工,一家做畜禽養殖加工,都是有十年以上經驗的。等我到張北報到後,就帶隊去企業實地考察,看他們的生產線、合作模式,還要跟他們合作過的農戶聊聊,確保企業靠譜。合作社這邊,打算先選兩個村做試點,試點成功後再逐步推廣,讓農戶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,主動加入。”李澤嵐詳細回應,這些細節他早已在心裏盤算過多次。
    “好,這個考慮很周全。”馬書記滿意地點頭,“第二步呢?”
    “第二步,抓基礎設施升級,為產業發展‘鋪路搭橋’。”李澤嵐的手指在地圖上的鄉鎮之間劃了幾條線,“‘三年大變樣’裏有農村道路、水利的專項資金,我想重點用在兩個方麵:一是道路硬化拓寬,重點修三條路——東部種植區到縣城的‘農產品運輸專線’,西部草原到縣城的‘肉羊運輸專線’,還有連接縣城和高速口的‘物流通道’,解決農產品‘運輸難、成本高’的問題;二是水利設施修複,東部種植區有不少老舊灌溉渠,年久失修,旱季澆地難,打算修複10條老舊渠,新建2條引水渠,再建5座小型蓄水池,確保灌溉用水。”
    他補充道:“基礎設施不僅要建,還要管。道路修好後,會明確鄉鎮的管護責任,避免‘重建輕管’;水利設施會交給村集體管理,農戶按用水量繳納少量管護費,保證設施長期能用。”
    “專項資金要用在刀刃上。”馬書記叮囑道,“修路修渠是民生工程,也是廉政工程。招投標過程一定要公開透明,全程接受紀檢監察和群眾監督,不能讓‘豆腐渣工程’和‘腐敗問題’壞了改革的名聲。你年輕,要守住底線,每一筆資金的使用都要經得起檢驗。”
    “我記住了,馬書記。”李澤嵐鄭重點頭,“到張北後,我會牽頭成立‘基礎設施建設監督小組’,邀請人大代表、政協委員和村民代表參與監督,從招投標到施工、驗收,全程公開,確保每一分錢都花在明處、用在實處。”
    “第三步,抓幹部作風轉變,激活隊伍‘戰鬥力’。”李澤嵐的語氣沉了沉,“產業要發展,基礎要完善,最終靠的是幹部隊伍。張北的幹部隊伍整體是務實的,但部分幹部存在‘三怕’:怕擔責、怕出錯、怕得罪人,導致很多好政策落不了地。我想在全縣開展‘作風整頓年’活動,重點抓三件事:”
    “一是‘下沉基層’常態化。要求縣委班子成員每周至少用兩天時間去村裏蹲點,鎮村幹部每周至少三天在村工作,不能‘坐在辦公室聽匯報’,要‘走到田間地頭聽意見’。比如,我計劃每周二定為‘縣委書記接待日’,在縣城和鄉鎮輪流坐班,直接聽群眾反映問題;每月選一個村,跟農戶一起吃、一起幹,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。”
    “二是建立‘容錯糾錯機製’。明確哪些錯能容、哪些錯不能容,對幹部在改革創新中因缺乏經驗、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,隻要不是違紀違法,就予以容錯,消除幹部‘不敢闖、不敢試’的顧慮。同時,對不作為、慢作為的幹部,堅決問責,形成‘能者上、庸者下’的導向。”
    “三是選拔年輕幹部‘挑擔子’。從鄉鎮、縣直部門選拔一批35歲以下、有基層經驗、敢擔當的年輕幹部,安排到產業發展、項目建設等重點崗位鍛煉,給他們壓擔子、交任務。比如,讓年輕幹部牽頭負責合作社試點、企業對接等工作,在實踐中成長,為幹部隊伍注入新活力。”
    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    馬書記聽得頻頻點頭,放下筆,感慨道:“你這三步棋,走得很實在。‘強產業’是核心,‘優基礎’是保障,‘轉作風’是動力,三者環環相扣,既抓了發展的‘牛鼻子’,又夯實了發展的‘根基’,還激活了發展的‘軟實力’,考慮得很全麵。”
    他話鋒一轉,語氣變得溫和卻帶著提醒:“不過,有句話要跟你說透:改革不能急功近利,要‘穩紮穩打、循序漸進’。比如引進企業,不能追求‘數量’,要追求‘質量’,哪怕第一年隻簽一家,隻要能帶動農戶增收,就是成功;比如作風整頓,不能搞‘運動式’,要靠製度常態化,慢慢轉變幹部的思想觀念。還有,遇到阻力時別慌,多跟班子成員商量,多聽老同誌們的意見,集體的智慧比個人的力量大。”
    “您說得對。”李澤嵐深有感觸,想起在陽山搞合作社時的經曆,“在陽山推進‘補償+就業+入股’模式時,一開始也有不少幹部反對,說‘太複雜、難推進’。我就先選了一個村做試點,半年後試點村的農戶收入漲了三成,其他村的幹部和農戶都主動要求推廣。到了張北,我也會堅持‘試點引路、逐步推廣’的辦法,不急於求成,確保改革經得起時間和群眾的檢驗。”
    兩人一聊就是兩個多小時,從產業規劃的細節到幹部管理的方法,再到民生保障的重點,馬書記把自己多年的基層工作經驗傾囊相授——比如“跟農戶打交道要‘接地氣’,別講官話”“遇到矛盾要‘換位思考’,站在群眾的角度想問題”“項目推進要‘量力而行’,不能搞‘形象工程’”。李澤嵐聽得格外認真,筆記本上記滿了要點,連一些具體的案例和解決辦法都標注得清清楚楚。
    臨走時,馬書記送李澤嵐到辦公室門口,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澤嵐,張北的改革之路不會一帆風順,肯定會遇到阻力和困難。但你記住,隻要是為老百姓好的事,隻要是符合張北實際的改革,省委都會支持你。放手去幹,別辜負了張北的老百姓,也別辜負了自己的初心。”
    “謝謝馬書記,我一定不辜負省委的信任,不辜負張北的老百姓!”李澤嵐的聲音鏗鏘有力,帶著不容置疑的決心。
    離開省委大院,李澤嵐掏出私人手機,給蘇晴父親打了個電話。
    “爸,我剛從馬書記辦公室出來,任命文件下來了,任張北縣委書記,下周一報到。”
    “嗯,知道了。”蘇晴父親的聲音依舊沉穩,卻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欣慰,“到了新地方,先沉下去摸透情況,別急著燒‘三把火’。‘三年大變樣’是機會,但也容易出偏差,記住‘穩字當頭、實字托底’,凡事多跟班子成員商量,多聽基層意見,別搞‘一言堂’。”
    “我記住了,爸。”李澤嵐應道,心裏暖暖的——蘇晴父親雖然話少,但每一句都是實實在在的提醒。
    掛了電話,李澤嵐站在路邊,看著來來往往的車流。秋風吹拂著他的衣角,卻吹不散他心中的幹勁。他知道,張北的改革之路注定充滿挑戰——可能會遇到企業談判不順的挫折,可能會麵臨幹部思想不統一的阻力,可能會碰到農戶不理解的難題,但他有信心:憑著在陽山摸爬滾打出來的“踏實勁”,憑著“為老百姓做事”的初心,一定能在張北的“三年大變樣”裏,幹出一番讓老百姓滿意的成績。
    當天下午,李澤嵐回到酒店,給陳默打了個電話。
    “陳默,我這邊任命下來了,下周一去張北當縣委書記。”
    電話那頭的陳默愣了一下,隨即傳來興奮的聲音:“恭喜書記!太好了!您到了張北,肯定能把張北的發展搞上去!”
    “陽山的事還要靠你多盯著。”李澤嵐笑了,語氣裏帶著期許,“惠民小區下月初就要讓農戶搬進去了,一定要把入住流程理清楚,別讓農戶跑冤枉路;合作社的年底分紅方案,要確保每一分錢都發到農戶手裏,不能出任何紕漏。”
    “您放心!”陳默的聲音透著堅定,“我已經把惠民小區的入住流程做成了‘明白紙’,每戶一份,還安排了工作人員現場引導;分紅方案已經過會了,到時候會在村裏公示,接受農戶監督。您就放心去張北幹事業,陽山這邊絕對不會出問題!”
    “好,我信你。”李澤嵐點點頭,“你在陽山好好幹,多向趙書記學習,把‘踏實做事、為民著想’的勁頭保持下去。以後有機會,咱們還能一起做事。”
    “謝謝書記!我一定好好幹,不辜負您的培養!”
    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