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3章 拆遷
字數:7162 加入書籤
老城區的槐花開得正盛,一串串雪白的花穗垂在枝頭,風一吹,清甜的香氣便漫滿整條街巷。青石板路上,孩子們追著蝴蝶跑,老人們坐在牆根下搖著蒲扇聊天,“老王麵館”的熱氣順著門縫飄出來,混著槐花香,成了老城區最鮮活的氣息。
縣委大院外的空地上,幾頂藍色帳篷已經搭了起來,白色的橫幅上“張北縣老城區改造項目臨時辦公點”幾個紅字格外醒目。王啟年的團隊帶著打印機、文件櫃和厚厚一摞《拆遷補償協議》駐了進來,工作人員剛把資料擺好,就有住戶湊過來打聽情況。陳明一早便到了這裏,剛走近帳篷,就聽見張記雜貨鋪的張老爺子正攥著一份協議,湊在工作人員跟前反複確認:“小夥子,你再跟我說說,這‘優先選商鋪’是咋選?我那雜貨鋪開了四十多年,就想還在老街上開,能不能還挨著老王的麵館?”
工作人員笑著把協議翻到第三頁,指著條款說:“張大爺,您看這兒寫得明明白白,回遷商鋪按簽約順序選房號,您要是今天簽,就是咱們的‘001號’,到時候整條東街的商鋪您隨便挑,保準能挨著王老板的麵館。”
“那感情好!”張老爺子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條縫,從口袋裏掏出用紅繩係著的老花鏡戴上,又從懷裏摸出一支磨得發亮的鋼筆,在協議上一筆一劃地簽上自己的名字——“張守業”,三個字寫得端端正正,帶著一股子執拗的認真。“我這招牌都掛了四十多年了,是我爹傳下來的,可不能挪地方。”他把簽好的協議小心翼翼折起來,揣進懷裏,像揣著個寶貝似的,樂嗬嗬地回了鋪子。
陳明站在帳篷門口,看著這一幕,臉上也露出了笑意。這時,身後傳來熟悉的腳步聲,回頭一看,是李澤嵐走了過來,手裏拿著個黑色的文件夾,眉頭微微蹙著,像是有心事。
“陳縣長,來得挺早。”李澤嵐拍了拍他的肩膀,目光掃過帳篷裏熙熙攘攘的人群,“看來老百姓對改造還是挺期待的,但人多事雜,怕是會有不少麻煩。”
陳明點點頭:“確實,剛才還有戶人家問,能不能把老院子裏的石榴樹移到回遷房去,王總的人沒遇到過這種情況,一時沒答上來。”
“所以我找你,就是為了這事。”李澤嵐拉著陳明走到旁邊的樹蔭下,打開文件夾,拿出一份草擬的《關於成立老城區改造拆遷辦公室的通知》,“王啟年的團隊是外地來的,對咱們張北的風土人情、老百姓的生活習慣不算熟,光靠他們對接拆補,容易出紕漏,也容易讓老百姓心裏不踏實。我琢磨著,成立一個專門的拆遷辦公室,你來牽頭負責,配合王總的團隊推進工作。”
陳明愣了一下,隨即挺直腰板:“李書記,您放心,我保證把事辦好!隻是拆遷涉及的事太雜,從政策解讀到矛盾調解,再到施工協調,方方麵麵都得考慮到,我一個人怕是忙不過來。”
“放心,人我都給你選好了,都是咱們縣裏幹事靠譜、懂基層的人。”李澤嵐指著通知上的名單說,“城關鎮的李明,你還記得吧?去年棚戶區改造,他負責拆補協商,最難纏的那幾戶‘釘子戶’,都是他憑著耐心磨下來的,跟老百姓打交道有一套;住建局的周偉,跟著你跑老城區改造規劃這麽久,懂政策、懂技術,能幫著解答規劃方麵的疑問;還有信訪局的小鄭,性子耐心細,之前在窗口接訪,從沒跟老百姓紅過臉,負責接訪登記正好。這三個人配合你,組成拆遷辦的核心班子,有啥需要縣裏協調的,隨時跟我說。”
陳明看著名單,心裏一下子踏實了。李明的本事他是親眼見過的,去年棚戶區改造,有戶人家因為對補償麵積有異議,堵著鎮政府門口鬧了三天,最後是李明帶著人,每天去家裏幫著挑水、做飯,跟戶主拉家常,硬是把心結解開了;周偉做事嚴謹,之前規劃管網路線時,為了避開幾棵老槐樹,反複修改了三次方案;小鄭的耐心更是出了名的,不管老百姓多急躁,她都能笑著把話聽完。
“有他們三個幫忙,這事就穩了。”陳明把通知揣進兜裏,“今天下午我就召集他們三個開會,把分工定下來,明天拆遷辦就正式在臨時辦公點掛牌,爭取盡快把工作理順。”
“核心原則記牢了:‘自願、公平、透明’。”李澤嵐拍了拍他的胳膊,語氣嚴肅起來,“絕不能搞強拆強遷,更不能讓老百姓吃虧。咱們搞改造,是為了讓老百姓住得更好,不是為了添堵。拆遷辦的作用,就是給老百姓當‘定心丸’,讓他們知道,這事有人管、有人幫,咱們不會糊弄人。”
“您放心,我把這六個字刻在心上。”陳明重重地點頭。
當天下午,陳明在臨時辦公點最裏麵的一間小帳篷裏,召集李明、周偉、小鄭開了第一次碰頭會。帳篷裏擺著一張折疊桌,四把塑料椅,桌上放著一摞厚厚的住戶資料。陳明把李澤嵐的要求和盤托出,然後指著牆上貼著的老城區地圖說:“咱們分個工,各司其職,也方便配合。李明,你帶小鄭,負責入戶走訪和矛盾調解,重點盯那些還在猶豫、有顧慮的住戶,一戶一戶上門聊,把他們的訴求摸清楚,記下來;周偉,你留在辦公點,負責政策解讀和規劃對接,老百姓問起回遷房戶型、施工進度,你得給人家說清楚,劉教授那邊有啥技術要求,你也及時跟王總的團隊溝通,別出偏差;我來統籌全局,跟李書記和王啟年對接,有解決不了的問題,咱們隨時碰頭商量。”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“沒問題!”三人異口同聲應下。李明從包裏掏出一份早就整理好的《老城區住戶情況表》,上麵按東街、西街、南巷、北巷分了片,每一戶的姓名、家庭人口、房屋麵積都記得清清楚楚,還用水彩筆標注了“重點關注”的記號。“我昨晚已經讓城關鎮的同事幫著統計了,老城區一共128戶,其中有23戶情況比較特殊,比如西街的李奶奶,孤身一人,老伴走得早,就守著一套老房子,對房子感情特別深;北巷的老周家,三兄弟共住一棟祖宅,現在在補償款分配上鬧了矛盾,一直沒談攏;還有東街的趙師傅,開了個修車鋪,擔心拆遷後找不到合適的地方繼續營業。今天下班前,我和小鄭先去這幾戶看看,摸摸底。”
陳明看著表格,忍不住稱讚:“準備得真充分,看來你早就把這事放在心上了。”
李明笑了笑:“幹咱們這行,就是得提前做功課,不然到了老百姓家裏,啥都不知道,人家也不跟你說實話。”
第二天一早,拆遷辦的牌子就掛在了臨時辦公點的門口,紅底白字,看著格外醒目。牌子剛掛好,就有人走進了帳篷——正是李明昨天提到的李奶奶。她拄著一根棗木拐杖,頭發花白,臉上滿是怒氣,一進門就拍著桌子:“我不簽!你們這補償方案不合理!我那房子雖然小,可地段好,按市價1.2倍補根本不夠買新房!你們這是欺負我一個老太太!”
小鄭剛想站起來解釋,李明已經快步上前,扶住李奶奶的胳膊,語氣溫和:“李奶奶,您別生氣,快坐下來喝口水,慢慢說。我是拆遷辦的李明,您有啥委屈、啥顧慮,都跟我說,我一定幫您想辦法解決。”
李奶奶被他扶著坐到椅子上,眼淚一下子就掉了下來:“這房子是我老伴當年用攢了半輩子的錢買的,我們在這兒住了四十多年,牆上還有他當年給我畫的牡丹圖呢。現在要拆了,我去哪找這麽念想的地方啊?我年紀大了,不想搬遠,可你們給的回遷房要麽麵積小,要麽要加好多錢,我就靠那點養老金過日子,哪有那麽多錢啊。”
李明一邊聽,一邊從口袋裏掏出個小本子記著,等李奶奶說完,他從文件夾裏拿出一張回遷房的效果圖,遞到李奶奶麵前:“李奶奶,您看這回遷房,紅磚灰瓦,窗戶是木質的,跟您現在住的房子風格一模一樣,您住進去肯定覺得親切。您家房子套內麵積是45平米,按政策,選同等麵積的回遷房不用加錢,一分錢都不用多花。至於您牆上的牡丹圖,我們已經跟劉教授的學生溝通過了,他們有專業的工具,能把畫完整地揭下來,等您的新房子裝修好了,再重新貼上去,保證跟原來一樣。”
他頓了頓,又想起什麽似的,補充道:“對了,您不是喜歡在院子裏種月季花嗎?回遷房小區裏專門留了花池,到時候您可以把您的月季花移過去,還能跟以前一樣,每天澆花、賞花。”
這時,陳明也走了進來,手裏拿著一個裝著熱水的搪瓷杯,遞到李奶奶手裏:“李奶奶,李明說的都是真的。我們搞老城區改造,不是要把老東西都拆了,是要讓您住得更舒服,同時還能守住您和老伴的回憶。您要是不信,我可以跟您簽個保證書,要是到時候牡丹圖沒保住,或者回遷房不是這個樣子,您找我算賬。”
李奶奶捧著熱乎乎的搪瓷杯,看著效果圖上熟悉的建築風格,又看了看兩人真誠的眼神,心裏的火氣漸漸消了。她沉默了一會兒,歎了口氣:“我不是故意找茬,就是舍不得這房子,舍不得我家老頭子留下的東西。”
“我們懂,我們都懂。”陳明在她身邊坐下,“張大爺您認識吧?他昨天簽了協議,就盼著改造後還能在老街上開雜貨鋪。到時候您搬回回遷房,還能跟張大爺、王老板他們做鄰居,跟以前一樣,沒事就去麵館吃碗麵,多好啊。”
李奶奶終於點了點頭:“那……那我就簽吧。你們可不能騙我。”
“絕對不騙您!”李明立刻拿出協議,逐字逐句給李奶奶念了一遍,重點念了“保留老物件”“回遷房風格一致”的條款,確認李奶奶聽明白了,才讓她在協議上簽了字。送走李奶奶時,李奶奶拉著李明的手說:“小夥子,謝謝你啊,要是昨天來的是別人,說不定我就跟人家吵起來了。”
李明笑著說:“應該的,李奶奶,您以後有啥問題,隨時來帳篷找我。”
接下來的日子,拆遷辦的四個人像上了發條的鍾,從早忙到晚。李明和小鄭每天背著資料袋走街串巷,把128戶住戶走了個遍。遇到擔心補償款不到位的,他們就聯係銀行,帶著工作人員上門,現場演示補償款的打款流程,讓住戶親眼看到錢能及時到賬;遇到擔心老物件保不住的,就跟著劉教授的學生一起上門,給老家具、老壁畫做標記,製定專門的保護方案;遇到商戶擔心拆遷後影響生意的,就幫著聯係臨時經營點,還協調王總的團隊,優先給商戶安排回遷商鋪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!
北巷的老周家,三兄弟因為祖宅的補償款分配鬧得不可開交,老大說自己照顧父母多,應該多分點,老二和老三覺得應該平均分,吵了好幾天,連親戚都來勸過,還是沒談攏。李明聽說後,帶著小鄭去了老周家,把兄弟三人叫到一起,還特意請了村裏的老支書來作證。
“三位大哥,我知道你們不是為了錢,是覺得自己的孝心、兄弟情不能被虧待。”李明先給三人倒了杯茶,緩緩開口,“這房子是老爺子留下的,按法律規定,你們三兄弟都有平等的繼承權,補償款36萬,平均分就是每人12萬,這是規矩。但老大照顧父母多,辛苦也多,咱們可以從情理上補一補——回遷房選房時,老大可以優先選樓層,或者咱們一起湊點錢,給老大買套家具,這樣既守了規矩,也顧了情分,你們看行不行?”
老支書也跟著說:“明娃說得在理,都是親兄弟,別因為這點錢傷了和氣。老爺子要是在天有靈,也希望你們好好的。”
兄弟三人互相看了看,老大先鬆了口:“其實我也不是非要多分,就是覺得心裏有點委屈。既然明娃這麽說,那就按平均分,選房的時候讓我先挑就行。”老二和老三也點頭:“行,就聽明娃的,也聽老支書的。”當天下午,三兄弟就一起簽了協議,臨走時,老大還握著李明的手說:“謝謝你啊明娃,要是沒你,我們兄弟仨說不定就鬧掰了。”
周偉在臨時辦公點也沒閑著,每天要接幾十個谘詢電話,接待上百個來谘詢的住戶。有一次,一群商戶圍著他問:“施工的時候會不會把咱們的鋪子門堵了?要是影響做生意咋辦?”周偉立刻拿出早就準備好的《施工進度表》和《擾民預案》,跟商戶們解釋:“大家放心,我們跟王總的團隊已經商量好了,施工分階段進行,先改造背街的管網,再改造臨街的牆麵,施工時會留出行人通道,保證大家能正常開門營業。而且晚上十點以後就停止施工,不會影響大家休息。”他還把商戶們的訴求記下來,當天就跟王啟年的團隊開了會,把施工時間調整到了商戶的非營業高峰。
陳明則每天在縣委、臨時辦公點和老城區之間穿梭,一邊跟李澤嵐匯報拆遷進度,一邊協調解決拆遷辦遇到的難題。有一次,一戶住戶簽了協議後,又反悔了,說覺得回遷房的樓層不好,非要換個三樓的。可當時三樓的回遷房已經被選完了,陳明親自上門,跟住戶商量:“你想要三樓,是覺得方便老人上下樓,對吧?現在三樓確實沒了,但四樓有一套,采光比三樓好,而且我們可以給你裝個扶手,再減免一年的物業費,你看行不行?”住戶聽了,覺得陳明確實在為自己著想,最終同意了。
短短十天時間,在拆遷辦和王總團隊的密切配合下,老城區已有92戶住戶簽了協議,占比超過七成。王啟年看著簽滿名字的協議,對陳明豎起了大拇指:“陳縣長,你們拆遷辦真是幫了大忙!要是沒有你們,我們至少得花一個月才能簽這麽多。你們對老百姓的心思摸得太透了,這就是‘接地氣’啊。”
陳明笑著說:“都是應該的,咱們目標一致,都是為了把老城區改好,讓老百姓滿意。”
六月初,劉景明教授親自從北京趕來,要和大家一起敲定最終的規劃方案。陳明提前讓拆遷辦的幾人做好準備:李明帶著人清理了考察路線,把路上的碎石、雜物都打掃幹淨,還在坑窪的地方墊了木板;周偉整理了老城區的建築數據,標注了需要重點保護的老牆麵、老招牌;小鄭則準備了礦泉水、草帽,怕劉教授路上渴了、曬著。
劉教授看著眼前細致的安排,又聽陳明說起拆遷辦如何幫老百姓保留老物件、協調矛盾,忍不住稱讚:“你們這個拆遷辦,真是把‘民心’二字放在了心上。老城區改造,不光是改房子,更是改民心,你們做到了。”
六月五日,老城區改造項目正式開工。開工儀式當天,臨時辦公點前擠滿了人,張老爺子、李奶奶、老周家兄弟都來了,每個人臉上都帶著期待的笑容。李澤嵐站在台上,看著台下的人群,聲音洪亮地說:“各位老街坊,今天是咱們老城區改造項目開工的日子。這個項目能順利開工,離不開劉景明教授的精心規劃,離不開王啟年先生的大力投資,更離不開拆遷辦的同誌們——陳明同誌、李明同誌、周偉同誌、小鄭同誌,這些天他們挨家挨戶走訪,幫大家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,是咱們老百姓的貼心人!”
台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,張老爺子舉著手裏的蒲扇喊道:“陳縣長、李主任,你們都是好幹部!我們信得過!”
掌聲過後,陳明、李澤嵐、王啟年和拆遷辦的幾人一起走到啟動台前,按下了開工按鈕。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,挖掘機小心翼翼地挖開地麵,開始進行管網改造;工人們拿著工具,輕輕敲掉老牆麵上鬆動的磚,準備用糯米灰漿進行加固;劉教授的學生們則拿著圖紙,在現場指導施工,時不時停下來跟工人交代幾句。
陳明站在人群中,看著眼前的場景,心裏滿是感慨。從一開始的沒錢沒思路,到現在項目順利開工,這一路雖然充滿了困難,但隻要心裏裝著老百姓,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。他轉頭看了看身邊的李明、周偉和小鄭,三人臉上都帶著疲憊,卻又充滿了幹勁。
喜歡從窯洞到省府請大家收藏:()從窯洞到省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