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0章 皇子與皇子的不同
字數:2472 加入書籤
兩日後,蜀王朱椿風塵仆仆抵達應天府,準備與晉王朱棡一同啟程,遠赴海外戎洲就藩。
為給兩位兒子餞行,朱元璋在武英殿設下家宴,所有在京的皇子皇孫悉數到場,就連王卓這個“不值錢”的女婿,也意外地收到了邀請,得以列席這場皇室核心圈子的聚會。
殿內燈火通明,氣氛看似融洽溫馨。酒過三巡,朱元璋放下酒杯,目光掃向朱棡與朱椿,語氣嚴肅而不失關切:
“老三,老十一,此去戎洲,山高水長。到了那邊,要收起親王的架子,虛心跟著東大的專家們學本事。戎洲的礦產,關乎我大明千秋基業,務必加緊勘探、開采,不得懈怠。”
他略一停頓,仿佛不經意地補充道,“待你二人在那邊站穩腳跟,咱還會安排老十三代王朱桂)和老十九穀王朱橞)過去,與你們做個伴,共同為朝廷鎮守這海外疆土。”
此言一出,坐在下首的朱棡端著酒杯的手猛地一顫,酒水差點灑出,整個人瞬間感覺不好了。朱桂和朱橞!這兩人可都是是蜀王朱椿的同母弟,皆為郭惠妃所出!老爺子這話看似是派幫手,實則是擔心朱椿這個素有“蜀秀才”之稱的儒雅王爺,在強勢的三哥朱棡麵前吃虧,特意派去兩個血親弟弟為其撐腰,形成製衡!
朱元璋似乎察覺到了朱棡情緒的波動,渾濁卻銳利的老眼瞥向他,聲音沉了幾分:“到了封地,要兄弟同心,其利斷金。咱不希望聽到,你們兄弟之間有什麽不和睦的聲音傳回京城……”他的目光若有實質,加重了語氣,“尤其是,那些非議你們大哥的話,咱一個字都不想聽到!”
朱棡心頭巨震,下意識地抬頭看向對麵的太子朱棣。隻見朱棣微不可察地輕輕搖了搖頭,眼神複雜,帶著一絲警告,也有一絲同病相憐的無奈。
朱棡瞬間低下頭,一股難以言喻的苦澀如同冰水般浸透全身。
同樣都是皇子,可待遇為何差別這麽大?有人可以坐享其成,穩居東宮;有人卻要遠赴海外蠻荒之地,辛苦開拓,到頭來還要被分走權柄,被時刻提防;而更有人,即便早已魂歸九泉,其地位與在父皇心中的分量,依舊如巍巍山嶽,不容任何人僭越分毫……父皇這心,偏得也太明顯了!
一旁冷眼旁觀的王卓,將這一切盡收眼底,心中不禁暗歎:“怪不得後世網友議論,朱標和其他皇子最大的區別在於,朱標的爹是那個顧念親情的朱重八,而其他皇子的父皇,是那個首先考量江山穩固的洪武皇帝朱元璋。”看朱棣如今這太子當得,似乎也才勉強趕上他大哥當年一半的待遇……”
他的目光轉向正在朱元璋身邊,熟練而恭敬地為祖父布菜、斟酒的太孫朱高熾,看著朱元璋凝視大胖孫子時那幾乎要滿溢出來的寵溺與期盼,王卓心裏補完了後半句:“……至於剩下的一半,恐怕都傾注在這位好聖孫身上了。”
殿內氣氛一時有些凝滯。蜀王朱椿見狀,連忙起身,臉上掛著溫和儒雅的笑容,舉杯打圓場道:“父皇教誨的是!能為大明開疆拓土,與兄弟們在外互相扶持,正是兒子們份內之事,求之不得。隻是……”
他話鋒一轉,麵露難色,“隻是蜀中之地,曆經元末戰亂,人口銳減,至今未能恢複元氣,兒臣恐難以從封國內遷移出多少人口填充戎洲,這……”
朱元璋對朱椿這番識大體又務實的話顯然頗為受用,臉色緩和下來,點了點頭:“嗯,這才像句人話,知道難處在哪兒。人口的事,你們不用擔心。咱已經決定,自即日起,除謀逆、殺人等十惡不赦之罪,其餘罪犯,一律優先考慮流放海外,填充藩國!這第一批人,就優先撥給你們!”
這時,一直留在京城負責搭建大明現代醫療體係的周王朱橚開口了,他向來醉心醫道,不涉權爭,此時匯報起工作,語氣平和而帶著幾分成就感:
“父皇,年前遵照您的旨意,從各地醫戶子弟中遴選的那批年輕學子,經過東大專家的集中培訓,現已初步掌握《赤腳醫生手冊》精髓,可獨立處理常見病症、接生防疫。兒臣已擬定章程,即將他們分派至各州縣。可以預見,十年之內,我大明的新生兒夭折率必將大幅降低,百姓平均壽命亦可望顯著提升。”
朱元璋聞言,眼中頓時爆發出驚喜與讚賞的光芒,他看著這個“不務正業”卻幹著實事的兒子,連連點頭,感慨道:“好!老五,你做得好!你若是真能把這件事辦成、辦好,讓我大明百姓少受病痛之苦,多享人壽之福,你這可是萬家生佛,功德無量啊!哈哈哈,沒想到,咱們老朱家,還能出個懸壺濟世、活人無數的大聖人!”
就連一向威嚴的朱棣,也向周王投去欣賞和欣慰的目光。他心中暗想:“都是親親的兄弟,這做人的差距怎麽就這麽大呢?老五這般不爭不搶,專心為朝廷、為百姓分憂解難,真乃賢王典範。再看看某些人……”
他的餘光不經意地掃過臉色依舊不太自然的朱棡,心中那份因談判勝利而帶來的快意,也摻雜進了一絲難以言說的疲憊與無奈。
喜歡誰讓你帶著工業邪神來大明的請大家收藏:()誰讓你帶著工業邪神來大明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
