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1章 了然
字數:6622 加入書籤
陳明提著個磨了邊的不鏽鋼保溫杯,沿著鵝卵石小徑慢慢走著。杯裏是剛泡好的蓧麥茶,熱氣從杯口嫋嫋升起,模糊了他的眉眼。他走得很慢,腳下的鵝卵石硌著鞋底,卻絲毫沒影響他的思緒——自從李澤嵐十天前到任張北縣委書記,他的心裏就像揣了塊沒焐熱的石頭,沉甸甸的,直到昨天下午那通電話,才終於落了地。
電話是市委書記趙振邦打來的。當時他正在老城區跟商戶核對改造意願,手機在口袋裏震動起來,看到屏幕上“趙書記”三個字,他連忙走到僻靜處接起。
“陳明,忙著呢?”電話那頭的聲音依舊沉穩,像浸了多年的老茶,帶著不容置疑的分量,“李澤嵐同誌到張北了,這幾天工作對接得怎麽樣?”
陳明心裏一緊,連忙站直身體:“趙書記,李書記剛到任,我們已經碰過幾次頭,他對老城區改造、工業園建設這些事都很上心,思路也很清晰。”
“嗯,他在陽山的成績,你應該也聽說過。”趙振邦的聲音頓了頓,接著說,“當年陽山的老舊小區改造,他用‘微改造’的思路,花了小錢辦了大事,老百姓滿意度很高;後來引進的農產品加工企業,帶動了周邊幾個鄉鎮的就業。這次派他去張北,是組織上經過深思熟慮的——張北底子薄,但有供京蔬菜、草原旅遊這些資源,缺的就是能把資源盤活的人,缺的就是能對接上層資源的人。”
陳明握著話筒,指尖微微用力。他跟著趙振邦快十年了,從鄉鎮秘書到縣委常委、縣長,每一步都離不開趙振邦的提攜。趙振邦向來不輕易誇人,能對李澤嵐有這樣的評價,足見對他的重視。
“趙書記,您放心,我肯定配合好李書記的工作。”陳明連忙表態。
“不是‘配合好’,是‘全力支持’。”趙振邦的語氣加重了幾分,“你在張北待了五年,熟悉縣裏的情況,不管是老城區的商戶,還是鄉下的農戶,都買你的賬。李澤嵐同誌有思路、有資源,但需要有人幫他把思路落到實處,幫他化解基層的矛盾。這個人,就是你。”
陳明心裏咯噔一下,趙振邦這話,已經說得再明白不過了。他連忙應道:“我明白您的意思,一定不辜負您的信任,跟李書記好好搭班子,把張北的發展搞上去。”
“還有件事,你心裏有數就行。”趙振邦的聲音放輕了些,“李澤嵐同誌的嶽父,是國家發改委的蘇明遠主任。蘇主任在農業產業化、區域經濟發展這兩塊,說話很有分量,張北要爭取的專項基金、要對接的龍頭企業,都可能通過他搭上線。這是張北的機會,也是你施展能力的機會,別錯過了。”
掛了電話,陳明站在老城區的巷口,風一吹,才發現後背已經汗濕了。他在張北待了五年,不是沒想過幹出點成績——老城區的管網老化問題,他跟住建局提了三次;城南那片荒地,他也找招商局聊過想建工業園;草原旅遊零散,他甚至跟文旅局擬過整合方案。可每次都卡在“缺資金”“缺政策”“缺資源”上,市裏的專項基金申請了兩次都沒批下來,對接的幾家外地企業也因為“配套不足”不了了之。
而趙振邦的話,像一道光,照亮了他心裏的迷茫——李澤嵐不僅有能力,更有他沒有的“資源”,有能對接國家級項目的“背景”。這樣的搭檔,不是來“搶功”的,是來幫他把想幹的事幹成的。
“陳縣長,這麽早就來花園散步?”身後傳來熟悉的聲音,打斷了陳明的思緒。他回頭,見李澤嵐穿著件洗得發白的深藍色夾克,手裏拿著一份卷起來的文件,正朝他走來。清晨的陽光透過薄霧灑在李澤嵐身上,給他的輪廓鍍上了一層淡金,看著比在會議室裏多了幾分溫和。
“李書記,您也早。”陳明連忙收起思緒,笑著迎上去,順手把保溫杯往身後藏了藏——這杯子是他剛當鄉鎮秘書時買的,用了快十年,杯身都磨出了劃痕,在講究形象的縣委大院裏,顯得有些寒酸。
“剛看完老城區改造的勘測報告,出來透透氣。”李澤嵐走到他身邊,目光落在他身後的保溫杯上,卻沒多問,隻是指了指花園裏的石凳,“正好有份工業園的招商資料,想跟你聊聊,不介意坐會兒吧?”
“當然不介意,您請坐。”陳明連忙拉開石凳,等李澤嵐坐下,才在他對麵坐下,把保溫杯放在兩人中間的石桌上。
李澤嵐打開手裏的文件,是一份《北京農產品加工企業名錄》,上麵用紅筆圈出了幾家企業的名字,旁邊還標注著簡單的備注:“綠源公司:蔬菜深加工龍頭,有外遷需求”“恒通包裝:配套蔬菜運輸包裝,與綠源有合作”。
“這幾天跟你對接工作,發現你對張北的情況摸得很透。”李澤嵐指著名錄上的“綠源公司”,“昨天聊到老城區的商戶,你能說出每家的經營狀況、老板的脾氣性格;聊到城南村的土地流轉,你能報出每戶的耕地麵積、農戶的顧慮。這份細致,不是一天兩天能做到的。”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陳明端起保溫杯喝了口茶,蓧麥的清香在嘴裏散開,也讓他徹底放下了最後一絲顧慮。他放下杯子,看著李澤嵐的眼睛,語氣誠懇得像在跟老朋友談心:“李書記,不瞞您說,您剛來的時候,我心裏確實有過觀望。您是市裏派來的,年輕有為,又有在陽山的成績,我怕咱們思路不合,怕您來了之後,把我之前想幹的事都推翻了。”
李澤嵐微微一怔,隨即笑了笑,拿起桌上的名錄,輕輕放在石桌上:“我明白你的顧慮。很多人都覺得,新來的領導會‘新官上任三把火’,推翻前任的工作。但我不是來‘放火’的,是來‘添柴’的。你在張北五年,肯定比我更清楚老百姓需要什麽,更清楚哪些事該幹、哪些事能辦。我來,就是幫你解決那些你解決不了的問題——缺資金,我去對接市裏、甚至省裏的專項基金;缺政策,我去爭取上級的支持;缺企業,我去對接外地的龍頭企業。咱們倆,一個定方向出主意,一個抓落實見成效,這才是最默契的搭檔。”
他頓了頓,拿起筆在名錄空白處畫了個簡單的分工圖,一邊寫著“李澤嵐:定思路、找資源、破瓶頸”,另一邊寫著“陳明:抓執行、解矛盾、保落地”,“遇到邁不過的坎,我來頂上。”
這番話,說得陳明心裏暖暖的。他想起昨天趙振邦的電話,想起自己這五年的憋屈,忍不住歎了口氣:“李書記,您不知道,我在張北這五年,真是想幹些實事。老城區的管網,去年雨季淹了十幾戶人家,我看著心裏難受,跟住建局說要改,可一算賬,要幾百萬,縣裏財政拿不出來;城南那片荒地,我想建工業園,對接了幾家企業,人家一來考察,說‘沒標準廠房、沒員工宿舍’,扭頭就走了;草原旅遊,每年夏天遊客不少,可都是‘一日遊’,留不下消費,我想搞點特色項目,又缺策劃團隊、缺資金。”
他說著,從口袋裏掏出個磨得發黑的筆記本,翻開其中一頁,上麵密密麻麻寫著字,還有不少手繪的草圖——有老城區的管網分布圖,有城南荒地的規劃草圖,還有草原旅遊的項目設想。“您看,這是我這幾年記的,哪些地方該修管網,哪些地方能建廠房,哪些地方適合搞民宿,我都標出來了。可就是沒條件落實,有時候真覺得憋屈。”
李澤嵐接過筆記本,仔細翻看著。每一頁都寫得很認真,字跡工整,哪怕是草圖,也標注得清清楚楚——“老城區主街管網:1985年鋪設,老化嚴重”“城南荒地:適合建3棟標準廠房,離高速口5公裏”“中都草原:可建露營基地,配套馬術表演”。能看出,陳明不是在“混日子”,是真的把張北的事放在了心上。
他把筆記本還給陳明,語氣鄭重:“陳縣長,你這些想法都很好,很接地氣。現在有機會了,咱們一起把這些想法落實了。老城區改造,我已經跟市裏住建局的周局長聯係了,他們今年有‘老舊城區改造專項基金’,咱們把方案做細,爭取拿300萬下來;工業園建設,我對接了北京的綠源公司,下周三去跟他們麵談,隻要能把他們引進來,其他企業肯定會跟著來;草原旅遊,我聯係了北京的音樂節策劃團隊,打算搞個‘張北草原音樂節’,把遊客留下來。”
“這些事,我定方向、找資源,具體的執行和協調,還得靠你。”李澤嵐的手指在文件上輕輕點了點,“老城區改造,商戶擔心封路影響生意,你去開座談會講清楚施工方案;城南村土地流轉,農戶怕丟了生計,你去動員會上算明白經濟賬;工業園建設,施工隊跟村民起矛盾,你去現場調解。你在張北的根基深,說話比我管用。要是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,比如資金申請卡住了,或者企業有更高層級的訴求,你直接跟我說,我來出麵解決。”
陳明握著筆記本,心裏的那股憋屈忽然就散了。他抬頭看著李澤嵐,眼睛裏閃著光:“李書記,您能這麽信任我,我肯定不會讓您失望。老城區的座談會我來安排,保證把施工時序、臨時通道這些細節跟商戶講透;城南村的動員會我親自去,把鄰縣的務工農戶請來現身說法,讓大家看得見實惠;工業園的進度我每天盯,有問題第一時間協調,絕不耽誤工期。”
“有你這句話,我就放心了。”李澤嵐笑了,拿起石桌上的《北京農產品加工企業名錄》,“對了,下周三我要去北京對接綠源公司,老城區居民座談會和城南村的土地流轉動員會,就辛苦你多盯著點。”
“您放心,保證完成任務!”陳明站起身,語氣裏充滿了幹勁,“我這就去跟街道辦對接座談會的場地,再跟城南村的村支書通個氣,讓他把工業園的規劃圖貼在村委會牆上,讓農戶們先有個底。”
看著陳明快步離開的背影,李澤嵐心裏也踏實了不少。他知道,陳明是個實在人,也是個想幹事的人。在基層工作,最缺的不是思路,是能把思路落到實處的人;最缺的不是資源,是能把資源轉化為民生福祉的人。而陳明,就是這樣的人。
這章沒有結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
接下來的兩天,陳明果然雷厲風行地推進各項工作。他帶著住建局的人反複修改老城區改造方案,把“分段施工、錯峰作業”的細節標注得清清楚楚;又拉著城南村的村支書逐戶走訪,把土地流轉的租金標準、就業保障一條條講給農戶聽。可就在座談會召開的前一天,意外還是來了。
“陳縣長,不好了!”街道辦主任劉芳氣喘籲籲地跑進陳明的辦公室,手裏拿著一張皺巴巴的聯名信,“老城區那幾家老字號商戶,說擔心招牌整改把老味道改沒了,聯合起來不肯參加座談會,還說要是強行施工,他們就集體歇業!”
陳明心裏一沉,接過聯名信一看,“老王麵館”“張記雜貨鋪”這些老字號都在上麵簽了名。他昨天明明跟王老板聊過,對方當時還挺認可方案,怎麽突然變卦了?他立刻帶著劉芳趕到老城區,可商戶們要麽關著門不見人,要麽就圍著他要“保證”,說除非能明確承諾保留招牌原樣,否則絕不配合。
陳明耐著性子解釋了半天,可商戶們就是不鬆口。眼看天色漸暗,座談會的通知都發下去了,核心商戶卻要集體缺席,他急得額頭直冒汗。這時他忽然想起李澤嵐的話“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,直接跟我說”,咬了咬牙,拿出手機撥通了李澤嵐的電話。
“陳縣長,座談會的準備怎麽樣了?”電話那頭傳來李澤嵐溫和的聲音,他剛跟綠源公司的張總通完電話,正準備梳理談判要點。
陳明把商戶的顧慮和僵持的情況一五一十地說了,語氣裏帶著幾分沮喪:“李書記,是我工作沒做到位,沒能把政策講透,現在這情況……”
“別急,我來想辦法。”李澤嵐打斷他的話,沉思片刻說,“商戶們怕丟的不是招牌,是老字號的‘魂’。你這樣,立刻讓住建局聯係廣告公司,連夜做幾個招牌效果圖——就按‘原樣式保留、材質升級’的思路,比如老王麵館的木頭招牌,保留原字體和雕花,隻是做防腐處理,再配個小小的ed燈箱補光,既保留老味道,又方便夜間經營。明天座談會前,把效果圖貼在公告欄上,我陪你一起去跟商戶談。”
掛了電話,陳明立刻安排人落實。廣告公司連夜趕工,淩晨五點就把效果圖送了過來。第二天一早,李澤嵐特意沒去辦公室,直接跟陳明趕到了老城區。公告欄前,商戶們正圍著看效果圖,王老板摸著“老王麵館”的效果圖,眉頭漸漸舒展開。
“王老板,您看這效果圖怎麽樣?”李澤嵐走上前,笑著說,“木頭招牌還是您爹傳下來的樣式,書法家寫的字一點不變,就是做了防腐處理,能多用十年。加的小燈箱是暖黃色的,晚上亮起來不刺眼,還能讓老街更有味道。”
王老板抬頭看著李澤嵐,又看看效果圖,語氣鬆動了:“李書記,這真能保留原樣子?我就怕工人手藝不行,把招牌改得不倫不類。”
“您放心,施工時讓廣告公司的老師傅親自盯著,完工後您驗收,不滿意咱們再改。”李澤嵐拍了拍他的肩膀,“老字號是張北的寶貝,咱們改造是為了讓老街更熱鬧,哪能把寶貝改沒了?”
有了效果圖和李澤嵐的承諾,商戶們的顧慮徹底打消了。座談會上,大家踴躍提問,陳明一一回應,李澤嵐在一旁適時補充,氣氛格外熱烈。散會後,王老板拉著陳明的手說:“陳縣長,昨天是我們太衝動了,李書記這主意想得周到,我們肯定配合!”
陳明看著眼前的場景,心裏滿是感慨。他轉頭看向李澤嵐,對方正朝他點頭微笑。那一刻他徹底明白,趙振邦讓他全力支持李澤嵐,不僅因為李澤嵐有背景有資源,更因為他有解決問題的真本事——能在關鍵時刻拿出破局的主意,能為執行兜底撐腰。
回到縣委辦公樓,陳明拿著座談會的意見匯總表走進李澤嵐的辦公室:“李書記,這是今天收集的意見,都梳理好了。您昨天那招太管用了,現在商戶們都主動幫咱們宣傳改造方案呢。”
“這是你基礎打得好,要是沒你提前逐戶走訪,我這主意也落不了地。”李澤嵐接過匯總表,笑著說,“咱們就按這路子來,你在前麵衝鋒陷陣抓執行,我在後麵出謀劃策補短板,遇到坎兒一起扛,張北的事沒有幹不成的。”
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